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的问题及策略探析

2022-12-07李楠沁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潮思政课思政

李楠沁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新时代背境下,开放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多元信息的冲击,纷繁的社会思潮和多种理论映入眼帘,在给大学生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动摇其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必须引领大学生科学辨析社会思潮,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克服多元思潮对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担起培育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爱国情怀和法制观念的重任。

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与社会思潮的关系

1.1 社会思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教学内容

社会思潮作为某一学科或某一时期社会生活领域产生的比较大的思想潮流[1],对人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社会思潮里的一些言论可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思潮中的保守主义在如今也被许多人奉行。保守主义宣扬“不愿看到任何形式的剧变,即使现状已经不能维持仍然顽固维持现状”。后来,新保守主义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反对彻底改造社会,纵使它强调以稳定性来防止自由主义的蔓延,但对这样一味追求平稳、缺乏创造性、强行阻止质变的行径仍需要区别考量。

1.2 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是其独特的课程使命

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进行恰当引导是新时代思政课课程使命的应有之义。新时期,新的国内国际环境、新的社会矛盾、新的目标走向,对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追求。首先,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观点、思维方式的课程使命,因此,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进行恰当引导是思政课的课程使命。新时代的社会环境更加包容与开放,多元繁杂的思想浪潮中既有进步的、科学的理念,也有落后、片面甚至错误的思想,需要高校思政课来引导与矫正。例如,绿色和平主义提出经济发展就会引起环境危机的悖论;伊斯特林悖论认为人们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幸福感将不会增加。这些理论从表面上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究其根本都是片面提取某一社会现象大做文章,忽略了无论是环境危机还是国民的幸福感都是由多重因素影响的。若高校思政课对这些悖论不进行及时纠正,错综复杂的思想浪潮不仅会扰乱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而且会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其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有着立德树人、保证其他课程发挥正向最大价值的独特使命,要成才、先立德的箴言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思想道德方面的培育。

2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2.1 是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度的需要

社会思潮中常有披着“理论创新”的外衣,内里却是带有迷惑性与欺骗性的政治观点,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度刻不容缓。不少大学生因理论知识欠缺、社会经验不足、政治鉴别力低等特点容易被错误思潮诱导,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世界迷惘。因此,面对社会思潮,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是高校思政课使命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政课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各类思潮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辩证地看待、科学地引导,通过教师对各类社会思潮的介绍与引导,增强大学生自身对社会思潮的鉴别与辨析能力。当消极思潮入侵时,大学生能通过自己敏锐的甄别力认清其本质、批驳其危害、抵抗其侵蚀,进一步坚守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2 是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需要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不仅能遏制消极的社会思潮在高校肆意传播,而且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效果。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不断更新发展,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法等也应守正创新。首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教师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加深了对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了解,强化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引领社会思潮的自觉性。其次,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提供新视角。将社会思潮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又一探索。方式方法的改进促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更加生动有效。最后,通过实践教学及线上教学拓宽了思政课的教学渠道。根据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及社会思潮传播受众、渠道等特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课堂内外的全方位教学过程,升华了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引领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2.3 是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需要

社会思潮的涌入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高校思政课必须守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各国争夺的重要阵地,新时代意识形态的角斗则更为尖锐与复杂。近年来,一些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机构在中国打着做学术交流、学者访问、公益捐助的旗号进行西方思潮的渗透。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士在网络上故意剪辑,利用极具吸引力的标题和胡乱拼凑的图文诋毁党和国家的形象,布设意识形态陷阱,大肆推行“普世价值”“和平演变”“颜色革命”,企图抹黑社会主义,消解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与号召力[2]。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把好关、守好路,敢于亮剑发声,积极占领意识形态灰色地带,严防意识形态侵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抢占意识形态主阵地,引导大学生辨清社会思潮背后的真实面目,并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引领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课虽然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须矫正。

3.1 部分教师综合素养不高,影响教学成效

部分高校思政课及专业课教师的自身综合素养不高,影响了教师对社会思潮进行辨析教学的教学成效。社会思潮贯穿经济、社会、文化多个领域,因此,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不仅要靠思政课教师,而且需要协同专业课教师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合力。首先,高校教师不仅要拥有深厚的学识、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要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实实践者[3]。然而,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各类社会思潮的具体内容不够明晰,教师知识储备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其次,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理想信念不坚定,在讲授其专业课内容时易掺杂自身的政治观念,语言表达随意化,易向学生传授不正言论。近年来,高校教师通过微博、推特等平台多次发表错误言论的案例频频出现,教育部教育司汇编的师德警示教育学习材料中也有教师因政治方向错位发生教学事故的案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如果其政治素养、理想信念发生偏移,就会向学生传授错误思潮,那么整个教学不仅是无效教学,而且会误导学生,阻碍学生正向发展。

3.2 社会思潮知识融入不足,辨析过程碎片化

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知识融入不足,导致社会思潮辨析碎片化是高校思政课引领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课程虽然都有涉及社会思潮的内容,在涉及可以融入社会思潮的部分,知识点教师也会进行辨析和引导,但是对社会思潮知识的融入总体不足。首先,一方面,在思政课程中,教师还没有深入、透彻地将社会思潮知识融入各个知识点;另一方面,可融入社会思潮的知识点还未被完全开发,社会思潮知识融入不足,减少了大学生学习社会思潮的途径,也减少了大学生接触学习社会思潮的机会。其次,社会思潮有关知识大多是通过其他知识点连带提及,教师对社会思潮内容的讲授较为碎片化、零散化,不能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类思潮。碎片化的教学容易导致大学生形成碎片化的认知,影响大学生对各类社会思潮的判断力,不利于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 社会思潮辨析方法缺乏创新,制约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政课教师辨析各类社会思潮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够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引领大学生辨析社会思潮中出现的另一问题。思政课上教师对社会思潮的讲解和辨析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介绍西方社会思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机械,一味地给学生简单灌输各类思潮的概念、特点等内容,难以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削弱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另外,部分教师对社会思潮的讲授过于空泛,对于没有社会思潮相关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社会思潮是一种理论形态,没有做实验那般程序明了,尤其对理工科同学而言,理解社会思潮难度更大,如果不能联系实际,并通过多种教学载体以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正反两面讲解说明,那么就不能发挥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也难以切身感受到辨析社会思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思潮并做出客观、正确的辨别。

3.4 社会思潮实践教学明显不足,影响学生实际辨别能力的提高

高校思政课为大学生提供的社会思潮实践教学不足,仅拘泥于理论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思潮教学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辨别出当前各类思潮中的不可取之处,甄别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背道而驰的西方理念,从而在生活中遇到西方思潮侵蚀时可以保持独立判断和清醒认识,自觉抵御社会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然而,当前大多数思政课对大学生鉴别社会思潮的实践活动还不够重视,影响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知程度。实践教学即使有形式上的设计,大多也流于形式,没有专门的实践训练。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知水平不高,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西方思潮时,就会存在歧解、不解、曲解的问题。另外,缺少实践锻炼的大学生在与西方思潮碰撞时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理有据的回击。部分大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社会思潮的理论知识,但是在批驳现实中的消极社会思潮时仍有“乱语”或“失语”的现象。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奇观点,一些有心人士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传播社会思潮中的消极思想,刻意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在西方思潮入侵时价值判断偏离正确价值选择标准,失去了对社会中不良观点的批判力。

4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引领大学生社会思潮的行动策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不是对社会思潮本身简单的学理性分析和表面性概述,而是将它放在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分离出蕴含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非理性主义等狭隘消极的成分,化解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同时以包容的视角广泛吸纳其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的成分,为大学生提供新思维、新视角。

4.1 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强化隐性教学支持

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应由高校教师共同努力,发挥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合力,发挥社会思潮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产生的协同效应。不仅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使命,其他课程教师也应拥有对社会思潮积极引领的育人意识。其他学科教师要打破与思政课教师以往互不干涉的壁垒,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西社会思潮的知识素养,与思政课教师协同、互动,强化社会思潮隐性教学的支持。首先,思政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都要明确肩负的政治使命,坚定政治立场,提高自身政治素养;要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政治观点,尤其是曲解党和国家政策、抹黑中国和社会主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和言论[4]。教师要主动引导大学生以唯物史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驳消极社会思潮,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其次,广大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思潮知识素养。教师只有自身牢固掌握社会思潮的基本内容,才能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而提高广大教师社会思潮的知识素养离不开学校等机构的支持,学校应在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中纳入社会思潮的专门课程[5],使教师更为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思潮的基本派别、主张、观点与特点;高校也可组织思政课教师编写社会思潮师生读本,将教师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强化思政课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支撑。最后,高校教师在回应社会思潮时,要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牢记要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自觉作为学治学的表率。同时,各专业教师也可观摩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课堂,借鉴学习其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提升自身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6]。

4.2 强化主动引领意识,适时融入社会思潮内容

要解决社会思潮内容引领不足的问题就需要强化广大教师对社会思潮主动引领的意识,将社会思潮内容与基础思政课内容有机结合。首先,广大教师要善于利用思政课中的课程资源,把握融入社会思潮知识的时机,将社会思潮相关知识作为教学素材,科学、适时地融入教学,形成“1+1>2”的教学效果;要增加大学生学习社会思潮的机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观察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三章 “让改革开放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内容,可分析新保守主义理论中顺应我国改革开放的观点与背离改革开放缺乏创造力的举措,以凸显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引导大学生自觉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其次,为了向大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传授社会思潮相关知识,可在授课前系统规划该课程需引入的社会思潮知识。针对各个章节系统布排,设计教案时也应考虑教材前后的连贯性、层次性。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思想变动,结合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对涉及面广、对大学生影响大的社会思潮应着重分析、多次讲解。最后,利用好线上教学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思潮的引领。大学生群体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之一,对网络、手机、电脑的操作及运用已经非常熟练,高校应在线上思政课中开设有关社会思潮的网络课程供大学生选择学习,突破地域限制与时间限制,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和敏锐度。

4.3 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教学风格创新

思政课教师应在课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擅于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学习方式形成联动效果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社会思潮的行为意愿。首先,在课程资料准备时要不断丰富有关社会思潮的学习资源类型,除了传统的书本、文本材料,还应将其延伸到图片图表、音频动画等学习资料,对不同类型知识进行不同类型方式的展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偏好。其次,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学生本位的教学过程,增加课程交互环节,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体验感。苏格拉底的提问式教学法中就提到:教学并不是直截了当地将知识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7]。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本就晦涩难懂且比较抽象,要善于运用启发法、讨论法的教学方法,针对社会思潮中的基础理论及疑难问题以小组共同讨论或辩论、演讲、议题、情境模拟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防止产生一刀切、简单粗暴地肯定或否定所有思潮的行为,以“新自由主义”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支持国家对国内经济的干预(正方),反对国家对国内经济的干预(反方)”的辩论赛,在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考的过程中,自行体悟自由市场与政府进行干预的优缺点,探讨“新自由主义”中我国可以借鉴吸收之处和摒弃的地方,挖掘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新自由主义”自由观的本质区别,从而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看待“新自由主义”。

4.4 重视课外实践教学,在体验中实现社会思潮教学

高校思政课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统一。对大学生社会思潮的引领教学与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思潮理论的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帮助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首先,可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辨别力。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大环境下大众的主流思想及现实生活中影响人们的主要思想潮流,理论联系实际,将现实问题与社会思潮结合;在接触社会种种观念时不断鉴别精华与糟粕,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在思考中形成对社会中不良观念的批判力与辨别力。其次,可通过社区、街道宣讲等志愿服务,深化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识。学生向外界讲授各类思潮观念的过程也是自身学习记忆加深的过程,会促进所学知识的内在转化,同时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我教育。因此,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思潮的引领,而且是对广大社会成员进行思想的净化。

猜你喜欢

思潮思政课思政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