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女性拳击健身的身体塑造与性别秩序建构

2022-12-06卢春天

中国青年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被访者性别角色身体

□ 牛 龙 卢春天

一、引 言

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是现代社会发展与性别意识崛起双重作用的结果。女性参与体育健身规模的扩大、范围的拓宽反映了女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的持续上升,也表明了女性体育发展进入更广阔的空间。虽然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上升,并获得相比以往更加平等的社会基本权利,但在体育资源的享有和体育运动的深度参与方面,性别不平等问题依然很严峻。根据刘冰、马鸿韬在2020年3月对我国一线城市女性健身情况的调查显示,参加健身的女性占比84.94%,但经常参加健身的女性仅有36%左右,而且大多选择的都是运动强度较小、时间较短的健身项目[1]。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传统性别观念和性别秩序约束着女性健身运动参与的深度和广度[2],在传统性别范式的影响下,不少女性对体育健身的参与还缺少自立自强的觉悟和多种角色转换的勇气。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通过参与健身运动有助于自身获得更加平等的社会地位,享有更加同等的社会权力,进而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3]。这意味着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已经被视为女性获得解放的一种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健身意识的崛起和健身选择的多样化,女性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偏好逐渐发生改变,以拳击为代表的非传统健身项目受到越来越多青年女性的追捧。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正式将拳击列为比赛项目,同时也是奥运会现有比赛项目中最后一个实现男女平等的运动项目,这对于体育健身领域中的性别平权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拳击运动一直被认为是男性专属的运动项目,2010年上海创办了第一家全员为女性的拳击健身俱乐部[4],之后北京、广州、西安等地也陆续成立了专属于女性的拳击健身俱乐部,逐步带动女性拳击健身的广泛参与。2015年乐视体育网首次开设了女子拳击健身教学视频专栏,点击量高达3万人次。以上种种现象表明,以拳击为代表的非传统健身项目逐渐成了女性实现“跨性别”运动的新健身时尚。那么,这一健身新时尚,是否可以打破男性审美主导下的身体塑造桎梏,进而逐步解构并重构社会性别秩序?本文试图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出发,解释这一行动对女性身体内外的双重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设计

1.理论与文献回顾

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催化的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概念可以按照生物性别、社会性别加以区别[5]。生物性别是天生的,社会性别是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建构。社会性别也可以理解为社会中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因此,女性参与健身的行为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社会性别通过社会规范、家庭、工作等暗示和教化所形成的女性特征、角色与行为,能够内化为一种固有模式并使其产生自我认同感[6],显著影响着女性健身参与及女性健身文化的发展。从健身领域关注女性身体与性别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重要议题,对其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以福柯的规训理论为主,认为身体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产物,具有高度的塑造性和不稳定性[7]。因此,女性通过参与健身运动对自我身体的改造被认为是受性别权力对身体规训的结果。二是以布迪厄为代表的结构化理论[8],认为社会文化结构铭刻在身体之上形成稳定的行为系统(惯习),通过惯习作用于男、女性的身体,形成具有男、女性气质的身体姿势、观念和行为。

福柯的规训理论和布迪厄的结构化理论都强调了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部分解释了女性健身选择和行动的逻辑,却也忽视了对个体主体性的考察,尤其是健身中女性的身体体验、情感认知与社会性别结构之间的互动与互构。而健身运动作为一项有显著效果的可以改变女性身体形象的身体实践活动,能否成为解构二元性别气质的场所也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9]。叶欣、陈绍军从性别秩序出发探讨了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行为具有性别赋权的作用,认为性别赋权是女性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的社会性支持[10]。也有学者认为体育健身运动是对女性审美意识的再塑造,可以使女性从男权主义审美观中解放出来[11]。女性对健身运动的参与可以消解以往传统社会将男女分割在不同的健身活动空间,使其中的性别区隔逐渐消失[12]。基于上述研究,我们有理由认为女性通过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可以摆脱社会规范对其性别角色的限制性及其他方面的规定[13],挑战性别规范[14],乃至重建社会性别秩序[15]。

然而,女性参与不同类型的健身运动会对身体产生不同的结果。在传统性别观念影响下,女性为了符合、迎合社会审美的身体形象和社会建构的性别气质(如苗条、纤细、柔美、性感等),在选择体育项目或参与健身运动时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偏好,以及对拳击、足球等力量型、对抗型非传统健身运动项目的忽略。在非传统健身运动项目中,女性长期被排斥在外,这种现象普遍反映着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而女性参与非传统健身项目似乎更反映了其对性别秩序的挑战与重塑。因为拳击具有的力量性与攻击性完全是以男性的视角为主导,所表达的气质与传统女性审美存在不同,所以女性参与拳击运动是不被社会规范认同的。艾伦-克林森(Allen-Collinson)等认为,拳击健身的参与可以使女性产生强烈的感官体验,对女性在健身运动的自我重塑具有重要的意义[16]。通过练习,她们能够反思以往的性别经验,从个体层面上使性别二元结构产生松动[17]。因此,参与非传统健身项目的过程可以为女性塑造新的性别身份[18]。

但已有女性拳击健身的研究,更多关注女性职业运动员而非普通青年女性,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职业拳击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升、国家竞技意志规训下女性的被动参与以及职业性身份建构等方面的探讨,比如,女性参与拳击运动是受到国家、教练、家庭权力场域的作用而进行的身体规训,使女性被动地认同并参与到拳击之中[19];职业女性拳击运动员个体性别角色冲突与调试[20];提升女子拳击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网络结构,促进竞技能力的提升[21];女性拳击的参与受社会文化和竞技训练的双重规训,屈从于新的性别构建之中呈现出边缘化的状态等[22]。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普通青年女性参与拳击健身的个体行为和社会影响。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青年女性选择拳击健身塑造的身体对比传统意义上的健身项目(瑜伽、舞蹈、健美操等)塑造的身体有什么不同?二是青年女性参与拳击健身会产生何种社会效应,尤其是是否会对社会性别秩序产生影响?

2.研究设计

本文以质性研究为范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以开放式访谈提纲为研究工具,通过方便抽样选取西安市两所拳击健身俱乐部。根据消费行为模式的标准与体育人口的参与度标准选择被访者,筛选访谈对象的标准为:具有6个月以上拳击健身经历,每周参加至少3次、每次进行1小时左右中等强度拳击健身运动、年龄在16~36周岁的青年女性拳击健身会员,最后选定12名青年女性作为访谈对象。访谈方式包括在训练俱乐部进行的一对一线下访谈和通过网络视频或电话进行的一对一线上访谈,访谈时间为40~60分钟。主要问题包括“女性为何选择拳击作为健身项目?”“拳击健身区别于传统符合女性气质健身项目的具身体验是怎样的?”“拳击健身对青年女性的作用体现在哪里,比如身心变化、身体塑造、性格影响?”“通过参与非传统健身项目是否影响或改变您对性别平等问题的看法?”等。

三、青年女性拳击健身的身体塑造

随着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迎合社会的主流身体审美观和男性目光不再是女性追求的终极目标,她们更希望获得自我身体形象塑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本文研究对象与一般进入健身房或者参加传统健身项目的女性不同,通过参与拳击健身这类以突出男性气质的健身项目,使女性身体产生有别于社会规范所期待的健身运动形塑的女性气质。通过访谈结果来看,拳击健身使青年女性身体与心理获得强化、在实践过程中拓展自我认同的边界并塑造一种理想的身体。

1.促进身心强化

女性可以通过强有力的身体接触感受到自我赋能,并从这种身体表达中获得自我强化。拳击练习能够让其个体保持自身机体能力的良好状态,并提高和增强体质水平,从而以更好的身体状态面对工作和生活。研究认为通过健身运动的身体实践可以帮助女性摆脱“柔弱”“不能胜任需要体力的工作”的刻板印象,从生理、心理方面强大起来[23]。对女性而言,健身运动实际上具有一种强化身体的功能。这在拳击健身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参与拳击健身可以使青年女性获得健康、强健的体魄,从而内化在生活中,使参与者能够从容地应对生活、家庭的琐碎事务。

来自工程公司的职员就谈到自己练习拳击健身后的身体变化。“我是和公婆一起住的,不但要照顾公婆,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上班。现在社会对女性要求有时候太苛刻了,我要干这么多事情,然后我就在想,那我肯定要通过一些方式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强壮,所以我选择拳击运动,在这之前可能我的身体状态(体能)达不到,就没有那么多精力和体力再去干别的事情,练了拳击后,我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可以有精力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被访者11)。另一位被访者也谈到拳击对自己身体的作用。“我从小体质就弱,所以一直都有体育锻炼,以前也练过别的项目,比如跑步、瑜伽之类的,虽然也有作用,但是对比拳击来说,我觉得拳击对我的变化最大吧,我的胳膊和腿比以前更有力量了,也更灵活了”(被访者3)。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青年女性通过拳击健身对自己身体施加反身性的影响和控制,来提升自我身体的应对能力,使青年女性一改以往柔弱的形象,获得强壮、健康的体魄。

拳击健身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青年女性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可以使心理得以强化。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年女性群体无时无刻不在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寻找释放压力的方式,如何应对压力越来越被定义为一种能力的体现。由R. S. Lazarus提出的压力应对理论,强调认知因素对压力产生中的作用,即压力事件作用于个体后,个体如何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24]。在社会竞争加剧与生活节奏加快的现实背景下,青年女性虽然背负着由工作、家庭压力带来的双重负担,但是通过拳击健身的练习,她们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并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应对各方面压力时更具弹性和韧劲。通过访谈,多数参与者都认为拳击健身使自己的情绪获得了有效释放,是情绪安全阀,缓解了生活中的压力以及负面情绪。

有时候因为工作当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了,我就去打拳,练到筋疲力尽,就觉得心里的不愉快随着出拳打出去,就会觉得发泄出来了,感觉舒服了、痛快了,其他的运动项目,再出汗,它不像这种(拳击)力量型的运动,达不到释放的效果,没有拳击来得这么直接(被访者1)。因为在打拳的时候,能够快速地提高心率嘛,出拳时需要很用力,其他的健身运动我也试过,但是不能够很快把心率提起来,达不到那种释放感(被访者5)。虽然有时候我的状态特别糟糕,但是通过拳击能让我的情绪得到宣泄,这算是我的情绪管理方式吧,练完之后能让我的心情平复下来,达到一种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平静、理智地处理事情,这对于我处理家庭、工作和个人的事情时会好一些(被访者2)。

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受到社会文化与社会规范的影响,传统符合社会角色期待的健身项目不能完全消解青年女性面对生活不顺时产生的情绪,而拳击健身训练可以达到并可能超过ACSM(美国运动医学会)规定的保持和改善心肺健康的运动强度标准[25],从而能够快速进入运动状态中,达到情绪释放的效果。有研究表明,通过健身运动的方式锻炼身体对改善青年群体的焦虑和压力问题以及治疗有关身体、心理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26]。拳击健身自身的高强度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直接达到一种宣泄的效果,平复和缓解工作当中带来的负面情绪,大部分参与者觉得练习拳击健身虽然很累,但是却能使自己的心情愉快起来,在此意义上来说拳击练习强化了参与者的身体,具有强化身心的功能。

2.提升自我认同

事实上,在拳击健身场域中,女性更关注拳击练习的身体体验和拳击健身本身所塑造的自然气质,不需要保持在其他社会场域(家庭、工作)中固化的性别气质。拳击练习过程中带来的身体改变能够使青年女性参与者主动关注自我、唤醒主体意识、改变被压抑的身体形象,在练习过程中能感受到自我存在与身体运动带来的身体变化。如被访者所说,“拳击练习后朋友都觉得我的腿型线条变得比以前更立体了,看起来更有线条了,说起这个我心里会有点小开心和满足,受到我的影响身边朋友也准备去练”(被访者7)。拳击健身给女性带来的身体体验,会使她们对身体形态改变后的外显获得满足感,进而实现自我形体赋权。青年女性对身材的关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柔弱感,而更多是追求身体的健康,肌肉的线条。“我其实也没有一个特别明确要练成什么样身材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但是从现在打拳的身体变化来看,我的身体(肌肉)变得比以前更结实了,也没有那么多赘肉了,这点让我对拳击健身的效果比较满意,也是我坚持下来的原因”(被访者12)。

女性通过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可以摆脱传统的社会期望,并获得了某些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能享受和认识到个体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并对一些制约自己行为的社会成见和限制提出挑战[27]。由此可以看出,拳击健身参与者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对人性的追求,以及对自由和自我的表达,从而获得了满足感和自我认同感。来自某企业的一位项目经理就谈到自己通过拳击健身的练习带来的收获。“通过朋友圈展示,大家会认为女性练习拳击比较特别,我的好友会在朋友圈中了解我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在这个过程中对我有更多的了解和接触,记得有一次甲方公司的同事就因为拳击健身跟我有了共同的话题,致使我的工作能够更进一步推进,这是练习拳击给我带来的意外收获”(被访者2)。拳击健身参与者通过朋友圈的关注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参与感,为其自我认同以及被认同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受传统社会文化影响,青年女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多数表现为扮演照顾他人的角色,尤其是对已婚女性来说更是如此。拳击的练习可以使青年女性从弱势角色中解脱出来,增加对自我健康、社会交往、自我需求、自我形象等方面的关注,认真地“关注自己”。访谈中也发现青年女性在拳击练习过程中能够摆脱日常生活和社会角色的束缚。“我每天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家带孩子,觉得一天忙忙碌碌的时间特别紧张,只有在打拳的时候是属于我自己的,虽然打拳很累,但也是最放松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和家庭的事情都不会影响我,这段时间是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的”(被访者7)。“在练的过程中会遇到自己的体能极限,觉得真的好累,喘得不行,就想放弃,但是教练会告诉我坚持下去,把这个极限突破,体会就不一样了。之后在训练中慢慢地适应,然后坚持着挺过去,觉得原来也不过如此,其实我也可以做到、达到”(被访者10)。

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主要涉及个体如何定义自我,如何用一种符号化的方式来展现有关自我的信息。上述分析表明,青年女性通过拳击练习打破了日常生活和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的束缚,体现了拳击健身在个体层面的突破,这表明拳击健身中的青年女性身体从“自然的身体”不断地被“社会中的身体”所塑造。在这一过程中拳击健身的参与让青年女性以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来构建自我认同。健身运动与自我认同是天然关联的,对于本文的青年女性群体而言,她们参与拳击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打拳的过程是她们对自我进行关注与认同的过程,在此期间她们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3.塑造理想身体

客观身体形象与理想身体形象之间的差距是影响青年女性主观身体感受的重要因素之一。两者之间差距越大,她们对自我身体形象的不满意程度也越高,而对自我身体形象的不满意是女性选择健身运动塑造理想身体形象的常见动机。“大家都觉得瘦就是美或好看,我觉得身材匀称才是最好的,练习拳击可以让我的身体看起来更加匀称,并且我现在的BMI值是在20以内,这也是练习拳击的结果”(被访者6)。“身边的朋友都说我太柔弱了,看起来风一吹就会倒的样子,所以我选择拳击健身,希望可以把自己练得更强壮一点,我对自己弱不禁风的样子(身体)也不喜欢”(被访者9)。社会性别文化限定了女性的身体标准,例如受到亚洲文化的影响,要求女性被动和顺从,其人格特点与身体形象就这样被建构起来,成了女性对自我身体评价的标准与榜样。作为受众,大部分女性因为不能实现这种“理想身体的标准”而经受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创伤,由此对身体产生不满、自卑、沮丧等负面情绪。青年女性通过参与拳击的练习使其身体变成可塑造的实体得到形塑和打磨,继而实现自我“理想身体”的塑造。

关于形塑“理想身体”的标准,不同被访者有不同的认知,这在拳击健身的练习过程中是以隐蔽的方式实现的。“我理想的身体是刚柔并济,我觉得作为女的(性),本来天生就比较弱,大家都觉得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这种观念我不太认同,这也是我选择拳击作为健身运动的原因,主要是希望拳击能够改变我的身体,使我具有刚(刚强)一点的属性,刚柔并济”(被访者8)。拳击健身带来的身体自我发展过程不仅仅是生理变化,同时也是自我平衡、自我接纳和自我整合的身体变化过程,青年女性通过拳击健身可以让这一过程的身体过渡更加平稳,也可以更隐蔽地实现理想身体的塑造。“刚开始没什么感觉,慢慢地感觉手脚的力量变大了,反应也变快了,这可能是拳击在练的过程中要求躲闪和进攻的原因吧,身体看起来也变得比以前更立体了,我对现在的身体状态是比较满意的”(被访者4)。

人们的认知观念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8]。因此,文中参与者对自我的认知不管是心理层面的被动与从属,还是身体层面的娇美与柔弱,都随着拳击的练习发生着新的变化,并产生一种对“理想身体”塑造的新认知。通过访谈可以看出,传统社会规范要求的女性身体不再是当下青年女性追求和理想的身体形象。从青年女性参与拳击的现象上看,拳击健身塑造的女性身体可以成为女性身体认知的不同类型,呈现出一种柔与力同体的身体类型,这种类型代表着一种新的身体榜样与标准,可以从某种层面上成为实现女性理想身体的途径。

四、青年女性拳击健身的性别秩序建构

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是影响女性参与体育锻炼或健身运动的重要因素。然而拳击的参与使得青年女性的个体意识得以觉醒,不再桎梏于传统的文化观念,从而在健身运动参与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实现社会融入、归属感建立以及性别话语的争取。青年女性通过拳击健身运动的参与实现了身心强化、自我认同进而塑造一种理想的身体。这一过程在现实情景中的展现与表达,从社会层面上影响着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健身场域内固有认知的性别秩序,进一步解构社会规范对女性身体的束缚与压迫,建构一种新的性别秩序。青年女性通过拳击练习后的身体变化对性别秩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男性审美的抵制、对健身区隔的突破以及性别角色重塑等方面。

1.对男性审美的抵制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社会审美观是被男性所主导,女性只是作为审美的“客体”或“从属”而存在。波伏瓦在《第二性》中认为,这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一套限定在特定社会中身为女性的行为范式—性别规范所影响[29]。纵观历史,男权文化的审美一直塑造着女性的身体,裹足文化就是最好的证明。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审美开始寻求向平等的方向发展,广大女性认识到身体健康、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借助各种方法重塑自身审美观。但社会审美规范认为女性气质是温柔的、优雅的、含蓄的,因此女性在参加表现形体美的健身项目是被普遍认可和支持的,而对拳击这类符合男性气质的健身项目参与则被认为是违背女性气质的,女性练习后过于强壮的身体形态并不被社会接受和赞扬。但本文的访谈对象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前文被访者表示在练习拳击的过程中不但受到身边朋友的认可和赞同,其塑造的身体更受到朋友的追捧,如被访者7谈到自己的腿部变得比以前更有线条,引起身边朋友的欣赏与追求,这种变化是其他符合女性气质的健身项目所不具备的。就像这位被访者谈道:“我练习拳击纯粹是因为自己喜欢,不觉得练习拳击会对自己的身材有影响,虽然我还没有男朋友,但是我不会为了这个(感情)去改变自己的,也不觉得我练拳击就会使男的远离我,相反我身边的朋友觉得我很开朗,很愿意跟我接触”(被访者8)。可以看出拳击的练习是参与者从自身主体审美观出发,并不认为拳击练习塑造的身体会受到男权文化的排斥,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对男性审美的抵制。

审美是一种人类活动,男性和女性都有属于自己的审美经验。然而大多数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女性的审美观受到男性审美观的规训,女性塑造的身体形象多是为了附和或吸引男性的目光,但对女性而言,男性的审美是带有性别偏见、具有性别盲点的。青年女性通过拳击健身的身体实践能够对男性审美文化进行一定观念上的改变。“哇,你去练拳击了,好酷啊”(被访者6)。“就从穿衣服吧,以前我会把自己打扮得特别像个女孩子,觉得这样比较符合女性的形象,我现在不会了,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身边朋友也觉得我一个女孩子去练拳击非常地特别,在工作中同事对我的行为和态度也产生了变化,感觉他们对我跟对别的女性同事不太一样,有被重视和被尊重的感觉”(被访者1)。

传统社会审美标准影响着女性对健身运动的选择,她们通过内化社会审美标准来审视和定义自己的身体,达到塑造自我身材的目的。而参与拳击健身的青年女性有别传统的审美标准,通过练习,参与者认为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掌控自己的身体,消解日常生活和传统社会审美标准对女性身体形象的束缚。在当下社会中女性身体美的展示离不开男性的评价与欣赏,导致女性的客体角色也就在所难免。但是本文中的被访者表现出了对这种社会规范或者说对男性审美的反抗与抵制,即通过拳击健身的练习打破男性审美的霸权主义与审美活动中的性别歧视,能够从女性主观能动性出发,让青年女性大胆地发出关于身体审美的声音。

2.健身场中性别区隔的突破

传统的社会性别规范,使女性在当下健身运动项目的选择中处于不利地位。现实生活中,性别秩序规训着青年女性的行为,社会期待的女性气质影响着女性对健身方式的选择,受制于社会性别规范和女性角色期待的约束,大多数女性会选择参与更符合大众审美的健身运动方式,其目的是让自己的身材看起来更苗条或者更有“女人味”,这种现象均受到男性目光凝视的规训,将女性置于健身项目“客体”的位置,隐藏了女性作为行动者的“自主性”。青年女性群体对拳击健身参与现象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社会性别结构对健身领域的影响。前文谈到拳击健身能给女性的身心带来积极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青年女性突破传统健身项目中的性别隔离,在以自我身体需求为目的的健身方式中受益,从而在个体身处有利的社会环境中,从自我出发,以自我选择与自由去关心和实现健身项目中的性别跨越。

青年女性参与以拳击健身为代表的非传统健身运动项目,实际上是实现性别跨越的体现。这就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健身项目的选择反映了她们在健身领域是否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平等地位。拳击健身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年女性的社会地位,从而模糊了传统意义上认为不适合女性参与的健身运动项目特征。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建构了性别气质,健身运动可以对性别气质刻板印象进行解构或重构,因此参与跨性别运动是突破性别秩序的解决方案[30],以此实现健身领域的性别平等。“大多数人认为拳击是男性的运动,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男性可以练习瑜伽、跳芭蕾,女性也可以练拳击”(被访者7)。

体育健身运动曾被认为是以宣扬男性文化为目的并被男性所控制的社会制度,这也是造成健身项目性别区隔的根源。而健身项目男、女性的区分使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和社会排斥深化了这种现象。“虽然我们都说人生而平等,但其实并不平等,现在都倡导女权主义,但我觉得女权主义也是女性对于自己的不自信,其实如果真的觉得平等,就不会去过分地解读女权主义,就像我练习拳击,虽然有人觉得女性不适合拳击,觉得暴力、不太女人,但是我觉得做好自己,做自己喜欢的就好”(被访者9)。从研究来看,现代青年女性从主观上改变了健身场域的自我认知。这种自我认知可以使青年女性跨越健身运动中性别秩序的鸿沟,进一步弱化了非传统健身项目对青年女性参与的偏见影响。这意味着通过拳击健身的练习,有利于青年女性在健身场域中跨越健身项目性别区隔的边界。

3.社会性别角色的重塑

性别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是按照人们的生理性别被赋予,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当下女性在健身过程中追求时尚、苗条、漂亮的身材被女性主义者认为是男权社会话语权力所制造的,并通过女性的身体实践展现出来,成了权力等级制度和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机制。一直以来拳击都是男性主导的运动,在其训练氛围中不仅由外而内地塑造男子气概,也鼓励男性气质的释放。青年女性参与原本属于男性主导的运动,从行为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传统性别秩序的抵制和突破。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参与拳击健身的女性摆脱了柔弱的、弱势的、无力的状态,展现出独立的、健康的、自我肯定的形象,这是对传统性别秩序中一系列观念的颠覆,其中包含着对性别角色的重塑。

青年女性参与拳击健身运动,影响了以往以男性为中心的体育环境,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健身场域中传统认知的性别角色。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非传统健身领域,她们开始抵制或改变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文化和性别秩序,这些现象逐渐改变了传统性别文化赋予的女性性别角色束缚。青年女性的性别角色受到社会规范与文化价值的引导、形塑与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或多或少对身体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弱化,致使女性对自我保护的不足和弱者意识的产生[31],但文中拳击健身塑造的女性身体却对以往性别差异表现出隐性的认知变化。正如一位被访者开玩笑地说道,“练了拳击以后不用担心被家暴了”(被访者6)。虽然被访者是在开玩笑,但可以看出拳击的练习使女性从内心产生出一种独立的可以与男性对抗的平等性别角色意识。通过拳击练习的具身实践(embodiment),可以让青年女性参与者的身体摆脱先天生理原因带来的被压制的弱势地位,使女性自我意识与身体形象真正的强大起来。

拳击健身有别于其他符合女性气质的健身项目,其运动特点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和付出极大的意志力来克服训练的高强度,其效果能够达到磨炼个体的意志品质,进而促进身体赋权。这就导致拳击健身不能简单地被视为青年女性从社会环境中脱离出来的一种简单的放松或释放的健身运动,而应该是一种用来界定现代社会青年女性自我价值和身体与意志重塑的身体实践方式。“刚开始的时候我很逃避对抗练习,教练安排我和男会员对打,我就很担心被打,慢慢地随着自己技术的掌握,后来在尝试对打的时候变得胆大起来,有一次打完之后,对面的男会员说我的拳很重,一点也不像是女人打的拳,教练也夸我打的一点也不比男会员差”(被访者4)。这可以看出青年女性在参与对抗练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以往的性别经验,重新定义拳击健身对自我的意义。社会性别规范限定了男、女性的性别角色,但通过拳击健身的练习可以看出青年女性并没有保持缄默,通过非传统健身项目的参与来展现自身主观能力,寻求社会性别的认可,从而达到对性别压迫制度的抗争。

实际上,青年女性参与拳击健身可以为其创建一个持续可造的生活情景,通过拳击健身与性别角色的交互关系,使青年女性能够在个体层面上冲破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束缚,重塑新的社会性别角色。在青年女性对拳击健身的积极参与到社会性别角色重塑的过程中,拳击健身可以凸显和强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社会文化规范建立的女性行为制度准则,参与拳击健身的青年女性并未消极地接受,而是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对拳击等非传统健身项目的参与,为打破这种限制准则寻找突破口,拳击健身在这里可以被理解为塑造身体的一种方式,即一种对女性身体持续的再塑造,以求达到性别角色的重塑并实现女性内心祈盼的男女平等诉求。

五、结 论

本研究探讨了青年女性在拳击健身过程中的身体塑造以及性别秩序建构。通过青年女性拳击参与的经历来看,与传统性、非对抗性的运动项目相比而言,她们在身体经验上有着更多的冲突,主要包括自我审美与传统审美的冲突、固有的性别认同与拳击场中性别观念之间的冲突,在这种冲突的对抗与消解过程中,青年女性塑造了新的自我形象,使拳击健身成为青年女性新的健身选择。青年女性通过健身运动塑造身体的研究是当今性别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丰富了当前青年女性健身场域的经验研究,拓展了女性健身研究的应用领域,展现了青年女性在非传统健身项目中的身体建构过程。然而,囿于本文研究案例的有限性,相关观点与结论具有特定性,至于女性参与非传统健身项目的身体塑造与性别秩序建构是否具有普适性,以及是否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具有普适性,则有待后续研究予以验证。

女性在健身场域内想要达到真正的两性平等,涉及国家制度与个人日常生活和行为的改变以及广泛的社会支持。笔者建议未来对女性健身的研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更多地从女性参与非传统健身项目的意识形成、自我发展和特定社会情境下的行为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其次,从普通女性的主体性出发,重视对非传统健身项目的参与,使女性能够在健身领域构建其理想的性别秩序,破除传统性别观念的划分,不再受性别、家庭、男权主义等观点的左右。最后,在健身方式的选择上,能够以自身喜好、身体体能、经济能力、心理感受等为出发点,实现打破健身项目中性别区隔的目的,从而获得平等对待的目标。随着现代女性的发展越发趋于独立,女性广泛地参与拳击等非传统健身项目可以从社会认知层面改变女性本弱的形象。■

猜你喜欢

被访者性别角色身体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体育专业大学生性别角色特征及其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的相关性*
北京近八成公众支持补贴换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