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理分析、基本特点与历史经验
2022-12-07郭提超
郭提超,汪 钊
(1.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49;2.渭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的历史,即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中国共产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历史功绩,缘于其始终能够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行理论创新。“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1]67回望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其特点、总结其历史经验能够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启示,以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学理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研究的基本状况
根据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为四种代表性观点:两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多阶段说。
1.两阶段说
田克勤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2]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王让新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他着重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从结构、要素、过程、理论创新、领导人的贡献、路径等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结合的基本规律。[3]
2.三阶段说
刘宗武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4]第一阶段是1949—1956年,这一阶段主要是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第一次成功的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实现了第一次结合的延伸。第二阶段是1956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这一阶段虽然提出了第二次结合,但是并未能坚持中共八大的思想路线。第三阶段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这一时期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立、形成、拓展、巩固和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探索的。张静如、欧阳奇提出“‘文化大革命’十年是否也能纳进这一名目呢?”[5]118这一疑问引发了学者的分期争鸣。张正光把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良好开端的阶段;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比较多曲折和挫折的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重大飞跃的阶段”[6]12。
3.四阶段说
叶志坚、衣离军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毛泽东思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探求新内涵式发展的科学发展观。[7]5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百年以来所经历的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上述历史分期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研究视角,为我们从多维度整体上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而呈现其全貌,给人以立体化、全方位的认识图谱,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多维分析
学术界的划分阶段各自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想要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必须打通历史分期、弥合分歧,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和理论创新。
1.结合论的分析视角
从结合论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体现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分别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所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拓展、完善、巩固和发展四个阶段。
第一次成功的结合,我们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站起来”的目标。第二次结合,我们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又奋力进入“强起来”的新阶段,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2.创新论的分析视角
从创新论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创性贡献的理论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书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篇章。从毛泽东对三个世界的划分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维度。邓小平同志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相结合的典范,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命题,推进实施了改革开放国策,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带来的社会主义低潮,沉着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和带领人民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总体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总体谋划和贯彻落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537从创新论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化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动力,以回答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课题为中心工作的历史进程。
3.主体论的分析视角
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的时代课题有所不同,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未发生过动摇。“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9]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蔡和森、邓中夏、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早期党的创始人在中国掀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毛泽东非常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他经常阅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制定了党员干部必须阅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书目,带领中央高级干部集体学习《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简明联共党史》等书,身体力行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中央先后组织编写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书目。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报告、批示、回信等接地气、扬正气,以群众化语言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马克思主义。
回首百年风云变幻的中国社会和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主体力量。
4.认识论的分析视角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思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理标准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了“两个凡是”的禁锢。邓小平指出:“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0]382“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11]126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12]289从建党之初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传播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不断认识中国国情的过程,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能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新突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实现了新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基本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其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军队国防建设、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群众路线、党的建设论、经济建设、三个世界的划分、四个现代化等理论的提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第一次成功结合的典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中有许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思想,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市场经济理论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继承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三位一体”总布局是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创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表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其显著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改革成败检验的试金石。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判卷人。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优势,其中第二个制度优势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3]8。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具体运用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充分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其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界围绕“问题”与“主义”之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到底能不能与中国儒家文化相融合,到底能不能帮助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最终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
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等经典文献走出国门,在美国、英国、尼泊尔、朝鲜、越南等国家,形成了“毛主义”,兴起了海外毛泽东学,这一现象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完美诠释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破除市场和计划手段的对立,邓小平提出了“猫论”,这一提法通俗易懂,体现了民族性特点。为了探索改革开放经验,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简称“摸论”。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示范,善于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结晶,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9]46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和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彰显了文化自信。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大众化与时代化的统一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6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必然要求,因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9]76。
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和学校、创办各种革命期刊、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积极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成立高等院校、发表演讲和举行抗战文艺演出等各种方式和途径,让老百姓了解马克思主义,提高了广大干部、党员、红军战士等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在论述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时,毛泽东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14]801邓小平的“猫论”“摸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三贴近”,习近平用典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产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特点。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20世纪30年代,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等问题,使得马克思主义遭受僵化的理解,由此给革命事业带来巨大损失。20世纪40年代党内出现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思想作风,使得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降低。针对这类问题,党中央发起了延安整风运动,开展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毛泽东为此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3篇文章,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高度警惕苏联模式的弊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硬搬苏联经验是错误的。”[15]1761957年反右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偏离了1956年党的八大制定的“八字方针”,也偏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向。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经济倒退,国力衰退,给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带来巨大损失。中国共产党汲取教训,1978年开始了拨乱反正,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代。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锐意进取、克服困难,全面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国防外交、改革发展稳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9]181,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9]181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这一历史进程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历史经验
(一)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923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指出:“综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12]9这就为我们党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后来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提供了科学依据。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反右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共产风、浮夸风盛行,完全摒弃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在警惕苏联模式的弊端后,毛泽东开始反思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他指出:“这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15]901959年毛泽东在《十年建设》中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存在急躁冒进的问题,三大改造完成得过急过粗,总体存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照搬照抄的问题。
1981年《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依据这一判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特指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的发展存在着地区、行业差别的现实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故而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我们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主要依据。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方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
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方位、革命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前途是什么?这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深入中国革命实际才能作出准确科学的回答。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朋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12]3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革命策略,如何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离不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我国革命和建设存在的问题,探求其内在规律。只有如此才能制定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1]2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的伟大抉择,是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盘考量。
树立正确马克思主义观的实质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表明,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前提,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条历史经验的科学性。
(三)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不同时期我国面临的时代课题
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如何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全面分析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从而得以作出正确的判断。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前途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提供了客观依据。
经过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彻底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一穷二白”的问题,党中央适时制定“一化三改造”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谈到到底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时,毛泽东指出:“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16]109
“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9]63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实现了四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由问题倒逼的体制机制创新、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最初成立的时候只有50多人,发展到如今超过9 000万人,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普通群众加入党组织?这是因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的一条根本方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方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9]6,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和实施纠正了“四风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所推动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过程,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广泛响应与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谋发展,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人民群众,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始终坚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党的群众路线揭示了党的工作的目标、动力、方法,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43年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掀起红红火火的开荒种田运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纷纷投入大生产运动,极大地鼓舞了革命战士和广大边区人民的劳动热情。从1943年到1945年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极大缓解了抗战物资的紧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入手。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开始大包干,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包产到户、包干到底的要求,18个红手印成为历史的印记。后来经党中央批准,在全国推广实施,由此掀开了全国范围的农村改革。可见,改革创新是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集中体现。从我们党的理论来看,毛泽东对形式主义的批评,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14]800来形容,还有“老三篇”均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邓小平的“猫论”“摸论”,习近平的“两山理论”及“用典”均来自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9]183-184建党百年来的实践经验说明,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五)坚持人民立场,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充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不断壮大革命队伍,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最根本上来讲,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牢记初心使命是其成功的密码。正所谓:“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9]1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9]4。2012年至2020年每年脱贫人口超过1 000万,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 899万降到2019年年底的550万,这一成就为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的提前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治理雾霾天气,党中央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保执法,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目标,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河长制。为了纠正唯GDP论,实施绿色GDP考核,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两山理论”。实施“蓝天保卫战”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良好天气增多。这一切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9]142。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明确地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我们始终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9]136回溯百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理论创新取得的主要成绩,均来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付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9]13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7]只有坚守人民立场和初心使命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价值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理分析是理解“两个结合”的理论前提,是凝聚理论共识的必要方式,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前提条件,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理分析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具体实际、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理分析能够帮助大众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基本特点,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最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扫清认知障碍、坚定历史自信,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提供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基本特点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在“两个结合”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被赋予新的特点,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承性与发展性、阶级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大众化与时代化、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回顾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总结其历史经验,能够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汲取前进力量。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以上十个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加倍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回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我们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两大理论成果,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需要我们总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发扬好伟大斗争精神,继承好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新时代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继续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