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腹泻病的科学防治措施
2022-12-06塔吉姑丽库尔班尼亚孜
塔吉姑丽·库尔班尼亚孜
(叶城县洛克乡畜牧兽医站,新疆 叶城 844999)
0 引言
羔羊腹泻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常发生于哺乳期羔羊及断奶后2周之内的羔羊。病羊表现粪便不成型、消化障碍,严重者还会继发全身症状,绵羊和山羊都可发生,夏季发病率更高,部分羊最终会因脱水或全身中毒而死亡,严重阻碍了养羊业的发展[1]。
1 羔羊腹泻病的危害
腹泻病是导致羔羊死亡的最重要疾病之一,尤其是小规模饲养集中的区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寒冷季节发病率最高。羊幼龄期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加上消化道微生物菌群还未完全建立,一旦发生病原微生物入侵或因其他原因导致继发感染,就很容易发生腹泻。未断奶的羔羊日粮以母乳为主,饲料为辅,腹泻后可排出灰白色或暗绿色稀粪,严重的直接为水样粪便。断奶不久的羔羊发生腹泻后粪便呈黄绿色、褐色或带有血液的暗红色。腹泻对羔羊的危害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腹泻可引发机体大量脱水,从而导致机体水盐代谢发生紊乱,大量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丢失,而这些微量元素是机体重要生化酶的辅酶组成物,丢失后机体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羊表现出精神萎靡、活跃度下降,部分羊还会出现体温下降、畏寒怕冷。而水的丢失可造成体内循环出现障碍,皮肤干燥,眼球凹陷,毛焦肷掉,使得机体进一步虚弱,大部分羊死亡原因是由脱水导致的。②腹泻对肠黏膜有较强的损伤,发生腹泻病的羔羊大部分消化道黏膜都出现炎性病变或脱落,有的炎性增厚、有的变薄、有的出现溃疡、有些发生出血等,这些病变在疾病康复后对后期育肥也会产生影响,会降低饲料的消化率和吸收率,导致料肉比升高,出栏期限延长,降低经济效益。
2 腹泻病因
2.1 生物性病原感染
引发羔羊腹泻的病因有很多,其中以生物性病原感染最为常见。生物性的病原种类较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细菌以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真菌多为霉菌,病毒以肠道病毒居多,寄生虫以球虫、蛔虫、绦虫等临床发病率最高。
1)细菌类和真菌类病原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要么是经饮水摄入,要么是通过饲料食入,进入瘤胃后可先在胃囊中进行定植和快速增殖。对于断奶不久的羔羊来讲,由于瘤胃的微生态环境并不十分成熟,益生菌群数量少,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很容易导致益生菌群处于劣势地位,进而引发微生态失调而引发消化不良,最终演变为腹泻。对于哺乳期的羔羊,食管沟还未完全退化,食物经食管沟直接跨过瘤胃进入网胃、瓣胃和皱胃中,如果饲料或饮水被污染,则病原会直接侵入网胃、瓣胃、皱胃,最终再进入肠道,在肠道中增殖代谢,并产生毒素,毒素引发肠道黏膜渗出性增强,最终表现出腹泻症状。
2)病毒性病原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或血液途径感染机体,而肠道类病毒感染后以腹腔中的消化器官为侵染靶点,导致瘤胃炎、肠炎、肝脏炎症等。瘤胃炎能引发饲料中粗纤维的消化障碍,进而导致机体无法获得足够的有机酸。肠炎使得消化腺中消化酶的合成和分泌出现障碍,如淀粉酶、蛋白酶、肠肽酶等,进而导致饲料消化不良,粪便味道恶臭,腹泻症状明显。肝炎使得胆汁的分泌不足,饲料中的脂类物质吸收率降低,同时还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病羊不但表现腹泻症状,还会造成维生素缺乏。
3)寄生虫类病原主要包括原虫和蠕虫两种。原虫类主要为球虫,球虫是一种单细胞虫,个体微小,可寄生在肠黏膜细胞中,对肠黏膜造成破坏和脱落,并对肠腔环境进行改变,导致渗出性增强而发生腹泻。蠕虫类以蛔虫、绦虫最为常见,蛔虫主要寄生在小肠段,绦虫在大肠、小肠的肠腔中都能见到,这些虫体体积较大,一方面通过机械活动刺激肠道增加分泌,从而使粪便变稀;另一方面虫体本身的排泄物能对机体产生化学刺激,引起肠黏膜肿胀损伤,影响饲料的消化,也能引发消化不良性腹泻。寄生虫性肠炎主要发生于管理水平低、环境卫生差且无驱虫习惯的羊场。
2.2 理化因素的影响
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导致的腹泻合称为理化因素,主要是羔羊受到理化因素刺激而导致。临床最为常见的为药物使用不当,在药物刺激下引发肠道菌群紊乱,或者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刺激肠腔分泌增强,从而导致粪便不成型。还有些羔羊因维生素和矿物微量元素缺乏,或先天性存在异食癖行为,当啃食过量的石头、墙体、树干、衣物或食入大量塑料袋时,这些异物在消化道中引发消化不良,影响饲料的酶解,最终导致腹泻的发生。
2.3 管理因素
除了生物性病原感染和理化因素刺激外,管理不当时也能诱发羔羊出现腹泻,尤其是细节化管理不到位时,很容易成为腹泻病的诱发条件。如很多情况下,病原微生物虽然感染了机体,但在消化道中以条件致病性存在,这些病原体对机体不会造成明显的伤害,如若因管理不当导致瘤胃微生态失衡时,则这些条件致病菌就会乘机繁殖,导致羔羊腹泻不止。临床常见的管理不当行为包括天气突变前未做到提前采取措施应对、未按照规定滥用兽药或添加剂、饲喂不规律影响羊群的条件反射、羊群常受不良应激条件的影响等。管理不当使得羊群的整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微生态入侵而导致腹泻。
3 预防措施
引发羔羊腹泻的病因较多,有时还是多种病因综合作用导致,经常发生该病的羊场应根据疾病发生的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防控[2]。如果找不到具体病因,可提升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水平,做好羊场的细节化管理,同时用益生菌调理羔羊的胃肠道,以降低腹泻疾病发生率。
3.1 提升羊场环境卫生水平
该病在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低的羊场经常发生,这类羊场垃圾乱扔,粪便清理不及时,饲喂器具乱放,饲养员乱串舍,环境中粪便发酵产生的臭味较大。环境卫生差时,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且能以垃圾、尘土等为载体进行扩散。母羊哺乳期如果卧在地面,则地面的微生物就会粘附在乳头周围,羔羊吮乳时就可能经口感染。羔羊断奶后以饲料为主日粮,同时开始大量饮水,如果饲料或饮水发生病原微生物污染,则可能出现群发感染性腹泻。规模化羊场必须至少1次/d清理粪便,时刻保持地面干燥、洁净、卫生,清理的粪便需通过专门的污道运送至远离生产区的地方堆肥发酵处理,或通过其他方式无害化处理,以防止其中的病原扩散。另外,发酵过程也是微生物繁殖和产热过程,有助于杀灭肠道中的病原微生物。料槽须经常检查,防止羊粪便排入而污染饲料,如果发现有粪便必须及时清理,已经污染的饲料必须丢弃。饲养人员每天要详细掌握饲喂量,确保羊吃足料的同时料槽中不留残料。
消毒能最大程度杀灭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可有效杜绝病原感染。消毒的种类有很多,建议将环境消毒、带动物消毒和局部消毒作为重点。环境消毒方面建议使用杀菌谱广、来源广泛和成本较低的消毒剂,如生石灰、火碱、草木灰等。环境消毒除了舍内环境、场内环境外,场周边道路也不能遗漏。带动物消毒以刺激性小、安全性高、杀菌谱广的消毒剂为主,如稀碘溶液、0.2%过硫酸氢钾溶液、0.1%苯扎溴铵溶液等,消毒时不要遗漏死角。局部消毒是对母羊乳房部位的消毒,刚出生的羔羊消化道抵抗力脆弱,此时应保持乳房洁净卫生,可通过擦洗碘伏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来确保局部卫生。消毒时要注意,消毒前尽量先打扫卫生,地面和墙角垃圾彻底清扫,粪便清除,这样有助于提升消毒效果。舍内消毒方法以雾化法为主,有助于消毒更加全面,不漏死角。场内消毒可用喷淋、撒粉或涂刷的方式,省事省力,成本较低。场周边消毒采用喷洒或撒粉即可,该消毒主要是防止外来人员和车辆带毒进入,道路地面是消毒重点。
3.2 做好羊场的细节化管理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羔羊的腹泻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管理者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具体病因,而这些因素多是由于细节管理不到位而导致,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可减少该病的发生。
1)管理者要把控好引种关,购买羔羊时不要从经常发生本病的种羊场引入,因为大羊场免疫程序规范,消毒制度执行到位,品种选择优质,后代抗病力通常较强,最好从管理正规的大羊场引种。经常腹泻的羔羊实际调研时多是从交易市场购置,不确定性较多,容易出现防疫漏洞。
2)要抓好母羊的管理,哺乳期羔羊对母羊的依赖性非常强,管理好母羊对羔羊腹泻发病率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母羊分娩后应第一时间让羔羊吃上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非特异性母源抗体,对保护羔羊胃肠道以及中和环境中感染的病原起重要作用。哺乳期泌乳量不足时应通过局部热敷、按摩,必要时使用药物促进泌乳,从而增强羔羊体质。
3)兽医人员应将羔羊群作为重点群体加强监控,建议每隔2~4 h巡场1次,发现肛门四周有稀粪粘附者时应第一时间隔离治疗。羔羊在断奶前提前让其接触饲料,使得胃肠道有足够的调理时间,减轻断奶应激对机体的影响。
4)羊场要把控好饲料和饮水质量,刚断奶的羊以“少喂勤添”的方式饲喂,前期可只喂全价料,后期慢慢调整为粗料加精料的方式,变质的饲料禁止使用,饮水最好使用自来水或深井水,防止微生物超标。如果饲喂过程中发现有采食量下降和腹泻症状,第一时间隔离治疗。
3.3 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在养羊生产中主要是预防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作用,而消化道疾病临床最主要表现就是腹泻。微生态制剂以益生菌为主要成分,使用后在肠道内主要起3个方面效果。
1)益生菌口服使用后能在瘤胃和肠道中可先于其他杂菌定植,有助于提前培养瘤胃的微生态体系,特别是临近断奶时,食管沟作用会逐渐消失,瘤胃液微生态体系开始建立,此时使用能显著降低腹泻发生率。
2)益生菌在肠黏膜表面的活动能刺激肠道黏膜免疫,有些还能产生非特异性黏膜抗体,从而为胃肠道多提供了一层免疫屏障。当有外界病原菌入侵时,这些抗体也有一定中和作用,从而减少腹泻的发生。
3)益生菌在增殖和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较多量的抗菌肽、酶、维生素等物质,抗菌肽对肠道内条件致病菌有抑杀作用。酶则有助于饲料中大分子营养物质的消化,特别是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脂酶等,使得断奶不久的羔羊更换日粮后也能保证饲料更为充分的消化,减少在瘤胃中的聚积,饲料利用率也显著上升。维生素主要为水溶性B族维生素、VK等,能为羔羊的生长提供营养,同时也有利于胃肠道黏膜的发育,对不良诱因刺激抵抗力增强,腹泻发生率下降。微生态制剂一般在羔羊出生后的1周左右开始少量灌服,也可用水稀释后饮用,断奶后再连续使用1~2周,能显著降低发病率。
4 治疗措施
治疗该病可采用对因和对症同时配合用药,从而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3]。对因方面应准确诊断出羔羊发生腹泻的病因,可采集新鲜粪便,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通过分离培养基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同时通过PCR方法诊断肠道病毒感染。
1)细菌性病原感染可通过相对应的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利高霉素、恩诺沙星、土霉素、磺胺脒、复方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林可霉素等,这些抗生素对大部分的大肠杆菌、魏氏梭菌、沙门氏菌等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2)真菌性病原感染需要做好饲料的管理,霉变饲料务必禁喂,由于目前没有允许兽医临床使用的对真菌病治疗高效的化学药物,故需要通过减少霉菌毒素摄入量来减轻症状。
3)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抗病毒的中药调理来进行控制。取胆膏50 g、连翘150 g、木鳖子125 g、麦冬100 g、香附200 g、关木通50 g、丹参80 g,除胆膏外,其余粉碎成粉末,将胆膏用适量水溶解后混入上述粉末中,充分搅拌后过筛,60℃烘干,羔羊按照4~5 g/只的剂量用水冲泡后灌服,连用3~5 d即可康复。也可在白头翁汤的基础上相加减,取白头翁10 g、黄连5 g、黄柏3 g、秦皮3 g、金银花3 g、连翘3 g,共同研成细末后用水煎煮,按照3~5 mL/只的剂量,早晚各灌服1次,连用4~5 d即可康复。
4)寄生虫感染要根据感染的虫体类型对症用药。球虫感染灌服磺胺氯吡嗪钠、磺胺喹噁啉钠、妥曲珠利、地克珠利或癸氧喹酯等药物治疗;蛔虫感染则通过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或左旋咪唑等进行治疗;绦虫感染需要使用丙硫咪唑、吡喹酮等抗虫治疗。
5)排除了生物性病原感染因素后,如果为理化因素刺激而导致的腹泻,则一定要寻找到原因。有些腹泻是乱用药物导致,应及时停药,或用其他同功能药物替代。
5 结语
随着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模式的不断发展,羊场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羔羊出生、断奶、育肥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疾病预防和保健程序,腹泻性疾病发病率在近些年已经显著下降。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等牧区,中小型的散养户或家庭农场式羊场还有很多,由于管理水平有限,加上疾病诊断知识缺乏,羔羊腹泻的发生率还较高。希望这些羊场多向大场的兽医人员虚心请教识病、防病和治病的方法,定期参加相关行业培训会,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从而使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