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发展路径刍议*
——以太原理工大学为例

2022-12-06陈秀梅王泽宇

智库时代 2022年38期
关键词:公众思政微信

陈秀梅 王泽宇

(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2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为牵引,建设网络宣传引导矩阵,加强校级新媒体平台和资源建设专项指导[1]。疫情袭来,线上教育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模式,《山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明确思政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结合本土特色和学生成长实际,创新发展思路,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质增效。

一、新媒体平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意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较2020年12 月增长4296 万,其中大学生占比最高。大学生作为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热点要闻,且随着新媒体领域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开辟了一条更加新鲜、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因此,构建高校特色思政新媒体平台,切实发挥平台的育人功能,是现阶段高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一)新媒体平台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00后”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价值意识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构建大思政格局,精准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利用好新媒体平台。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和重视新媒体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新媒体平台关注和研究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等,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高校应围绕运营设置精准化供给、育人资源全方位开发利用、校园文化品牌特色推送、思政产品专业化定位等构建思政新媒体平台育人机制,打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新媒体平台是加强高校思政育人阵地建设的重要举措

千禧一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期,对于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甄别力较弱,容易受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发表不当言论甚至做出某些违法行为,这无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因此,高校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利用新媒体技术专业化、精准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并立足学生培养实际,搭建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的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有温度、有态度的新媒体平台,以此激发学生深度共鸣,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新媒体平台在学生群体中的教育感召力和影响力,以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新媒体平台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效果的优选路径

当前高等教育环境形势复杂多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形成等都造成了较大的冲击。高校教育者特别是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使命,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更好地探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生成长,逐步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育人目标,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图谱分析

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成为了高校的主要育人途径,有效缓解了疫情带来的诸多教育教学的不便,并拓宽了教育的新形式。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笔者选取了太原理工大学部分官方“双微”、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对比。

(一)新媒体平台的基本运营情况

1.官方微信公众号

首先,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太原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分析,如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工作的门户网站和团委微信公众号,基本都是将公众号版块划分为三部分,再根据各自负责的领域特点而进一步拓展细化公众号的版块分支,如下图所示。如此划分,一则使公众号各版块功能明晰,便于学生关注和查找相关讯息;二则分门别类,特色鲜明,有利于公众号运营和推广。

延续上述版块划分的问题,2020 年初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经过研判,决定开辟微信公众号的新专栏:抗疫专栏。这一专栏的开辟和运营,使得此官微获得大批粉丝,文章的阅读量和转载量也有所增加。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发现学院公众号的阅读量按照内容不同而呈现差异。学院会议通稿类阅读量100-200,文化体育活动等通知的阅读量是200-300,志愿服务、学生文化活动等的阅读量是300-400,竞赛通知、专题类学生活动的阅读量是500-600。而迄今为止阅读量最高的一篇公众号推文是以学生视角发声推送的文章— —《想把我说给你听》,是2021 年的毕业季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代表发言,阅读量1000+,显而易见,由学生群体发声和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推文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和阅读。

经过调查,发现各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较为相似,会提前做好学期规划和重要时间节点内容策划,并按近期的学校和学院实际工作部署,开展志愿者系列专题推送、心理月活动推送等,而视频类和图片类的推文相对阅读量和关注度会高一些。

2.官方微博、超话

太原理工大学官方微博粉丝7.4 万,关注430,转评赞累计33.6 万。截至目前,太原理工大学超话粉丝3.8 万,发帖量共3.2 万,2.5 亿阅读,一周新帖1960,版块分别设有新生求助、同校交友、二手交易、表白墙、考研、跳蚤市场、学习交流等,发帖和跟帖人群大多是理工大在校学生。

太原理工大学超话相较于官方微博更加炙手可热,曾多次登上本地热搜话题被讨论,因其讨论话题可由学生自主匿名发起,且话题均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故自2022 年以来与学校学生相关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

3.微信视频号、抖音

太原理工大学官方微信视频号共发布100 余条短视频,基本点赞量是在200-300 左右,有个别视频可达800-900,突破4 位数的点赞视频在10 个左右,不到整体视频数量的十分之一。目前点赞量、转发量、评论最高的一条是2021 级本科生专业节赛马专业骑马入场30秒的短视频,点赞2.6 万,转发2.7 万,评论618。

截至2022 年4 月29 日,太原理工大学官方抖音号,粉丝15.4 万,关注56,共计189 个作品,获赞146.9 万。发布的每条短视频点赞量在4 位数以上,有20条以上短视频点赞量破万,超过整体视频数量的十分之一。目前点赞量、评论最高的一条是2021 级本科生军训总结汇报大会的一条短视频,点赞39.2 万,评论1.2 万。

根据横向对比分析,同样一条短视频投放到学校官方抖音账号的推送点赞量、转发量和评论都远远超过微信视频号。

(二)新媒体平台运营对比分析

(1)微信公众号版块设置对比分析。经调查研究5 个学院微信公众号版块设置和日常推送,发现A 学院版块设置较新颖,定期推送相关活动内容,日常阅读量保持在300-400,如志愿服务活动的报道,青春榜样阅读量较高500-600,考研加油大礼包阅读量为1672;B 学院和C 学院版块设置中规中矩,会定期发布一些校院活动,也有少量富有特色的学生文体活动,公众号推文的阅读量日常为200-300;D 学院和E 学院版块设置较为普通,未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需求,新闻报道类推文较多,特色活动很少,而且间隔时间很久才发布一次,公众号推文的阅读量日常为100 以下。

(2)微信公众号推文形式对比分析。2021 年11 月中旬,三个“中型工科”学院(按本科生数量划分)几乎同时发布了“悦心四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大同小异,有所区别的是其中一个学院在本次推文的形式上增加了“学生投票”这一环节,导致推文的阅读量相较于平时直线上升,横向对比于其他两个学院阅读量遥遥领先。

(3)微信公众号推文内容对比分析。根据2021 年度各学院开展的“悦心四季”心理活动数据对比研究,大型学院的活动阅读量是低于中小型学院的,原因在于中小型学院的公众号内容措辞俏皮,排版新颖有趣。因此,公众号作品的阅读量和转载量与学院学生基数的大小是无关的,内容的特色生动才是关键。

综上所述,微信公众号的版块设置、推文形式、特色内容等都是影响公众号推文阅读量的要素,运营者应当予以重视并创新完善这几方面要素的建设。

(三)新媒体平台发展受限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影响高校思政新媒体平台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意识层面:重视程度不够,被动引领居多;

(2)人员层面:缺乏专业指导,创新思维不强;

(3)理论层面:顶层设计不足,定位规划缺失;

(4)实践层面:内容形式普通,特色亮点不明。

(5)效果层面:反馈渠道受阻,育人机制不畅。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筑牢阵地意识,主动引导学生

互联网时代下,媒介形式从QQ、微信到抖音等的更迭换代速度惊人,“00 后”的大学生作为最佳见证人,观摩并体验着新时代下媒介带来的便利和新奇。因此,高校必须意识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思政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规划,建立健全思政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机制,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需求,灵活运营各类思政新媒体平台,依托新媒体平台推送特色重点思政教育内容,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利用平台优势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专业指导,提升创新思维

重点加强思政育人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夯实政治理论基础;邀请新媒体专业人员对高校教育者开展新媒体技术运用的专题培训,如新媒体平台的后台运营管理、图文编辑、视频剪辑等方面内容。对个案突出的高校思政新媒体平台进行研究学习,对标一流平台建设,学习特色发展路径,总结自身不足的原因,拓宽平台创新领域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策略研究,定位未来平台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三)明确栏目规划,增强红色教育

高校应当自上而下注重新媒体平台的价值引领功能,特别是要将红色精神融入日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通过前述分析不难看出,抖音、微信视频号的内容投放更引人关注,高校可以因时因势在抖音、微信视频号中加大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专题推送,并在微信公众号开辟红色文化教育专栏。可以就山西省的地域特色为切入点,开展山西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活动,如寻访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设计线上特色教育活动,旨在让大学生深刻学习红色文化精神,感悟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切实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栏目,持续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革新内容形式,找准特色亮点

针对“00 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聚焦其现实发展需求,就思政新媒体平台的选题、内容、排版、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既要突出“新意”又要突出“心意”。其一,推文题目要简洁有趣接地气儿,推文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大学生,有意思的标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目光,并点击阅读;其二,推文内容要与时俱进、富有正能量且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可定期开展专题系列推送,选取学生代表发声,在细微小事中传递方法和道理;其三,推文形式可采取图文、视频交叉的多样化形式,增强学生的兴趣点和参与率,提升平台的育人功效。

(五)构建反馈机制,开展精准思政

在高校思政新媒体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两个要点——互动和反馈,这两项内容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精准思政教育的关键,也是平台良性发展的要素。良好的互动体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由学生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展示学子风采,传递校园正能量。其次,应建立和完善平台反馈机制,如学生查看推送内容后的“已阅”反馈,根据学生后台浏览数据进行监测和总结,并通过大数据信息准确定位学生的兴趣偏好和舆论态度,精准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发挥当前新媒体平台的思政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公众思政微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