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CD4+/CD8+比值和血清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2-12-07刘彩霞赵有丽高阿宁
刘彩霞,赵有丽,高阿宁
1.汉中市人民医院儿科,陕西 汉中 723000;2.咸阳市中心医院儿科,陕西 咸阳 7120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ve mononucleosis,IM)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属急性感染性疾病,预后较好,在任何阶段均可发生,常见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1-2]。EBV 附着于B 淋巴细胞中,在其感染潜伏期,B 细胞对EBV 核蛋白不转录表达,因而无致病性。随着EBV 增殖,B 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EBV病毒颗粒,激活细胞毒性,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炎症因子被大量释放,增强EBV活性,促进其增殖,机体此时产生一系列症状[3-4]。既往有学者提出炎性反应和免疫破坏是IM 发病的主要原因,且与其预后可能存在相关性[5-6]。基于此,本研究对IM患儿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及炎症反应情况进行观察,旨在分析EBV感染对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汉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1 例感染EB 病毒的IM 急性期患儿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51例正常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1~14岁,平均(7.47±2.98)岁。对照组中男性25 例,女性26 例;年龄1~15 岁,平均(7.96±3.19)岁。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汉中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纳排标准 (1)纳入标准:①研究组患儿均符合IM诊断标准[7],并于实验室检测均为EBV病毒阳性(≥1×103copies/mL);②研究组均为初诊患者;③入组前3个月未经治疗且未使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药物;④对照组儿童均经体检正常,且EBV 病毒检测阴性(<1×103copies/mL);⑤患儿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及目的,并同意入组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非EBV 感染引起的IM 患儿;②有先天性免疫系统障碍者;③有血液系统障碍或恶性肿瘤者;④既往有变态反应疾病史者。
1.3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治疗,即给予阿昔洛韦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8119 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0.25 g/支) 5 mg/kg,经100 mL 生理盐水稀释后行静脉注射,每8 h 1次,持续7 d。并给予补能、呼吸支持等对症治疗,对伴有细菌性感染患儿,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
1.4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于治疗前(急性期)、治疗后(恢复期:病程满1个月)分别采取血液样本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炎症细胞因子以及EBV DNA载量。对照组患儿仅抽取一次血液标本进行相关指标检测。
1.4.1 EBV DNA 载量检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EBV DNA定量检测,其试剂盒采自上海研生实业有限公司,荧光检测系统为美国安捷伦3005P 实时PCR定量检测仪。
1.4.2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采用流式细胞仪(仪器:贝克曼库尔特CytoFLEX)检测T 淋巴细胞亚群,即CD3+、CD4+、CD8+及CD4+/CD8+的水平,试剂盒为仪器配套试剂盒。采用免疫散射法(试剂盒:中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
1.4.3 炎症细胞因子 采用酶联吸附法检测炎症因子,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γ interferon,IFN-γ)的水平。试剂盒均由陕西凯捷体外诊断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son相关性分析EBV DNA载量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相关性,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研究组急性期患儿外周血T 淋巴细胞CD3+、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D4+水平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儿恢复期CD3+、CD8+水平明显低于患儿急性期,CD4+、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患儿急性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s)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s)
注:与研究组急性期比较,aP<0.05;与研究组恢复期比较,bP<0.05。
组别研究组急性期研究组恢复期对照组F值P值例数51 51 51 CD3+(%)81.34±4.97 74.12±6.68a 66.59±5.14ab 86.931 0.001 CD4+(%)17.41±5.47 26.98±6.85a 36.57±5.41ab 132.331 0.001 CD8+(%)54.26±9.98 41.12±8.49a 26.78±5.86ab 140.291 0.001 CD4+/CD8+0.32±0.12 0.67±0.24a 1.37±0.57ab 110.185 0.001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研究组急性期患儿IgA、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期患儿的IgA、IgG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儿的I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g/L,±s)
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g/L,±s)
注:与研究组急性期比较,aP<0.05;与研究组恢复期比较,bP<0.05。
组别研究组急性期研究组恢复期对照组F值P值IgM 1.54±0.29 1.46±0.26 1.42±0.31 2.305 0.103例数51 51 51 IgA 5.45±1.12 3.54±0.97a 2.57±0.42ab 138.520 0.001 IgG 14.97±1.54 12.24±1.26a 9.95±1.74ab 138.316 0.001
2.3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研究组急性期患儿IL-6、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期患儿IL-6、TNF-α、IFN-γ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pg/mL,±s)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儿童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pg/mL,±s)
注:与研究组急性期比较,aP<0.05;与研究组恢复期比较,bP<0.05。
组别研究组急性期研究组恢复期对照组F值P值IFN-γ 92.36±14.21 35.64±12.34a 9.54±3.25ab 752.043 0.001例数51 51 51 IIL-6 28.54±9.23 15.24±5.35a 2.54±0.97ab 225.361 0.001 TNF-α 12.57±1.23 11.97±2.12a 5.64±1.34ab 289.068 0.001
2.4 研究组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EBV DNA载量水平比较 研究组患儿急性期平均EBV DNA载量水平为(4.23±1.14)×103copies/mL,恢复期患儿平均EBV DNA载量水平为(1.62±0.23)×103copies/mL,恢复期患儿EBV DNA 载量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27,P<0.05)。
2.5 EBV DNA载量与炎症因子及CD4+/CD8+比值的相关性 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BV DNA 载量水平与IL-6、TNF-α、IFN-γ均呈正相关(r=0.613、0.514、0.466,P均<0.05),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性(r=-0.394,P<0.05)。
3 讨论
因儿童免疫力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弱,易受EBV感染,引起IM发生。IM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但因儿童免疫功能的原因,有部分患儿可出现脑膜炎、周围神经病变、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患儿的免疫状态不同对其预后和转归也具有较大的差异[8]。
本研究结果显示,IM 患儿外周血T 淋巴细胞CD3+、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4+水平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IM 恢复期患儿CD3+、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均有所好转,与黄彬晓等[9]研究部分一致。CD4+属于辅助性T 细胞,具有协助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CD8+具有杀伤或抑制T细胞免疫作用[10]。CD4+具有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中和抗原的作用,对CD8+细胞的毒性具有诱导和维持作用,进而影响EBV B 细胞增殖,IM 急性期T 淋巴细胞受到感染,免疫反应增强,CD8+细胞增殖,杀伤感染EBV B淋巴细胞,促使其调亡[11-12]。CD4+与CD8+比值是判断人体免疫功能紊乱的敏感指标,更能直观地反映患儿免疫功能变化。CD4+/CD8+比值下降提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机体对外界的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状态失衡,在患儿进入恢复期,CD4+/CD8+比值缓慢升高,提示此时患儿免疫功能逐渐恢复,以避免过度免疫损害。本研究显示,IM患儿IgA、IgG均高于对照组,且在恢复期下降,与刘晓宇等[13]研究部分一致。可能是由于机体受EBV感染后,出现感染特异性致敏状态,激活免疫防御有关。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IM患儿IL-6、TNF-α及IFN-γ水平均上升,祁正红等[14]研究也提出EBV抗原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诱发IL-6、TNF-α等炎症因子大量释放。CD4+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分化为Th1、Th2等亚群,对细胞免疫进行调节,IL-6由Th2细胞分泌,属于多效性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在感染初期急剧上升,可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B细胞分化,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调节免疫反应应答,IL-6可通过刺激抗体,诱导幼稚CD4+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在机体感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邓士勇等[15]研究也指出IL-6在IM 中具有辅助诊断价值。TNF-α与IFN-γ由Th1 细胞分泌,TNF-α可介导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激活机体炎症信号通路,诱导IL-6 的合成分泌。本研究显示,IM 患儿EBV DNA载量水平在恢复期逐渐下降,且与IL-6、TNF-α、IFN-γ及CD4+/CD8+比值具有相关性,说明EBV感染后可能通过刺激细胞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引发IM一系列症状的出现。
综上所述,IM 患儿急性期T 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降低,血清IL-6 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临床可通过检测其T 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变化了解IM患儿免疫及发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