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2022-12-07李亚玲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战略院校人才

李亚玲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科技系,湖南 怀化 4180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人才是推动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人才瓶颈一直制约着乡村的发展[1]。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为2 254万人,其中,具备高素质的农民超过1 700万人。从数据上来看,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规模已经初步形成,但在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中的比重仍旧偏低。目前,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以生产型和经营型为主,其中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占比较低,乡村青年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现象十分普遍,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和人才总量的缺乏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突破这一瓶颈问题,离不开关键要素——教育[2]。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先天禀赋优势,应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聚焦乡村振兴问题,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人才瓶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涉农专业设置较少,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热衷于开设工科、财经、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对农、林、牧、渔等专业涉及较少。在对高职扩招学生学情的调查中发现,现阶段开设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占比仅为13%,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严重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不强。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背农”“离农”“弃农”现象,与乡村振兴需求脱节[3]。

1.2 培养方式陈旧落后,人才质量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覆盖了市场、人才、资金、法律等诸多方面,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前沿阵地,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由于人才培养方法陈旧落后,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一是课程体系落后,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关联性和实用性,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差甚远;二是校企合作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企业角色形同虚设,忽视了对学生入职前与入职后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三是教育教学理念滞后,部分院校片面追求专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四是目前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是传统课堂讲授方式,教学过程没有与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且学生缺乏实践训练,习惯于拿来主义,导致毕业生实操能力较差。

1.3 “双师型”教师短缺,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师资力量是关键。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较好地指导学生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少之又少。部分教师由于没有亲身参与和体验农业生产实践,缺乏培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后难以快速适应乡村岗位。

2 乡村振兴战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2.1 职业教育面向乡村振兴,解决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所需精准对接的问题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重点解决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所需精准对接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涉农类、经营类职业教育和培训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针对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整体偏低的现状,高职院校应将农民职业培训纳入教育体系,通过开展系统化、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职业培训,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其次,要解决职业教育体系中缺少培训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知识和管理技能等方面内容的问题。职业教育应面向乡村振兴,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针对乡村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如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种子生产与经营、园林工程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电子商务等。同时,应根据当前现代农村发展的最新要求,如乡村基层治理、农产品生产产业链、乡村信息化发展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着力培养乡村复合型人才,支撑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

2.2 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引导优秀人才返乡下乡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鼓励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要解决乡村人才瓶颈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城乡、区域之间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引导优秀人才返乡下乡。一方面,政府要鼓励优秀教师、学生到乡村、农业企业挂职、兼职,并建立创新创业制度,引导一批有技术、懂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返乡下乡,将新技术、新理念带到农村,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开展大学生返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到农业生产、乡村振兴、疫情防控、防汛减灾等实践中,让他们在家乡的热土上、在实践的课堂中受教育、长知识、作贡献,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乡土情怀,使其成长为有担当、有能力、有乡情的新时代青年学子,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3.1 聚焦乡村振兴问题,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需要积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使命,聚焦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涉农人才的从业特点,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导向,制订职前培养、在职培训、跟踪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人才培养培训实效,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4]。

3.2 健全专业调整机制,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的“四新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农村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按照专业设置对接乡村产业需求的要求,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首先,建设以乡村产业链为基准的专业群,充分发挥专业群的服务功能和集聚效应,实现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其次,重点建设2~3个高度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农科特色专业,如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畜牧兽医、电子商务、旅游民宿等,每个专业开设6~8门专业核心课程,并将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融入核心课程,培养实用型高端农业人才。最后,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为导向,对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与任务,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单一类别培养拓宽到多产业、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5]。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诸多优势,为乡村振兴输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爱农村的优秀人才,并对接农业产业发展新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以创新促进乡村发展的目标。

3.3 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首先,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典型案例、学科前沿,开发优质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在已有园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补充农业园区规划与设计、休闲农业、园艺康养旅游、农业设施建造与施工、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内容,在培养学生传统园艺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农业生产管理能力、经营销售能力,使其满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乡村经济多元化的新要求。其次,全面推进课堂革命。以乡村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推行面向乡村振兴的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模块式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再次,面对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融合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降低知识学习的乏味性与枯燥性,实现教学方法、手段、内容和评价等环节的全面创新[6]。同时,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和平台,更新和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方法和技术,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忙起来,让学习效果实起来。

3.4 契合多元人才需求,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吹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号角,“新农业、新农企、新农民”的“新三农问题”为助推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到创新发展提供了切入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应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融农业产业项目研发、职业技能训练、应用技术创新为一体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契合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以项目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培养,优化学生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3.5 对接乡村发展需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要想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水平,培养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高职院校应针对乡村振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内培外引”打出引才、聚才、留才、用才“组合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一是“内培”。加大教师培养力度,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以提高乡村振兴人才的水平和质量为核心,以产教研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围绕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制订教师培养计划,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训,培育“工匠之师”,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学校应每年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农业企业实践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教学水平,分层认定“双师型”教师,实现知识、技术和能力三个方面的有效融合。二是“外引”。依托校企合作,采用全职引进、柔性引进、项目引进等多元方式,聘请专业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大师、农业产业领军人才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抓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针对农村三大产业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战略院校人才
人才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