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背景下猪场蓝耳病的防控
2022-12-06邹玖零
高 仙,邹玖零
(1.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2.永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永州 425100)
0 引言
非洲猪瘟和蓝耳病均是目前我国家猪养殖过程中危害性比较大的传染病,严重危及养殖场的养殖环境和猪的生命健康安全,给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带来极大的威胁。蓝耳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常常继发其他病原感染。因此,在当下非洲猪瘟的背景下,需要做好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完善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生猪在养殖过程中染病,避免养殖户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1 非洲猪瘟及蓝耳病简介
1.1 非洲猪瘟简介
非洲猪瘟是由于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且所有猪龄的家猪和野猪均可被感染,一旦染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已将其列入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而我国也将其列入最重要防控的动物疫病。目前有关科学研究已经证实,非洲猪瘟病毒共有22个基因型,影响全国的主要基因型是二型病毒,在全国多地均有发生,该病毒有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可在粪便、泔水、冻肉、腌肉中长时间存活。非洲猪瘟的传染源非常丰富,感染母猪的排泄物、分泌物和寄生虫都会带有病毒,这种病毒既可以直接传播,也可间接传播,一旦暴发,极难遏制。该病毒处于60℃的高温下至少30 min方可使其失去致病性[1]。
当猪染上了非洲猪瘟病毒后,体温就会明显上升,体温最高时会达到41℃,一般还会伴随着在表皮出现点状出血的表现,最严重时点状出血会转变成紫色斑点,体躯会发生大面积水肿,大腿和腹部的皮肤肿大程度更加突出。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患病猪会发生食欲减退的状况,还会伴有呼吸困难、腹泻和腹痛的状况。
1.2 蓝耳病简介
猪蓝耳病是由于猪感染蓝耳病病毒后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地方流行性特点。本病于1987年首先在美洲被发现,截止目前,该病已覆盖了北美和亚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而我国也在1996年出现了猪蓝耳病病毒。该传染病在我国已被列为一类传染病,有很大的传染性和危害性。该病传播方式多样,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精液传播及胎盘垂直传播,与受感染猪接触的各种器械、运输工具等均能携带猪蓝耳病病毒,健康猪与这些器械接触后,有一定概率染上蓝耳病病毒,感染猪的流动性也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该病毒只感染猪,不感染其他种群,高致病性蓝耳病主要危害保育猪和育肥猪,普通蓝耳病则危害母猪、哺乳仔猪和育肥猪。所有猪龄段的猪都会受其感染,尤其是妊娠母猪和30 d左右的小猪,受感染概率最大。
该病毒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受病毒毒株、母猪的自身免疫力状况、养殖场环境要求以及日常管理情况等各种因素影响。高致病性蓝耳病主要引起保育猪和育肥猪急性死亡、高热、呼吸系统障碍以及腹泻症状,而普通蓝耳病主要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育肥猪高热、呼吸系统障碍以及腹泻症状。急性型对怀孕的母猪和仔猪危害都很大,感染后母猪流产率高达50%,死产率达35%以上,产木乃伊胎则高达25%,同时还会发生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以及发生各种程度的呼吸窘迫。而新生猪仔感染后也会产生呼吸窘迫,平均体温上升至40℃以上,食欲减退甚至废绝,还会发生运动障碍和轻度麻痹等表现,出生后1个月内的死亡率比例明显增加。生长猪和育肥猪会存在轻度病症,一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个别病猪会伴有干咳症状,病猪的双耳背部、边缘、腹面和尾部皮肤会发生深紫色变化。慢性型通常体现为猪群生长率降低,猪群生长发育速率比较迟缓,母猪的生殖能力降低,猪群的整体免疫力也会降低,从而容易受到其他疾病侵染,影响猪群的整体健康。
非洲猪瘟与蓝耳病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在母猪上的表现均有高热、皮肤蓝紫和流产症状。蓝耳病毒和非洲猪瘟病毒均侵害巨噬细胞系统和胸腺。蓝耳病病毒感染可以降低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机体免疫系统机能,这就增加了非洲猪瘟感染风险,所以在非洲猪瘟疫情背景下,有效防控蓝耳病非常重要。
2 非洲猪瘟背景下蓝耳病防控存在的几点问题
2.1 养殖场监测体系不够完善
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养殖场疾病监测体系,通常要耗费一定的资金,尤其是当下受非洲猪瘟的影响,需要投入的资金更是大大增加。许多中小规模的养殖场和乡村自建的养殖场,通常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不会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体系。且中小规模养殖场和乡村地区自建的养殖场管理人员通常不够专业,不具备专业的养殖知识,在传染病防控这一块缺乏专业的认识,通常仅凭借过往的养殖经验进行传染病防控,往往会在染病初期不能做到专业的处置。若不能及时诊治出猪群感染猪蓝耳病,轻则影响自家养殖场,严重则会影响多个地区的生猪养殖,造成严重后果[2]。
2.2 养殖管理不够规范
中小规模养殖场和村民自建的养殖场,在进行养殖场规划时通常会存在不够合理的情况,即生猪的出栏区域设置不够合理,与圈舍的距离较近,不能很好地避免圈舍内病毒的侵染。对于出栏区的日常管理也不够规范,对出栏区内的器械及进出人员存在消毒不到位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器械携带病毒或者人员携带病毒进入出栏区的情况,从而加大妊娠母猪和仔猪染病的概率。对圈舍的卫生管理,也存在着不够规范的情况,感染猪的排泄物、分泌物等都能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和蓝耳病病毒,若平时对圈舍的卫生清洁不及时、不到位,猪群容易染上传染病,一旦发生感染,难以短时间内迅速控制。
2.3 生猪运输管理不够规范
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节约生产和运输成本,在生猪运输过程中会存在不够规范的情况。由于猪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寄生虫等,都能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和蓝耳病病毒,若运输车辆和与生猪接触的各类器械,不能被及时消毒,那么病毒会随着运输车辆和各种器械进行传播,进而影响其他地区的生猪安全,若跨省运输的话,甚至会威胁到其他省份的生猪养殖安全。
2.4 非洲猪瘟与蓝耳病免疫难
目前非洲猪瘟尚无疫苗,扑杀和控制患猪、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猪群是控制非洲猪瘟传播须采取的三大措施。非洲猪瘟防控必须依赖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加强全方位生物安全建设,切断非洲猪瘟传入猪场的路径就成为目前猪场防疫工作的核心。而对于非洲猪瘟阳性场,保护易感猪群,提升基础免疫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做好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和圆环病等,特别是蓝耳病的防控。蓝耳病从传入至今,防控除了生物安全体系,还有蓝耳病疫苗。但蓝耳弱毒疫苗因其安全性的不确定因素,养猪户门一直争议不断。近年来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疫苗免疫效果并不能让养殖户满意,很多猪场直接停免高致病性蓝耳疫苗。从2021年6月童树喜等[3]的报道可知,非瘟阳性场再免疫蓝耳弱毒苗,暴发蓝耳病和非洲猪瘟的风险都很高。
3 非洲猪瘟背景下蓝耳病防控措施
3.1 完善蓝耳病免疫和监测体系
注射蓝耳疫苗,这是大家对防控蓝耳病的共识,但是必须得找准本地区匹配的毒株疫苗。杨汉春[4]认为非洲猪瘟防控背景下蓝耳病在我国仍呈散发和地方性流行,类 NADC30毒株广泛流行,感染猪群普遍生长不良和生产性能不佳。迂斌等[5]也认为目前蓝耳的优势毒株是类 NADC30,同时华南地区突出的 GM2和 QYYZ毒株也造成区域性流行。在进行蓝耳病疫苗免疫之前应先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当前流行毒株。另外,蓝耳病弱毒疫苗在猪群不稳定时免疫可能因免疫力下降而诱发非洲猪瘟等其他疫病,所以在猪群不稳定时建议选择灭活疫苗,提高免疫安全性。鼓励猪场定期开展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常见疫病的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及时掌握猪群免疫状态。蓝耳病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抗体依赖,猪群在亚中和抗体水平下更易发生蓝耳病毒感染,所以及时的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可以提供适宜的蓝耳病免疫时机。
在非洲猪瘟背景下,相关部门应加强蓝耳病的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疫情的监测核查制度[6]。鼓励监督规模化养殖场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可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监察方式,确保规模化养殖场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正常开展疫情监测工作。据调查统计,疫情的定期监测可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率。对于小型养殖场,政府相关部门可设立相关的帮扶资金,用于帮助小型养殖场配置疫情监测设备,帮助小型养殖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避免猪群感染非洲猪瘟或蓝耳病。完善疫情举报核查制度,重视乡村地区自建养殖场的疫情防控工作,对于乡村地区的自建养殖场,由于其规模大小不一,分布较为分散,不具备安装疫情监测装备的条件。在非洲猪瘟的背景下,为了做好蓝耳病的防控工作,相关部门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为广大村民普及非洲猪瘟和蓝耳病的防控常识,让村民了解非洲猪瘟和蓝耳病的基本发病症状,并要求村民发现相关病症或养殖过程中出现异常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前往现场核实情况,若属实,应当立即采取防控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将损失降到最低。
3.2 规范养殖管理
在建设养殖场时,要做好科学的规划,划分出栏区、圈舍和仓库等不同用途的区域,生猪出栏区要和圈舍保持较远的距离,避免受到影响。在日常管理中,一定要做好养殖场的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清理排泄物和分泌物,做好圈舍的清洁、保暖和除湿工作。由于妊娠期母猪和仔猪感染蓝耳病的概率最大,因此要尤其重视出栏区的卫生管理工作,进入出栏区前,相关的器械设备及人员防护服等要做好消毒。当生猪出栏后,要及时对出栏区域、使用过的器械设备以及人员的防护服等进行消毒灭菌,才能进行下一批次的生猪出栏工作。在养殖过程中,要严格使用合格的饲料进行饲养,禁止使用泔水养猪,泔水是非洲猪瘟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且泔水中含有多种致病病毒,不利于非洲猪瘟、蓝耳病及其他疾病的防治。保育期内的生猪,由于其自身抵抗力较弱,应做到全营养饲养,最大限度降低染病风险。
3.3 规范生猪运输管理
要严格落实生猪运输的手续,严厉打击违规运输车辆,避免病毒随运输车辆扩大传播范围。相关部门要严格检查运输车辆是否具有运输资格,是否取得产地检验合格证明、非疫区证明、运载工具消毒证等相关证件。同时,运输车辆的管理人员也要提高认识,做好车辆的消毒杀菌工作,可采用次氯酸盐、戊二醛、氢氧化钠、福尔马林等消毒剂进行车辆的杀毒灭菌工作[7]。
3.4 妥善处理病死猪尸体
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病死猪处理制度[8]。当发现有感染非洲猪瘟或者蓝耳病的病死猪时,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可采用深坑填埋的方式,集中收集病死猪尸体,选择合适的地点,统一进行深坑填埋。若有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应及时收集并采用封闭式运输的方式,运往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处理,严格杜绝将病死猪随地丢弃的行为。
4 结语
非洲猪瘟自2018年传入我国以来,给我国的生猪养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是目前疫病防控的重点。而蓝耳病也是危害生猪养殖产业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随着非洲猪瘟疫情的发展给蓝耳病的防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传染病防控是生猪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疫病防控不能顾此失彼,要筑牢疫病综合防控体系。相信通过科学的疫病防控体系以及科学的管理,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定能有效做到非洲猪瘟背景下蓝耳病的防控,确保生猪养殖行业健康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