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学生汉服亚文化的传承与建构

2022-12-07韩亚东卢蓬军银新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亚文化汉服传统

韩亚东,卢蓬军,银新倩

(1.广西师范大学 组织部,广西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桂林 541004;3.桂林医学院 人文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强调“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服饰是文化的有形载体,不仅能美化身形体态,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汉服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服装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发展、兴盛到中断的历史境遇,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汉服承载了汉族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传统美学,传承了30 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汉服在经历文化断层后重新回到大众视野,汉服在荧屏上、婚礼中、文化节里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多,“热闹、混乱、循古、汉洋折衷”逐渐成为汉服亚文化的代名词。

亚文化(subculture,也译作“次文化”)是通过风格化或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1]。目前,“90 后”青年学生已成为“汉服文化”爱好者的主体,有其年龄阶段、学生身份等特殊属性。学者们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青年文化等主题关注度较高。一部分学者认为青年文化的产生与青年学生群体的产生是同步的,另一部分学者则强调青年文化诞生是历史性的。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来看,有学者强调一个青年本位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青年亚文化不断对主流文化进行渗透与价值扩张。学者们大多从青年文化本质和目的出发,对青年文化的特征做分析和归纳,认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边缘性’与‘抵抗性’”,还具有发展的不稳定性、扩散性等特征。较少关注青年学生亚文化,对青年学生汉服亚文化研究甚少。汉服是一个值得历史追忆的独特服装,对汉服亚文化的意义探寻,可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价值省思,深入了解青年学生亚文化及其传承样态,有助于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2 青年学生汉服亚文化的传承样态

2.1 追根:汉服亚文化的文化溯源

2.1.1 汉服亚文化的历史回溯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民族服饰作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面旗帜和鲜明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浓厚情感。“汉服,是发展、传承了四千多年,区别于其他民族,体现汉族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文化内涵,并彰显中华民族认同精神的服饰体系”[2]。汉服的基本形制主要为“衣裳制、深衣制、袍服制、襦裙制”,具有交领、右衽、系带等特点,根据上衣的厚薄程度又有“襌衣”“袷衣”“複衣”之分。清朝统治者实施的“剃发易服”政策,导致汉服这一传统服饰逐渐消亡,直至21 世纪才开始复兴,自现代第一位穿“汉服”示众者王乐天出现在郑州街头,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汉服运动”在青年一代迅速铺开。

2.1.2 汉服亚文化的认知编码

汉服重回大众视野后,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如汉服青旅、汉服影楼、汉服网店、汉服直播等具体载体层出不穷。青年学生正处于网络信息发达时代,虚拟世界中有关汉服的信息大量涌现,现实世界中,如博物馆等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场所,陈列和宣扬了诸多汉服文化的信息。青年学生通过对汉服信息进行逐一解码、编码和概念转换,形成对汉服是什么、汉服的意义和价值等意蕴的理解,部分青年学生据此进一步获得对汉服的初次印象和浓厚兴趣。青年学生正处对新事物富有惊奇、探寻欲望的年纪,他们对汉服发展、形制特点文化极度热爱之下,是受汉服背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指引,将爱国、自信、美丽等汉服符号内涵逐渐内化为对汉服灵魂的情感共鸣。

2.1.3 汉服亚文化的身份建构

随着对汉服认知的加深,青年学生根据服装设计细节,如材料、款式、配饰等判断“真汉服粉丝”。把对汉服的情感认知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实践,穿上汉服、 约上同袍好友一起参加活动或者在人流量多的街道上“漫步”,不断获取同袍群体或社会成员对其关注,这是汉服粉丝自我身份构建和汉服同袍群体认同的心理同构表现。青年学生对自己“穿汉服”的行为表现主要通过穿的形制、款式、配饰、频率、场合,以及通过解读别人眼中穿汉服的自己来进行角色感知和实践。对他者穿汉服的行为也一直保持着既开放又审视的态度。

2.2 割裂:汉服亚文化的文化抵抗

2.2.1 汉服亚文化的自我革命

汉服形制在历史上有固定的搭配,不同形制汉服适合于特定的场景,如成人礼服、婚礼服适合成人礼、婚礼等较为正式的场景。日常生活等非正式场景中,如居家、工作、上学、休闲时,青年学生结合生活习惯,对汉服的形制进行创新式混搭穿着,如日常的汉服上衣、帽子,搭配棉质裤子和舒适运动鞋,把汉服当成时装或常服来穿,这是青年学生对汉服形制穿搭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创新。青年学生作为汉服活动的实践主体之一,在内化汉服文化价值理念和行为指向时,对自我认知越来越清晰,也严格按照汉服背后的文化礼仪来进行自我行为约束。青年学生内心渴望独立、摆脱束缚,希望能够自由选择在任何场地、时间穿汉服、拥有随时穿汉服的自由和权力是他们的诉求,这是个人权利意识的崛起。通过汉服穿着模式的创新、对自由穿戴汉服的向往,既体现着青年学生对汉服亚文化的传承、接纳,也是自我革新的一种方式。

2.2.2 汉服亚文化的对抗坚守

青年学生主要通过对他者的教化和训斥、 炫耀性消费的抵抗、与反对者(如父母)的抗争、对汉服商品异化的抵制等方式来坚守汉服的优良品质和传统,批判对汉服亚文化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很多青年学生会选择汉服个人写真、 身着喜好的汉服参加学术交流会。在公共场所,他们也乐于身穿汉服展现服装之美和自信心。这些青年汉服粉丝群体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彰显了自己对汉服亚文化风格的对抗和坚守,如拒绝穿“改良版汉服”,宁可混搭穿着,也要保持汉服风格的正确性和鲜明性。此外,青年学生汉服群体中存在着层级差异的歧视链,这种歧视是来自于高层次汉服消费者对低层次汉服消费者的鄙视,他们把拥有价格较高或比较特别形制的汉服当成一种消费炫耀,通过与其他汉服青年学生的对比,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优越感的情感体验。

2.3 融合:汉服亚文化的文化自觉

2.3.1 汉服亚文化的群体同构

汉服爱好者互称为“同袍”。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同袍” 已经成为中国境内一个数量较为庞大的亚文化群体。据云南汉服协会2018年的统计,该社团正式登记的成员已达7 847 人之多,外围人群及未登记在册的“同袍”远远在七千人之上[3]。“同袍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不仅是要恢复汉服服装,还要去寻找被割断的民族文明纽带,探寻传统文化复兴之路。据此,汉服亚文化风格通过粉丝群体拼贴后,产生对汉服认知的一致性或情感的共鸣,拼贴的目标或效果是“同构”,即“在群体价值和社会风格之间存在着象征性的相符一致”[4]。青年学生汉服粉丝群体对汉服有着不同的感受与认知,通过参加汉服活动、穿戴汉服行为,展现的是一种社会符号式的隐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与传承,他们借助于汉服这一存在已久的文化体系和意义系统,通过重新“拼贴”汉服形式来重塑汉服的意义。青年学生对汉服的正确理解和穿戴,是一种对汉服文化精神的自我内化和行为实践,通过特立独行的个人实践和合作互换的群体活动,他们用丰富的思想和鲜活的生命来践行汉服亚文化的言传身教,体现着这个群体的文化自觉。

2.3.2 汉服亚文化的表意实践

汉服作为传统服饰体系曾在历史舞台上从人们生活中消失,在社交媒体、汉服粉丝日常实践、商业化方式助推下,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现实载体中融入了汉服元素。汉服是一种民族服装,但不仅限于汉族人民穿。汉服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载体,众多汉服粉丝不断在被误解中去澄清、去宣传、去实践。青年学生通过在一定场合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等行为,诉说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宣扬着对汉文化的理解和个人兴趣领地的主张,对拓宽文史知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坚定历史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青年学生对汉服热爱具有持续性和高度站位。他们与汉服的情缘,不一定是在特定场合通过穿着体验获得,对汉服文化的兴趣、受汉服文化群体的影响、对汉服错误知识传播的纠正意识等因素,也会使他们受到自身价值取向和社会历史价值取向影响而选择追溯汉服文化、宣传正确的汉服文化。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在多种角色领域中倡导汉服文化的价值原则,如“上衣交领要正”,意味着做人要正直。在“汉服贴吧”中常见他们为汉服“正名”奔走相告的身影,如他们呼吁“汉服不是奇装异服”“汉服不是韩服”“穿汉服不是cosplay”等,并为此展开一番激烈论战。据此,青年学生自称需要做好心理建设来面对大众的误解与质疑,穿上汉服要体现出彬彬有礼、仁爱之心,这不仅意味着对误解的抵抗,同时也是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实践。

3 青年学生汉服亚文化的意义建构

3.1 主体个性风格诉说的选择

汉服亚文化代表的形象表意是有意图的诉说,穿上汉服与不穿汉服、 喜欢穿与不喜欢穿等行为背后都有意义指向。汉服是一套服装体系而不仅是一套服装,每一套服装都有它独特的位置,而这个位置代表一种话语模式,一套相应的社会角色规约下的行为准则。青年学生处在身心快速成长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已形成一套固有逻辑体系,因而时常会通过对事物的执着来宣泄个性情绪。服饰是一种最容易被他人识别的个性表现,青年学生选择汉服作为个性服饰,一方面借汉服传达自己是传统文化继承者的信号,另一方面表明自己特殊、另类的社会地位。私下吐槽、屏蔽朋友圈等行为是青年学生个性张扬、对父母和亲戚传统保守观念抗争的行为实践。他们希望通对汉服文化的执着和穿着表达,让父母意识并且归还成年后的尊重需求和自我话语权。此外,穿汉服行为是一种有意图的传达,是一种对自我主体个性的建构,是一种穿上汉服把注意力引向自身,使自己被他人解读和关注的自我选择。

3.2 与自我和他者沟通的渠道

物体和意义构成一个符号,青年学生通过穿不同款式、材质的汉服来代表他们的财力、品味和偏爱的不同,对汉服和背后文化认知程度差异也代表着个体文化信仰程度的区别,是一种与自我对话、与他者沟通的媒介。青年学生处于社会化成年早期阶段,面临着亲密与孤独的生命任务,需要通过不断自我审视、与他者互动来实现继续社会化,完成生命阶段的任务。青年学生往往愿意在同学中展示身着汉服的自己,有的青年学生把汉服穿着当成是日常生活的调味品、与他人交往互动中的一种符号;有的则是对自我穿汉服行为的完美认同,认为穿上汉服后体现出的个体气质,个人的颜值和身材不在考虑范畴,体现出一种特殊优越感;还有的则是将汉服认为是一种和当下社会隔离的产物,穿上汉服就代表着可以和现存的社会和所处困境隔断开来,在其中寻找安全感和自我逃避。青年学生汉服粉丝群体在与他者沟通中主要通过两条路径进行融合。一是试图教化他者。通过解释、说教和冲突,让他者认识、理解、支持或构建对汉服文化的一种新认识,试图期待他者变成内我群体。二是把他者转换成一个客观的事物,与他者通过不同方式加深交往来降低对自身的威胁。

3.3 社会化角色与关系的破壁

青年学生在多元社会角色中面临着文化隔阂和关系冲突。在社会关系方面,青年学生对汉服的热爱是一种“汉服粉丝”角色,这个角色有其独特性,与其他社会角色等存在着差异,在这一角色风格被解读过程中,多义和碰撞难免发生。青年汉服学生粉丝群体在坚守自我文化价值理念的同时,角色间的抗争、撕裂带来了文化冲突与交往冲突,对误解者和反对者他们常以显性抵抗或缄默抵抗来表达不满,这种抵抗频次越多越能拉近与汉服的关系,这时的 “汉服”不仅代表服装本身,也是青年学生自我代表的符号诉说。在家庭关系方面,抵抗、坚守、妥协是青年学生保护汉服粉丝角色和汉服文化的选择方式。传统的父辈们认为青年学生兴趣爱好要完全契合主流文化或大众口味,在与家族和他人社交时不会被贴上“奇怪”标签。青年学生在家庭和家庭间交往等场合中穿上汉服,在家庭内部已被标签化,在社会情境中受到的异样眼光注视更多。

3.4 民族文化自信基因的培育

青年学生以汉服为载体,对传统文化的寻根与传承,展现出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汉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汉服热”现象的出现使汉服亚文化成为一股文化热潮,这不仅来自于汉服自身形制的美感,更是其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的体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全球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逐渐增强,青年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在传统文化中不断寻找民族复兴的历史依据和文化自信。从审美、爱好等角度出发,汉服皆体现了强烈感染力和吸引力。汉服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起的一个侧面,表现出青年学生敢于担当的精神,成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汉服表面看是服装,本质上是爱国心、凝聚力,是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复兴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5]。如汉服社团举办的中华传统汉服展、汉服时装秀、着汉服唱古乐等多样活动,承载着培养青年学生理解、认同、践行汉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使命,铸造出一批不仅会穿汉服,更能传扬汉服文化的时代新秀。青年学生在汉服文化活动实践中,不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优秀特质,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培育了青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和文化自信[6]。

猜你喜欢

亚文化汉服传统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汉服新“江湖”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上台说汉服
把脉“腐败亚文化”
汉服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