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文献研究综述

2022-12-09朱新华卢金阳

中国轻工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段教师队伍育人

朱新华 卢金阳

(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22)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视察时再次提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他强调:“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他鼓励各地高校与中小学共建思政课,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研究指明了方向。当前,关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目前有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目前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现状、动态与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

一、数据分析

基于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分析,截至2022年7月,选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论文共计200篇。

从论文发表的地域来看,上海、陕西、辽宁、北京等四省市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总占比为41%。

从这些研究文献的来源看,4家为CSSCI来源期刊,2家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8家为北大核心期刊兼CSSCI来源期刊。以上三类期刊的相关研究文献共计128篇,占比为64%。由此可见,关于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论文水平相对较高。发文数量在前10位的文献来源和篇数见表1所示。

从时间上看,以上研究文献发文的时间段在2009年12月到2022年7月之间。其中2009年1篇、2019年8篇、2020年51篇、2021年78篇、2022年62篇。在2019—2021年间,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兼CSSCI来源期刊的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长,且在2020年增长幅度最大;其他期刊刊发此类文献数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于2021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如表2所示。这足以说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成果为从事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和老师们提供了学理支撑和实践指导。

表1 期刊刊发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相关论文的发文数排名

表2 不同类型期刊发文情况统计表

二、文献研究内容

1.价值和意义研究

关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研究,所选文献主要有以下观点。

(1)突出育人主旨

陈怡君认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体现在“符合广大青少年成人成才的成长规律以及理想信仰教育的一贯性特征”[1],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2)强调时代价值

韩全枝认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适应了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实现了思政课的学科理论创新与思想浸润能够在一体化建设中充分彰显,能够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教育宗旨贯彻到位”[2],是新时代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举措。

(3)提供创新空间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创新和兼容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空间。刘智、张超然指出,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U-G-S’模式合作共同体(所谓‘U-G-S’模式是指由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协同开展的教师教育合作模式),根据地方政府规划指导,保证顶层设计;促进大中小学实践融通,形成育人合力;教师队伍通过研学共促,夯实育人根基。在‘U-G-S’模式下,不同学段、学科之间能够形成联动,助力一体化课程目标的价值引领”[3]。“U-G-S”模式的实践取向,能够“引领教师教育在职前和职后对于一体化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助推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3]。“U-G-S”的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能够“促进一体化建设中教师学术理论研讨、教学实践互动交流,创建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3]。

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价值和意义的研究,主要体现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提高铸魂育人实效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新时代思政课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同时提出了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建设思政课的观点。

2.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研究

关于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给予了回答。

(1)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统一的视角

吴宏政、高丹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展开研究,深刻剖析了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深入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方法,指出明确目标能够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根本性的方向指引,同时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内容上要实现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以立德树人总目标为引领,系统实现各学段在知识体系、认知规律、课程建设与教育改革等具体目标上的贯彻落实”[4]。

(2)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视角

刘力波、宋倩认为,开展实践探索的前提是要准确把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提出“思政课一体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5]这一概念,明确了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性内容和基本要求,剖析了获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的具体措施。

(3)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视角

李东坡、王学俭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实质指向、根本目标、系统内容、总体布局四个方面体现的科学内涵,指出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新时代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6],并且指出了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本质、目标、内容、队伍方面的复杂挑战,提出了强化内涵建设的对策和手段。

学者们从总体和具体、过程和结果、目的和手段等多角度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探讨,使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具体。这一内容的探讨有助于理清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关于 “一体化是什么”的模糊认知,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3.整体性研究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是思政课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1)问题导向式整体性研究

石书臣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的思维方法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实现衔接贯通为关键环节、强化协同理念为内在要求、完善实施机制为有效保障、提高育人效果为最终目的,将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7]。

(2)“六位一体”式整体性研究

江鸿波、林秋琴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实现“顶层设计规划 、教学目标贯通、教材内容衔接、育人主体参与、教育资源供给、师资队伍培养”[8]等六个方面的一体化,从而做到打破学段壁垒,做好思政课一体化整体性布局。

(3)多重维度式整体性研究

郭燕来阐述了“整体与局部、渐进与上升、沟通和衔接、立德与树人”[9]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处理好这四对关系范畴有助于更好地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赵浚、白如则从多维度阐述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论述了“顶层设计规划缺位、课程目标设定模糊、教学内容供给失调、师资队伍配备不适”四个方面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实践策略,包括“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分层设定课程目标,优化教学供给内容,注重培养教师队伍”[10]。

综上,学者们从整体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入手进行研究,探究了如何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使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编写和教师队伍等方面相互支撑,产生合力,从而能够系统、全面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问题与策略研究

(1)问题研究

学者们主要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整体规划、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①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教育资源分布的地区情况自然不同。郭亚红、汪璟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以问卷形式对全国城市地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即“思政课各学段内容的设计与衔接不够合理、缺乏梯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频率低,频率和方式存在明显差异;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协同育人普及程度不高,缺乏支持和保障;思政课专职教师一体化数量不足,参加活动比例不高”[11];等等。

②以辩证思维分析问题

既要看到问题与挑战,也要看到机遇和发展。李才俊、李渝萱提出建构“三段五步”育人模式,即遵循“认识感性到理性再到真理性的规律,以及心理发展在‘知、情、信、意、行’方面有机统一的规律”[12]。李诗琴、秦大伟指出,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管理机制构建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等问题,并提出“以一体化管理机制保驾护航、完善课程体系做到纲举目张、推进队伍建设强本固基、统筹各方力量协同育人”[13]等策略。

③以系统观念解决问题

张志丹认为当前思政课改革发展要想取得突破,必须要“坚持一体化思维,体现系统观念”。一体化思维是由“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思政课体系改革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分别体现了“系统化铸魂育人的战略思维、课程体系建设的整体思维、遵循教育规律的精准思维”。但是,当前一体化思维缺失,表现为“管理体系尚未确立、课程实施力度有待加强、协调机制有待完善、考评体系尚未形成”[14]。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问题与策略研究大多集中在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方面,针对育人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学者们强调一体化思维的引领作用以及系统性布局的重要性,指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些文献在研究的过程中结合了大量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当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这些研究为思政课一体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2)方法和策略研究

①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模式

彭陈、李玉竹认为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具有“时代必要性、时代迫切性、时代可行性”[15]。该文指出,为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工作,应明确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关键保证,将教学有效衔接作为关键环节,将教师高效协作作为关键支撑”[15]。

②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模式

王贵指出,突出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各学段学生对劳动重要性的认知。通过“弘扬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利用校内外资源、多学科合作,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16]等方式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实现各学段劳动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的推进。

③构建法治教育一体化模式

郭淑清,孙楠指出,法治教育一体化的总目标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开展各学段在“法治知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法治实践”[17]等方面的教学实践。刘晓阳认为法治教育是思政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一体化构建具有时代发展、认知规律、现实生活的必然性。在法治教育一体化育人结构上要遵循“从低学段到高学段螺旋上升的原则,即从‘感性’的发轫到‘知性’的拓展,再到‘理性’的升华”[18]。张彩云认为法治教育一体化在教学目标上要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在教学资源上,要“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协同育人”[19];在教学方式上,要“实现守正创新、精准施教”[19];在教学评价中,“要多元并存、服务目标”[19];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坚持协同教研、提升素养”[19]。

在此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以思政课的各个主题为切入点,将一体化模式运用于相关方面的教育教学中,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的各类问题,并提出了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法和策略。

现在付江录又成立了天牧源养殖合作社,已育肥羊630只。他思考着,将有效利用火箭农场废弃棉秆、葡萄藤等资源,用棉秆和葡萄藤加工饲草,降低养殖成本,大力帮助养殖户们发展养殖业。

5.保障条件研究

(1)教材建设研究

①“大思政”观下的教材建设

陈淑清指出了“大思政”观下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取向,即“思政课教材目标要体现育人的整体性,教材内容选择要体现要素的贯通性,教材组织要体现结构的系统性”[20],并认为创新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教材体系”[20]。

②顶层设计观下的教材建设

刘力波、黄格认为国家需要在顶层设计上抓教材建设,提出了“设定权威课程标准、建构课程目标体系、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教材内容、创优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价体系”[21]等措施,以解决教材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教材建设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学者们针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重复、脱节、倒置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教材建设的要求和对策。认为应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编写教材,体现各学段的特殊性,既坚持顶层设计,又顾及各学段的贯通性和衔接性,避免各说各话、关联性弱的弊端,体现教材一体化建设从低阶到高阶、从感性到理性的递进特点。

①从师资来源的角度

郭亚红、张洪霞从教师、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及外界机构等方面探索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师资来源的问题,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22]的特点。

②从教师成长的角度

吴宏政、徐中慧论述了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指出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要形成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的人员配比一体化,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队伍结构一体化,“六要”优良素质的一体化,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成长共同体”,并提出“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良性互动,教师成长发展一体化培训、一体化社会实践、一体化人员管理的成长路径”[23]。

③从队伍建设的角度

钟小立等认为要构建“‘联盟贯通+分工协作’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健全完善发展长效机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大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24]。

教师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实施者,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认为教师队伍在协同配合、沟通交流、探索方法创新等方面的积极参与,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关键力量和重要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要保持人员充足、素质优良、配比合理、分工明确、评价科学的建设路径。

(3)工作机制研究

工作机制是直接决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性条件。学者们就此问题形成以下研究观点。

①以前瞻性思维谋划工作机制

聂庆艳、贺俊杰指出,要从营造“思政课一体化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提升教师一体化建设意识方面建设思政课宣教机制”[25],在“相关管理部门、各学段课程目标和思政课教师队伍之间建设思政课协同机制”[25],在“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和能力建设上建设思政教师的培育机制”,以及建设“思政课优质资源共享和思政教师的激励机制”[25]等。这些建议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是未雨绸缪之策。

②以辩证思维创新工作机制

辩证思维,即一分为二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观点,既看整体又看局部,既坚持顶层设计又进行基层探索,既关注特殊性又着眼普遍性。宗爱东认为实现治理体系创新,要“注重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与学校教育、学校思政与学校教育、教育系统内外”[26]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改革从“‘由点到面’到‘由面到体’的转变,注重高校和区域中小学制度配套”[26],建议思政课综合改革要围绕教师、教学、教材等关键要素,“以教师为重点,以教学为难点,以教材为焦点”[26],进行综合施策。

③以系统思维加强管理机制

郑敬斌、李鑫认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管理机制上要做到“领导决策机制一体化、运行整合机制一体化、协调互动机制一体化、考核评价机制一体化”[27]。

④天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典型经验

天津市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建立了校际贯通、区校协同的‘横纵网格’协同运行机制。在横向上,全市各级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材建设研究基地、思政工作研究基地等平台实现联合,为思政课一体化提供资源支持;在纵向上,以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龙头,统领中小学全员协同参与一体化建设。二是建立了全市大中小学书记、校长讲思政课大赛机制,通过‘关键少数’感染‘绝大多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三是形成了区校协同机制。在16个区建立区校思政课协同基地,由高校牵头开展一体化实践。”[28]

学者们认为,加强一体化工作机制建设能够为持续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持,特别是要通过建立协同机制、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并在实践中探索建立思政课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三、研究展望

综上,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提升思政课整体育人效果的系统工程,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关于思政课一体化方面的研究数量也急剧上升,从研究角度到研究内容都日渐丰富与深入,体现了这一研究主题的重要性和时代性。学者们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内涵以及整体性、保障条件、工作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撑和实践指南。

但就全国而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历时尚短,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有待提升。研究内容上仍有空白或者尚不深入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1.进一步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运用系统思维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各方面、各层次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系统推进。”[29]针对长期以来思政课分学段建设,各学段在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等各方面缺乏相互联系和协同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

2.进一步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机制研究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机制的支撑和保障。目前学者们关于机制的研究主要在宏观和理论层面,缺少实证方面的研究。机制研究需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因此,应探索在一体化的实践中推进机制建设,有利于提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效。

3.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

“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是新时代思政教学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技术与教学叠加,更是教育理念革新信息化时代。”[30]目前,此方面的研究文献缺乏,应加强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开拓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学段教师队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