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轻工行业特色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
2022-12-09周思杨
郑 辉 周思杨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22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推进新文科战略,对行业特色高校传统文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1]。发挥行业特色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提高高校对新经济业态的人才供给能力,是教育部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随着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京津冀重要支柱的轻工产业坚持以“三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轻工行业不仅具有高科技属性,也拥有自身特有的属性,需要跨学科、融合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为轻工特色高校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国内各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培养方案都是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十二条毕业要求设置的,由具体要求可知,工业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培养“管科+工科”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各高校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调整,有的院校将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有的设置在机械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在高等教育大力推进新文科战略的背景下,把工业工程专业从机械学院调整到经济与管理学院,使得该专业在较强的工科背景下能够更好地与管理学科相结合,也能更好地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出既拥有工程技术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应立足专业特色,发挥高校自身优势,以新文科理念提升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索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工业工程专业自身内涵建设不清晰以及传统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轻工产业需求之间的供需匹配不协调两方面的问题[2]。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校在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提升轻工特色高校传统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旨在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和育人模式,立足新文科建设,探索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课程体系,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参考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框架
一、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1.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文化素养教育不够完善
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拥有一支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队伍,是轻工行业企业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先进文化素养的供给和时代需求相脱节。新文科建设中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需要以先进文化素养为基石,推进“管科+工科”深度融合,让学生形成完善而系统化的实践思维,才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大国工匠、质量强国、科技报国”思想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这是新文科建设的本质所在[3]。而目前高校课程的教学目标多以各种方法或技术的讲解为主,文化素养教育为辅。
2.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不够顺畅
跨界融合人才培养已成为新文科建设的主旋律,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和合作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4],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广度,组建“一专业+微专业”跨学科团队的纵向培养子模式,提升学生在轻工领域的就业竞争力。轻工行业特色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与新技术发展,如食品安全、智能制造关联密切,新兴产业与现代应用快速融合发展[5],一方面需要课程体系能够快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另一方面,人才的知识涵盖面也急需扩展。通过纵向培养子模式,可组建“一专业+微专业”跨学科团队,而其中以课程设计为试点的纵向培养子模式所涉及的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课程设计的“看板管理”衔接机制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
1.面向轻工产业改造升级,深度挖掘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核心要素
天津科技大学通过与天津食品集团、飞鸽集团的行业专家开展深度交流合作,成立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借助咨询委员会,一方面从轻工产业布局的宏观层面为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为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提供各方资源,助力专业发展。重点针对与工业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内新业态和新技术开展深入交流,了解和掌握企业在产业化和市场化竞争中的用人标准,着重分析技术素养及人文素养对工业工程人才职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企业专家建议、毕业生调查报告,形成轻工特色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用人标准分析报告。
2.深化新文科内涵的培养方案,着力推进“管科+工科”的深度结合
基于新文科理念,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厚植人文素养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中的轻工产业特色优势,分阶段将技术素养提升、创新创业实践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的管理素养、技术素养协同发展。根据新文科建设思想,结合工业工程专业未来人才需求的调研和分析结论,遵循管科与工科结合、重视新技术应用、提升文化素养的培养理念,讨论修订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创建“人文素养+专业知识+管科思维+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多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见图2)
(1)横向培养子模式:构建“人文素养+专业知识+管科思维”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构建中,应强化思政引领,深化价值创造,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实际,从适应特色行业发展角度,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融入教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突出“价值引领”,使学生了解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改善意识和质量强国理念,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2)纵向培养子模式:组建“一专业+微专业”学生跨学科团队
在课程设计与科研竞赛模块中,围绕“双创”“互联网+”,发挥已建立的校外导师库和校外基地资源,由企业指导教师针对企业管理、技术改革、创业案例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企业合作的科研成果也会反哺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由本专业学生与微专业学生组成跨学科队伍,既可以本专业知识为主导,又可利用微专业学生主专业的学科优势,一方面提升团队竞争力,另一方面为MEM(工程管理硕士)培养优质生源。
图2 “人文素养+专业知识+管科思维+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多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3)培养机制:以OBE理念为导向,创建“看板管理”的教学机制
以OBE理念为导向,围绕社会发展对毕业生的需求,制定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将毕业设计作为客户,后续毕业设计内容拉动前续课程设计的目标,重新设计考核方式,指导跨学科团队完成课程设计[6]。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跨学科团队将遇到的问题、难点,列入课程设计“看板”,指导前续课程设计的题目、内容、方式等不断完善,使毕业要求更加明确、重点突出、可衡量,使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更加合理。
三、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新文科背景下各高校应主动对接轻工产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形成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人文素养+技术素养+管理能力”并重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在轻工行业转型背景下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理念的新文科改革思路,规划实施路线,调整专业建设目标,重构专业建设方案,以OBE理念设置体现核心课程群的新文科特色及动态模块化选修课程的轻工特色,同时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体验式综合实践平台。
1.打造涵盖“文学+管理学+工学”知识的核心课程群,着力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力度
探索工业工程专业与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机械工程以及人工智能、食品科学等专业的交叉融合;更新知识体系,将文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以及工学知识融入专业核心主干课,进行多课程重组形成特色核心课程群,注重文化素养、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现代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可邀请轻工产业及智能制造领域企业专家和工程师开设产业前沿、技术推广和企业实践案例讲座,培养学生建立工程技术应用与企业管理实践思维。成本控制专业核心课则引入财务管理、大数据应用知识,补充数据分析与处理、新技术的经济效果分析等内容,使教学内容、思路涵盖企业实际应用的相关知识,更贴近企业降本、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精益生产课程结合工业4.0、智能制造,将企业现场改善、低碳管理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理论与实操纳入课程中,强化学生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所需技术和软件工具的学习。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专业核心课则引入食品安全管理内容,按原辅材料检验、生产过程检验、成品检验等工作任务进行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运营方式为主线,构建真实的质量管理工程师职业环境,让学生在实操中学习质量管理的技术、技能和方法,也将管理学及工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同时,使学生在特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建立质量意识,明确质量强国的重要性,理解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因素的缘由,使学生系统地思考质量问题,形成改善意识,厚植科学严谨的大国工匠精神,坚定质量强国之路。
2.打造反映轻工行业特色的动态模块化课程,着力提升“案例教学+产教融合”深度育人的教学模式
基于轻工行业发展新需求、立德树人新要求,优化设置多学科交叉、符合新文科知识结构要求的模块化课程,重点打造从基本的管理学原理,到介绍食品安全管理、质量追溯、智能制造、大数据、机械工程等自然科学理念的特色模块化课程,并通过“传统管科专业课程+新文科模块化课程+新技术”的方式,拓展工业工程特色课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以“产业需求”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多种产教融合模式,强化专业核心课在产教融合平台上的有效实施,深度感知现代企业运营,动态调整产教主体和内容,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
选修课中增设反映轻工行业特色的课程模块,结合学校优势特色工科课程,将工程伦理、食品工程质量与安全、轻工产业发展纳入选修课模块中,拓展学生行业领域知识;增设竞赛科研类课程模块,充分利用本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科研能力以及产教融合平台;增设基于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的企业管理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以多学科融合理念建设体验式实践教学平台,着力解决学生实践经验的提升问题
在工业工程实验室里,大力推行“人文+产业+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工业工程教育理念。通过融合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打造多学科融合、人文与技术并重、虚实结合、资源共享的综合实践平台,探索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的新模式,着力打造真实的高端智能车间,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智能制造中的物联网、数字孪生、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以此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构建现代企业运营情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此外,实践教学平台可以训练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
四、结束语
新文科背景下的教育更加强调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和新需求,呼唤具有跨界融合思维和实践行动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通过分析地方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才需求,提出应在人文素养、管理能力、技术素养等方面强化工业工程专业内涵建设,并设计了与传统的轻工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匹配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以期为实现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