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学视野的幼小衔接体验式课程构建

2022-12-09周口市基础教育教研室

山西教育·幼教 2022年11期
关键词:幼小入学幼儿园

■文/周口市基础教育教研室 朱 瑜

教育领域的生态学相关理论为幼小衔接课程编制开拓了新的视野。基于生态学视野下省思、建构幼小衔接课程,富有理论、实践现实意义,值得做出积极的探索。

课题组基于生态学视野,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制定谈话提纲,对教师、园长、校长以及幼儿、小学生进行访谈,对近20 所不同层级的幼儿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和园本课程审议,通过马赛克法针对幼小衔接课程实践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教师对课程及课程目标理解存在较大局限性,突击式知识准备较多,“小学化”现象时有发生;课程实施脱节、低效,幼儿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入学准备教育“两张皮”,课程一致性和儿童发展连续性得不到保障;幼儿园、小学、家长、教师的衔接意识内生和行为自觉欠缺,严重影响入学准备课程实施及效果,等等。这些调研内容为课题组的行动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研究通过“边工作,边研究,边行动”的方式,对幼小衔接现状进行归因分析,着眼宏观、外部、微观、中间四个交互作用的系统,提出四维一体、五位共生的“泉·动”体验式幼小衔接课程构想,在基于实践的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优化,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泉·动”体验式园本课程,在市域不同层级幼儿园前期实验推广中已得到初步验证,取得显著效果。以下对“泉·动”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意在为区域和同类地区幼儿园进一步做好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提供启发和借鉴。

一、需要说明的两个问题

(一)加强幼小衔接过渡课程研究应成为园所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

从生态学视野分析,儿童的发展主要在于他所处的生态系统中自身有节律的动态发展的结果,幼小衔接问题应然存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内容要“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最现实的需要就是顺利完成人生中首次生态演替,进入小学学习,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条长河,对幼儿当下的关注就是对其一生的关注。再者,聚焦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有五个重要指标,其中“创造性的衔接课程”密切关联幼儿园课程高质量延续问题。所以幼儿园理应重视和加强幼小衔接课程研究,将入学准备教育列入重中之重,作为提升园所质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二)本研究不是简单地增加额外课程

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将准备贯穿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把大班作为准备的重点时期,不需要在原有的课程上再加上专门的“入学准备”课程。再者,儿童的经验世界是粗浅有限的,成人有必要为儿童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场域及情境条件支持,促其认知更加精深、系统,发生归纳迁移和运用的“触发”。因此,本课程重点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展开研究,对入学准备经验进行梳理和强化,综合检验幼儿从入园以来所接受的入学准备教育,对双向衔接内容“提质增效”,使其成为幼儿即将走向小学、走向新的生活环境的最直接体验和“实战演习”。

二、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体验式课程的内涵与特征

研究旨在通过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的指引,让幼儿在幼小衔接生态系统不同场域中,能运用多种感官体验,积极面对、主动解决新问题,获得全面的入学准备。同时,重构幼小衔接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推进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促使各生态因子呈现出动态平衡关系,切实提高区域学前教育质量。

“泉·动”课程是对当下幼儿园课程的优化增效,是立足于园本课程母体基本特征,将入学准备教育融入主课程的课程模式,既保持了课程的整体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体验式课程的构建

(一)课程愿景及目标

以“泉·动”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主题为线,以场域互联、融入生活、沉浸体验为主路径,植入四维一体、五位共生的衔接理念,进一步强化社会各界的准备意识,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多元主体科学衔接,为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撑起绿色的保护伞,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和高质量教育体系添砖加瓦。

“泉·动”课程维度图

“泉·动”寓意课程如泉涌源源不断为幼儿注入成长的能量,让每一个幼儿都如涓涓清泉自然灵动地汇入生命的大江大河。“泉”即“全”,其一表示现阶段课程实施的全方位、全维度、全过程,其二表示本课程在推进基于小班起点的长程、全程准备之上的意义,其三表示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旨的全面准备和全面发展。“动”即“心动”“行动”“乐动”,表示在课程的引领下,各相关主体特别是幼儿从思想到行动的嬗变,从懵懵懂懂到有所行动再到行动自觉、乐于行动,最终成为主动的、有准备的小学生。

(二)课程内容

依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指导要点》)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尽可能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幼儿直面幼小衔接生境,有效避免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花盆效应”。以“预设+生成”为主要形成方式,彰显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化特征,悉心创设亲子活动、“生·本”活动、小学体验室活动,与主题活动相得益彰,旨在培养教师、家长科学衔接的理念和意识,提升幼儿自主准备的能力和水平。

1.集体活动

通过五个主题的设定,与小学生活学习场景链接,培养规则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做准备;利用家庭与社会生态场域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使其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社会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甄选内容融入课程,引发幼儿心灵的触动和成长;引领教师更好地利用基础课程,最大化挖掘其对幼儿发展特别是入学准备的价值;充分挖掘利用周边小学资源,进行场域联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悦纳成长,以积极的心态开启新的生活。

2.亲子活动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应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育儿能力,发挥其独特的主体教育功能。在生态学视野下审视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家长在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同时,也需要树立成长思维,言传身教,在各方面做出表率,助力幼儿顺利做好全面准备,适应小学生活。

3.“生·本”活动

“一日生活皆课程”,从入园到离园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为了帮助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平稳过渡,幼儿园以尊重个性和差异为基本原则,特创设入园签到、整理书包、自助取餐等十项“以生为本,以生活为本”的个别活动,在潜移默化中锱铢积累,促进幼儿主动准备、全面准备。

4.小学体验室活动

按照《指导要点》要求,根据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的特殊需求,通过“小学模拟场”系列活动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切实做好准备,提高适应能力。

(三)课程实施策略

1.幼儿为本,放眼未来

关注幼儿感受,倾听幼儿心声,追随幼儿脚步,使幼儿从“局外人”变为“局内人”,由“被忽视”到“被重视”,不断调整完善课程架构,坚决扭转幼小衔接中重视知识技能和强化训练的片面教育目标,着力于核心素养培育。运用“教育未来学”知识和理论,以培养“做现代世界人”为己任,既尊重幼儿的自然天性,满足幼儿当下的需要,又满足幼儿适应社会生态环境生存与发展的长远需要,“定其向”“蓄其力”“立其本”,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回归生活,赋能幼儿

把幼儿的生活视为最可贵的课程资源,不断提升在生活中发现课程契机的意识和能力;将生活实践与幼儿发展、课程设计联系起来,并及时转化为课程方案;依托幼儿的生活,在生活中实施课程,保持知识结构的动态平衡;保证“保教活动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运动,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于动态的过程中不断改善当前的教育生态文化和教育生态环境,凸显课程实施的情境性、操作性,通过体验式、沉浸式学习使幼儿重构经验,以解决和适应新的问题、新的场域。

3.生态转场,直接体验

在一日生活中融入新环境的角色要求,以“生·本”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准备的意识。以幼儿为主导和主体,利用小学体验室,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从“生态转场”的角度考虑课程实施,为幼儿提供真实情境下的综合性学习,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在战胜预知困难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增强幼儿对未来小学学习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信心,完成自我身份的重构,悦纳“准小学生”新的身份定位,在反复实践和“演练”中,成长为主动的、有准备的小学生。

4.理念先导,知行合一

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践履能力;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指导家庭教育回归本源;宣传教育改革新动向及先进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新型生态化师幼关系、亲子关系、园校关系的构建,消解教育生态领域的异化现象,消除逐级传导的焦虑心态。努力提高教师、家长、社会各界的理论认知,促情感认同向实践自觉转变,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教育功能,形成巨大能量环,源源不断地为幼儿的成长输送营养,确保课程方案实施效果。

5.联合教研,深度衔接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和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常态化开展联合教研活动,聚焦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通过深入研讨制订科学合理的行动计划,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互动活动,并肩作战,深度衔接,保证课程方案的动态生成以及不断优化和效能提升。

(四)课程评价

1.精心研制园本化评价工具,“以评促行”

研制《入学准备自评表》,指导家长、教师“以评促行”,有针对性地强长补短,保证课程实施效果及不断优化,切实全面做好入学准备。

2.坚持形成性评价,保证评价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关注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的多元性以及课程实施过程和幼儿发展状态,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观察获得幼儿活动信息,不断为课程改进和优化提供事实依据。

3.努力彰显“全过程、全维度、全方位”的“泉·动”课程评价特质,让评价“灵”“动”起来

其一,评价贯穿一日活动全过程,评析相融,从评价中循证,发现课程创生的契机和个别化教育的对象与内容。其二,课程评价实践路径多维全面,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并举,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统一,内外兼顾,全过程展开,系统化推进。其三,尝试全方位课程评价导向,构建园本课程评价要点,使幼儿、教师、课程都得到发展支持和优化。其四,借鉴钱志亮教授的研究量表,对课程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及优化,为评价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支点。

课程实施中要依据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评价内容,推进教学实践“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源源不断赋予幼儿成长的能量。

猜你喜欢

幼小入学幼儿园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我爱幼儿园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欢乐的幼儿园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入学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