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呐喊》的语言艺术研究

2022-12-07王丽琼

文化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呐喊第一人称语言艺术

王丽琼

《呐喊》小说集中共收录了14篇小说,其中《孔乙己》《药》《狂人日记》等作品家喻户晓。该小说集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开创了现实主义小说写作手法的先河,在文学界掀起了巨大浪潮,鲁迅先生也成为了我国现代小说的代表人物。此小说集主要描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多个有血有肉的小说人物,抨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观念,表达了鲁迅先生渴望社会变革、唤醒民众的思想感情。为了进一步赏析该小说集的文学价值,有必要对该作品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领悟该作品的精髓。

一、语言风格

(一)简洁有力、朴素生动

在文学作品创作上,鲁迅先生一直强调去粉饰,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清楚意思即可,切忌过多辞藻堆砌。在创作理念的指引下,《呐喊》这本小说集里的作品篇篇语言精练、诙谐幽默、生动传神,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展现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鲁迅对词汇的选择较为谨慎,通常用一个词准确地传递出两个词的意味,追求简洁不失张力的语言表达。小说集中的很多故事较短,但其传递的信息较为丰富,主要受到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将长篇累牍的故事浓缩成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呐喊》小说集中的语言简洁有力、朴素生动,充分展现了鲁迅先生对语言艺术的超高标准和要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鲁迅先生的文风和文笔,这也是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

以《药》中对华大妈动作的描写为例,“华大妈便出去了,不多时,拿着一片老荷叶回来,摊在桌上。”该句运用了“不多时、拿、摊”等简练的词语,短短几个字将华大妈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了出来,表现出了华大妈对人血馒头能治病事件的深信不疑,同时表现出华大妈救儿心切的心情。鲁迅先生对老栓的描写也较为简练,“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慌忙”“抖抖”这两个词准确地表达出了老栓当时慌张、紧张的神情。这些词语虽然精练,但是生动传神,能够很好地传递人物的感情,想必鲁迅先生在创作时进行了充分的语言选择和设计,将最凝练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语言具有诗意之美

鲁迅先生的《呐喊》小说集语言整体上具有简练和朴实的特点,但夹杂着诸多清新唯美的环境描写,为朴素的小说增加了诗情画意之彩。这些环境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是由唯美简练的词语构成,为悲情的现实主义色彩小说增加了艺术美感。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小说的现实色彩,又能感受到诗歌的浪漫色彩,这也是该小说集的绝妙之处。读者跟随鲁迅的写作思路能够在悲情中感受到浪漫、在喜悦中感受沧桑。

在《药》中,鲁迅先生书写了“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的景色。借助拟人的手法将微风和枯草拟人化,借助微风和枯草渲染寂静的环境;借助比喻的手法将枯草比作铜丝,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枯草的姿态,传达出人和枯草一样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侧面展现了人们在当时黑暗社会中的无可奈何和对改变现实社会的无能为力。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书写了“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的环境用来过渡章节。通过对黑夜、狗的描写,烘托出不详征兆来临前的氛围,将读者带入到紧张、压抑的氛围中。“狮子、兔子、狐狸”等词汇的运用主要为了表达复杂的人性,为后续的“吃人”事件做好铺垫。这些恰如其分的描写使小说具有诗意,成为了白话文写作中的艺术点缀,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当时的环境氛围。

二、叙事角度

(一)善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

在《呐喊》小说集中,有六篇文章从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事,即从作者的角度对故事情节、人物神情和动作进行了描写。第三视角的选择使得鲁迅先生的文字更加传神,寥寥数笔就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人物的神情转变进行了描绘,既真实又具有可读性,读者在精练的文字中便可窥见故事进展和人物的性格特点。之所以选择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事,主要受到鲁迅先生自身想法的影响。他为了让小说的语言表达更加精练、篇幅更加短小,选择从客观第三人角度进行叙事。这是《呐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也凸显着鲁迅先生个性化的写作方式。

在《阿Q正传》中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城里举人老爷偷偷转移财物时,写到“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鲁迅对这一段赵太爷动作的描写从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语言简洁、凝练,增强了赵太爷心理描写的连贯性,生动形象地将赵太爷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呈现,节约了笔墨。如果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形式,需要用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现赵太爷的心理活动,需要浪费大量的篇幅去描写,使语言变得冗杂[1]。因此,《呐喊》语言艺术的造诣,离不开鲁迅先生独特的叙事视角选择。第三人称视角的应用使小说语言更加凝练、叙事更加清晰明了,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二)第一人称叙事的有效选择

在《呐喊》小说集中,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为八篇,多于第三人称叙事的作品数量。第一人称叙事主要是指从“我”的角度进行叙事,根据不同小说的不同角色身份调整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这些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来看,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性格各异,主要是受到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鲁迅先生会根据小说的故事框架选择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在第一人称叙事的指引下语言表达会发生巨大改变,更倾向于以主人公的口吻进行表达,小说更加丰富、有趣,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读者能够准确地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充分把握小说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以《狂人日记》为例,该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狂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日记的形式将自己的见闻所见和内心想法进行呈现,他的言行充分反映出其与那个时代人们不同的思想活动。“狂人”因为自己的言行举止与他人不同而遭受到排挤、孤立,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认为“狂人”是不正常的、有病的。“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颜色便怪。”“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颜色也同赵贵瓮一样,脸色也铁青。”等第一人称叙事,反映出狂人遭遇到的社会歧视。语言文字精练,情感表达平和、真实,使人读罢便能感受到狂人的悲伤,现实与鲁迅先生的情感共鸣。同时,只有从“狂人”第一视角进行叙事,才能充分展现出“狂人”的“狂”和与众不同。鲁迅先生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以狂人的语气进行诉说,融合了写实和象征描写手法,在风言风语的真真假假中展现出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和限制,展现了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抨击[2]。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应用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其语言选择和表达需要根据人物的性格进行构建,具有较强的多变性和适应性,这也是该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所在。

三、人物形象展现方式

(一)利用语言塑造人物性格

从《呐喊》小说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物对话描写,这些人物对话直接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读者可以通过对话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所行所想。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社会经历的人,说话语气、用词和方式均不相同。就算在同一社交场合中,人们所表达的语言内容也不尽相同[3]。因此,鲁迅先生极为重视对人物语言的刻画,很多时候借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表达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抨击和不满。精彩的人物语言对话成为小说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象征文化艺术色彩。

《药》中,鲁迅先生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人物之间的对话,华大妈对儿子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通过直白的语言对话描写,展现出了华大妈救子心切,即使面对让人害怕的人血馒头也劝说儿子吃下去。为了不让孩子恐惧,华大妈没有直接说明馒头混杂着人血,只是让孩子“吃下去”,从短短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华大妈心理的活动,丰富了该人物的性格特征[4]。与华大妈不同的是刽子手康大叔,这位大叔丝毫不忌讳说出“人血馒头”的名字,嚷嚷到“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康大叔不避讳人血馒头和疾病,主要受到其人物身份和自身性格影响,由于不属于病人家属,因此直言不讳。从该篇小说的人物对话描写中便能看出,鲁迅先生的语言描写具有平实和直接的特点,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词语和语言表达方式[5]。总之,《呐喊》小说集中小说作品的对话语言艺术很大程度地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

(二)利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

白描是一种重要文学表现手法,强调文笔的简练,在不加渲染的情况下就将故事或者形象表述清楚。鲁迅先生十分擅长白描的写作手法,在《呐喊》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此写作手法。由于该写作手法的应用,使得小说作品文字精练的同时实现了人物形象的圆满塑造。白描写作手法的应用深刻有力,在短短的几行文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书中人物饱满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厚感情,绘声绘色、生动传神。白描的巧妙应用反映出鲁迅先生的文字功底,也展现了其作品的独特语言艺术。

以小说《一件小事》为例,鲁迅先生采用白描的方式对车夫的语言和动作进行了描写。“他停住车,问老妇人‘你怎么啦?’然后扶起老妇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这句描写仅用了“停”“问 ”“扶”“走”几个动作描写,便再现了车夫帮助老妇人的场景,凸显出了车夫的善良和热心[6]。从该作品中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对人物品质的呈现不是依靠夸赞和表扬的形式,而是通过故事的白描让读者自行发现和体会人物的品质,语言既简练又有力,把车夫这个人物写活了。白描手法的巧妙应用是《呐喊》较为突出的特征,也是作品语言的文艺之处,值得后世研究和学习。

四、艺术表现手法

(一)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绝妙应用

《呐喊》这本小说集以写实为主,鲁迅以当时社会背景为切入口,描绘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民群众的百态生活,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在语言上,该小说集的现实主义色彩也较为强烈,语言描写大多为当时社会存在的人物和真实的社会现状,以客观陈述的形式展现故事原貌,没有太多的词藻堆砌和艺术渲染,语言整体呈现出朴素之感。很多描写和旁白表述平铺直叙,直接表明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展现了其唤醒民众觉醒的决心。正是现实主义手法的巧妙应用,《呐喊》小说集才能够深入人心,给人民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当时群众的思想认知。

以《孔乙己》这篇小说为例,鲁迅先生为了展现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主要依靠客观描写其自身行动和内心情绪为主,不去过多分析人物,使读者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自身行为感悟人物特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7]。“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子上写字,见我好不热心,便又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通过对孔乙己动作和神态的客观描写,将其落魄的神情展现地淋漓尽致。现实主义写作方法较为直接,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较为生动,语言朴实而有力。此种语言艺术特点不仅在《呐喊》中有所体现,在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中也较为明显。

(二)善用讽刺写作手法

在借助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同时,不难发现《呐喊》中很多故事都以悲剧结局,鲁迅对悲剧故事的呈现以一种诙谐、幽默和讽刺的方式进行,既夸张的描写喜,又着重的描写悲,在悲喜交加中展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在讽刺写作手法的应用下,小说语言诙谐和幽默,从文字表面看是让人忍俊不禁的事情,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便会发现故事的实质是悲情的,在封建制度压迫下小人物的悲惨一生。不难看出鲁迅先生的讽刺语言具有夸张性、嬉笑式的特点,夸张性是指对人物形象和语言描写的夸张,嬉笑特点是指将故事以喜剧、漫画的形式展现。在夸张语言描写的衬托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更能够体现出当时封建制度对人们的精神压迫和束缚。

最为典型的作品便是《狂人日记》,狂人因为超出常人的言行举止而受到人们的排挤和歧视,明明是一名思想启蒙者,但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病人”。鲁迅先生在讲述该故事时,虽然以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但是悲剧的结尾讽刺了“吃人”的封建礼教。鲁迅作品中的讽刺语言不是无中生有,而是长期存在于当时社会中未被发现的实情,他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将这些现实存在的事情以一种文学语言的形式进行展现,善于挖掘当时社会的阴暗之处。因此,善用讽刺写作手法也是《呐喊》小说集的语言艺术特征之一。

五、结语

《呐喊》的语言风格简洁有力、具有美感,在现实主义写实风格中可以看到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子。鲁迅在对事件进行叙事时,善于应用第三人称叙事,喜好在同一故事描写中变换人物叙事角度,人称写作切换自如。在塑造人物时,鲁迅借助语言的直接描写和白描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在语言描写的配合下栩栩如生,读者可以准确获知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该作品的语言艺术值得考究,对《呐喊》的文学语言进行研究能够深刻感受到该作品的精绝和伟大之处,从而丰富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内容。

猜你喜欢

呐喊第一人称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浅析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提高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刍议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