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12-07王丹
王丹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国家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将其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思想文化来源。中华民族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体现着国家的高度精神追求,承载着民族的共同集体记忆,代表着社会的独特精神标识。新时代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并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开展融合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的内在关联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文化的本质为“文以载道,道以化人”,存在于“人化”与“化人”的相互统一,文化的“化人”与高校的“育人”具有相通性。文化活动中,高校要在“育人”中达成“化人”,用文化促其进步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为哲学思想,更多呈现关于人生智慧的哲学,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就是育人成才,教化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人生道理,能够启迪心灵,形成健全人格,之前人们总结经验和智慧中塑造和培养人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还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1.1.1 文化传承功能
高校育人本质就是文化自身功能的体现,与文化有着内在的天然紧密联系,高校育人过程中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遵循一定的观念、标准及规范对受教育主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教育,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这与高校文化育人在教育的理念、功能和目标等方面存在共通之处,高校育人工作既要有教育责任,又要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1.2 道德示范功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优秀的传统家训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家族智慧的积累,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承载着先辈们的奋斗经历和人格魅力。传统家训中既有处理家庭或家族内部人身和财产关系的原则,也有家族内部制定的修身养性、求学成才、为人处世和立志向学的规范,这些都对青年展现了强大的道德示范力量,激励社会成员做一个有用的人。
1.1.3 历史借鉴功能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资源,借鉴历史的传统文化,获得追求崇高理想、重视为人之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和谐意识等育人元素,凝结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借鉴和吸收前人及国外优秀文化基础上,培育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思想道德素质,确保高校育人工作具有生机和活力。
1.2 高校文化育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方式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任何一种文化能够保留下来,不仅因为其自身实现了连续的发展,更是由于其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引领导向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环境变化时,表现出不同层次功能和价值,成为众多高校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和路径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主要涉及哲学思想、语言文字、民俗习惯、道德理念等,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想价值,具体体现在爱国、明理、尊师、诚信等为代表的教育内容,既成为家庭教育中生活常识和做事道理的参照,同时蕴含的机制理念和教育思想对高校文化育人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撑。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实现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实现其育人价值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的精华部分,通过发掘和阐释其时代价值,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提炼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标识,促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优秀精神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发展,呈现强大的育人功能,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文化育人实现的价值意义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文化育人的丰富思想,包括推崇集体利益和责任奉献的正义追求,追求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的道德情操,注重以和为贵和崇德向善的和平理念等,形成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奋发图起的独特民族精神气质。奋进新时代,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的重任。
2.1 坚定传统文化认同的历史价值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文化育人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理论研究,用历史事实抵制现实社会的一些错误思潮,“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6个“讲清楚”,既从理论维度,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形成了十分清晰的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展现出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特有的智慧创造和价值理念,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又从实践维度,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需要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作为实践根基。可以看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不断与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从青年接受教育角度来说,高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用完整的史实、缜密的思维逻辑、全面的论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把握理论内涵下体现出来的实践价值意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特征。
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和不良价值观念影响。“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可见,在高校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必然选择。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合高校教育环境,2018年开始,教育部共认定106 个全国普通高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相关学生活动社团和社会工作坊,推进相关教育研究,“以点带面”的由高校辐射周边中小学及社区,开展相关的文化普及及教育活动,打造高校传承基地的品牌特色,突出其育人功能。
2.2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要与中国实际发展状况相关联,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同时,还要不断展现中华民族的时代实践,体现从古到今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现实追求价值的连续性。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不仅体现在中华民族的道德观上[4],也体现在“与命与仁”的深刻洞察和真切践行之中。今天,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继续彰显其厚重的历史沉淀,构成了当今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如《大学》中提出明德与治国、齐家、修身等关系,阐释社会中提倡厚德、大德的精神;孔子的“仁爱”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观点及老子的“上善若水”主张都是重视道德作用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宽容善良美德对待社会万物,将个人品质融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潮流,提醒人们要经常内省。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中,形成勤劳勇敢、脚踏实地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气质,经历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经国济民、理性务实的实践精神和理想志向,这种民族气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奋进。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对国家、社会及个人层面价值思考,可以追溯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理念,也是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当今社会,高校部分学生群体中出现了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危机、诚信缺失等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文化传统积淀中提炼出的优秀价值观,倡导进一步构建社会道德价值,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着紧密关联,力求能够追溯历史中解决现实问题。可见,优秀传统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来源,包含的道德内容和教育价值并不会因时代变化而消逝,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不断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展现。
2.3 推进文化育人工程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程,首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课程设置安排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不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课程中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及教材修订新要求,切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融入教育全过程,筑牢师生思想意识形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其次发挥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将其作为“铸魂”的重要途径,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素质课程和美育欣赏及优秀文化传承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使青年学生在传统文化相关学习中感悟中华文化脉络,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开展传统戏剧进校园、非遗传承继承人进校园、博物馆文博展品进校园等活动,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价值认同,在自觉传承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路径
3.1 明确传统文化育人的目标
从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看,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理论研究,从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同时,还要让学生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弘扬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通过高校全方位育人,运用文化方式“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教育者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5]。从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来看,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从传统文化不断学习中,深刻领悟到中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通过不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逐步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
3.2 丰富传统文化育人的资源
我们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途径,需要不断扩充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不断推进对现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通过统筹协调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划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目录,分类管理优秀传统文化遗存和遗迹。引导民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相关活动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文化保护意识,营造高校重视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氛围,开展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6]。依托地方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传播和融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产业开发整合,可将传统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旅游和乡村休闲农业经济发展中,既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思路指导。
3.3 创新传统文化育人的方法
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发展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融媒体传播技术,拓宽传统文化学习和宣传形式,坚持课堂主渠道,组织学生参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宣传传统文化,运用新技术的传播方式,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故事,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运用自媒体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如VR 呈现传统戏剧方式、运用互联网平台直播展出非遗产品等,在讲好中国传统故事中打造文化品牌,切实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育人体系”的教育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合力,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