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提升路径研究

2022-12-06蒋春婷杨丽娜曹富林季雪涛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认同感医学教育医学生

蒋春婷,王 维,张 利,杨丽娜,曹富林,季雪涛

(1.新疆第二医学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2.吉利学院,四川 成都 640400)

2020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战略措施,对于医学类院校,要以人文思想教育为载体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防病治病、爱岗敬业、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1]。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培育高素质人才需要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保证所有的课程教学中渗入思政元素,最终引导医学生对职业发展深入思考。

1 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即以课程为框架,思政为内容,构建医学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保障“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其思政元素,保证思政教育渗透在各个环节,以期实现价值引领。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2]。因此,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是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增强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方法。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丰富课程思政内涵,创新教学形式,开展第二课堂,让医学生走进病房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正确认识医生的职责[3]。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在于人才培养,新时代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主渠道,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培养知识渊博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学人才。简而言之,课程思政核心内涵是育人,引导医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为医学行业培育出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2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现实背景

2.1 课程思政与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关系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理解社会责任、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医学生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学人才,这也符合当代医学生职业认同培养目的。当前,部分医学院校主要以传统单一的被动式方法教学,缺乏师生互动,课堂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没有穿插思政教育,无法使课程思政与医学生的职业认同互通互融[4]。而医学作为一门生命科学,不仅要求医务工作者具备高超的技术,还需要医务工作者具备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据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教育对医学生健康成长和职业认同有指导意义,同时,医学生职业认同的高低也反映课程思政的有效性,二者在教育教学方面高度一致。目前,医学教育形势严峻,医学生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知识匮乏、职业认同感不足、政治思想偏移。针对这些问题,医学院校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医德品行。同时拓展课堂,打通课堂内外桥梁,找准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扩大思政教育范围,加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培养。

2.2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迫在眉睫

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对自己职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意义。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我国医学教育形式缺点凸显,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模糊,职业认同感不足,对自身职业性质、职业发展趋势了解甚少,这些是由于部分医学院校忽视职业认同教育导致教学理念偏差的结果。因此,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刻不容缓。课程思政是医学生职业认同培养的优化路径。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专业内容结合课程思政,把价值导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此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教学内容形式可以多样,例如,组织观看医学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找准职业方向,增强职业信心;开展专家讲座进行就业指导,对医学生的就业准备产生积极影响;结合社会热点,贯彻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建立课程思政融入职业认同培养体系,让医学生从社会实际了解行业的价值,强化其职业道德操守,从根本上保证职业认同感的提高。

2.3 课程思政助力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医学教育是增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关键举措,在连接医学生与医生职业中发挥着纽带作用,同时课程思政助力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相关研究表明,高层次的医学教育能够满足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低层次的医学教育无法提供医学生所需的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不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5]。医学教育主要包括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思政教育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强化医德教育的关键因素,在课堂上利用思政教育素材,加强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融合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能让医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培养良好的医德意识,增强职业认同感。然而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课程思政推进医学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应从职业精神、团队精神、时代精神等方面入手推动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3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生职业认同培养的契机

3.1 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指从业者在工作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奉献精神、职业意志的总称。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强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深化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精神层面推进职业认同培养工作。疫情期间,医务工作者职业自豪感逐渐增强,可以据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宣传教育,例如通过媒体正面宣传医务工作者的爱岗敬业、严谨求实精神,帮助医学生明确职业定位,加深对职业精神的感悟。以此为契机对医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教育,使医学生更加了解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同时结合课程思政,改革课堂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点评、翻转课堂、临床教学等方法,鼓励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3.2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作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在临床上,医疗工作能顺利开展是基于团队的相互配合,成员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必然导致团队内部人心涣散,对职业认知存在偏差,导致职业认同培养阻滞。因此,现代医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6]。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使医学生养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同时通过分享团队合作的成果、紧密联系成员之间的情感,提高他们对职业的认同。在新冠疫情中,全国共有346支医疗队、4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参与援鄂医疗工作,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医务人员在时间紧急、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打赢了疫情阻击战。他们身上展现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医学生坚定了职业目标。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也增加了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正向情感和职业认同。

3.3 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精神风貌,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前进、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构成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培育,能够提高其思政素养,促进其成长成才[7]。所以,培养医学生时代精神有助于厚植爱国情怀、践行使命担当、增进职业认同,实现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医务工作者展现的生命至上、舍生忘死、不畏艰难的抗疫精神是深层次的价值引领,因材施教,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挖掘抗疫中的感人事迹,找准时代精神的关键点,开发弘扬抗疫精神的教学内容,帮助医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抗疫精神[8],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

4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的策略

4.1 推行多元化教育手段

联系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将课程思政与医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行多元化教育。第一,搭建线上线下教育平台,将传统教学优势与信息技术互融,积极开展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专题讲座等活动,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其职业信心。第二,培养一批思想先进的医学生,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关注医学发展,学习前辈的感人事迹。同时,组建宣讲团分享医学故事,让更多的医学生感受到医务工作者职业的崇高性,明白职业素养与实践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医学生职业使命感与认同感。第三,改革教育教学,注重师生互动,采取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电影赏析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举措。在实际操作中,设置病例讨论,促进医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思政素养,全面提升医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显引领作用

师资队伍是医学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重视师资队伍思政素养的培养,突出教师的引领作用,使其成为指导医学生对职业正确认识的主力。第一,构建教学交流平台,让低年资教师能在平台上向高年资教师学习请教,有助于教师在交流中获得宝贵经验,以提高专业指导能力。同时,加大与外校合作交流的力度,让教师积极参加校外医学讲座,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掌握先进教学方法,以此引领学生学习成长,坚定职业信念,增强职业情感认同。第二,强化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能力与医学教育质量密切相关。课外,教师可以通过与医务工作者交流学习培养科研思维,锻炼操作能力,掌握操作技术,参与临床实践,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激发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的培养。第三,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监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应该合理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政治宣讲、主题报告等活动,实现价值引领,从而对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4.3 确立指导思想,改进课程设置

随着教育改革,传统教育模式逐渐被新型模式替代,将职业认同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中,充分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第一,开展校外课堂。让医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可以积累社会经验,提高服务水平。社区服务帮助医学生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为他们送去温暖,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医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成就感,更能体验自我价值,明确职业目标,增进职业认同。第二,加强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从教学内容着手,运用医学专业课中蕴含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科研精神等,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协同育人的目标。例如,在课外时间让学生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并作为医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素材,为医疗队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进行医学实验时,加强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严格要求实验操作步骤,严禁数据造假、抄袭,培养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第三,明确指导思想。教师应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医学教育,提升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专业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

4.4 结合时政热点,融入医学职业教育

时政热点与医学课程思政和职业教育有契合之处,热点事件能为课程思政和职业教育提供教学素材,激发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一,思政实践教学融入“抗洪救灾精神”。2021年7月中旬开始,河南各地连续降雨,造成特大洪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军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赢得了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在这之中形成的抗洪救灾精神成为培育医学生使命与责任意识的精神源泉。医学生作为时代亲历者,能从中获得归属感,增强职业认同感。第二,传承红色基因。高校可以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传唱红色歌曲,宣讲红色故事,引导医学生把人生志向转化为持续奋斗的动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无形中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以及医学教育质量。

4.5 完善职业认同教育保障机制

完善职业认同教育保障机制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第一,建立健全各类教育制度,并严格落实执行,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良好的学习秩序和环境,能为增强医学生职业认同奠定基础。第二,建立健全监督体系,通过成立监察小组,对教师职业认同教育的落实进行督促、管理。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开展职业认同教育并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对医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能够激发正向的职业情感和自身潜力,以高水平的职业认同感助力医学专业学习。第三,对医学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各教研室为单位,教学负责人定期全面总结课程思政巡察与监督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坚持以问题导向,探究相关的解决方法,统筹规划教学安排,完善职业认同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认同感医学教育医学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