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2-12-06安菲
安菲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1 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
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校园文化涵盖制度、行为、物质、精神等4 方面内容。制度文化一般指的是院校在办学宗旨和原则的指导下形成的各种具体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总和;行为文化一般指的是校园师生关于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总和,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具体展现,它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显性载体;物质文化一般指诸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计算机房、宿舍等能够承载校园之中文化内涵的各类场所以及配套设施;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建校以后逐渐发展形成的,是各届师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所呈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狭义的校园文化即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内在群体意识的体现。校园文化高度概括了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在思想上具有特定的向心力,能够凝聚起历届师生。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目标的鲜活注脚,也是一个学校风气的直观展现。文化使命作为现代大学的一项基本使命,始终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之中[1]。随着时代发展,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发掘,使得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渐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
2.1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具有深刻的意义
校园文化的发展是动态的,各届师生展现的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气质和风貌。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灵魂所在,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学校发展的高度,指引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当前,全国正大力倡导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显得尤其重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及开展形式,直接影响建设效果,可以用来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校园中的广大师生,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2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深刻的意义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所在[2]。高职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特色文化育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核心素养的更高要求,满足学生对成长成才综合素养的更美好追求,是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院校过程中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在实际生活中,校园文化并非虚无缥缈,它可以具象化,并以该校的全体师生为载体向外散发。在这样的情形下,师生代表的是学校的形象,不管是在学校内还是学校外,学校师生的精神和行为动态反应已非代表其个人,其更多地体现着学校精神、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学校办学理念。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学校,全体师生与学校名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会形成特定的基因标识,这个基因标识是检验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取得何种成绩的试金石。高职院校展现的优良校园形象反映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健康的校园文化通过师生积极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操守体现出来,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夯实学校立德树人的基础,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水平。
2.3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职业精神优良、专业技能过硬、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深刻的意义
高职院校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培养职业道德高尚、职业能力过硬、职业品质优良的人才是其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大量扩招,高职院校在校生生源情况复杂。在校生年龄差距较大,既有刚成年的学生,也有就业后重返课堂的社会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也参差不齐,这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加坚定自身的职业信仰,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各个职业院校为争夺优质生源各出奇招,竞相把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作为宣传的重要砝码,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备受重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经历了前期追求规模发展阶段之后,开始逐步进入到追求质量和提升学校品牌价值的新发展阶段。但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尚有很多不足之处。
3.1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不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从战略制高点上加强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系统化设计。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不明确,定位不清晰[3]。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和任务容易随着历届领导班子的更迭而发生变化,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未能很好地长期进行贯彻实施,缺乏长效机制。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尚不健全,在建设中也存在片面、孤立的现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严重失衡,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攀比,为追求招生效果,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过大而相关活动经费屈指可数,使得大量人力和财力过多倾斜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规制,且没有建立相关专业部门来统一领导和协调。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不明,杂乱无章,未能形成系统,与校园景观的融入度不够,缺乏整体设计。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监督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学校自查自纠效果不够理想。
3.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处于打造品牌阵痛期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向外展示,提高知名度的标签,是学校靓丽的名片。为打造好这张名片,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各高职院校大都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落实落地,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各高职院校间也积极交流,学习其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但往往只学习了皮毛,一味追求先进仪器设备、豪华的校园建筑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了对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精髓实质进行思考。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难免落入俗套,盲目追求名校效应,照搬其他学校的发展模式。未能结合自身学校发展定位和该校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建设,形成了“千校一面”的校园文化。从而造成校园文化建设个性不足,风格不明,特色缺乏。且建设模式大同小异,建设成果差异不明显,品牌号召力甚微,师生对本校校园文化认同感较低,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3.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浓厚的文化积淀
文化底蕴是一个学校独特的精神标志,是学校历届师生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特殊文化基因,是学校的血脉,也是学校的立校根基,能够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但是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部分院校只一味注重速度,求规模,盲目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忽视学校发展过程中历届师生为之坚持的信念和精神力量。这导致校园内充斥着浮躁的快餐文化,缺乏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文化积淀。在这种逐利的校园文化氛围浸染下,有的学生只重理论而轻实践,只注重专业技能提升,而忽视人文素养培育。有的高职院校空有大学之形而无其神韵,校园文化底蕴不浓厚,致使学校发展动力不足。
3.4 职业院校“三馆建设”有待完善
学校“三馆”即图书馆、博物馆及展馆和校史馆,它们为全校师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搭建了文化交流平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纵观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几乎是标配,但拥有博物馆及展馆和校史馆的学校数量却不多,且质量良莠不齐,管理相对混乱。在“三馆”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为充门面而过度追求高楼林立、豪华装饰的怪象。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片面追求藏书数量而忽视质量,校史馆一味吹嘘学校的光辉历史而忽视学校人文精神的发掘,这与“三馆”建设初衷相背离。在“三馆”的使用过程中,未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交流平台,未能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资源很好地融合,“三馆”的教育功能职责被弱化。
3.5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宣传针对性不足,实效性不够
部分高职院校文化宣传未能冲破传统说教模式的桎梏,未能顺应时代潮流,并结合当代学生整体特征进行宣传。宣传途径单一,未能很好地借用新媒体手段;宣传内容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未能发掘其中深层次涵义;宣传语言僵硬,趣味性不够,故事性不强,不能真正打动人心。这使得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宣传内容的抵触心理较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娱乐性较强,所承载的教育功能渐趋匮乏。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完成宣传任务,过分包装活动,夸大活动规模和质量,重形式轻内涵,忽视了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4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从微观个体而言,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形成和完善。从宏观视阈而言,有助于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动力。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把握四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
根据学校总体规划,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与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与学校的管理规范和行为习惯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分级分层的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坚持“一以贯之、统筹兼顾”的原则,从战略制高点上加强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设计,重点突出办学特色和职业特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要统揽全局、科学决策,找到契合点,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事业的各项发展规划中[4]。并设立跨越其他部门的综合办事机构,由校领导直接管理,避免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各组织机构应提炼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学校制度,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反馈机制,完善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监督评价制度。
4.2 准确提炼“一校一品”,打造“一院一品”
学校应摒弃传统陈旧思维,破除模式依赖,杜绝将其他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模式奉为金科玉律,避免落入东施效颦的尴尬局面。各高职院校要积极打造文化底蕴深厚、品牌特色鲜明、结构严谨清晰、监督评价体系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特点,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品牌,增强师生对于该校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扩大校园文化资源的教育属性和社会属性,打造属于该校的靓丽名片。从而以点带面,形成千姿百态的校园文化特色品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立足本校发展定位,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打造职业院校所特有的特色文化品牌。学校各二级学院应结合院系专业群特点,打造融思想性、教育性、时代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特色院系文化品牌。探求院系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文化融合点,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职业院校应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磨合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与社会就业需求的有效接轨,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
4.3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精神激励和精神载体
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为满足广大师生教学生活需要,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扩建新校区。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也不能厚此薄彼,要注重校园基础设施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双向平衡[5]。良好的校园文化,如入芝兰之室,沁人心脾,逐渐熔铸到全体师生的血液里。学校要在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下,提炼校园文化精神内涵,拓宽校园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培养模式,注重师生价值观念的疏导,关注师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倡导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培养浓郁的学风、树立严谨的教风、形成优良淳朴的校风,共同营造健康向上、沉稳大气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4 加强职业院校“三馆”建设
图书馆为全校师生搭建文献检索平台,并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撑;校史馆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辅证;博物馆及展馆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三馆”建设现状,各职业院校应建设理念先进、管理规范、功能齐全、运行科学、特色鲜明的“三馆”。如加强艺术中心、国学馆、旅游体验中心、纪念馆、标本馆、文化礼堂等契合本校特色文化的场馆建设力度。同时回归“三馆”建设初衷,发挥“三馆”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隐形功能,将“三馆”作为文化资源交流的支撑平台,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形式,如举办文化讲座、文化沙龙、读书交流会,校庆、校史讲解员招募、文化节知识竞答等活动,将其更好地嵌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三馆”对素质教育和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作用。
4.5 建设数字化校园
编制数字校园建设规划,组建新媒体应用与管理中心,统筹全校各类新媒体,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占领网络文化育人阵地[6]。学校应充分开发并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提高校园信息化、数字化水平。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宣传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结合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特征,在宣传方式、宣传语言和宣传内容上下功夫,要言之有物,避免空洞乏味,贴近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吸引学生关注和讨论当下热点话题,让学生学会整合碎片信息。增强战略定力,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在多变中把握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密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学习、择业实际的需要,积极发挥网络宣传作用。通过互联网平台、微博、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介,拓宽宣传渠道,讲好校园故事,使校园文化建设宣传报道接地气、聚人气、有深度、有温度。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宣传中要增加互动性,使数字化校园成为表达学生诉求的新渠道,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平台,使其能够与“第一课堂”相互结合,共同提升教育效果,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育人的时效性和落地性,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是对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实践和落实,有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顶层设计的实施。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地性,促进学校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