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维成语对比分析
2022-12-06申辉柳慧
申辉,柳慧
(1.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2.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文教育中心,新疆伊宁 835000)
成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汉维成语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时,要保持翻译的原则和要求,即“严谨”和“通顺”。深入观察和分析汉维成语,有利于汉维双语的学习和交流。汉族和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丰富璀璨、各具特色,给汉维成语翻译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通过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在对汉维成语进行分析时,不仅要分析它们的意义,还要对它们的起源、基本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做进一步分析。
1 汉维成语概述
1.1 汉语成语
汉语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反复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1]。汉语成语以四字成语为主,同时也有部分三字成语和多字成语,有的成语甚至分为两部分,中间用标点符号隔开,可以作为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2]。它们的结构严谨,一般不能随意调动语素的顺序,也不能随意增减或替换词语,因此具有结构固定性。汉语成语看起来简洁明了,但其含义却极为丰富。有些汉语成语不能只简单局限于字面意思,也不能只根据其构成成分的意义进行简单相加,因此汉语成语也具有意义的整体性。汉语成语大都富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褒义,以及中性义。汉语成语一般都有出处,大部分源于典故、经典著作、寓言神话等,为人们长期使用[3]。
1.2 维吾尔语成语
成语在维吾尔语中称为“idiom”。维吾尔语成语属于维吾尔语熟语的范畴,是供大家日常所使用的短语或语句,长于词语,短于句子。它们在语言中被长期使用,大多都有固定的结构与组成成分。维吾尔语成语跟一些汉语成语一样,不能从字面上去直译,而是要根据其成语的意境或所代表的故事来表达独特的含义,具有意义凝固和语音形式完整定型的特点。维吾尔语成语跟汉语成语的区别在于:维吾尔语成语在音节数量上没有限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维吾尔语成语可以来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也经常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2 汉维成语的来源
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汉维成语承载了两个民族的灿烂文化。人们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汉语成语和维吾尔语成语的来源也会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来自民谚口语的成语
来自民谚口语的成语是将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感受经过长时间的口口相传,从而家喻户晓。这类成语出处一般都无迹可寻,它们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的现实生活,属于大众化文学。
汉语中来自民谚口语的成语有很多,比如:“自身难保”出自谚语“泥菩萨过江”,指的是连自己都难以保住。再如:“一清二白”出自谚语“小葱拌豆腐”,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指非常清白。除此之外还有“百炼成钢”“投其所好”“别具匠心”等,都来自民谚口语。
维吾尔语中来自民间口头熟语的成语也有很多。比如:“døεlεt qu∫i qonmɑq”,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幸福鸟飞降。比喻有好事即将来临。维吾尔语成语“ɑbuduχɑliqniŋ t∫εmi”是“阿布都哈勒克的鞋底”的意思,这个成语源于一名叫阿布都哈勒克的鞋匠的故事。这个鞋匠做的鞋子非常厚实,后比喻人的脸皮厚。除此之外还有“ɑrpisini χɑm orimiʁɑn”是“大麦不生割”的意思,这则成语描述了以前一些有矛盾的人之间相互报复,割掉对方未成熟的麦苗的故事,后形容做一些不道德的事。
2.2 来自典故的成语
汉语中源自典故的成语有很多,大部分成语都是由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提炼而成的。如,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闻鸡起舞”“围魏救赵”“程门立雪”等。再如,出自寓言的成语“狐假虎威”“守株待兔”“东施效颦”等。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4]。这些成语都是通过典故传授道理,使人受到启发。
维吾尔语中源自典故的成语数量相对汉语较少。例如,成语“tεjpunεm zɑmɑni”意为“很久以前”,其中“tεjpunεm”是以前的一个人物的名字,后来人们就用带有这个人名的时代来表示过去的时间、遥远的时代。“ɑq tɑʁliq qɑrɑ tɑʁliq bolu∫up kεtmεk”(意为“势不两立”)也蕴含了一个故事,这个成语中的“ɑq tɑʁliq”和“qɑrɑ tɑʁliq”代表当时的两个派别,这两个派的人互不相容,因此便用“ɑq tɑʁliq qɑrɑ tɑʁliq bolu∫up kεtmεk”来形容水火不容的关系。
2.3 来自文人作品的成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民族文化相辅相成,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汉语成语中出自文人作品的成语有很多,比如:“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这个成语是说百姓没有粮食便不能生活。《汉书·郦食其传》中原文是:“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除此之外还有“梦笔生花”(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江郎才尽”(出自《南史·江淹传》)、“何足挂齿”(出自《汉书·叔孙通传》)等。
维吾尔语成语中来自文人作品的成语相对较少。其中“莱提派”是维吾尔民间文学中的一种。聪明机智的“阿凡提”就是“莱提派”中的主人公,阿凡提的故事在维吾尔族民间文学领域传承至今,其中有很多成语就来源于此。比如,“∫orpisiniŋ ∫orpisi”就是源自阿凡提的故事《兔汤》,意思是“肉汤里的肉汤”。这个故事讲了阿凡提的一个朋友给他送了一只兔子,过了几天这个朋友来阿凡提家吃饭,阿凡提请他吃了肉汤,又过了没多久,他的朋友的朋友也来阿凡提家蹭饭,阿凡提就请他们吃了汤茶,最后他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也来阿凡提家蹭饭,阿凡提便给他们吃了泥汤,便说这是“肉汤里的肉汤”。此后“∫orpisiniŋ ∫orpisi”便形容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2.4 来自民俗的成语
中华民族由56 个民族构成,它们是中华民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中源自民俗的成语有“曲水流觞”。据说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人们都会排着坐在河的两边,在河上游放几个酒杯,酒杯顺着河流向下流去,如果酒杯停留在谁的前面,谁就拿起杯子喝干杯中的酒。汉语中来自民俗的成语还有“井井有条”,这个成语跟清明节的起源有关,清明节人们按照习俗会把柳条折下插在井边。还有“人面桃花”“火树银花”“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等成语都来自民间习俗[5]。
维吾尔语成语中也存在一部分源自民俗的成语,如“køzi yɑmɑn”,是“毒眼”的意思。这则成语反映了维吾尔族的禁忌习俗。维吾尔族人认为一些人眼中带有不好的东西,只要被看过的人或物件都会有霉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维吾尔族人说“坏眼睛不要碰”,也就是“不要遭人嫉妒,不要遇到倒霉的事情”的意思。再如,“seʁizχɑndin sɑq”,是“机灵,警觉”的意思。seʁizχɑn 是一种鸟,这则成语体现了维吾尔族对动物的喜好这一习俗。还有“øz kømyʧigε ʧoʁ tɑrtmɑq”,这则成语反映了维吾尔族的生活习惯,成语中的“kømyʧ”是一种与馕不同的烤馒头,在制作这种食物时需要不停地往自己这边的馒头上拨炭火,后来“øz kømyʧigε ʧoʁ tɑrtmɑq”引申为做事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丝毫不考虑他人。
3 汉维成语基本特征的对比
汉语成语和维吾尔语成语都含有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学好成语,用好成语,学习当中所蕴含的语言文化、精神内容,是我们学好语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内容。接下来该文从3 个方面来对汉维成语的基本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3.1 意义的对比
成语大多数都是前人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在词的使用方面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有些成语意义从字面上看来较容易理解,但还有不少成语从字面上看就不是那么好理解,比如典故类型的成语。这种成语的意义与其典故内容浑然一体,具有其含义整体性,也就是“意义整体性”。它指的是成语的意义不只是其构成单字意义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其构成词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衍生的整体意义。
如汉语成语“际会风云”,“际会”是遭逢、遇合的意思;“风云”是风和云的意思。这个成语并不是“遭遇、遇到风和云”的意思,而是在此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它的真正意思是指遭遇到一种政治上有利的形势或时机。再比如,“囫囵吞枣”,其中“囫囵”是整体、全部的意思;“吞枣”就是把枣吞下去。这个成语的意思不是把枣整个吞下去,而是比喻读书不求甚解,整节、整章地读下去,但不理解其中的含义。除了以上成语,还有“完璧归赵”“老马识途”“一字千金”等也表现出了意义的整体性。
维吾尔语成语中如“bir ʧɑlmidɑ ikki pɑχtεk soqmɑq”,如果把这个成语中每一个词的意义简单相加,译为“一块土疙瘩打两只斑鸠”,虽然不能判定为曲解,但并未把真正的含义表达出来。“bir ʧɑlmidɑ ikki pɑχtεk soqmɑq”的原本意思是“做一件事就能达到两个目的”,后引申为“一箭双雕”。还有“iz besip it tɑpmɑq ”不能理解为“按照影子找狗”,它的原意是“沿着发现的线索追究根底”,也就是汉语中的“顺藤摸瓜”。“i∫εkniŋ quliqiʁɑ rɑwɑp ʧɑlmɑq”不能理解为“对着驴的耳朵弹热瓦甫”,而应理解为“对不能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引申为“对牛弹琴”[6]。
由此可见,汉语和维吾尔语成语同样具有意义整体性。它们的意义都不是通过组成它们的词的意义简单相加得出的表层含义,而是需要通过比喻、引申等方式烘托出来其含义。而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3.2 结构的对比
正因为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从而使成语又具有了结构固定性。成语的结构固定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构成成分固定性,另一方面指结构形式固定性。
构成成分固定性是指构成成语的成分要求是固定的,在通常情况下不能随意替换或增减。汉语成语中,例如“没齿难忘”[7],不能改为“没牙难忘”;“冰炭不投”不能改为“冰火不投”;“陈词滥调”,也不能改为“陈语滥调”。维吾尔语中如“puti køjgεn toχudεk”意思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成语中的“toχudεk”直译为“像鸡一样”,但在这里引申为“像蚂蚁一样”,这个词就不能随意换成“kɑlidεk”(像牛一样),“ʁɑzdεk”(像鹅一样);“bøkigε ʤigdε sɑlmɑq”是“在花帽里放沙枣”的意思,后引申为“欺骗诱惑”,这个成语中的“bøkigε”,不能改为“doppisiʁɑ”,虽然“bøkigε”和“doppisiʁɑ”都是“花帽”的意思,但是也不能随意用同义词替换,这些词语一旦发生改变,这个成语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就不能称其为成语了。
结构形式的固定性是指成语中语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改变。汉语成语中如“一知半解”不能改为“半知一解”;“大呼小叫”不能改成“小呼大叫”;“左顾右盼”不能改为“右顾左盼”;“七上八下”不能改为“八上七下”等。维吾尔语成语中如“tøt køz bilεn kytmεk”(望眼欲穿)、“toχu jyrεk”(胆小如鼠)、“køzni jumup ɑʧquʧε”(一眨眼的功夫)等成语,如果将它们的语序改变,意思就会改变,也不能称为成语。但在汉维成语中也有少部分可以调换词序的成语存在,这类成语的基本构成成分并未发生变化,因此这类成语同样具有结构固定性。
由此可见,汉维成语结构紧密,由定型的词语或短语构成。总而言之,成语结构的固定性是汉语成语和维吾尔语成语所共有的特性。
3.3 语法功能的对比
从语法上来看,汉语成语和维吾尔语成语在句中就是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句子当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成分,因此汉语成语和维吾尔语成语在语法上来说也具有其多样性。汉维成语按照语法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3 类:名词性成语、动词性成语和形容词性成语。因此这3 类成语在语法功能上分别呈现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汉语成语中的名词性成语,例如:风霜雨雪、琴棋书画、亭台楼阁;动词性成语:画龙点睛、卧虎藏龙、刻舟求剑;形容词性成语:驰名中外、四面楚歌、饥寒交迫[8]等。
维吾尔语成语中的名词性成语,例如:toχu jyrεk(胆小如鼠)、jɑrimɑs εwlɑd(不孝之子);动词性成语如:oχlimɑj ʧy∫køry∫ (白日做梦)、i∫εkniŋ quliqiʁɑ rɑwɑp ʧɑlmɑq(对牛弹琴);形容词性成语如:rεŋgɑrεŋ(万紫千红)、ʤimʁur(沉默寡言)等。
对成语进行语法功能分类,可以明确成语在句子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汉维成语在句子中都可以充当名词、动词、形容词,因此汉维成语同样具有语法功能多样性的特点。
该文重点对汉维成语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发现汉维成语在定义、来源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基本特征方面大体相同。维吾尔语成语在字数上相较于汉语成语来说更具有随意性,但数量不及汉语成语多;在基本特征方面同样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固定性和语法功能多样性。综上所述,汉族和维吾尔族在成语的表达上有同有异。通过对汉维成语的对比,探究汉维成语的规律和价值,从而挖掘出两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不仅可以感受到汉维两种语言的内涵,为汉维语互译提供参考,还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