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弓形虫病的诊断及防治要点
2022-12-06田立志
田立志
(密山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黑龙江 密山 158300)
0 引言
弓形虫属顶复门球虫纲、球虫目肉孢子虫科,可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其顶端较尖,尾部呈圆形,这种虫体结构有助于其入侵猪、牛等动物的细胞。由于奶牛弓形虫病与钩虫病、蛔虫病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奶牛发病之后,可以综合弓形虫病的流行特点、病牛的症状表现进行鉴别诊断,并在确诊后及时展开科学用药治疗,可以在提高杀虫效果的前提下,帮助病牛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痊愈速度,从而切实提高养殖效益。
1 流行特征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多数哺乳动物都是弓形虫病的易感体,其中犬、牛、猪的感染率较高。奶牛弓形虫病的传播方式多样,病牛排出的粪便中含有虫卵,可对牛舍地面、槽具等造成污染。健康牛接触了带有虫卵的地面,或者食用了带有虫卵的饲料,都会感染该病。除此之外,虫体还可通过口、鼻、眼、皮肤等途径进入机体。虫卵进入到奶牛体内后,会将奶牛当作宿主,并在其体内进行有性生殖,其寄生部位主要是肠壁、卵囊。虫卵在奶牛体内只需要5~7 d即可产出孢子,孢子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是妊娠母牛患病,体内的弓形虫还会以速殖子的形式穿过胎盘进入到犊牛体内,造成垂直感染。研究表明,弓形虫病对妊娠母牛的感染能力与其怀孕阶段有密切关联,妊娠早期母牛弓形虫病的传播率较低,而到了妊娠后期传播率可升高至90%。由于弓形虫卵表面包裹有一层组织囊,因此可以在酸碱环境,或者是一定的高温、低温环境下生存较长时间[1]。奶牛弓形虫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受弓形虫生活习性的影响,该病在夏季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在秋冬交替、冬春交替时,因为环境变化,加上奶牛体质较弱,发病率也会有小幅度上升。虽然弓形虫病多为散发,但是在规模化养殖场内,只要出现一例患病奶牛,短时间内可感染牛舍内其他健康奶牛,表现出较强的传染性。
2 临床表现
就奶牛而言,任何品种、年龄的奶牛都有可能发病。其中,体质较好、抵抗力较强成年奶牛发病之后,症状较轻;而体质虚弱奶牛或犊牛发病后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奶牛死亡。奶牛发病后,体温会持续升高,最终维持在41℃左右,并且表现出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的症状。进食量比健康牛明显减少,部分病情严重的奶牛可出现饮食废绝的情况。有时会伴随有咳嗽、鼻镜干燥,观察其眼部可发现眼结膜潮红,并且在口鼻处有黏液样的液体流出。在发病的中后期,多数病牛还会出现腹泻症状,粪便稀薄,且呈灰白色,偶尔可带有血丝。尿液颜色加深,为橙黄色或橙红色。由于病牛饮水减少,因此排尿量也比平时更少。病牛偶尔会出现呕吐症状或神经症状,突然倒地不起并伴有四肢抽搐,一些病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瘫痪症状。对于一些治疗不及时的病牛,随着病情的加重,在其腹部、鼻镜、耳后等位置还会发现数量不等的出血点,最终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病牛无法正常站立,行走困难,体温大幅度降低后衰竭而亡。病牛也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乳腺炎,体表淋巴结有明显的肿胀情况。
3 剖检变化
对患有弓形虫病的病死牛进行剖检,可以发现其腹部、四肢、背部等多处皮肤均有弥漫性紫红色。肝脏有明显肿大现象,用手触之发现肝脏变硬,并且表面密集分布有若干针尖状的出血点。使用工具刀将其纵向切开,可以发现肝脏内部有坏死灶。胆囊黏膜有粘连、脱落情况,刮去黏膜后,可以在胆囊壁上发现有局部的黑褐色斑点,并伴随有轻度出血。肺脏有轻微肿胀情况,表面呈暗红色、有光泽。间质加宽,在肺叶边缘处有少量较小的坏死组织,为灰白色。将肺脏切开后,流出一些泡沫状、淡黄色的液体,闻之有恶臭味[2]。心肌未见肿胀情况,但是有脂肪变性现象,剖开后也可发现粟粒大小的坏死灶。肾脏外观颜色发生改变,为黄褐色,有不均匀分布的出血点,部分出血点密集分布区域会观察到暗红色的淤血。肠黏膜有充血、肿胀现象,表面有血斑,小肠部分情况加重。膀胱内有少量咖啡色尿液。
4 实验室诊断
4.1 涂片镜检
在无菌环境下从病死奶牛的肝脏、肺脏、淋巴结上提取少量组织,晾置10 min,待组织物干燥后使用甲醇固定。然后用姬姆萨进行染色,将制作完成的涂片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镜头下可以看到若干数量的虫体,一头尖,另一头钝圆,整体呈弓形或香蕉形。虫体中间部分为淡蓝色,尾部为紫红色。根据上述形体特征可判断该虫体为弓形虫。
4.2 动物试验
在无菌环境下从病死奶牛的肝脏、肺脏、淋巴结上各取少量组织,混合后进行研磨处理,充分研碎后加入100 mL的生理盐水,做双抗处理(青霉素1 000 IU/mL,链霉素1 000 μg/ mL),然后室温下静置90 min。进行试验前要充分振荡、摇匀,等到溶液中颗粒沉淀后,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上清液,置于另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待用。选取10只实验小白鼠,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其中A组作为对照,在腹腔处注射1 mL的生理盐水;B组在腹腔处注入1 mL病料上清液[3]。两组实验小鼠接种后在同样环境下饲养1周。A组的5只实验小鼠无异常,B组的5只实验小鼠在第2天有2只发病,在第4天全部发病。采集发病小鼠的腹水,进行镜检可以发现内部有弓形虫体。对病死小鼠进行剖检,病变部位与上文剖检现象高度相似,可诊断为弓形虫病。
4.3 血清学诊断
适用于弓形虫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多种,例如染色试验、间接血凝试验(IHA)、免疫荧光诊断等。染色试验中,取奶牛血清并按照1:8比例,加入去离子水进行稀释。然后从稀释液中吸取少量液体滴加到载玻片上,置于电镜下观察。如果镜头下的虫体有超过50%未被染成蓝色,则为阴性,反之则为阳性。免疫荧光试验中,分别从病牛的肝脏、肺脏、淋巴结等处取少量组织然后制作成触片,使用甲醇固定后进行荧光染色。放置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视野内发现有大量特异性荧光弓形虫,并且胞浆为黄绿色、虫体为月牙形,则可以确诊为弓形虫病。
4.4 免疫学诊断
适用于弓形虫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多种。以凝集试验为例,诊断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病死奶牛的肝脏、肺脏、淋巴结上各取少量组织,研磨并滤除残渣后得到悬浊液。然后向悬浊液中加入甲醛,起到固定抗原的作用。再将液体与待检测血清直接反应10 min后,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到载玻片上,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发生凝集,则为阳性,即可判断该病死奶牛患有弓形虫病。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5.1.1 定期保健
定期保健的目的是帮助奶牛驱虫,达到未病先治的效果。由于弓形虫进入到奶牛体内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生长为成虫,因此坚持定期驱虫可以杀灭奶牛体内未发育成熟的虫体,对保证奶牛健康有积极帮助。目前常用的驱虫药为磺胺-6-甲氧嘧啶,用法为口服,用量通常为60 g/(kg体重),首次使用剂量加倍,每次驱虫需要连续用药5~7 d。有研究表明,使用磺胺-6-甲氧嘧啶对10周龄以下弓形虫的杀灭率可以达到90%,发挥良好的弓形虫病预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弓形虫病产生耐药性,养殖户应坚持做到科学用药,在定期保健工作中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频率不能太高,注意结合往年本地区奶牛弓形虫病的发生规律、流行特点,在春、秋两季进行驱虫保健,每年1~2次即可;二是用药需要适量,养殖户应严格按照驱虫药物的使用说明书进行给药,才能达到长效驱虫的效果[4]。
5.1.2 隔离与消毒
奶牛患有弓形虫病后,体内成虫产生的虫卵可以随着病牛的粪便排出,进而有可能对牛舍内的地面、槽具、饲料等造成污染,其他同舍饲养的奶牛也有较大概率患病。因此,养殖户在发现病牛弓形虫病后,应当采取应急处理,立即将病牛从牛群中隔离。在对病牛进行对症用药治疗的同时,也要密切观察其他同舍奶牛是否出现与弓形虫病相符的症状表现,如果有也要用药治疗,避免该病的扩散、传播。出现病牛的牛舍应当立即腾空,使用杀虫剂进行喷雾灭虫。重点对牛舍的地面、墙角处消毒,槽具内剩余的饲料也要清理、销毁,然后使用0.8%的福尔马林熏蒸槽具,对其进行消毒。消毒之后更换卫生洁净的饮水和饲料。对于病死奶牛的尸体,或者妊娠奶牛产出的死胎等,也要严格做无害化处理,切断奶牛弓形虫病在养牛场内的传播。另外,如果周边有其他的养殖场出现了弓形虫病,也应增加消毒频率,防止该病跨地域传播。
5.1.3 加强饲养管理
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奶牛弓形虫病的一种有效措施。结合弓形虫流行病学可知,猫是弓形虫的最终宿主,因此奶牛养殖场内应当杜绝猫的出现,避免猫的排泄物中携带有弓形虫而造成饲料污染和奶牛感染。同时,结合奶牛弓形虫病的发生规律,在秋冬换季、冬春换季时,奶牛因为体质较弱容易发病。因此牛舍内应做好环境管理,通过为奶牛提供舒适环境,减少环境突然变化带来的应激,对保证奶牛健康也有一定帮助。冬季天气晴朗时可适当进行晾晒、通风,夏季则要重点加强牛舍内部卫生管理,除了做到粪污每日一清外,还应当定期使用清水冲刷地面,并配合做好消毒工作。科学调配饲料,在奶牛弓形虫病发生率较高的时节,可在奶牛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蛋白质、VA或VE,对提高奶牛的抵抗力,减少弓形虫病的发生有显著效果。合理确定每日投喂饲料的量,当日剩余的少量饲料应当清理,次日更换新的饲料和清水,既能减少饲料的浪费,降低养殖成本,又能有效预防因为饲料污染导致的奶牛弓形虫病。
5.1.4 做好安全引种工作
奶牛养殖场应尽量减少从外地引种,避免引种奶牛自身携带寄生虫而造成传染;对于确实需要奶牛引种的养殖场,要遵循安全优先的原则,重点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从具有相关资质的正规繁育基地引种,并谨慎选择个体,挑选优良品种,并保证引种奶牛的体质和外形健康、生长发育情况良好,如有必要,还要对奶牛的系谱进行审查,以确保没有遗传性疾病或其他有害基因;另一方面还必须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养殖场引种奶牛的隔离时间至少为2个月。隔离期间密切观察、定期检测,确保无弓形虫病以及其他病相关症状后,方可与其他奶牛混养。
5.2 治疗措施
5.2.1 西药治疗
奶牛患有弓形虫病后,饮食减少,产奶量与产奶质量都会有明显下降,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鉴于此,在确诊奶牛弓形虫病后,应当尽快使用药物治疗。西药治疗具有灭虫效果好、疗效快的特点,是治疗奶牛弓形虫病的首选方案。现阶段经实践证明治疗弓形虫病的特效药物有多种,养殖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可使用10%磺胺-5-甲氧嘧啶和2%甲氧苄氨嘧啶的1:1混合液进行肌肉注射,用量根据奶牛体重确定,每10 kg给药2 mL,1次/d,首次剂量加倍,连续使用7 d后可以取得理想驱虫效果。如果养牛场内同时出现多头患病奶牛,为避免相互之间交叉感染,还可以使用抗病毒1号(有效成分为黄芪多糖),用法为肌肉注射,用量为0.3 mL/(kg体重),1次/d,连续给药4~5 d,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情况。除了直接使用药物进行灭虫治疗外,还可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为病牛注射适量的VA、VC、VE,对增强免疫力和促进机体恢复有一定效果。如果病牛同时伴随有神经症状,则在使用上述药物灭虫的基础上,还应额外使用赛特(主要成分为抗病因子、银环蛇素、青蒿素),用法为肌肉注射,用量为0.05 mL/(kg体重),每2 d注射1次,连续1周能够缓解神经症状[5]。
5.2.2 中药治疗
在使用西药治疗快速灭虫的前提下,还需要配合使用中药治疗,帮助病牛加快机体恢复。另外,奶牛患有弓形虫病后,还会表现出腹泻、食欲减退症状,使用中药调理可以帮助其恢复食欲,通过增加进食补充营养,对增加产奶量和提高产奶质量也会有显著的效果。特别是一些代谢能力较弱的犊牛,多次注射西药治疗可能会因为药物代谢能力不足而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因此对于病症较重的犊牛,优先考虑使用中药治疗。通常是在西药治疗3 d后,配合使用中成药开胃补血促长灵,主要成分包括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益母草等。该药物为肌肉注射,用量为0.2 mL/(kg体重),每天早晚各用药1次,连续给药5~7 d可以帮助病牛加速痊愈。另外,也可以使用中药组方:黄花蒿120 g、常山100 g、柴胡、80 g、槟榔80 g、蒲公英50 g、连翘50 g、山楂50 g、甘草40 g、麻黄20 g。首先将常山、槟榔两味中药材加水用文火煎煮30 min,然后再加入柴胡、黄花蒿、甘草、山楂,继续煎煮15 min,最后将剩余其他中药材加入再煎煮5 min。所得汤剂分别于上午、傍晚给病牛灌服。连续用药4~5 d,病牛腹泻症状得以缓解,兼有驱虫效果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
6 结语
在奶牛养殖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因为日常卫生管理不善、未执行引种隔离措施等原因,导致奶牛弓形虫病频发。奶牛发病后会出现食欲不振、产奶减少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因为营养不良而衰竭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了解弓形虫病的传播途径后,养殖户需要重点从科学饲养管理、定期进行牛群驱虫保健、对病牛及时隔离和做好牛舍消毒等方面做好该病的预防。对于患病的奶牛,一方面要使用西药进行驱虫,另一方面在灭虫之后还要使用中药或者维生素等帮助病牛恢复体能,改善机体免疫力。只有做到了防治结合,才能将奶牛弓形虫病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从长远来看对促进奶牛养殖产业健康发展也有积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