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探索
2022-12-09罗文明
□张 强 罗文明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更为便利和多样,但同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用和培养也有了新的标准,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严峻,如何争取到心仪的岗位并且具备较强的职场竞争力,这是摆在每一位大学生面前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如何与科技的进步同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如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优化,这也是需要高校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毕业人数众多,就业竞争激烈
2020年我国大学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超过850万,毕业大学生数量庞大,因此对工作岗位的竞争非常激烈,由此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的现状。另外,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应届毕业生就业力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已签约应届毕业生中有33.91%的签约岗位与毕业生所学专业并不对口。截至2020年,就业不对口率依然超过30%,这也为日后跳槽埋下伏笔。
(二)就业地集中,岗位供给不足
经济的发展带给人们的是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痴迷于一线城市,从人才吸引力方面来看,这些一线城市的就业市场繁荣指数(JMPI)越来越高,而三四线城市,则显得平淡了许多。大学毕业生扎堆于一线城市导致就业困难的现象格外显著,数据显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钟情于北上广深,而在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占比很低。根据调查,大部分钟情于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就算毕业当年无法就业也不愿“屈就”三四线城市,而是处于待业状态继续寻找机会。
(三)就业积极性不高,缓就业现象普遍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家庭经济收入明显提升,对于大部分“00后”大学生来说,生活安逸,经济负担小,使得他们对就业的渴望不是很强烈。应届毕业生待业情况普遍,或者以考研为借口,或以选择更好的单位为理由,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步伐缓慢,甚至出现逃避就业的现象,这使得家庭和社会压力加大。
(四)职业能力欠缺,把握机会能力较差
大学生的个人能力体现在各个方面,具体到职场上就包括专业素养、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环境适应以及再学习等方面,用人单位看重的不光是文凭,更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能不能在应聘求职过程中把握住机会,得到一份自己心仪的工作,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各个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普遍表现出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敬业精神的欠缺也是用人单位诟病最多的地方之一。成功谋取一份工作并在工作岗位上具备相当的竞争力,这是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做的长久规划。
二、高校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人才培养理念转变
要坚持以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着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目标。将传统的知识讲授变为问题探究;将传统的教师主讲变为教学引导,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等素质;教学方式多元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注重师生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轻松、内容丰富的课堂秩序;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前适应社会要求。
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高校教育在专业能力培养之中必须融入思政教育,因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大学生只有端正思想,端正“三观”才能在职场上应对自如。高校需要进行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深刻变革,要实现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的全方位改革创新。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培养出不被岗位淘汰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应试教育”。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创业和就业指导》是绕不开的一门课程,在这门课里,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应该加入“应试教育”,这里所谓的“应试教育”主要是指针对面试或应聘时应该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展开的讲解。高校课程设置应多样化,尽量满足学生职场必备技能的培养要求,紧扣当下流行趋势,关注行业动态和人才需求。另外,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偏弱的情况,应聘时不能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是导致应聘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大学课程设置应该围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不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课堂内容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尽可能和专业对口单位对接,安排学生进岗实习,或请相应岗位教师前来授课,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岗位,熟悉工作流程,满足用人单位招聘时对一定工作经历的要求。
2.充分利用大数据,把握就业机遇。高校就业指导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便利,认识到大数据的就业信息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比如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人才供求变化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等,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在大数据的使用上任教教师应该多下功夫,不能只做简答的数据分析,还要进行深层次挖掘,争取让更新、更全的大数据就业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就业信息的全面性和多样性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抓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改革应把大数据应用和分析融入其中。
3.增加心理辅导内容。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良心理,如浮躁和焦虑心理、从众心理以及畏难心理等。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应该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多参加学校或社会的有益活动,增强抗压能力,增强自信心。对于高校而言,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心理辅导内容,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关,要让学生对自身价值进行准确评估,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到不卑不亢,做好职业规划,准确描述和展望自己的职业前景,这样才能让用人单位更容易接纳。当然,也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展现出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求职就是自我学习和提升的机会,不应将此视为负担,用平常心对待失败和挫折。
(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到基层就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一线城市的追求愈发坚定,为了在大城市落脚,延迟就业或勉为其难地就业成了常态。高校应该在这方面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国家的利好政策,比如中西部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西部计划、三扶一支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建立线上交流平台,如微信、QQ及钉钉等,随时和学生交流使之及时准确掌握相关信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及创业水平;对于大学生钟情于发达城市的情况,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建议,以实例结合大数据进行分析,帮助毕业生做出最佳选择。对于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要着眼于选择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及基层单位和中小微企业,这样一方面能保证就业,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国家经济平衡发展。
三、结语
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同时在选人用人的条件上也越来越严格。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大学生怎样才能在这场求职竞赛中突围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自身共同努力,高校无疑承担着更重的责任。如何让教育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和要求,这是每一所高校都应思考的问题。高校应该与时俱进,进行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路上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