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网络思政工作云端构建创新性的研究*

2022-12-06徐华瑞

智库时代 2022年38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政政治

徐华瑞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高校网络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思想意识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要求。新时代网络技术以其便捷性与多维性的特征,逐渐被学生接受并依赖,极大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民办高校学生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兴趣不高,更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这给民办高校思政工作者带来了较大的机遇与挑战。从多视角探讨网络思政的有效工作路径并掌握工作机制,成为当前摆在民办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学生知情权扩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闻类应用、公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学生告别了以往从电视、报纸、课堂获取新闻的单一形式,信息渠道得以拓展,政治信息不再能够被轻易限制范围。同时,一些网络思政平台的出现,使得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对于相关事项的评论、追踪中,个人的意见得以通过平台抒发,学生参与感得到极大提升,参与思政工作的热情与主人翁意识也得到较大的提升。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类软件以其现代化的功能与政治信息相结合,将网络政治空间变得即时化、快捷化、时尚化、便利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获取、评论,政治知情权被充分扩大。

(二)学生热情提高

学生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的内容极大丰富,渠道更加多样,时效性更高,曾经对学生来说遥不可及的各类消息纷纷走下高台,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受此影响,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日益提高,其获取信息的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收听、收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发表评论。校内论坛、表白墙等媒介也以其去中心化、匿名制的特点为学生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通过网络思政的形式,学生能够通过线上投票、发言等方式直接与教师、学校进行对话,两者关系趋向于相对平等,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关注并投入到相关话题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创新

(一)创新思政课程内容

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语境在新媒体背景下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方式从原先的单方面灌输式教育变成现在的双向互动交流模式。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思政工作更加注重时效性、互动性和动态性:针对于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即时接收到各种最新的消息的问题,也要求网络思政工作需要有较强的时效性;新时代的学生在日常的互联网生活中养成了双向沟通的习惯,要求网络思政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各种网络平台飞速更新的信息也要求网络思政工作不能一成不变,要将自身置于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中。因此,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显性隐性双模式原则,让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中,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积极互动,将教育环节与学生的每日生活紧密相扣,以此规避网络思政工作碎片化所带来的缺点,并将这一缺点转化为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思政课程便不再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以学生生活、学习细节为基础,进行丰富的教学实践,由此构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正确价值观、主体认同感。

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一直围绕着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方向,主要进行“填鸭式”教育,但缺少生动的案例和形象化的表达,这对民办高校学生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进而导致民办高校思政工作教育视域受到影响。网络思政教育则可以让学生以移动终端、计算机等新媒体手段获取传统媒介无法传输的思政教育材料,高校思政教学的内容因此而变得丰富,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体验也获得提升。

(二)拓展思政教学云端构建

在传统的思政教学过程中,高校主要是围绕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单方面传授,很少结合社会政治思想意识事件、经济社会最新发展动态等内容,以至于课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尤其是许多课程内容是学生自义务教育阶段便开始学习的,因此缺乏新颖性。网络思政工作的手段则充分拓展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视域与教学手段,各种新媒体、融媒体平台都能够成为思政教学的阵地,同时赋予了思政教育一定的趣味性。思政教育在这一系列全新的技术手段支持下,内容、方式方法都取得了极大丰富,使得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了更多的路径与表现形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模式,运用多媒体这一重要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完成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让思政课堂更具人性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互动平台即时了解学生情况,学生也可通过自由探讨、调研等方式反馈自己的学习状态。思政教学因此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两者真正实现了一体化建设。

(三)提高“三全育人”实效性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依然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其所具备的互联网属性,呈现出天然的开放性特点,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谱写新篇章。其开放性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外部因素上,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因其开放的特性,不再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是通过协同校园、家庭、社会中的思政育人资源,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在内部因素上,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在保持其自身独立性与特色的同时,在云端技术的推动下,又更加紧密结合,资源共享,以共享促进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的提升。在技术因素上,高校思政工作会因云端技术的发展,形成线下资源对线上教育的有力支撑,推动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局面形成,从而充分激发网络思政工作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的独特优势,将网络思政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成果,进而形成生动高效的思政工作局面。

三、新时代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诸如“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的发展,社会信息的传播变为“多中心互动”式的网状裂变模式。互联网空间相对自由的特征为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信息不再由学校单方面提供,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受到较大冲击。在大数据背景下,根据学生的观看、点赞、关注等记录,通过云端技术会分析其兴趣爱好,并提供给学生感兴趣的定制化信息,顺应其个性化的需求,并会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与兴趣爱好相近的圈层。学生在这一信息“圈层”中所接受的信息均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持续性观看、点赞,基于此,智能平台便会进一步锁定该学生所对应的圈层。长此以往,学生的信息接受来源便逐渐变得封闭,甚至会阻碍对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接受。

(一)主流思想意识地位遭受冲击

大学生在沉浸于网络信息服务根据其兴趣爱好所定制的“圈层”中,只会获取到自身所热衷的话题,而不会主动去接受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方面的信息传递。尤其是民办高校学生,其对于课堂以外内容的好奇心通常远高于其他青少年学生,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使得他们应接不暇,在充分满足其自身好奇心的同时,也会逐渐使得他们对信息的理性判断和思考能力丧失,从而迷失方向。互联网空间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类网络思潮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不同的舆论体系。民办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塑成的重要阶段,因缺乏必要的客观分析事务的能力,一旦接收到某个非主流声音,便很容易轻易相信,甚至会信任与主流思想意识相左的声音。此类信息在大数据分析后频频推送给学生,并不断扩散,如果全然不顾,放弃引导,最终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冲击主流思想意识。

加强大学生主流思想意识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思想意识工作是当前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互联网世界中,主流思想意识会受到各类其他思想意识的冲击,而其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于主流思想意识的接收。民办高校学生缺乏成熟的信息辨析、正误判断能力,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融,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来进行消化。然而,多频次、高效率的定制化信息推送并不会给他们过多的时间来判断,若其所获取的信息不是主流思想意识的传播内容,在高频次的信息轰炸下,学生的价值观便会走向歧途,对于主流思想意识不再感兴趣,从而影响到社会主流思想意识的传播效果。

(二)思政工作者云端技术应用不熟练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一元性特征,思想政治工作者仅需通过课堂,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即可完成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工作。而在新时代,云端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各种社会思想意识不断交织碰撞,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统的思政工作在学生看来较为死板,已经不再具有绝对优势。在过去,对社会价值观等思想意识的传播中,尚可依靠其自身严谨、完整的话语体系,发挥主导性作用。但随着云端技术的发展,固有的传播状态被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单纯依靠思政工作者的引导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而是辅以网络空间传播的信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学生通过从网络上接收到的信息主导着其自身的价值观建设。思政工作者自身专业多为社会政治类,大多不能够熟练应用云端技术,这也导致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难以落地。教师不能够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大多数年事较高的教师也不能运用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进行授课,因不具新颖性,无法充分满足学生好奇心,以致缺乏对新时代学生的吸引力。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也变得不再可控,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地位遭受到冲击,一元化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是主流思想意识教育的主导方式。学生可以多渠道从互联网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对不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屏蔽,信息、观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削弱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权威性。

(三)教学内容碎片化

碎片化是网络思政背景下信息传递的现实特点,民办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大量来自于网络的碎片化信息,思维方式也随之受到影响,难以沉下心接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思政教育自身所具备的系统性极强,需要学习者掌握大量的关联知识,两者在传播方式上存在较大冲突,若是网络思政教育对于思政知识的相关要点拆解不当,或是过度追求直观印象而随意将图像化、符号化的表达运用到网络思政教育中,便极易引起学生片面化甚至错误的理解,其影响力与系统性就会减弱。

四、民办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提升路径

2016 年12 月7 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新颖力。”1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依靠传统的线下课堂,互联网媒介也成为重要阵地之一,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平台来获取信息资源,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牢牢抓住互联网这一重要阵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成为摆在当前高校面前的一道关键问题。

(一)掌握思想意识传播主动权

面对互联网上各式各样的信息轰炸,民办高校应牢牢掌握思想意识传播的主动权。如何正确把握舆情方向,抓住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校舆论的黄金时间成为重中之重。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已不再是以往的大范围、无目的投放,而是要抓住某一群体的兴趣爱好、浏览习惯,对其进行信息的精准投放。大部分高校在近年来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校内学生群体进行信息传递。但是在面对其他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B 站所带来的多元化网络信息的冲击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急需构建一个系统流畅的多维矩阵传播方式,即打破原先的一元化主体思维,通过设立立体的矩阵系统,使得校园内各个主体都具有完整、流畅的表达渠道,并保证各主体间平等,以产生互动与共识。将原先的从上至下单向教学变成学校与学生的双向平等互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提高参与热情。学生与学校网络思政工作间的双向互动越频繁,其参与感便越强,就会越发关注学校官方网络平台所发布的信息,以此形成良性循环。高校网络思政产品在这一良性循环下,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矩阵优势,由浅及深地传播主流思想意识的内容,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起符合主流思想意识的价值观体系。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对于学校所推送的主流思想意识内容关注增多后,其他信息平台所推送的消息也大多类似,由此减少其他社会思想意识对学生的冲击,掌握思想意识传播的主动权。

(二)主客体融合,弥补技术缺陷

当前,民办高校思政工作者大部分都是社会政治类专业出身,对于云端技术的运用大多不够娴熟,专业技术培训又会占用教师大量时间而难以实现,如何解决这一现实困境,成为众多高校推行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民办高校大多会设置网信类或传媒类专业,其他专业也有较多具备相关知识的学生。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时,高校既要注重提高这类学生的思政水平,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利用他们的专业素养来提升网络思政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需要其自身体系的完备,更需要结合于日常的教学管理体系。其实施主体为思政工作者,客体为接受思政教育的学生,面对上述具有较强云端技术素养的客体时,主体除了需要自身不断学习以提高网络素养外,还可以通过增进客体对网络思政工作的认同,让其能够主动参与到网络思政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高校应从该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出发,寻找其专业特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极具专业特色的案例,提升他们对于思政教育的认同,帮助其坚定信仰、具备情怀。当这类学生能够真正对思政教育感兴趣、肯钻研时,适时鼓励其参与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建设中来,弥补因教师网络信息素养不够而造成的困难局面,从而提升高校整体网络思政水平。

(三)针对学生个性化定制

在当前网络政治传播的背景下,学生不再是单纯被动接受思政内容推送的客体;在传播过程中也能够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影响网络思政工作效果。每个学生因其自身不同的成长经历、学习能力、社会经验、个性特点等,相同内容的思政教育内容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思政工作者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而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从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根据情况调整教育策略。互联网在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信息,造成内容过于冗杂。若是不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偏向,而向每个人传递相同的内容,或是不管不顾,任其搜索感兴趣的内容,则都会影响到网络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针对这一问题,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者可以借鉴某些思政类APP 的经验,在新用户注册时便提供兴趣导向选择,在思政教育内容的范围内根据其自身喜好推送信息,让他们能够真正阅读并接受所传播的思政内容。通过个性化定制手段,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传播效果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提升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水平。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