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思路的培养与建立*
——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

2022-12-06黄惠敏安乃瑞刘家明郑佩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黄惠敏 安乃瑞 刘家明 郑佩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变态反应科,广东省广州市 510120

导师制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起源于全世界有名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1]。通过导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既增进了师生间的关系,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导师制是与班建制、学分制同并列的三大教育模式。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后,将导师制引入高等教育体系中,作为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主要的教育模式。2002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扩大到全国[2]。最近几年,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加速了对于导师制这种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和新模式的开发,以便于满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3]。

2012年教育部提出将原有的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授予理学学位,目的是培养更多以技术为导向的应用型检验人才[4]。自2013年广州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成立金域检验学院以来,一直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5]。为了培养学生对科研的认知和科研思维,提高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勇于创新的能力。2017级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借助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展开了为期24周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课程。本文将对医学检验本科生开展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思考和总结如下。

1 循循诱导,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

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医学知识的信息量巨大并且知识体系复杂,学生们需要同时学习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要牢牢掌握,难度可见一斑。如果只是通过灌输性教学,那么会使医学知识变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如何带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其对于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在本科生阶段实行导师制,更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为导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并且“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导师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特长,从而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首先,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本科生的导师制施行,不管是对导师的教学效率还是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一定层次的帮助和提高。其次,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合作关系,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合作的目的。最后,师生对待知识的开放式的独特态度也不同于从前[6]。结合导师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研究领域,实现因材施教,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已学的专业知识,开拓科研思维,并且导师能够对学生科研兴趣和激发其创新意识进行指导,这种学习模式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参与导师的项目实验,还是参与到临床工作中,都能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概念,在以后的临床理论学习中,知识学习会更深刻,掌握更牢固。

2 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模式下本科生教育的主要理念。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7]。一名优秀的医学检验学生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科学研究的敏锐触觉,时刻留意最新的科研动态,获取前沿的科研信息。因此,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检验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的动力来源于临床,且成果最终服务于临床。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惑,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获得答案和解释。之后可将研究结果归纳整理,系统分析,最终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日积月累,循环反复,从而有助于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内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早已从知识型转向素质型,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的动手能力[8]。导师制带教模式,可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开展的每项实验中。从基础实验操作开始,由简到难,由少而多,由单向到多方位,逐渐让学生参与到完整的实验过程中。实验前,提出假设,理清实验方法和步骤,大胆预测结果。实验后,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和对比实验结果等系统性的科研步骤和思维。并与学生讨论分析实验前、中、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问题并拿出解决方案,最后深入探讨实验结果背后的临床意义。从理论与实验教学综合提高学生科研素养,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潜能。

3 培养学生构建科研思路

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在于实践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本科导师制的推行,让导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机会经常进行文献的分享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了解到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科研思路,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引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用客观的数字传递临床信息,用科研的结果反馈临床。导师可以经常与学生分享在国内外参与学术会议、进修的所见所闻,让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组组会,感受课题组的学术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还能够加强团队协作能力。优秀的科研工作离不开默契的团队合作,学生在提高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导师搭建的科研平台合理安排,分配科研实践工作,将自身兴趣最大化激发,从而挖掘其更大的潜力。

科研思路的构建始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利用现有的资料和平台,如何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是我们主要的目的。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问题的答案,最后应用于临床。科研思路的构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实行自主管理模式

进行论文选题时,导师可通过启发、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以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前提,发散和提高科研思维,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课题书写。既要为学生提供可行性的研究方向,又要允许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导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实验方法和平台条件等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学习,指导学生自行检索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所检索到的文献。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想法,深入评估可行性。对于优点,及时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对于不足,分析原因给出建议,帮助他们进步,最终与学生共同完成论文选题。如果课题进展不顺利,应先由学生自行调整方向,若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则导师再提出指导意见。实行开放自主的管理模式,鼓励学生自行安排每周的工作内容,但同时也要求学生每周汇报工作情况,根据学生的工作效果和工作效率,给予适度的指导性调整,这有利于学生保持高效积极的学习态度。

自主管理模式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真正探索自己的需求及发展方向,合理规划自己的工作安排,使学生毕业论文进度更加贴近实际需求。这样的模式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比较强,但自主管理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放任,适时还是要导师进行一定的干预,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进度更加合理化。

5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对一”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旨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导师除了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外,还需要对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给予适当的关怀,必要时可提供指导性意见,例如,学生在就业、考研等人生规划或个人生活出现困惑时,导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中肯的建议。一旦导师建立起和蔼可亲、随和友爱的形象,这会使得学生更加愿意主动与导师交流学习,有利于毕业论文指导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导师工作轻松愉快、学生硕果累累的双赢结果。带教导师也应具有创新意识及能力,时刻关注当今医学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和最新成果。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站在科技革命的高点,指导并鼓励学生勇敢开拓探索,取得新成就。实行导师制,也是带教导师的一种责任,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及榜样,优秀自律的导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6 结语

本科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宏观上体现了学校、学院的科研教学水平,个体上有利于学生科研思路的培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就业和继续深造的核心竞争力。实行24周模式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设计无疑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尤其是科研思路的培养有非常大的提高,但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时间不足是主要的问题。学生科研思维的锻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积累和沉淀,因此这种模式的发展还需要再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