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农村青少年社会能力的提升路径

2022-09-14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青少年农村能力

吴 国 强

(西安文理学院 师范学院,西安 710065)

乡村教育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保障和前提,而深入落实和推进农村素质教育发展,办好以学生为本的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重点任务。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充分保障和推动建设薄弱地区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面素质教育,对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能够帮助农村地区青少年提升他们的社交性、自我控制、自主性和合作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工作生活提供必备的心理素质。根据综合取向的观点,社会能力是指青少年在社会互动情景中,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1]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有效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发展出清晰的一般自我认同,尤其对一个群体和集体的认同;具有责任感和关心他人的公民趋向。社会能力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对农村地区青少年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合作和管理能力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城乡社会经济的差异、农村教师数量短缺和整体队伍质量不高的现实制约,乡村教育普遍缺乏对青少年非智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并主要表现出以下问题:第一,农村地区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水平不高,没有得到教育者的足够重视。高北陵等人对全国17个大中城市及农村地区1 650人的社会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农村地区人群的职业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地区。[2]第二,乡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僵化,不能适应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很多学者提出农村素质教育不该照搬城市教育模式,而要注重培养为适应未来生活的社会能力。第三,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有研究缺少对农村地区青少年群体的研究。青少年社会能力受到社会环境(例如,社会区域环境、学校环境、班级、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养育方式和观点等)和个体因素(例如,气质、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的影响。[3]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发展受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例如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崇尚团结、合作,个体要发展出更多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与西方文化的自由和突出个性有很大差异。[4]加之,社会能力受制于社会变迁发展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变革发展中导致的生活方式、养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主流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和多元化发展均会影响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发展。个体因素对社会能力的影响作用是以往研究关注的重点,也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结论。例如,以往研究发现性别在影响青少年社会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女孩比男孩的社会能力发展要早,而且个体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3]

提高农村地区青少年的社会能力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提高农村素质教育的关键。陕西省是农业大省,根据2021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农村人口1 43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36.37%,其中,0~17岁达791.6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10.36万人,困境儿童81.7万人。由于城乡结构的差异,农村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环境、师资队伍和硬软件配置等内外环境均与城市地区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探索构建适合农村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避免完全落入升学教育的陷阱,注重培养农村青少年的社会能力,因为它对青少年未来发展和社会适应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调查陕西省农村地区青少年社会能力的整体状况及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对社会能力的影响,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有效干预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陕西省6个地级市(包括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区)随机抽取乡村中小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随机分层抽样能有效保证抽取样本的代表性,提高影响因素的预测效度。本研究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34份。其中,在性别方面,男生占52%,女生占48%;在学校类别方面,高年级小学生(小学四、五、六年级)占19%,初中生占43%,高中生占38%;在地区分布方面,乡镇学生占50%,县城学生占39%,城乡接合部学生占11%。样本平均年龄16.75岁。由心理学专业学生担任主试。

(二)研究工具

1.人口统计学资料

青少年自我报告性别、年龄、学校所在区域(乡镇或县城)。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衡量一个家庭所拥有或可控的社会或价值资源(如财富、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程度的排名,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环境变量,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性发展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策略指标包括父母职业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研究中的职业分类包括8种,分别赋予1~8分:企事业单位领导,企事业单位职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及文艺工作者,个体经营业主,工人,服务工作人员,不工作,其他。父母受教育程度按照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专科或本科)、研究生4个类别排列,分别赋予1~4分。然后,把职业等级和受教育程度所得分值相加所得总分作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标值,分值范围在2~12之间。

3.社会能力

采用Buhrmester编制、王英春等人修订的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来测量青少年的社会能力。[5]问卷共有40道题,分为5个维度:主动发起人际交往,例如主动向我想认识的人介绍自己;自我袒露,向他人袒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以增进关系建立,例如向新朋友袒露自己的内心感受,让他们看到自己比较柔软、敏感的一面;施加影响,即表明自己的权利和对他人的不满;提供情感支持,即对他人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例如,能耐心而专注地倾听朋友诉说他的问题或困难;冲突管理,即处理与亲密朋友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处理自己与朋友的具体矛盾时,能够就事论事,不给对方总体性的评论或指责。采用李克特式量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计1分到“完全符合”计5分,各维度的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相应的社会能力越强。

4.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

本研究借鉴江光荣提出的5个维度中的2个维度,共8道题目。[6]师生关系测量师生互动的质量水平;同伴关系测量个体与班级同学之间关系的质量。量表采用李克特式量表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关系质量越好。

5.父母养育行为

父母的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方式问卷借鉴父母控制问卷中文版。[7]心理控制测量父母通过让孩子内疚、心理负担影响他们行为的程度,共18道题,例如,当我不按父母的愿望做事时,他们告诉我,我应该感到羞愧;行为控制主要测量父母对孩子社会行为的约束程度,共15道题,例如,父母会告诉我不要和什么样的人继续做朋友。由学生根据父母的实际情况,对每道题目进行评价,采用李克特式量表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父母心理和行为控制水平越高。父母的自主支持行为采用修订的父母自主支持问卷,共12道题,例如,父母通常愿意从我的立场来考虑事情。所有量表采用李克特式量表5点计分,从1表示“非常不符合”到5表示“非常符合”。平均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得到的父母自主性支持水平越高。

6.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

采用李克特式量表4点计分,1表示“没有开设”,2表示“半年一次”,3表示“一个月一次”,4表示“一周一次”。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变量在性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所在学校区域的平均数差异,采用F方差检验分析检验变量是否在年龄、家庭经济地位上存在显著的平均数差异。

二、调查结果

(一)农村地区青少年社会能力在性别、年龄、城乡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的差异分析

表1结果表明,陕西省农村地区青少年女生比男生有着更多的情感支持和施加影响的行为,而在主动发起交往、自我袒露和冲突管理上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与国内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支持了社会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观点。例如,有研究发现我国整体水平上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和起始水平,但增长速率没有显著差异。[8]2021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指出,我国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的社会能力下降幅度大于男生。社会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是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生理结构的差异,男孩较高的荷尔蒙分泌使他们表现出更多的消极社会行为,而女孩更多被社会要求作出顺从、情绪敏感和人际依赖。

表1 陕西省农村地区青少年社会能力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平均数±标准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社会能力水平呈增长趋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主动交往、情感支持和冲突管理行为,这支持了高水平的家庭经济地位对青少年社会行为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根据家庭投资观点,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往往倾向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社会资源,这种家庭更重视儿童的认知与社会能力发展,并通过影响家庭社会文化间接影响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发展。[9]该结果表明要重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作用,即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积极帮扶贫困家庭和困难家庭会形成提高青少年社会能力水平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城乡差异上,县域地区青少年的社会能力在发起交往和冲突管理能力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乡镇区域的青少年。该结论与前述的家庭投资观点相一致,即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水平高于乡镇地区,因此不同区域的青少年在人际主动性和冲突管理方面表现出差异。该结果也得到国内研究者的证实,例如,陈斌斌等人发现农村青少年的自主性水平低于城市,但是多元文化的发展也不断促使农村地区青少年在自信、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发展。[10]

(二)不同社会环境因素下陕西农村地区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差异分析

首先,考察了学校环境中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对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影响。从表2可知,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对陕西农村地区青少年的社会能力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良好的同伴关系,即积极的同伴关系比消极的同伴关系的青少年有更多的主动人际交往、自我袒露行为,表现出更好的冲突管理能力和获得同伴的情感支持。该结论强调了学校环境中同伴和教师对青少年社会能力的积极促进作用,以往研究指出这些因素能缓冲不良家庭环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作用。例如,Santos等人指出同伴关系与青少年社会能力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即良好的社会能力能促使青少年获得积极的同伴关系。反过来,积极支持性的同伴关系又会促进青少年社会能力水平的提升。[11]积极的师生关系也是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它能积极预测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发展,而冲突、依赖型的师生关系会起到阻碍作用。虽然我国对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在不断加大,教师队伍质量和学校环境的育人作用在不断加强,但是城乡差异和历史发展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积极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农村地区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2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影响(平均数±标准差)

其次,考察了父母对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积极的父母养育行为能促进青少年有更高水平的社会能力。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情绪调节能力等会直接影响青少年早期社会能力的获得和发展。父母给青少年提供自主探索和决策的机会,适度的行为控制,能让他们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采取积极的问题解决方式和策略应对问题情境。梁宗保等人研究发现具有良好情绪调节能力的父母表现出较少的心理控制行为,能为青少年提供情绪体验、情绪表达的榜样,为他们发展积极的社会能力提供重要的社会学习榜样。[12]因此,重视家校合作、父母积极养育行为,对提升农村地区青少年社会能力非常重要。

表3 父母养育行为对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影响(平均数±标准差)

(三)是否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对学校有无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青少年提升社会能力的作用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开设有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的青少年普遍比没有开设相应课程学校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获得他人情感支持和有效解决人际冲突。

表4 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影响(平均数±标准差)

三、农村地区青少年社会能力提升路径

(一)更新育人观念,促进农村素质教育中青少年社会能力的提升

城乡客观差异要求乡村教育明确育人培养的定位。首先,乡村教育需要破除“唯分数论、唯成绩观、唯升学论”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树立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社会技能的教育理念。依据黄希庭等人提出的健全人格理论,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自我、优秀心理品质三个层次的人格,而且这三个层次之间逐步递进、相互制约。[13]虽然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是乡村教育处于应试水平低下和素质教育缺乏的双重矛盾中,因此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只会逐渐拉大乡村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所以应从乡村教育实际出发,重新定义乡村教育的培养目标、育人内涵和发展方向。将农村学校教育目标从“为成绩而教”转变成“为生活而教”,从“学业能力”目标转变为培养“社会能力”综合发展的多元目标,并依托乡土文化和乡村社会为根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农村学校的学生中以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的子女居多,不仅要“控辍保学”,还要注重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能力。有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14]

(二)基于农村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特征,发展有创新特色的农村素质教育

农村地区青少年社会能力在性别、年龄、所处区域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提高农村地区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实践时要注意其个体心理特征,制定个性化提升方案。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在农村地区占有一定比重,传统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并不能为他们未来生活和生存提供必备的技能。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教育资源不足的偏远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被长期忽视,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学业方面技能的提升,而且要获得为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技能。因此,要在满足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之外,重点加强农村学生社会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开展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要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有创新、有特色的素质教育行动方案,从振兴乡村的视野来构建“生活教育”,为农村青少年提供面向未来、面向现实农村素质教育的社会能力教育资源发展方向。

(三)加强心理和环境氛围建设,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心理氛围的建设,培养教师逐步掌握建立和维持和谐师生关系的教学管理技能。《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打造“温馨校园”,积极创建有趣、有益,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例如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校园活动,建设有差异和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等。发展农村学校的文化特色,把农村学校打造成乡村文化高地,遵循“真实与自然、结构与秩序、美与氛围”的原则,开展“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习”的乡村教育实践。通过创设生活的、生态的校园环境,构建出和谐温馨、人际互动良好和促进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安全感、秩序感、归属感,以此促进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支撑者,是农村素质教育的实践者。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为实现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深入开展乡村教师“国培计划”等方式打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积极的人际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会能力、学业成就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帮助教师掌握一定的班级管理、师生人际互动能力,有利于教师构建亲密有序的班级生态环境,促进青少年人格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四)积极利用家长学校,提升父母的正面养育行为

学校要充分落实和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贯彻落实,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积极作用,通过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家长课堂、亲子体验活动,借助网络信息途径,例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推送文章或家庭教育短视频,普及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养育方式,以此构建良好家风进而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同时,充分认识和利用好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搭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渠道。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让孩子感觉到爱,建立起积极的人际自信。此外,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学会处理冲突事件,掌握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生活中的挫折,正确面对生活压力。

(五)开设和研发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提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陕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指出,要统筹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班每两周至少1个课时。因此,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程,培养农村地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技能、情绪管理能力和冲突管理能力等。同时,可以利用社会能力测评工具对青少年的人际互动和冲突等社会能力进行测评,并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应的心理课程,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和发展。通过落实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沙盘游戏、团体培训等活动课程,培养和提升青少年人际互动、团队合作、情绪管理和自我管理等社会能力。

猜你喜欢

青少年农村能力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