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实习对高职高专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影响及对策

2022-12-06王海燕彭海燕张永波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师范生信念考核

王海燕,彭海燕,张永波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茂名 525000)

1 问题的提出

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的素养,为此,近些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也相应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理念、较高的业务素养和水准,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违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问题,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收受家长赠送的贵重礼品或金钱、教学敷衍了事等,上述教师出现的失德行为从根本上来说是缺乏教育信念。

目前关于教育信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职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对于师范生教育信念的专门研究寥寥无几,并未形成专门化和体系化,缺乏师范生教育信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师范生教育信念的研究处于被忽视的境地,这也致使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培养未引起师范院校的重视。但事实上培养师范生的教育信念理应是师范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因为师范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价值等问题的认知,这是其专业成长的支点,也是其教育信念形成的重要源头[1]。

Nisbett指出早期的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个体最终的判断,这种判断继而变成不易改变的具有持久性的信念[2]。师范生教育信念的状况将影响其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倾向、入职后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对于师范生而言,正确的教育信念将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专业认同和专业情感,增强专业学习的动力及克服专业学习困难的毅力。因此,加强对师范生教育信念的研究、推广和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教育信念的形成阶段来看,师范教育是教育信念的形成时期,此时师范生的教育信念尚未确立和巩固,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师范生教育信念的途径,也是引发师范生教育信念变化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研究以高职高专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实习为中介,以问卷的方式调查高职高专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前后,其教育信念的变化情况,提出强化高职高专师范生信念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2 教育实习后高职高专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变化状况

2.1 课程信念:教育实习使师范生更加坚定了现代课程目标和设计的理念

了解和把握师范生课程信念的状况,尤其是在教育实践的冲击下,课程信念的变化情况将关系到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成效。调查发现,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后,其课程信念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保持基本稳定且略有增长的态势。教育实习前,持有良好课程信念的师范生约占72%,教育实习后,增长到77.2%,其中,在课程目标和设计方面增长的幅度是最大的,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增长了9%。从课程信念在教育实习前后变化的倾向来看,教育实习对师范生课程信念的影响是正向的。此外,师范生的课程信念更加契合现代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上以学生的生活为设计依据。

2.2 教学信念:教育实习后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其有无教育信念,有何种教育信念,将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校的教育质量,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信念,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3]。对于高职高专师范生,其未来面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小学和幼儿园,所以高职高专师范生教学信念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理解、认同和内化程度,直接决定教师外显的教学行为。帕亚斯指出,许多证据表明,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计划、教学决策和课堂实践[4]。

从调查中发现,高职高专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后对教学信念均持有较高的认同。关于良好教学信念的各项调查,如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原则以及教学评价等均接近或超过90%,91%的高职高专师范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要传播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90%的师范生认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且坚持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后所表现出来的高比例的科学教学信念,是与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相契合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特点,这无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开端。

2.3 教师信念:在教育实习后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出现了弱化

信念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柏拉图首次提出后,经过后继者的不断丰富、延伸和拓展,在教育领域中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教师的教育信念是相关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如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职业理念及师德也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师素养结构中位居首位。

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外显的素养,通过一定的标准可以衡量,高职高专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也主要集中于师范生的知识和技能,且为此制订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计划,如专业核心课程的设定与考核。职业理念与师德是教师内隐的素养,很难通过外在的书面考试和技能来衡量,所以也是各个高职高专师范院校难以操作和把控的内容,以至于其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被忽视和弱化。教师职业理念和师德是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态度,科学的职业认知和态度将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的树立,也是增强教师职业稳定性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师德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应时刻以为人师表、关爱尊重学生为从师的准则,从而树立起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人生成长的参照榜样。教育要有精神支柱,教育者也要有精神支柱,并自觉地引领学生用心去培植他们的精神支柱[5]。

教师职业理念和师德从某种角度说是教师信念的体现,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同是教师职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持教师良好职业情感态度的基础。在调查中发现,师范生的教师信念经过教育实习后,出现了被削弱的现象,如在教师职业的坚定性方面,被问及“是否会克服各种困难,励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只有68%的师范生做出了坚定的回答,与教育实习前相比,降低了13%;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被问及“不管学生的成绩如何,教师都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时,也同样降低了8%。从中可以发现,师范生在良好教师信念方面出现了动摇,虽然部分师范生内心持有科学的教学信念,但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却不够牢固。

2.4 学生信念:对学生的正确认知有了提升

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儿童在人格发展上处于习俗水平,表现为两种阶段,“好孩子”阶段和制度的维护及遵守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对教师的话绝对遵从、信服并维护。此外,儿童处于皮亚杰人格发展阶段中的“他律”时期,即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更多的是依赖成人。从皮亚杰和埃里克森两者的人格发展理论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的学生信念将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马里奥和罗伯特指出,教师的教育信念直接左右着教师的教育实践[3]。如教师信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么他对后进生和学困生的态度将给予宽容、耐心和信心,教师的此种信念也将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效能感和正确的归因。根据维纳的学习归因理论,后进生或学困生在教师正确信念引导下,也会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提高学习成绩,即将学习的失败归为外因,而不是内因(如能力等)。

调查中发现,高职高专师范生经过教育实习后,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和学习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35%的师范生认为小学生运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在学习的强化物上,38%的师范生认为对低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物质强化比精神强化效果好,两者比教育实习前高出10%。在学习方式上,80%的师范生更加赞同合作学习,认为合作学习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2.5 学校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角色的信念有了提升

学校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价值取向,将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速度及主流价值观。陶行知、陈鹤琴、杜威以及蒙台梭利等教育家试图通过学校教育实践,改变当时社会不合理的教育气候,进而由改变的学生去改变整个社会。陈鹤琴的教育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培养人格健全的儿童,去构建理想的和平社会。

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深远,在调查中,师范生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关系方面,在原有教育信念的基础上,教育实习后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如对学校教育在服务、引领、改造社会的态度上,由35%上升到43%。同时学校教育在社会的认可度也有了提高,这是好的趋向,是对“读书无用论”的反击。

3 提升高职高专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对策

3.1 学校教育方面

3.1.1 在培养目标上实现信念教育的课程化 教育信念要想成为师范生专业学习的内在精神动力,仅靠师范生无意识、偶发性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师范院校给予教育信念明确的教育和指导。美国学者理查森指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看,学习的信念是学生理解了什么和如何理解他们所学的关键所在[6]。让师范生“知其然”,然后“情其然、意其然”,实现“行其然”。按照心理学将知识的划分,即只有在头脑中形成“是什么、为什么”的教育信念的陈述性知识,才能转化为“怎么做”的教育信念的程序性知识。对于师范生而言,没有前者的系统学习,后者的构建是无从谈起的。

师范院校要让师范生实现关于教育信念的“知其然”和“行其然”,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有明确的要求和体现,并通过课程的形式具体落实。在课程目标上,体现出信念教育的情怀意识和实践行为;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出信念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在课程组织上,体现出信念教育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在课程实施上,体现出信念教育的通俗性和生动性;在课程评价上,体现出信念教育的灵活性和多元性。此外,为保障教育信念课程的开设能够发挥实效,在课程学习结果的考核上应实施学分制,且学分的权重要有一定的分量,以从外在的要求上引起师范生对教育信念课程的重视,并激发师范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1.2 在课堂教学上实现信念教育的通俗化 教学是实现信念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实施的形式和方式将影响师范生的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师范生对教育信念的吸收、内化和践行。重视教育信念课程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师范生教育信念养成最关键、有效的路径。教育信念课程可以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存在于课程结构中,通过教育信念课程的学习,让师范生对教育的相关因素产生正确认知,培养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精神。相对于核心课程,教育信念课程更加关注师范生内在精神的培育。

要培养师范生内在的教育情怀,仅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难以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育信念课程的教学,应该结合教育信念的特点和目标,有的放矢。在教学形式上,以讨论、探究、合作为主,以讲授为辅;在教学组织上,以小组为主,以集体为辅;在教学内容上以事迹鉴赏为主,以理论学习为辅;内容呈现方式上,以图片视频为主,以文字为辅;教学实施上,以校外参观实践为主,以校内课堂学习为辅。通过事迹、案例、探讨、教育实践等教学方式将教育信念的抽象性和深刻性变得通俗易懂,使师范生在这种教育格局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

3.1.3 在课程评价上坚持教育信念评价的多元化和灵活化 师范生信念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坚定不移的正确理念和品质,并能通过学习内化为师范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和追求。从信念教育的诉求上看,传统的书面考试难以确保信念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考评师范生的教育信念课程,从行为心理学上来说,外在的言行是内心活动的显现。重视师范生平时的言行表现是考核师范生教育信念的重要方式。教育信念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的考核分为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两种,教师考核主要是任课教师根据师范生信念教育的宗旨,创建每个学生关于教育信念的观察记录手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表现进行有所重点的记录,作为后期评估学生教育信念的重要参考依据。学生考核主要通过同学来考查在课余时间里师范生在教育信念方面的表现,学生的考核以宿舍为单位,同宿舍的人将宿舍里的其他人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依然是有所重点地记录舍友的教育言语和行为。学期末相关教师对其进行汇集、整理和分析,结合教师自身平时的观察记录,对每个师范生做出综合的评估等级。期末考核摒除卷面考试,采用面试谈话、问题回答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师通过与学生聊、看、听的互动和交流,判断学生教育信念的状况,给予相应的等级。最后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给出最终的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的等级给予相应的学分,并将学分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中。

3.1.4 在校园文化上打造教育信念的生活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对师范生的信念教育,既要通过外显的课程体系来贯彻落实,又要通过内隐的潜在文化去耳濡目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代表,其秉持的教育理念及践行的教育言行将对师范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是他们观察、模仿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对个人的智力、语言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对个人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7]。

此外,教室的主题墙、校园的宣传栏、广播以及LED屏等,都可以成为宣传教育信念的窗口,如我校利用大课间20分钟时间,通过校园广播,推出栏目《榜样的力量》,将学生身边中的优秀事迹传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师范生一方面感受榜样力量,产生替代性强化的心理倾向;另一方面让师范生感知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以成为榜样。

这些存在于校园文化中的隐性教育对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它的教育偶发性、随机性、灵活性以及广泛性的特点,更易对师范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实践证明,先进模范教师的事迹,特别是本校优秀毕业生的现身说法,对培养师范生坚定的事业信念效果非常显著[6]。

3.2 实习单位方面:承担起师范生信念教育的责任

教育实习的体验是否愉悦关系到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对教学及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更深入地来说,关系到师范生教育信念的价值倾向。实习单位作为师范生培养教育的构成体,有责任承担起信念教育的使命。在选择师范生的指导教师上,首先,应选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和管理工作积极、认真、充满教学热情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其次,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师范生的“师范性”进行指导,还要对其教育信念进行引导和强化。

师范生和指导教师的关系如同师徒关系一般,因此,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45分钟,还有课余时间。课余时间的信念教育则是两者面对面零距离交流,也是两者灵魂对灵魂的触碰。通过交谈,师范生对指导教师产生更强的信任,如此,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信念教育更易被认同和内化。实习单位在对师范生进行实习评价时,要进行师范技能和教育信念的双向评价和考核,为师范院校的后续教育提供资料和方向。

3.3 社会方面:营造崇尚信念的环境和氛围

社会是师范生教育信念影响因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对师范生的教育信念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为此,社会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弘扬文化信念。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传统文化以及开学季央视推出的《开学必修课》节目,还有相应的书籍如《榜样》《互助》《报国》《守护》《超越》《拼搏》等。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就是信念的力量和见证。学习英雄人物就是学习他们身上的执着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这与师范生的信念教育有异曲同工之效,对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高职高专师范生正确教育信念的养成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其中内因在自己,外因在环境,师范生要秉承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理想,在教育环境的协助下,树立崇高而科学的教育信念。

猜你喜欢

师范生信念考核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为了信念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