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十四五”山西省蚕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2022-12-06靳月琴张改萍琦刘
靳月琴 张改萍 沈 琦刘 力
(1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山西运城 044000; 2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山西阳城 048100)
山西省是蚕丝业主要发祥地之一,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十三五”以来,山西省贯彻“稳定老蚕区,发展新蚕区”的指导思想,在定襄、五台、右玉、柳林、芮城、万荣、临猗、夏县等地新建了多个蚕桑基地,蚕桑生产稳中有升,蚕桑强县注重品牌建设和挖掘利用蚕桑文化,在蚕桑副产品开发方面成绩斐然。2021年1月20日,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山西省省长林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山西省将推动农业“特”“优”发展,开展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1]。2021年10月25日山西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号召[2],蚕桑产业作为山西省特色产业之一,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科技创新融合,推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此,我们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山西省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在分析山西省蚕桑产业当前存在问题和发展机遇的基础上,提出推动山西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为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1 “十三五”蚕桑产业发展情况
1.1 蚕桑生产稳中有升
“十三五”以来,山西省贯彻“稳定老蚕区,发展新蚕区”的指导思想,蚕桑生产稳中有升,在定襄、五台、右玉、柳林、芮城、万荣、临猗、夏县等地新建了多个蚕桑基地,桑园面积、养蚕数量、蚕茧产量不断增加,而且各基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综合分析地理气候优势、市场前景、国家产业政策等基础上,把蚕桑产业确定为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县域经济重要增长点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项目点来培育发展,真正发挥出其“特”“优”产业的优势。晋城市是山西省蚕桑主产区的发展典范,该区的阳城县,截至2019年底,全县桑园面积2 227.78 hm2,桑树2 700万株,加上地埂桑770万株,桑树总资源达到3 470万株,全年饲养蚕种2.5万张,生产鲜茧1 220 t,蚕茧收入5 723万元[3],蚕农户均收入7 200多元,蚕桑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脱贫攻坚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阳城县的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在晋城市、山西省的占比分别由“十二五”末期的75%、65%上升为2019年底的90%和87%[4]。
1.2 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山西省在明清时期蚕桑生产已颇具规模,潞洲曾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手工业丝织中心,在明代就生产着名誉天下的“潞绸”,与瓯绸、宁绸、嘉定大绸齐名,明清时期,更有“南淞江、北潞安,衣天下”的说法,并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室贡品名噪一时[5]。在20世纪90年代,阳城县生产的“梅花牌”SE桑蚕丝3次蝉联国家优质产品质量金奖,是畅销的出口免检产品,端氏缫丝厂生产的“梅花牌”ST桑蚕丝获纺织工业部“纺织工业优质产品”荣誉称号,产品远销欧美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蚕茧丝绸一度成为晋城市出口创汇的主导商品[6]。2007年“阳城蚕茧”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其品牌价值达到了11.29亿元人民币[7];2013年“阳城桑椹”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标志认证[8],极大地提高了阳城桑椹的知名度;2019年“阳城桑叶茶”获得山西农产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9]。2017年阳城县成功举办了“丝绸之路重要货源地发展论坛会”[10];2017—2019年,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文明密码》《中国影像方志》等栏目都分别报道了“阳城蚕桑”。一系列荣誉的取得和媒介宣传,使“阳城蚕桑”真正成为享誉全国、对外开放的名片。
1.3 蚕桑副产品开发规模逐渐扩大
在山西省蚕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缫丝企业和家庭农场集桑蚕茧生产、加工、销售、资源综合利用等于一体,推动着山西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步伐。山西省蚕桑产业的主产区在晋城市,该区现有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97家,缫丝企业3家,桑园面积3 333 m2以上的家庭大户828户,桑园面积2 000~3 333 m2的家庭大户4 906户[11]。其中阳城县有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62家、缫丝企业3家、家庭农场1家,在66家经营单位中从事蚕桑副产品加工的有49家,禹珈豪、佳美、永丰源3家缫丝企业,白厂丝年生产能力1 000 t;安麒俪、城外城等10家丝绵被加工企业,年生产蚕丝被5 000多条;皇城相府、花烂漫2家桑椹饮品厂,年产桑椹饮品500 t;绿源林果、晋岳、桑多乐、晋桑4家桑叶茶生产企业,年产桑叶茶20余t;30家桑枝香菇、平菇、木耳等生产企业和家庭农场,年可生产各类优质食用菌超过500 t;桑叶宴、桑椹酒、蛹虫草、蚕沙药枕等副产品开发初见规模,茧丝及蚕桑副产品加工年收入超过2亿元,蚕桑综合产值达到3亿元[4]。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和开发增加了蚕桑产业的附加值,为阳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4 蚕桑文化挖掘成果初现
近年来根据山西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山西省夏县积极打造“西阴村蚕桑产业示范园建设”[12],以嫘祖养蚕文化为依托,以农旅融合发展为导向,强力打造特色桑蚕养殖产业示范园,进一步研究开发出桑叶养生茶等系列产品,真正成为全省生态观光旅游胜地、产业富民示范基地。阳城县委号召发展全域旅游,2014年阳城县率先喊出“悠然阳城”的旅游品牌[13],将蚕桑产业融入旅游,树立“蚕旅结合、以蚕促旅、以旅促蚕”的新理念。在阳城县举办的2届阳城农业嘉年华中的“丝路语,耕读阳城”全方位弘扬了阳城县蚕桑文化的独特魅力[14-15];阳城县寺头乡连续成功举办的5届桑椹采摘节,吸引了山西省内的晋城、长治、临汾等地甚至河南、河北等省外游客前来采摘、游玩和休闲,“蚕韵寺头”的名片越来越亮[16];阳城县次营镇开展了“蚕桑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建成的农业公园绿道环绕,“万亩桑园装点山野”,传承了阳城人民勤劳致富的精神,展现了蚕桑产业新的活力和希望[17];禹珈豪丝业有限公司通过“蚕桑文化展厅”建设项目用八大板块对阳城县蚕桑产业的悠久历史和发展予以了回顾和展望,在阳城县蚕桑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21年8月在农业农村部网站公示的《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中晋城市“阳城蚕桑文化”系统作为山西省唯一一个项目入选[18]!
2 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蚕桑生产后继无人 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
栽桑养蚕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受城镇化、工业化和寄宿制学校体制改革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或进城陪读,出现“城里有人没地,乡下有地没人”的现象,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农村种桑养蚕的人员多为妇女和老人,蚕桑生产后继无人的现状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2.2 龙头企业带动乏力 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
企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起不到龙头带动作用。同时,“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保护价收购、订单生产未能真正落实,企业扶持基地、扶持蚕农的投入不足,无法为蚕桑基地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2.3 多元利用存在短板 产业延伸链条不长
受传统栽桑养蚕模式的影响,蚕农普遍思想观念固化,最典型的惯性思维就是“栽桑—养蚕—卖茧—缫丝—织绸”,这一根深蒂固的发展模式,使整个蚕桑产业都“吊在一根丝上”,产品单一、产业链条延伸不够,蚕桑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2.4 管理体制长期弱化 基层服务功能不强
山西省蚕桑产业在整个农业中属小产业,与国内养蚕大省相比,规模小、受政府重视程度不足。再加上蚕桑产业在山西省农业中所占的份额不大,因此,宏观层面上缺乏统筹规划和产业指导计划,在蚕桑科研项目方面支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对产业的宣传力度也不到位,社会影响弱。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虽然是全省唯一的一家科研机构,但是也受编制、地域等条件的影响,导致专业人才缺乏、设备老化、研究手段落后。县级蚕桑站(中心)尽管担负着各县蚕桑科技推广和生产服务的重任,但是有的县级蚕桑站(中心)仍存在因经费缺失,科技人员工资没保障,人才引进受限,各项事业开展无从进行的问题;乡镇从事蚕桑服务的人员虽有工资保障,但多为兼职,而且缺少专业人才;村级蚕桑技术服务人员更是良莠不齐。虽建有县、乡、村级蚕业技术服务网络,但功能弱化,严重制约了科技推广和服务“三农”进程。
2.5 蚕桑文化亟待挖掘 休闲旅游进展缓慢
发展蚕桑,必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使蚕桑产业长久地发扬和传承下去。近年来随着蚕桑资源多元化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桑园乡村旅游”成为各地蚕桑产业发展的新形式[19]。但目前的蚕桑休闲旅游多数是“采摘园”“农家乐”,主要体现在单一的桑椹采摘形式上,过分依赖于桑椹的成熟时间,一旦成熟时间过后,果桑园就被闲置而无法带来收益。因此需要考虑从采摘以外的其他形式入手,寻求蚕旅融合的新型发展思路。
3 蚕桑产业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山西省实现“转型出雏型”战略目标的关键期,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战略叠加效应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山西省高质量发展集聚了有利条件。聚焦“三农”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胜利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特”“优”发展,是山西省“十四五”农业的发展目标,也是山西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蚕桑产业是一个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加工、外贸出口在内的长而完整的产业链,涉及农、工、商、贸各环节,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山西省曾有国家级深度贫困县35个,他们大多位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蚕桑产业以其“短、平、快”的优势在这些地区对于农民脱贫、农村致富和农业增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因此,无论是从缩小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承接我国蚕桑的产业转移、还是从茧丝原料生产基地与丝绸精加工区的空间分离、“三农”问题的深度探究考虑,都预示着山西省蚕桑产业仍有广大发展空间,并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社会就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20]明确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推进蚕桑丝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体系,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探索产业转型新模式,开创新时代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新局面”的指导思想,为各地推动蚕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山西省事业单位改革以及校院合署改革的推进,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转隶山西农业大学,将为山西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推动山西省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 蚕桑产业的发展建议与思路
4.1 政策建议
4.1.1 蚕桑产业与国家政策融合,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栽桑养蚕时间短、投资少、见效快,而且桑树全身都是宝,桑叶、桑枝、桑皮、桑椹都能利用,创造的价值高。蚕桑产业具有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尤其在一些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蚕桑小产业大作为的作用非常明显,建议省主管部门、各市县蚕桑主产区政府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落实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和乡村振兴举措;采取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同时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并给予一定的创业资金扶持,提高农村从事养蚕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将新建桑园、蚕桑基础建设、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新型农民培训等纳入政府的补贴范围,增加资金的投入,提高蚕业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设立风险基金,实行蚕茧保护价收购政策,稳定蚕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栽桑养蚕的保险措施,抵御蚕桑生产自然风险,提高蚕农生产的积极性。
4.1.2 蚕桑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 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且蚕桑产业是一个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加工、外贸出口在内的长而完整的产业链,涉及农、工、商、贸各环节,建议利用“省校合作”[21]和“院校合作”“院县合作”等形式,勇于发现人才,积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同时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去,到专业院校参加继续教育或者加强与国内先进省份的协作交流,提高科技水平。建议山西农业大学增设蚕桑专业,培养更多的蚕桑后备力量,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增加蚕桑科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团队,为蚕农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创新蚕桑技术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并保持常态化,规范对基地县、乡、村三级蚕桑网络化管理,提升基层蚕桑技术服务水平。
4.1.3 蚕桑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推动功能蚕业升级 整合县域旅游、中国农业公园建设,深度挖掘蚕桑历史底蕴和悠久文化,树立蚕旅融合的新理念,打造“夏县嫘祖文化”“悠然阳城”蚕旅品牌,推进蚕业与旅游、文化、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建立“互联网+旅游+特色产品+现场体验式营销”的发展销售新模式,把传统的蚕桑产业变成现代人的休闲娱乐康养项目,增添旅游乐趣。
4.2 发展思路
4.2.1 加强种业创新,提高蚕种生产质量 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作为“山西省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蚕桑分中心”挂牌单位,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山西省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完成2021年全省蚕桑种质资源面上普查、2022年重点调查,到2023年做好资源入库、数据上传;另一方面要加强山西省蚕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研发培育优质蚕品种和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桑树品种,继续抓好高丝量、强健性优良蚕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筛选适合蚕桑基地县气候条件的优良蚕种,为蚕农增收和蚕业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省级蚕种生产主管部门应加强质量监管,确保蚕种质量安全和蚕农稳定增收。阳城县晋阳蚕种场作为山西省蚕种生产单位应继续开展散卵工艺的改进和研究工作。
4.2.2 聚焦科技创新,提高蚕桑科技水平 继续探索实施桑园有机旱作技术、无人机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方格蔟上蔟等优质蚕茧标准化生产的新技术,解决困扰蚕桑生产的技术难题,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抗逆、适应规模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集成推广“工厂化养蚕”,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桑园机械化管理,促进蚕桑产品品质提升,实现增产增效,为工厂化养蚕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
4.2.3 坚持立桑为业,加快资源综合利用 聚焦桑树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立桑为业,加快桑叶、桑椹、桑枝开发,制定相关的标准与技术规程,培育一批种养加工企业,生产出更多种类的桑叶菜、桑叶茶、桑椹酒、桑椹干、桑椹汁、桑枝食用菌、桑叶饲料等产品;开发蚕蛹蛋白、蚕丝面膜、蚕丝蛋白化妆品、蚕丝氨基酸等产品,继续研发和引进繁育蛋白桑品种,研制出高质量的蛋白桑茶,做好“山西药茶”[22]品牌建设工作,探索桑叶饲料的研究。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在全省贫困地区积极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生态桑产业等研发,以蚕桑产业高效发展的成果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开辟乡村振兴产业之路。
4.2.4 加强产业融合,打造养蚕基地建设 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和各基地县、公司(合作社)、产业联盟加强协作,争取项目资金,积极打造“产学研用”模式,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好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蚕桑副产品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巩固建设现代蚕桑园区,积极推进夏县西阴嫘祖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努力把阳城县打造成一个高标准工厂化养蚕示范基地,做大做强“阳城蚕茧”品牌,推动蚕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真正将蚕桑产业园打造成示范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先行区。
4.2.5 加强互联网融合,打通蚕桑市场链 作为蚕桑主产区,阳城县要利用好“阳城蚕桑”这个品牌,充分发挥次营镇、寺头乡2个乡镇地理区位与产业基地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引导蚕桑副产品加工与物流企业向园区集群集聚发展,重点打造全产业链加工工业园和智慧交易物流园。发展蚕桑副产品精深加工、鲜蛹食品生产、桑叶菜加工、桑叶饲料制作、桑椹饮品等产品物流及电子商务产业,提升价值链,打通市场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