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医学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探究*

2022-12-06

医学与哲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

曾 亮 王 维

高质量发展是当今中国各行各业发展的热词,也是发展趋势。结合高等教育而言,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要进入的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状态。

1 地方医学院校发展总体情况和时代诉求

21 世纪初期,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诸如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等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进行了合并,使得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医学院校的结构都发生了调整和变化,也使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数量有所减少,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和独立办学的地方医学院共存的模式,是当前中国医学人才培养的两种主要阵地。

地方医学院校作为行业类高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为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的地方医学院校主要是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独立设置的,由各省/直辖市主管的地方医学院校,结合在全球工业革命4.0 和生命科学革命3.0 背景下,医学教育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主动选择[1]。地方医学院校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少而精的培养模式相比较,地方医学院校专业齐全、招生规模大,是国家医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地方医学院校的发展不容忽略,其发挥的作用也不言而喻。本研究选取了53 所独立设置的地方医学院校(不含中医院校、民办院校和专科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仅天津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3 所高校属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各有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地方医学院校与综合性高校医学学科实力比较而言,差距很大。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而医学教育本质上又是精英化教育,普及化和精英化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是地方医学院校发展过程中不能回避的话题,如何在保持医学教育的精英属性基础上面对普及化的冲击,唯有通过自身变革不断发展,提高自身办学实力,才能有效化解这一冲突,而高质量发展则是化解冲突和回应时代诉求的最好路径。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在尊重医学教育本身应有的价值属性的同时,要立足时代发展脉搏,回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积极主动融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在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的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2 地方医学院校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困境

2.1 综合性高校注重医学学科建设带来的强烈冲击

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不止是在地方医学院校中被重视,综合性高校对医学学科也高度重视,毕竟医学院在专业性人才培养、项目经费、服务社会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相比其他学科更大。综合性高校大量兴办医学院对地方医学院校办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竞争日益白热化,而在发展好现有学科的同时,兴建或者加强医学院建设,成为很多综合性大学的优先选择。据统计,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5 个及以上一流学科的27 所综合高校中,有24 所高校有医学院(含正在筹建)。综合性高校建设医学学科既有利于高校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作用的发挥,又有利于自身优势的体现,综合性高校建设医学院的优势在于学科齐全,避免医学学科的单一发展,有利于医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毕竟学科结构直接反映着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着学科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2]。而这恰恰是学科相对单一的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短板所在。因此,综合高校注重和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对地方医学院校的发展势必带来很大的冲击。

2.2 办学经费的有限性限制了地方医学院校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办学资源的支持,地方医学院校相比较综合性高校在办学资源上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尤其是在教育经费方面差距比较大,结合医学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学制相比较其他学科专业具有趋长性,趋长性决定了学生的培养周期长,再加上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医学教育需要较高的教育经费投入作为保障,才更加有利于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然而,通过对全国高校正式对外公布的2021 年预算经费分析可以发现,已公布的133 所第一轮“双一流”高校平均经费为47.51 亿元,而已公布的47 所地方医学院校(不含天津医科大学)平均经费为7.45 亿元,其中低于平均值的医学院校有29 所。由此可见,医学院校的办学资源尤其是办学经费的局限性非常明显。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和基础,它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始终,教育投入活动本身就部分揭示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作用于教育发展和改革[3]。不同学科性质的教育决定了其对教育财政的需求程度不同,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大环境下,有限的经费对医学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带来了诸多困扰。

2.3 地方医学院校学科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学科建设在高校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各个高校都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而学科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高校的学科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单元。学科与大学的关系在于,学科作为知识劳动的组织最终体现形式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实体,而这种实体就是大学[4]。当前,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更多的是停留在广度层面,没有完全把握学科建设的内部规律,从学科精度上去发力,在和综合性高校医学学科的竞争过程中处于一定劣势。尽管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学科建设被各个学校高度重视,但结合第四轮学科评估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来看,地方医学院校的表现并不是很好。

全国高校临床医学学科评估等级在B 级及以上的学校共有25 所,而地方医学院校只有8 所,最好成绩为首都医科大学A-,与综合高校的临床医学学科等级比较起来,有一定差距,见表1。

表 1 第四轮学科评估临床医学B 级及以上等级的地方医学院校

2.4 地方医学院校发展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医学院校年招生为100 人~300 人,体现了基于精英医学教育的招生理念[5]。通过对我国53 所地方医学院校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从本科生占比来看,有34 所高校本科生占比超过70%,有22 所高校本科生占比超过80%,有10 所高校本科生占比超过90%。从本科招生规模来看,21 所高校招生超过3 500 人。其中部分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每年招生超过1 000 人。这表明地方医学院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比较大。从专业设置来看,有20 所高校本科专业超过30 个,设置专业数最多的达到了51 个,有16 所高校开设了医学长学制专业,有15 所高校仍有专科专业招生。这表明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开设较多,而培养精英人才的长学制专业开设高校数相对较少。通过对已公开的47 所地方医学院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行分析,有15 所高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超过10 个,只有10 所高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精度超过50%,有20 所高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精度低于15%,有地方医学院校没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此外,有53 所地方医学院校实现了临床医学、护理学科等专业的全覆盖,使得临床学科和专业同质化情况比较明显,而诸如儿科学、精神医学、眼视光等社会需求相对较大的专业举办高校相对较少。这固然与医学院校办学相对稳定有很大原因,然而也表明部分地方医学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没有将国家和地方需求与自身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有机结合。

3 地方医学院校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的多重逻辑

3.1 与地方深度融合基础上的分类别发展模式

医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其他系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在遵从其自身发展逻辑的基础之上对于其他系统有着自身的理性诉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需要社会的支持[6]。地方医学院校需要与所在区域的融合,融合程度越高的地方医学院校,发展也相对越好。地方医学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拨款,从已公布的47 所地方医学院校2021 年经费预算可以发现,预算最高的高校经费超过20个亿,预算最低的高校经费不到2 个亿,经费支持是地方医学院校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注重与地方政府的融合,增强地方医学院校的地方服务能力,也能增强地方政府对地方医学院校的经费投入,提升地方医学院校的造血能力。同时地方医学院校要积极拓展政府拨款以外经费筹措渠道,满足医学生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的需求[7]。从办学目标和方向来看,各地方医学院校都希望成为国内知名的一流医学院校。然而在办学过程中,地方医学院校承担着服务地方发展,为地方发展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重任。各地方医学院校在学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招生比例是最多的,同时各个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所在省/直辖市就业的比重也是最高的,这也体现了地方医学院校扎根地方办学的地方性。而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也为地方医学院校冲击“双一流”建设高校提供了机遇,第二轮“双一流”评选中,南京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两所地方医学院校入选,也为地方医学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希望。

然而地方医学院校并不是处在同一水平线,无论是办学历史还是办学实力来看,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地方医学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分层级的、分类别的,或者是差异化、梯度化发展。具体而言,地方医学院校中具有长学制医学生招生资格的学校处于实力相对较强的层次,应该扎根地方服务,在服务地方中办出特色,同时紧跟国家发展趋势,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发起冲击,力争在第三轮“双一流”评选中,有新的地方医学院校能够入围。而一般地方医学院校应该注重自身办学特色的凝练,不能一味追求学校大而全的发展,应该使自己的某些学科或专业成为在地方医学院校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而刚升为本科的地方医学院校,应该加强与所在地区的融合,积极适应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做好专业认证工作,为地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3.2 立足医学教育本质属性,坚持规律化办学

高等教育系统应由多层次、多类型的子结构组合而成,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适应性,使其有能力适应生态环境的制约性[8]。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从生态学视角去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每一类型的教育有着自己的独特价值属性,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较而言,也有属于自己的特有属性。而如何把握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在特殊性上把握医学教育的办学规律,立足规律办学的内生逻辑,能够很好也能更加持久地提升医学教育的办学质量,助力地方医学院校高质量发展。地方医学院校要尊重医学教育本身的价值属性,并把握医学教育的办学规律。医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人学教育,人学教育需要以人为基础,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从医学院校的规律化办学角度出发,需要地方医学院校注重学科整体建设,不能只是某一学科的建设,毕竟多学科整体融合与发力,才有利于完整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学校各院系与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尽可能地解决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相互独立的情况。

医学的教育、研究、实践对象是人,人既有生物属性、心理特性,又有复杂多变的社会属性[9]。结合医学教育的内容、结构、过程、学科体系来讲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而完整的医学教育有着自身的教育逻辑和教育规律,这与涂尔干关于教育与社会学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按照涂尔干[10]的观点,教育必须是耐心的和连续的,教育不能紧盯着立竿见影的成绩,而应该按既定方针慢慢推进,不让它受到外部突发事件和偶然环境的左右,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掌握所有必要的手段,对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医学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而在高等教育内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的办学规模和之前相比较已经有着很大的变化,部分地方医学院校的办学规模与学校已有的办学资源不能完全匹配。如何在不匹配的相对矛盾办学过程中,把握医学教育的特性,需要地方医学院校在资源的有限性和医学教育的精英属性上,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医学精英性是医学教育的整体性、实践性和长周期性的前提和保障。地方医学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坚持学校实际、医学文化、医学教育本身价值三重引领,在办学过程中做到对医学教育精英性的尊重,不盲目追求自身发展规模,科学设立附属医院,推动学校规律化办学。

3.3 立足自身实际,坚持特色化与动态化办学

3.3.1 注重学科特色化发展和交叉发展高校是一个由多学科构成的学科组织,学科是高校的基本细胞,细胞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也就是学科做大做强的过程。但并不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能在地方医学院校这一块土壤上自由发展,更不能野蛮发展。地方医学院校要将学科建设与学科治理有机结合,实现学科建设向学科治理的逻辑转变,学科治理从本质上讲就是尊重知识生产、创新与传播规律,促进学科发展[11]。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应该是纳入学校战略规划之中,并将学科的属性进行划分,而不是所有学科都采取均衡发力的方式平等发展,学科发展应该要有战略,更要有战术,更要有区分度。地方医学院校要凝练自己的特色,使自己的特色学科能够变成对外竞争的优势学科,通过优势学科来引领学校的发展的同时满足地方发展需求,增强学科影响力。

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注重学科交叉。通过学科交叉来提高学科发展的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这两个地方医学院校最主要的学科,应该改变目前相互独立、各自为阵、没有交叉并形成合力的情况。可以通过教师互聘、跨学科团队搭建等方式,推动基础医学学科和临床医学学科的深度和实质性融合,使医学教育的发展能够在二者相互交叉的基础上规律化发展。其次,推动医学学科与非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如医学与工学、信息学、文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通过学科交叉促进学科整体实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多学科育人模式的产生,为优秀医学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3.3.2 坚持专业动态调整逻辑

医学教育的精英属性决定了地方医学院校需要善于培养精英,对专业要进行适当动态调整,才能从专业建设层面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学校整体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大学组织既具有与其他组织相同属性,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12]。大学的组织特性在于,大学是育人特性和成长特性螺旋式重叠的组织,大学组织的发展离不开育人功能的发挥,毕竟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中,位于第一位的就是人才培养。而大学的育人功能的首要载体是依托各个专业,地方医学院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专业为基础。高校的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社会分工对不同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人才的需求[13]。当前各个地方医学院校专业重复度较大,针对一些非医学类专业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都存在一定问题的现状,要立足医学院校办学基础和现有发展周期,将专业调整过程上升到专业治理能力提高的过程,定期对全校专业进行问诊把脉,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把握知识传授、社会需求、学生成长三个逻辑,对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地方医学院校不应盲目增设专业,而应围绕国家需求设置新的医学专业,坚持以医学学科专业为主体,医药健康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在招生方面,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实现临床医学一本招生,通过缩减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还需积极调整招生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如在2022 年有3 所地方医学院校积极变革人才培养方式,在国内设立首批“检验医师培训班”,以“临床医学本科+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硕士”模式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既能吸引到优质生源,又实现了对专业的动态调整和提档升级。此外,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应该注重特色优势专业的发挥,对其他发展相对较差,社会需求相对较小的专业和专科专业应该适当缩小招生规模,乃至停止招生。

3.4 协同推进附属医院发展

地方医学院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附属医院作为支撑。医学院校实力和附属医院的实力是相得益彰的,而附属医院的发展也需要高水平的医学院校指导和引领。对复旦医院排行榜和中国医院校科技量值前100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80%的上榜医院皆为高校附属医院。结合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而言,附属医院是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织单元,各个地方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学科和专业都需要以附属医院为载体加以开展,都需要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共同努力开展,离开了附属医院的支持,医学教育必定不能正常开展。当前,医教协同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也是更新和转变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医教协同理念应该贯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全过程,涉及教育和医疗卫生两大系统,最终落脚点在于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协同发展[14]。而国家层面也出台了文件,对高校附属医院的设置进行了规定。地方医学院校部分附属医院并不是和学校的发展同时起步,而是由一些当地的市级医院划转为学校的附属医院。其教学意识、科学研究的观念等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地方医学院校加强对附属医院的指导和建设,毕竟学校和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为一个成长的命运共同体,二者应该协同努力。具体而言,首先,各地方医学院校要科学设置附属医院,对于一些层级较低的不符合要求的医院不应纳入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或者教学医院的行列。同时,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需要加强对附属医院的管理和建设,将附属医院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之中,而不是学校和附属医院独立运行,要使附属医院能够实质性融合进地方医学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之中,让附属医院能够有效协调临床职能和二级学院的职能,实现学校与附属医院的同频发展,成为推动地方医学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单元和强有力支撑。其次,地方医学院校应该指导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养成应有的意识,对于新加入学校的附属医院,学校应该基于附属医院协同发展的目的,让比较成熟的附属医院对其从临床医疗、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医院能够尽快满足医学院校直属附属医院的需求,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临床业务水平的发展。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医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