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教育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探索
2022-12-07王微
王 微
(常州开放大学 文经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为新时代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为切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部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扭住不放啃下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三块硬骨头’”[2]。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除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从而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1 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教育的线上线下联动
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如何将立德树人全方位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全员中,推进各门课程线上线下同向同行、协同联动,是互联网信息时代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线上线下联动可以充分结合传统课堂的线下教学与线上互联网教学的优势,不仅能发挥教师指导和监控教学的主动作用,而且能激发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学科教学提供多样化平台。
1.1 落实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只有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切实履行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课程思政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各门学科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中,引导大学生自觉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升华为内在德性与素养,主动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定型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道德作为立身之本,是做人的根本。德育应该作为首要的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大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同时,高校各院系也要在专业拓展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成长为品德高尚、热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1.2 所有学科都要发挥育人功能
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强调:“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3]课堂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所有课程都应该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任何一门学科的专业课都蕴含着启迪智慧、激发真善美、唤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弘扬人文精神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政元素。相对于思政理论课,学科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对广大青年学生更具有实实在在的感染力,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实到各科教学中,贯穿育人各个环节,应根据各专业不同的学科特点与育人目标,遵循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定经管类、文史哲类、理工类、艺术类、医学类等课程体系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并将其巧妙融入教育教学,促进隐性德育内容趋向显性化,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使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正能量的熏陶与感染。
1.3 线上线下联动是高校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
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程能够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具有高度一致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育人的基础上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构建育人联动机制,无疑将更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线上教学不仅延伸了线下教学空间,而且方便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过程性评价的开展,使学科智育和德育的目标得到了及时反馈,为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育人总目标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线上线下联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思政元素更加生动、更加灵活地融入思政课程,也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可,进而增强他们运用学科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线上线下联动是高校各门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能够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更好地形成合力[4]。
2 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教育的线上线下联动保障机制
要在线上线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高校必须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思政教育的线上线下联动保障机制,构建党委领导、相关部门联动配合的工作格局。
2.1 推进党委统一领导
在思政教育的线上线下联动过程中,高校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教务部门牵头,协调学院、学生处、团委、宣传部、信息化建设等职能部门,共同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联动保障路径,最终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机制。为切实保障线上线下联动对思政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高校要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分工责任制度,完善领导考核评价制度,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联动成效纳入干部考评。
2.2 教务部门牵头统筹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政教育线上线下的联动离不开高校教务部门的统筹。高校教务处要做好各院系课程思政建设的综合协调工作,将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纳入线上线下联动体系,实现全校所有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思政教育线上线下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高校教务处要从人才培养方案、院系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材遴选、教案编写、师资储备等方面统筹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明确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例如,对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务处要依照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科体系,并根据新教学大纲设计新教案。
2.3 各学院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方针和政策
课程思政建设线上线下的联动最终要落脚在各院系线上线下的专业教学中,因此,各院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各院系要根据本院师资情况选择最适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进行课程思政试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典型示范推进课程思政全面贯穿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其次,各院系要组织所有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各门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思政教育的方案,研讨如何挖掘各学科思政元素及其如何与教学内容对接、融合等问题,明确各类课程在线上线下联动过程中融合思政教育的重点,使课程思政建设更有针对性[5]。同时,各院系还可以为各科教师与思政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专业课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方针和政策。
3 课程思政理念下思政教育线上线下联动的关键环节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线上线下的联动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怎样真正做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实现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高校必须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课程思政师资建设、完善多元评价制度、构建线上线下育人空间、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最终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3.1 加强课程思政师资建设,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
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关乎课程思政建设在线上线下联动的成效和质量。育德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具备的高超能力。育德意识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能够及时抓住思想教育时机自觉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主动提升学生道德境界的意识。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师资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能力。第一,高校各科教师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在线上线下的教学联动中推进协作育人,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因此,高校要在所有学科教师中强化以生为本的理念,时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渊博的学识、坚定的政治立场严格要求自己,做青年学生的楷模。高校还要督促教师深入广大青年学生中间积极了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诉求,聚焦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着眼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以问题为导向,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努力在线上线下教学中融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增强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二,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线上线下联动,高校要组织全校教师参与提升育德能力的专项培训,发挥各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动力,引导思政教师与各科教师采用结对子的方式促进彼此沟通学习,让思政教育在各科的线上线下联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拓展延伸。同时,高校还要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大评比,以课程思政典型课程为示范,引导广大教师自觉积累思想教育经验、总结课程思政建设规律、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在线上线下的联动形式、努力提升自身育德能力,进而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课程思政体系,促使高校全学科育人由“独唱”转向“大合唱”。
3.2 完善多元评价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破除“五唯”弊病,从根本上转变以往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第一,高校要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角度,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判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导向与做法,改变重智育、轻德育、唯分数论等片面的教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加强素质教育,切实贯彻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通过构建科学、动态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实施人才综合评价制度;坚持品德和能力并重的人才选拔制度,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针对线上线下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从品德、业绩和能力方面完善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制度。一方面,高校要将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首要标准,突出育德能力和业绩,注重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贡献、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评价,克服评价中的唯学历、唯项目、唯论文等倾向,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中,高校要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认知等情况纳入评价标准,突出评价的多元性与人文性。因此,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时,要在线上线下综合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等方式,并结合量化的客观评价与效果的主观检验制订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这样不仅能客观反映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状况,而且能反映各科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结合程度,进而通过科学评价来调动各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最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6]。例如,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性评价,高校可以重点依托线上平台的课程思政模块来实现,从而使教师和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在线上开展跟踪评价。
3.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育人空间
为了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在线上线下的联动,高校各科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育人空间。第一,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线上教学平台及学习资源,强化对大学生线上学习的辅导与监督,推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向线上转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延伸课程思政的教育空间,在线上线下的联动中提升育人水平。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布置线上的专业知识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在线上预习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实际案例。接着在线下课堂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师生互动答疑的方式导入新课,并就线上案例组织学生分组研讨,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渗透思政元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第二,高校教师要在线上线下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加深对相关学科研究价值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人文、科学等角度重新认识有关学科,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促进学科的价值引领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同时,各科教师还可以在线上线下分别给学生布置专业文献阅读和学科课题调研等研学任务,鼓励学生精益求精、追求真理,引导学生从学科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他们学会从审美角度认识学科研究价值,推动课程思政贯穿各科教学的全过程。
3.4 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
在线上线下联动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高校各科教师要进一步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第一,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教学中,高校教师要在结合专业知识所涉及领域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从与学科有关的社会现象、发展困惑和问题等现实社会角度出发,采取线上讨论、线下答疑和线上线下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引导大学生深入挖掘学科本身蕴含的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实现学科思政元素的深入拓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是要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机械性地生搬硬套,而是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将其巧妙融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主流价值引导是最基本的环节。因此,各科教师不宜采用填鸭式灌输方式,而应通过运用贴近当代大学生话语体系的现实生活案例来激发大学生主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主旋律[7]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中国“天眼”和港珠澳大桥的成就作为熏陶青年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第二,各科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学科教学的德育目标,在学科教学全过程中寻找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点,进而促使所有学科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三,教师要不断提升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能力,在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采取隐性渗透和有机融合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科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度与融合量,不断彰显学科课程教育的价值属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最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线上线下联动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所追求的立德树人高度契合,是新时代高校各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从智育角度来看,学科教学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知识素养,这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从德育角度来看,学科教学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主流价值引领,这与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完全符合。毫无疑问,广大青年学生在这样一种线上线下联动的课程思政建设环境中被不断熏陶,假以时日,必将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