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肉牛种业发展进程、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2-12-06崔金磊王立东于树海李旭光张志宏
戴 雪,崔金磊,吴 彤,王立东,于树海,李旭光,李 婷,张志宏
(1.通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通辽 028000;2.开鲁县畜牧水产工作站,内蒙古 开鲁 028400;3.开鲁县小街基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开鲁 028417;4.通辽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内蒙古 通辽028000;5.通辽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具有悠久的养牛历史,素有“黄牛之乡”之称。多年来通辽市坚持“科技兴牛,良种先行”的发展理念,在肉牛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历史进程中,根据市场需求,明确改良方向和育种目标,推进品种改良和优化,重视发挥优质种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了完整的制种、供种、推广为一体的良种繁育体系,已经形成以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科尔沁肉牛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高林屯种畜场为核心,17个优质母牛繁育场为基础的制种、供种体系,具备了年培育种公牛100头以上、年生产冷冻精液200万支的制种、供种能力,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先后培育了优质地方品种科尔沁牛、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和科尔沁肉牛,实现黄牛品种由役用到乳肉兼用,再到专门化肉用品种的更替,优良品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本文回顾和总结了通辽市肉牛种业发展进程,同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通辽市肉牛种业发展进程
1.1 品种引进和常温人工授精
随着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应用,牛的役用功能逐步弱化,牛乳和牛肉成为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得到重视。为了提高本地蒙古牛的乳、肉性能,20世纪60年代将杂交优势理论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实践,1963年开始提出用三河牛和西门塔尔牛改良本地牛,改良向乳肉兼用方向发展,开启了通辽黄牛改良的历史。1963—1967年先后从锡林郭勒盟额力图牧场、原呼伦贝尔盟谢尔塔拉牧场引入苏系、德系西门塔尔牛212头,其中公牛82头,母牛130头,在嘎达苏种畜场进行纯种繁育。为了高效利用种公牛,应用推广了常温人工授精技术,比自然交配种公牛利用率提高了3~5倍。杂交牛生产性能显著提升,成年母牛体重比蒙古牛体重增加了141 kg,提高了50.4%[1]。
1.2 冷冻精液生产与推广
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杂交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改良效果,但是优质种公牛紧缺,不能满足改良需求。牛冷冻精液生产和人工授精技术是高效利用种公牛的手段。通辽市在1974年建立全国首个牛冷冻精液供应站(先后更名为哲里木盟冷冻精液站、哲里木盟家畜繁育指导站、通辽市家畜繁育指导站、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1975年开展牛冷冻精液制作实验,获得成功。在当时生产颗粒冷冻精液的条件下,应用冷冻精液配种技术,一头种公牛一年配种母牛由30~50头提高到2 000头以上,大幅度提高了优质种公牛的利用率,加快了群体改良速度。原哲里木盟冷冻精液站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制定了《牛冷冻精液制作规程》和国家标准《牛冷冻精液》(GB4143—84),1986年获国家标准局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随着冷冻精液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生产设备更新,目前一头种公牛年生产细管冻精达1.8万支以上,能配种母牛0.9万头以上。
通辽种公牛站经过多年投资扩建、技术改造、公司化改革现更名为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通辽种公牛站),目前牛冷冻精液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2020年末存栏种公牛124头,其中西门塔尔牛106头,科尔沁肉牛8头,其他品种牛10头,生产冷冻精液266万支。自1975年建站到2020年,累计生产牛冷冻精液约3 800万支(剂),品种以西门塔尔牛为主,兼有荷斯坦、皮埃蒙特、夏洛来、利木赞等,冻精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在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发布的《2017年肉用及乳肉兼用种公牛遗传评估概要》中,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有54头种公牛中国肉牛选择指数(CBI)高于110,有33头种公牛名列前100名;在《2019年肉用及乳肉兼用种公牛遗传评估概要》[2]中,5头种公牛名列前10名,13头排名前50名;在2020年国家畜牧总站公布的《2020年中国肉用及乳肉兼用种公牛遗传评估概要》[3]中,首次公布了80头后裔测定西门塔尔种公牛结果以及366头西门塔尔牛的基因组评估结果,中国肉牛基因组选择指数(GCBI)前100名中,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种公牛入围40头,17头入围CBI前100名。
1.3 优质肉用种牛自主培育
为了改变优质肉牛种源紧缺,依赖进口的局面,进一步提升优质肉牛制种能力,2014年投资建设了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通辽有高林屯、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年培育优质种公牛100头以上。为快速扩大核心群数量,2016年引进澳系母牛200头、美系胚胎800枚;2018年为扩大血统,引进加系西门塔尔牛胚胎400枚。据2021年10月数据,核心育种场存栏牛846头,比2020年同比增长103%。自主培育的种公牛获得市场认可,2018年参加首届全国种公牛拍卖会,获得7个单项奖,一头种公牛拍卖价格达到22万元,夺得标王;2019年8月第二届全国种公牛拍卖会上获得一项“金牛奖”和一项“银牛奖”。
201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审批,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获批成立内蒙古科尔沁肉牛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以此为平台开展胚胎移植等现代繁育技术生产种牛的应用研究,对后裔测定成绩高、市场认可度高的优秀种牛生产胚胎,提高了优质种源的生产效率。胚胎生产及移植技术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2021年进行了7批次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共生产合格胚胎1 138枚;移植胚胎173枚,妊娠率为51.94%。2018—2021年累计胚胎移植牛1 302头,获胚胎移植牛669头;生产合格胚胎2 916枚。
1.4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品种改良
1.4.1 科尔沁牛培育
在转变牛役用功能的历史背景下,1963年开始用西门塔尔牛、三河牛为改良父本对蒙古牛进行改良,提高产乳、产肉性能。1975年制定了科尔沁牛育种技术路线,即以西门塔尔牛为主要父本,级进杂交至二代或三代,进行横交固定、自群繁育、选育提高,培育乳肉兼用型品种,1990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验收,命名为“科尔沁牛”。乳用性能:产奶量(混合胎次)半舍饲(280 d)2 640 kg以上,放牧(120 d)1 380 kg以上,乳脂率4.0%以上;产肉性能:18月龄阉牛经短期育肥,体重320 kg以上,屠宰率53%以上,净肉率43%以上[4]。
1.4.2 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培育
为进一步提高科尔沁牛产乳、肉性能,在科尔沁牛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加系、法系、美系西门塔尔种公牛生产冷冻精液,建立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以纯种扩繁和扩大改良群相结合的办法,采用同质选配方法,强化纯种选育,进一步提高科尔沁牛乳、肉性能,培育具有科尔沁草原地域特点的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经过选育提高科尔沁牛乳、肉性能显著提升。肉用性能:短期育肥后,18月龄以上公牛或阉牛屠宰率54%以上,净肉率45%以上,成年公牛经强度育肥,屠宰率60%以上,净肉率50%以上[5];乳用性能:核心育种场4 500 kg以上(305 d,第3胎以上),乳脂率4.0%以上;并出现了产奶量9 000 kg以上的个体[4]。主要性能指标达到西门塔尔牛品种标准。2002年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验收命名为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6]。
1.4.3 科尔沁肉牛培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专门化肉牛成为肉牛市场的首选品种,科尔沁牛乳肉兼用型的特点成为制约其肉用性能的瓶颈。为适应市场需求,需强化其肉用性能,培育专门化肉牛品种、实现肉牛品种本土化是通辽市现代肉牛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展了以提高和改善肉用性能为目标的科尔沁肉牛培育工作,制定了科尔沁肉牛培育技术路线。科尔沁肉牛是以科尔沁牛为母本,以北美西门塔尔牛(偏肉用型)为父本,采用开放核心群育种技术,在杂交二代中选择理想型的公母牛进行横交固定、自群繁育和选育提高,培育的具有肉用性能优良、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目前已经形成了肉用性能突出、遗传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的科尔沁肉牛种群。2020年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科尔沁牛》(DB15/T 1965—2020),主要性能指标:成年一级公、母牛体重1 100 kg和550 kg以上;青年母牛初配月龄16~18个月,体重达到380 kg以上,公犊牛断奶至16月龄持续育肥,平均日增重1 400 g,平均体重达到630 kg,阉牛断奶后持续育肥至16月龄,平均日增重1 300 g,通过短期育肥,18月龄以上的育肥牛出栏体重650 kg以上;屠宰率达60%以上,净肉率52%以上,背膘厚度1.0 cm以上,眼肌面积80 cm2以上[7]。
科尔沁肉牛培育项目被列为2019—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开展了29个子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24篇,制定科尔沁肉牛品种标准、饲养管理规程等地方标准2个,行业标准4个,专利1个。
1.5 全面推广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
为了全面提升牛群质量,促进牛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2001年5月通辽市政府下发了《关于2001年黄牛冷配25万头的实施意见》,自2001年至今通辽市母牛全部实施冷冻精液配种,成为全国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推广力度最大的地区。通辽市建立了完善的市、旗县区、乡镇苏木、嘎查村四级牛冷冻精液推广体系,现有市级良种推广机构1个,旗县级9个,苏木乡镇级131个,肉牛冷配站点3 158个,牛人工授精技术员3 466人,年冷配母牛100万头以上。经过几十年牛人工授精技术和选种选配技术应用推广,母牛群体质量不断提升,良种及改良种比例达到96%以上。建设优质母牛繁育场17个,其中万头养殖场4个、千头养殖场11个,培育母牛繁育示范户2 781户。通辽市牛群质量全国闻名,是辽宁、吉林、河南、河北等省份的优质育肥牛源。2017年以来,6月龄犊牛平均价格1.8万元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牧业年度,通辽市肉牛存栏295.53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83.81万头;出栏肉牛100.21万头;牛肉产量18.44万t,主要指标均在全国地级市排名前列。“科尔沁牛”已注册地理标识,“科尔沁KERCHIN”及图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科尔沁肥牛”已获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产地标识注册。通辽市2017年12月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命名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
1.6 肉牛全产业链发展
通辽市在良好的肉牛种业基础支撑下,产业链不断延长,2020年种植青贮33万hm2以上,人工种草保有面积7万hm2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粗饲料储备量2500万t;建有哈林肉业、内蒙古邦杰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伊赛牛肉有限公司等7家龙头企业,年屠宰加工肉牛能力达80万头以上;具有功能性产品,以及皮、骨、血、脏器等深加工企业;拥有成峰牲畜交易市场、雨田农畜交易市场、伊胡塔牛市等10个肉牛交易市场,活牛年交易规模150万头,交易额200亿元以上,建设了中国(活牛)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了活牛的网上交易;制定出台了《肉牛养殖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金融支持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创新“保险+”模式,完善活体抵押,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进入肉牛产业。呈现饲草料种植和加工、肉牛屠宰加工、功能性产品深加工、肉牛交易流通、肉牛养殖金融等与肉牛紧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了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2 通辽市肉牛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育种基础不强,制种能力有待提高
育种技术体系基本建立,但仍需完善。首先是育种群数量不足。目前通辽育种核心群母牛不到2000头,育种群不到5000头,种牛选择强度不高,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种子母牛。肉牛业发达国家的每一个主导品种都有大于5万头的育种群,种公牛的选择强度0.5%以上[8],通辽市与之相比差距很大。二是育种基础数据不足。群体遗传进展及遗传评估依赖强大的育种数据库支撑。目前良种肉牛登记、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由于管理机制、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问题,存在育种基础数据不足、不准确的情况,使遗传评估缺少足够的数据支撑。三是种公牛后裔测定数量少,后裔测定值是评价种公牛质量的可靠指标,由于受后裔测定的各种条件限制,目前只有少量种公牛开展了后裔测定。
2.2 育种企业资金不足,制约技术引进和创新
肉牛品种的自主培育既是企业行为,更是国家肉牛产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问题。种业的发展具有社会公益性,育种经济效益直接受益人是农牧民,主要是社会效益。目前种业在种源生产、人才引进等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像胚胎技术体系建立和推广是持续推进的工作,而且见效周期较长,需要长期、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育种企业很难得到资金持续支持,开展育种工作面临着资金缺乏的困境。
2.3 建立肉牛育种联合体进展缓慢
通辽市高林屯种畜场、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公司具有各自技术优势,但目前这些优质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配置、有效统筹,未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影响育种效率和育种水平的提升。
3 通辽市肉牛种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肉牛种业水平
在制种方面,要扩大育种核心群规模,增强制种能力。高林屯、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要加强核心群和育种群选种选配工作,统筹做好2021—2025年选配方案,高效合理利用优质种源。进一步改革育种体制机制,扎实做好良种肉牛登记、体型鉴定、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种公牛后裔测定,为遗传评估提供足够、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数据。及时将优秀母牛转入核心群,扩大育种核心群规模,优化和丰富遗传基础,提高种牛选择强度,提高制种质量。在供种方面,通辽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要加强种公牛饲养管理和提升冷冻精液制作水平,保证提供优质冷冻精液产品。在用种方面,加强市、旗县区、乡镇苏木、嘎查村四级牛冷冻精液推广体系建设,保障优质冻精、液氮罐、运输车辆等物资供应;抓好人工授精技术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工作,在做好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推广的同时,开展“肉牛一年一犊”等高效养殖综合技术推广,提高牛群扩繁速度和牛群整体质量。
3.2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高效生产优质肉牛种源
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等团队的人才、技术资源,开展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研究,把传统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推进超数排卵+体内受精、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繁育技术的应用,提高育种技术科技含量,提升育种效率。做好通辽市科技攻关项目(2020—2022)“牛细管冻精有效精子数技术攻关”工作,通过牛冷冻精液稀释液、冻精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可视输精枪的应用研究,达到项目预定指标,即每支细管冷冻精液有效精子数由800万降低到400万~600万,冻精活力提高0.05个百分点。1头优秀种公牛终生增产1.75万支冷冻精液,提高优秀公牛种质资源的利用率。
3.3 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推动种业发展
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9],对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高度重视包括肉牛在内的种业发展,2021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也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种业发展规划》,要认真学习领会国家、自治区种业振兴政策,充分利用各项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及资金,进一步拓实基础、补短板,推进肉牛种业高质量发展。
3.4 重视肉牛种业技术人才培养
一是培养高新技术实操人才。通过开展技术合作、立项研究等形式进行现代育种技术高端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建立肉牛胚胎生产技术团队,提高优质胚胎生产能力。二是培育高新技术推广人才。在现有的牛人工授精技术员中选择专业基础好、技术水平高的年轻人,进行牛胚胎移植技术培训和操作实习,使其成为牛冷配、胚胎移植“双能”配种员,满足胚胎移植技术推广的需要。三是培养复合型配种技术员。充分利用推广体系中3 466名人工授精技术员的人才资源,对其进行肉牛养殖技术培训,把配种技术员培养成为懂营养、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的肉牛养殖复合型人才,发挥他们在肉牛养殖生产一线综合技术服务作用。
4 小结
通辽市肉牛种业经过不断探索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锐意进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国家《“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种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按照国家肉牛种业体系建设要求,加快推进肉牛遗传改良计划、深入实施肉牛育种联合攻关、推进肉牛遗传评估技术升级、加快科尔沁肉牛品种选育提高,做大做强通辽市肉牛种业,为我国肉牛种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