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部分蒙医药古籍进行汉译的浅述

2022-12-06敖登其木格青格勒席琳图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6期
关键词:蒙医蒙药藏医

敖登其木格,青格勒,席琳图雅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0 引言

神圣的蒙古族医药文化,其实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为了治疗疾病和生活经验智慧的结晶。其传承的主要载体和传播的主要媒介是蒙医药古籍文献。由于历史原因,蒙医药古籍文献由回鹘蒙古文、八思巴蒙古文(1269 年)、托忒蒙古文编写而成,但大部分由藏文书写而成[1]。据统计,我国现存的蒙医古籍文献可追溯到13 世纪。目前藏品多为清代木刻手稿。它们已经流传了两三百年,非常珍贵。目前,我国蒙药古籍文献最多的机构是内蒙古医药博物馆。在《馆藏古籍文化图解》中,主要介绍了蒙古医学史上有影响的文献著作39 部,其中蒙医文献20 部,阿俞吠陀文献7 部,藏医文献12 部。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以藏文创作的蒙医古籍文献还没有确切的数量统计。本文从部分蒙医药古籍为什么用藏文创作的原因、藏传蒙医古文献的特点、藏医典籍与蒙医古籍的差异以及藏传蒙医古文献的汉译等四方面,进行了浅述。长期以来,蒙医古籍主要满足蒙医专家、文史研究者等研究者的研究需要。读者多为从事本研究或古代文献整理的专家,以及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和部分研究生。而很多从事蒙医研究和临床工作的人,对用藏文书写的蒙医古籍文献并不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蒙医精髓翻译成中文书籍,准确出版。本文所指的部分蒙医药古籍是藏文创作的蒙医药文献,笔者认为到目前,这种文献还没有确切的数量统计。本文从藏文创作的原因、文献特征、与藏医药古籍文献的区别及文献汉译等四方面,对部分藏文创作的蒙医药古籍文献进行简述。从古到今,蒙古族高僧医者用藏文创作的蒙医药古籍文献被编译成蒙文版图书出版发行成为常态,而编译成汉文版尚未普及。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所从事的翻译工作列举简述。

1 藏文创作的原因

蒙医药古籍文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而用藏文创作,这与当时佛教发展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自16 世纪末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医经八支》等古印度医学主要经典和《四部医典》等藏医学典籍涌入蒙古地区,主要以藏文版本广泛流传。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蒙古族传统医药带有佛教色彩,蒙古族医学家大多为在佛教寺院“曼巴札仓”(医药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僧医[2]。笔者认为,可称其为蒙古族高僧医者。他们用藏语创作的主要原因是对佛教的信仰和对藏族文化的崇拜。其次,与蒙古文相比,藏文语法在当时是高度成熟和规范的,这使得藏文的创作更加方便。第三,掌握藏文是蒙古族僧侣获得较高地位和声誉的必要条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那里学习了三年、五年、八年,甚至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主观上,他们具备了藏文写作的条件。

2 藏文创作的蒙医药古籍文献特点

2.1 著作的多样性

分别为蒙医药综合性专著、药典及药材图鉴、注释性著作等。如蒙医学基础及临床理论性学术专著为《甘露四部》,蒙医药临床专著为成书于1813 年的《普济方剂》、成书于1868 年的《珊瑚验方》等。如药典及药材图鉴为撰于19 世纪下半叶的《蒙药正典》,仅藏于塔尔寺的藏文木刻板《蒙药图鉴》,撰于18 世纪下半叶的《认药白晶鉴》等。如注释性著作为撰于19 世纪末的《诃黎勒晶珠解疑难经》,对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较难理解的疑词、难字、奥句进行注释;撰于20 世纪初的《尊胜金诃子鬘》,对藏医经典《兰塔布》中的疑词、难字、奥句、名词术语等进行注释。

2.2 理论体系的丰富性

藏文创造的古代蒙医文献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藏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而且促进了藏医在蒙古的传播,为蒙医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和成熟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如伊希巴拉珠尔撰写的《四部甘露》,占布拉道尔吉撰写的《蒙药正典》,伊希丹金旺吉拉撰写的《珊瑚验方》,他们的著作不仅继承了印度和西藏医学的传统理论,而且结合蒙古族传统医学和治疗实践,丰富和发展了蒙医理论体系。

2.3 纠正前辈们的错误医疗观点

从医学理论发展史来看,对以往的医学观和医学观进行批判和修正的文献并不缺乏。在当下,只有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才能促进医学理论的发展。如喀尔喀.龙日格丹达尔的《四部医典考源琉璃镜》探讨了医学的发展史,纠正了以前医学理论中的一些错误观点。占布拉道尔吉在其用藏文撰写的《蒙药正典》中,忠实继承古代本草的精华 ,大胆纠正古代本草的误讹,科学创立新论。说到邦占,占布拉道尔吉认为,古人说法太复杂,其“清喉,毒热”。他的观点不仅被临床实践所证实,而且被后人广泛引用。

3 与藏医药古籍文献之区别

蒙古族高僧医者精通藏文,用藏文著书立说,撰写了名扬蒙藏地区的著作。其著作内容在对本民族地域性、民族性、创新性等方面区别与藏医药古籍。

3.1 对地域性的突出

蒙古族僧侣医家的一些著作结合蒙古族地区的草药种类,提出了药典或方剂,是地域性的体现。如18 世纪下半叶由伊希巴拉珠尔撰写的《认药白晶鉴》和19 世纪蒙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撰写的《蒙药正典》中,除了在《四部医典》里提过的药物以外,它还含有蒙古特有的当地药物。

3.1.1 对民族性的凸显

藏文创作的蒙医药古籍文献中重点介绍蒙医蒙药,而藏文古籍文献里讲的是藏医药。这是区别于藏医药古籍文献的最明显特征。

3.1.2 对理论体系的创新

以藏文创作的蒙古族古代医学文献,不仅诠释了印度、藏医经典,而且增添了新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印度、藏医理论体系,将蒙古族传统医学理论与蒙古族地区的医学实践经验相结合,建立了新的蒙古医学理论体系。如18 世纪著名的蒙古族医学家伊西巴拉珠尔,结合蒙古族人体特点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研究了古印度医学经典学说,生活特点和生活区的气候环境,以及传统蒙医和医疗。他在经典《甘露四部》中创造性地阐述了“六基症”和“寒热论”,使蒙医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敏如尔占布拉即占巴拉却吉丹森佛仁来所创作的《秘诀方海》中一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创造性地发展了医学经典中的一些理论,特别是治疗眼病的理论,这是极为独特的,更是其他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4 文献汉译方面

长期以来,蒙医古籍主要满足蒙医专家、文史研究者等研究者的研究需要。读者多为从事本研究或古代文献整理的专家,以及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和部分研究生。而很多从事蒙医研究和临床工作的人,对用藏文书写的中国古代和蒙医古籍文献并不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蒙医精髓翻译成中文书籍,准确出版。笔者认为这是蒙古族医学古籍翻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众所周知,藏蒙医文献的汉译只有反映作者的意图,使读者理解和接受,才能起到真正的交际作用。这就要求藏医、蒙医古籍的编撰者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掌握藏医、蒙医知识,真正理解藏医、蒙医理论,并愿意充分表达和反映;二是要有坚实的汉语基础,不仅能够用汉语来清楚地解释,而且能够用中文翻译准确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使作者原意不曲解和歪曲;第三,要求译者掌握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知识,以便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和选择恰当、准确的术语,使读者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只有从以上几点我们才能看出,藏蒙医古籍的汉译者不仅要掌握蒙医、藏医、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知识,还要掌握语言学和翻译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的复合译者才能按照信、达、雅的原则,将蒙藏医学的原创性知识呈现给读者。这些人才的缺乏将阻碍蒙医的进一步发展。从古到今,蒙古族高僧医者用藏文创作的蒙医药古籍文献被编译成蒙文版图书出版发行成为常态,而编译成汉文版尚未普及。例如,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著名蒙医学家B·吉格木德教授提出《蒙医秘诀方海》、《蒙医甘露四部》与《蒙药正典》为蒙医学三大经典著作。其中《蒙医甘露四部》和《蒙药正典》(美丽目饰)分别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钢卓力克和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蒙医研究所柳白乙拉早已译成汉文出版,唯独《蒙医秘诀方海》至到2020年最终译成汉文出版。《蒙医秘诀方海》是18-19世纪著名蒙古族药学家占巴拉却吉丹森佛仁来所著,系一部完整、系统的蒙药方剂学专著。成书于19 世纪,后来由多伦淖尔汇宗寺之德麽其(管理员)巴拉珠尔以木刻板(共363 页)出版发行,共收录了3381 个方剂(参考包哈申、娜仁朝克图主编的《〈蒙医秘诀方海〉研究》),简明扼要地撰写每种方剂组成,药味剂量、制剂方法、主治功能,同时还根据药剂的功效进行分类,并论述了每章方药治疗各种病症的类别、症状、治疗方法等。同时把阿育吠陀、《四部医典》的理论实践与蒙古族地区所积累的临床经验相结合,从作者本人的医疗实践经验和成果加以归纳和总结。除此之外,还吸收了部分中医的临床经验,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蒙医药方剂学,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编译此部书时,以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编委会编,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秘诀宝源》(藏文版)和包哈申、娜仁朝克图主编的《〈蒙医秘诀方海〉研究》为主参考书,另外参考了巴盟临河县人民医院蒙医科、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研究所编译的《蒙医金匮》、布仁总编的《密宗方海注释》和占布拉著钢卓力克译《医法之海》等著作,及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和卓日格图、乌日根桑格编《梵藏汉蒙对照词典》等工具书。同时对其药名,主要以色仁那木吉拉主编的《中国蒙医药名词规范》、罗布桑著《识药学》(蒙古文)、包那木吉拉编译的《蒙药音标异名参考》、大丹增主编《中国藏药材大全》、毛继祖和吉守祥等编译《藏药方剂宝库》等作为参考书使用。

在编译过程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或音译为辅的翻译原则,对有些疑难梵文和藏文术语等,先音译并在本章节后做了注释。为了原汁原味地再现原藏文著作的风格,对“羚羊角、虎骨、犀角、熊胆”等保护类动物药和“人大黄、大肉、天灵盖”等涉及到人体器官及排泄物类药,均做了< 现已弃用,请选用替代药品> 的注释。并对“草乌、硫磺、乌头”等毒性强的药,在其药名后注为(炮制)。坚持按原藏文的叙述特点,反映原著的完整性和历史风貌,对已出版的蒙古文译文中的有些错误翻译内容,此次汉译时做了更正,但对迷信色彩的内容未进行翻译。本次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顺利完成了《蒙医秘诀方海》汉译工作,意味着仅对蒙医学三大经典著作进行了全文汉译,还有很多著作未译成汉文。因此藏文创作的蒙医药古籍文献汉译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待加强,进一步完善。

总之,藏传蒙医古代文献是特定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产物,是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直接产物[3-5]。与古代藏医文献相比,它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对研究印、藏、蒙医学发展史和古代传统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翻译的意义在于实现蒙医古籍的资源共享,将吸引更多的人认识蒙医药学,了解蒙医药学,从而使热爱民族医药学的人士及广大民族医药工作者更积极地去挖掘、整理、研究、创新蒙医药学宝库,为蒙医药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甚至更好地为各民族的卫生事业服务。这是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具有很好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定位。

猜你喜欢

蒙医蒙药藏医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应用及临床有效性分析
蒙药蒙红贴膏(原蒙古伤痛贴)药效学实验研究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蒙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藏医脉诊程序标准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蒙医痛经诊疗方案
浅谈蒙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
蒙药萨日汤对5种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藏医灸法治疗坐骨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