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对医患关系影响和对策研究

2022-12-06白敏岳屹立白迪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患观念医生

白敏,岳屹立,白迪

(延安大学医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1 后疫情时代的社会背景

所谓后疫情时代,并不是人们原来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输入以及季节性的发作,并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1]。

2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医患关系

2.1 后疫情时代下医患关系的积极方面

后疫情时代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人民对于生命的敬畏,健康的向往恰好与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天职相吻合。人们在观念的引领下会自觉地遵守医嘱,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往往医生处于支配方,患者是被支配方,患者因为自身缺乏一定医学知识,所以会不自觉地遵从医生的医嘱,并且由于对自身健康的看重,会加倍这种遵从行为。这些变化无疑会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使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和谐。除此之外,以利益为纽带的关系在疫情中得到灵魂的洗礼,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职业精神大行其道,当武汉疫情告急之时,4.2 万医护人员义薄云天的集结与驰援,感天动地,防护服裹着逆行的身影,面目不清,但其中给社会展现的是大爱无疆的仁心与仁术,是心心相通的同情与共情,是情系魂牵的陪伴与关怀,是直面生死苦难的抚慰与安顿[2]。来自全国各地的白衣天使义无反顾的支援疫情一线,他们与武汉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他们的眼中,躺在病床上的不仅是病人,更是他们的亲人。他们不辱使命,争分夺秒,甘于奉献,在疫情的魔爪之下挽救了无数生命,展示了医务工作者高尚职业道德,诠释了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他们同疫情抗争,与时间赛跑,是新时代最美的“逆行军”。处于重大疫情中的医院,不再是充斥质疑与吵闹的冰冷治疗场所,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互信加油的医患共生环境[3]。全民一致抗战,命运与共,为医患关系的改善带来了新契机。

2.2 后疫情时代下医患关系的消极方面

后疫情时代下的医患关系也有消极的方面。抗疫英雄们的光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褪去,情感共同体的温存便依依散去,政府不再沿袭战时(军事共产主义)模式的福利“买单”,公益性与市场性的矛盾重新凸显,医患之间利益共同体的博弈重新成为交往的主题[4]。随着疫情的好转,我国医患矛盾和纠纷重新浮出水面。究其本质,引起医患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2.1 医务人员对患者缺少人文关怀。

医务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非常重要,据统计,2018 年,全国全部的医疗纠纷中仅有37.63%是由医方存在医疗过错引起;而在非医疗技术过失所引起的医疗纠纷中,有77.63%与医患沟通不当有关[3]。由于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被认为是不仅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躯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安宁状态。医生承认这种改变,但在实践中,更多的关注病人躯体疾病的恢复,认为,只有解决了躯体问题,其它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往往忽视病人的心理和情感。医生在救治过程中没有充分满足患者的心理诉求,甚至没有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不会主动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应检查的费用、目的和意义,导致患者就医感受差,容易对医生的话产生误解,从而对医生的信任度降低。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或预期与医务工作者的给予之间的不平衡是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本[4]。除此之外,少数医生缺乏人道主义精神,过分计较得失,没有将救死扶伤当做自己应尽义务,在工作上不严谨负责,对待病人敷衍了事,缺乏同情心,态度冷漠,相互推诿甚至延误诊治。尽管是少数医务人员,但却直接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2.2.2 患者对医学缺乏正确的认知,导致对医生的期望过高。

美国医生特鲁多(Trudeau)将自己对医学的本质思考“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劝慰”刻在墓碑上,谆谆告诫医者在临床生活不仅要明是非,还要知敬畏,明白疗愈是小概率事件,陪伴、见证、抚慰、安顿才是大概率事件。疾病也不会在医学探索和技术拷打面前吐露全部秘密,医学总是有缺陷的,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全善[5]。而在大多数患者眼中,医生是万能的,只要找了医生,他们的疾病就会得到控制甚至痊愈。一旦他们的健康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有情绪上的不满;由于患者缺乏医疗知识,他们认为医生只要听他们症状的描述就可以做出临床诊断而拒绝做一些必要的检查。他们甚至认为这些必要的检查是为了骗取他们医疗费用的一个“幌子”。再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一些患者更愿意上网咨询,盲目听信网上言论,进行自我诊断,甚至以网上的信息作为标准,以此评价医生的治疗方案,不遵医嘱,导致病情延误与恶化,却还反过来责怪医生的医疗水平低下,从而导致医患关系陷入紧张局面。除此之外,部分患者没有意识到暴力伤医的行为已经触犯到了法律,自己一时冲动的行为将会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

2.2.3 媒体的片面报道

据研究,患者认为经常受到负面媒体报道的医院环境恶劣,等待看病的时间较长,就诊时间较短,对治疗结果的期望较低,对医生的信任度较低[6]。在新媒体上公众对于负性事件的关注度高于正面报道,媒体工作者利用这一特点,为了博取公众的眼球和进行利益的索取,在新媒体中关于医生精湛技艺和崇高医德医风的正面报道较少,大部分都是对医生诊疗行为和形象进行批评和指责的负面医疗报道[7]。大多数新媒体工作者缺少相关医学背景,很难从专业角度对医患纠纷事件的始末进行分析,为了获得公众对医疗事件的关注度,可能运用极为激烈的措辞对医生行为进行谴责或对事件进行过度渲染[8]。在互联网高速运转的今天,不少媒体为了跟风蹭热度,可以将一件小事无限的放大,甚至上升到医患关系的层面。这将会给医患关系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3 后疫情时代医患关系的影响

3.1 疫情全球化带来社会、医院的影响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亿万级别的人受到感染,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疫情的快速蔓延对各国经济造成短期内的重大冲击,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首当其冲[9]。一旦疫情失去控制而蔓延,国家会面临封城状况,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全球陷入物资短缺和物价上涨窘况,整个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危机。除此之外,新冠肺炎疫情给医疗行业也带来了极大挑战。医疗收入滑坡,医疗支出剧增。医院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且因员工返工受阻和假期人工成本增加以及防疫物资费用上升致使医疗成本费用剧增,给医院的运行和资金周转带来很大压力[10]。医院在长期的亏损状态下,势必会使医务工作者的压力增大,可能会进一步促成不良的医患关系。

3.2 疫情对全人类就医观念的影响

疫情爆发之前,个体的人已经被灌输各种各样的医疗观念,这种观念可能会伴随我们多年,乃至终身。新冠疫情的发生,群体更是悄悄被灌输一个观念——离开中医不行,离开西医更不行,离开三甲大医院万万不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救治,积极进行中医药全方位的干预,形成了三方三药的中医诊疗体系,发挥中医药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优势特色[11]。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中医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整体观。意象思维是中医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之一,在理论及临床治疗上,注重将人与自然相结合,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12]。西医的思维方式基于身心二分的哲学传统,将“身”拆分为组织、细胞、蛋白质、基因等物质对象和转氨酶、血糖等物质指标,追求不断增强对物质对象的精确认识和人为控制[13]。从选择就医机构来看,我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无论是身边人灌输还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例都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个就医观念——有病要到大医院。新冠疫情抗疫的胜利,因为这种观念的存在而被单一解读成中国公立大医院模式的成功,从而固化和加深了这种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不能冷静的分析自己的病情,遇到一点小病就盲目的往三甲医院跑。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一些人对于疫情极度恐慌,出现流涕,头痛等普通感冒症状就盲目的去三甲医院进行救治,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这无疑给三甲医院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与挑战。

3.3 疫情对全人类健康观念的影响

本次疫情影响下,居民健康意识提高,家庭防范措施加强,消毒、清洁、健康概念类产品关注度均有显著提升[14]。人们对于疾病尤其是传染病话题的敏感度明显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疫情结束后,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公众场所,我们将会看到一大批带着口罩出行的人。原因可能是自己患了流感,出于责任,不想传染给其他人。更多的原因是大众对于各种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对自己的保护。经此次疫情,大多数居民已经养成了忧患意识。针对冠状病毒,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将成为更多人长期的健康意识。除此之外,很多人开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他们会选择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人们就医和健康观念的变化,在无形中对医患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4 对策

疫情严重之时,医务工作者对患者全力以赴的救助,患者被医生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所感动。这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我们要保留这种积极的一面,医与患唯有双方都秉持良善,协同发力,共同支撑,才可望跳脱出“利益博弈”的耗散棋局,缔结情感、道德共同体,乃至升华为价值、命运共同体[15]。针对后疫情时代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提出以下对策。

4.1 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研究数据表明,我国70%的医疗纠纷由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引起[16]。另有学者研究指出,成功的医学人文教育能缓解85%的医患矛盾[17]。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医学人文学素养,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加耐心的与患者沟通,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全心全意的对患者进行救治。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作为医生,要做的不仅仅是口头的认可,更要将这种转变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在注重患者躯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更要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从而避免医患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医德有利于医生和患者之间形成一个利益相关、情感相系的命运共同体。

4.2 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医疗观念

卫生主管部门要牵头制定社会健康教育计划,合理安排医院下乡、进社区、赴企事业单位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尽可能地消除社会人群对治病的偏见、对医方的误解,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伤病治疗观[18]。社会公众树立了正确的医疗观念,才能对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从而进一步信任医生,对医生产生一定的包容和理解。

4.3 提升媒体工作者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媒介素养,对新媒体信息发布进行约束

在报道医患纠纷事件的过程中,应该从法律法规、政策和体制等多角度全方位对医患问题进行解读,以公正客观的原则系统剖析医患纠纷事件,而不能只限于医疗责任的追责,从而为公众提供准确的医疗相关信息[19]。媒体应当增加对医生医德医风、人文关怀事件的正面宣传,激发医生和护士群体工作积极性,从而增进医患互信并进一步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当前新媒体信息发布的门槛准入性较低,加之由于新媒体环境的自由性和随意性,许多网友在网络上发布了未经证实的虚假的医疗信息,甚至出现恶意诽谤医院和医生形象的内容。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错误信息的发布者进行严格追责,通过法律的约束机制进一步纠正网民随意发布不实舆情信息的行为[20]。良好的媒体环境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助推器,加速这种良好媒体环境的形成无疑会使紧张的医患关系得到缓和。

猜你喜欢

医患观念医生
维生素的新观念
最美医生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医生
健康观念治疗
望着路,不想走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换医生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