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之探
2022-12-06苏玲玲杜国良龚大刚
苏玲玲 杜 鸿 杜国良 龚大刚
(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2; 2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阆中 637400)
蚕丝文化植根于栽桑养蚕、缫丝制衣的生产活动中,是中国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具体包含蚕丝物质产品、蚕丝科技体系、蚕丝制度文化以及蚕丝精神4个方面[1]。它体现了中国的农耕文化特质、君子文化特质和生命的哲学文化特质,是构成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2],其物质产品丝绸,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载体,也促进了中外民族文化的交融,暗含了开放交流、有无互通和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
新时代的蚕丝文化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联系紧密,是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另一窗口,也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另一视角。让世界了解蚕丝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是一条有效途径,因为它搭建了语言桥梁,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打开了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将蚕丝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中国的发展意义深远。
蚕丝文化,虽是构成中国文化的一大根基,但相对于茶、书法、京剧等其他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播力度还不够。目前,除了丝绸这一蚕丝文化的典型物质代表外,其他蚕丝文化内容,如桑、蚕、桑叶茶、我国特有的蚕丝生产工艺,以及象征中国人民勤劳和奉献的蚕丝精神等在对外汉语教材中还比较欠缺。因此,本文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讨蚕丝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意义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蚕丝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期为编写实用性的蚕丝文化教学材料提供实践参考,在教学中推动蚕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 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蚕丝文化的重要意义
1.1 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
我国古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把中华民族的丝绸和蚕丝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与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
今天,承袭古“丝绸之路”经济、文化、商贸的发展积淀,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继往开来,背后暗含了源远流长的蚕丝文化。
要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将蚕丝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认知切入点。
将蚕丝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在汉语课堂上向学习者介绍蚕丝文化丰富多样的物质产品以及它体现的农耕文化特质——“应时”“取宜”“守则”和“和谐”[2],有助于学习者体悟“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取古“丝绸之路”发展之势,借各国现有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开放交流、互通有无,最终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与不公正,实现和谐共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4]。
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价值理念,将有利于学习者接纳、认可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进而形成对中国乃至中国文化的认同,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
1.2 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到2018年底,“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已有53个国家建成144个孔子学院及134个中小学孔子课堂[5]。与此同时,国内部分高校也专门成立了相关学院,接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学习者,如: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的丝路学院,专门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习者,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发展培养建设人才。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学习者学习汉语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一是为了同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5],二是为了在今后同中国各界的交往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深知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也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要想同中国进行更好的交流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学习者也具有很强的文化学习需求。教师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中,除了介绍常见的中国文化内容外,还可以介绍蚕丝文化,因为蚕丝文化与我国当下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相关;同时,介绍蚕丝文化也有助于学习者了解当代中国丝绸产品与蚕丝织品的设计和制造、中国服饰的特点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质,满足他们同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和就业需求。
1.3 展现中国的文化自信
蚕丝文化起源于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它融注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3],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三大特质(农耕文化、君子文化、哲学文化)[2],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我国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今天,蚕丝文化的代表性物质产品丝绸,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符号,也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提起丝绸,外国朋友无一不会想到中国。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蚕丝文化教学,一方面可以向学习者展示我国绚丽多彩的蚕丝制品、博大精深的蚕丝生产工艺,介绍我国内涵丰富的蚕丝文化精神,进而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让外国朋友看到我们在当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实践,提升蚕丝文化的影响力,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
2 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蚕丝文化的内容及方式
2.1 教学内容甄选原则
文化和语言紧密相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方面要教与语言理解和应用有关的交际文化,另一方面在有需求、有条件的情况下也要教知识文化;知识文化的教学与传播应符合新时代的视角和内涵,符合“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满足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实用性需求,同时展示一个开放包容、文化多元的当代中国形象[6]。
蚕丝文化内容丰富,深至内涵独特的精神文化,浅至异彩纷呈的物质文化,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宜用作对外汉语教学材料。由于新时代下的蚕丝文化将随着蚕丝产业的发展而获得新的生命和内涵[7],因此,教师在甄选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关注传统蚕丝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更要重点关注当代中国赋予蚕丝文化的新内涵,尤其是新型蚕丝产业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其次,教师也需要考虑学习者的需求,选择他们想了解的内容。将时代性和需求性相结合,遴选既体现当代中国社会精神面貌,又符合学习者需求的蚕丝文化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蚕丝文化的传播,而且也更能反映当下真实的中国,塑造贴合实际的中国形象。对于那些与中国现代社会脱节的陈旧内容,或学习者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不宜作为蚕丝文化的教学内容,否则非但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可能会让学习者产生消极情绪,留下负面印象。
2.2 教学内容及方式
2.2.1 蚕丝文化物质产品教学 蚕丝物质产品是蚕丝文化最直观的体现,以丝绸及织品为典型代表,其它还包括桑、蚕、茧、蛹、桑叶茶、桑椹酒等。其中,丝绸、蚕丝织品是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消费的物品,也是中国经济贸易中的重要商品。这些物质产品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习惯,向学习者介绍,可以满足他们的生活、交际需求。
蚕丝物质产品,可感可触,适宜采用“直观法”介绍,或者组织实践体验活动,让学习者在“做中学”。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片,配合我国地图和有关视频,让学习者直观感受古往今来中国生产的各色丝绸产品;也可以组织“寻找你身边的蚕丝物品”等实践体验活动,让学习者在活动中去感知当代中国的蚕丝制品,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使用价值。
另外,教学中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形时,也可以顺势扩展介绍蚕丝文化物质产品:(1)教学中讲到中国的时尚文化时,可以用时装表演视频向学习者展示高雅、精美、飘逸的丝绸服饰,如结合视频介绍在当代中国风格时尚设计大展中出现的丝绸设计作品;或者在国际时装表演节的视频中,让学生感受丝绸服饰再现的复古繁荣与华美之风。(2)课堂上涉及中国服饰材质的教学时,可以适当介绍中国最著名的蚕丝材料,如云锦、壮锦、蜀锦、宋锦等四大名锦,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知。(3)课堂上介绍中国的纸文化时,可以介绍蚕丝宣纸,并让学习者欣赏蚕丝宣纸的书法图片。通过纸文化的多样性接触蚕丝文化,同时也让学习者再次体会纸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4)教学中介绍中国的酒文化或者茶文化时,可以同时介绍桑椹酒、桑叶茶等蚕桑产品,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习者现场品尝桑叶茶、桑椹酒的味道,在体验中了解蚕丝文化物质产品。
2.2.2 蚕丝生产工艺教学 “世界蚕业看中国”,蚕丝生产发端于中国,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具备成熟的生产工艺、技术和体系。蚕缫科学技术,作为蚕丝文化构架浅层的物质文化部分,以其适应性和开拓性直接体现了蚕丝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蚕丝的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
蚕丝生产工艺,体验性、操作性、流程性强,教学时,首先可以将知识讲解和视频观看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感官学习蚕丝产品的制作过程和采用的技术;其次,教师可以组织较为简单的蚕丝物品制作活动,如制作丝绸小扇、设计丝绸衣服、围巾等,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另外,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习者去蚕丝生产基地,现场观摩和体验蚕丝织品和蚕桑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使用的技术,直观了解中国的蚕桑产业生产和发展状况。例如,如果位于苏州地区,教师可以带领学习者实地参观苏州震泽蚕桑文化小镇、太湖雪蚕桑文化园、无锡西漳蚕种场,亲身感受桑园环境、蚕的一生、丝绸技艺的制作过程和工艺展示等,让学生以一种沉浸式的全景体验,感知蚕丝制品的生产。
2.2.3 蚕丝精神文化教学 蚕丝精神文化教学是蚕丝文化教学的核心,也是最终目的。只有让学习者透过表层的蚕丝物质产品和浅层的蚕丝生产工艺,看到并理解背后蕴含的蚕丝精神文化,他们才算真正学习了蚕丝文化,真正理解了中国,明白今天中国提出的合作倡议、中国人的行为以及中国的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的。
蚕丝精神文化是蚕丝文化的内核,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农耕文化特质、君子文化特质和生命的哲学文化特质,蕴含了丝绸承载的开放交流与互通有无的价值理念,而且也随时代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内涵。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传统蚕丝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介绍新时代定义的蚕丝文化新内涵“创业创新、携手同行,自强不息、迎难而上”[3]。另外,蚕本身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也值得介绍,“春蚕到死丝方尽”,象征了中华儿女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和赞颂了奋斗者的奉献精神。
蚕丝精神文化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触摸的,依托于蚕丝物质产品、蚕丝生产工艺和技术而存在。因此,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蚕丝精神文化教学融注于蚕丝物质产品和蚕丝生产工艺的介绍中,借物质产品和生产工艺的特点、生产要求等,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它们是这样的?或者它们同今天中国文化中的哪些内容存在联系,有什么联系等。最后让学生明确蚕桑生产活动是中国人与自然的互动,也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在漫长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它促成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形成“应时”“取宜”“守则”和“和谐”的价值理念;塑造了以柔为核心的君子文化,让君子多以温和柔婉为理想人格[2];让人从蚕的一生联想到人的一生,透视生与死的轮回,用“春蚕”象征中国人追求事业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
3 结语
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蚕丝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和“一带一路”背景下,可以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发挥其特殊的作用,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满足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蚕丝文化的教学者在介绍蚕丝文化的同时,也让学习者看到了我们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肯定、传承、发展和实践,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自信。教学时,教师要选择体现当代中国社会精神面貌的蚕丝文化内容,并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