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以沈阳市为例

2022-12-05关英明

关键词:沈阳市载体景观

关英明

城市公共空间类型多样、功能丰富,广场和公园是典型代表,它们是政府精心设计和建设的、供广大人民群众休憩娱乐的场所,是城市的“脸面”和“喉舌”。广场和公园自身及其中的设施和附属物都将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城市广场和公园也是市民经常驻足、自我休闲、与人娱乐的聚集地,是政府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接的重要平台,是影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指数的因素之一。把广场和公园这些典型公共空间视为城市宣传工作的特殊阵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对城市实施高效管理,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明智选择。

宣传语言景观是指政府相关部门设置的,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张贴、悬挂、陈列的与国家大政方针、主流价值观等内容相关,包含语言文字元素在内的标语、名牌、雕塑、布告、宣传栏等。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国内首次论及语言景观的应是孙利2009年发表的《语言景观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1]。目前国内关于语言景观的研究分为两大类:一是理论层面的研究,关注语言景观的定义、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理论构建等,如尚国文、赵守辉[2],李宇明[3],张天伟[4]等学者进行了相关探索;二是实证层面的研究,多是对特定区域空间的语言景观研究,大中城市、旅游景区和国家重点经济区等都是重要的调查研究对象,俞玮奇等[5],王克非等[6],刘楚群[7]等做了相关研究。沈阳市是东北重镇,其城市宣传语言景观状况关乎沈阳市的形象及城市文化建设等。鉴于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对沈阳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宣传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把握沈阳市城市宣传语言景观概貌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给出城市公共空间中宣传语言景观提质增效的建议。

一、调查设计及结果

为了较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沈阳城市公共空间中宣传语言景观的样貌,调查前我们做了周密细致的设计准备,对调查结果也做了认真整理。

(一)调查设计

首先,组织、培训调查队伍。筛选出16名有研究兴趣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并向他们做了调查说明和培训。在调查正式展开之前,课题负责人带领全体调查人员到皇姑区泰山路广场进行实地调查演练,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调查目的、内容和技巧。

其次,精心筛选调查空间。调查聚焦沈阳市内的8个行政区,分别是沈河区、和平区、皇姑区、大东区、铁西区、于洪区、沈北新区和浑南新区,在各区中依据等距分布法选择典型的公共空间。为了保障公共空间的典型性,我们确定了人流量大、室外开放、可以自由进出、周围居民经常光顾的场所4个条件来筛选调查空间,最终确定的是各行政区的广场和公园。结合各区的具体情况,课题负责人与各调查小组成员共同确定了97处典型的公共空间,分别为沈河区14处、和平区9处、皇姑区15处、大东区12处、铁西区16处、于洪区13处、沈北新区6处和浑南新区12处。

第三,明确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实地调查是使用手机或相机做穷尽式拍照,并在现场录制一份整体环境的小视频,作为后期评价语言景观的“语境”;拍照过程中,如果语言景观上的信息模糊不清或者残缺不全,调查人员会及时与附近的长住人群沟通,并探询他们对周边宣传语言景观的态度。

第四,语言景观信息转写。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及时把语言景观上的语符种类、文字内容、制作部门、载体材料等信息转写到统一格式的表格中,建成文本数据档案,便于后期比较、整合研究。

(二)调查结果

依据调查所得文本数据档案中语言景观的信息,从不同视角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

1.语言景观的区域分布

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分布情况统计如表1。

表1 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分布情况

表1显示,课题组共调查了97处公共空间,收集到710个宣传语言景观,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平均数为7.3个。从平均数上看,各区数值差异较大,皇姑区为13.2个,数量最多;铁西区和于洪区紧随其后,分别为11.9个和10.5个;沈河区、浑南新区、沈北新区和和平区的平均数都很低,没有超过5个。另外,在所调查的公共空间中,也存在没有宣传语言景观的情况,其中皇姑区和大东区的宣传语言景观空间出现率为100%,其他各区的空间出现率有所差异,但都不低。这些平均数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区政府有关部门对宣传语言景观设置及其背后相关主题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各行政区对典型公共空间的利用程度。

2.语言景观的语符运用

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语符种类及出现频次统计如表2。

表2 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语符种类及出现频次

调查发现,沈阳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中出现的语言文字符号有中文、英文、韩文和汉语拼音4种(1)严格来说,汉语拼音属于中文范畴,但因其属于相对独立的一种语符形式,所以这里单独算一种形式。,但以上语符的使用频次差异很大,主要是以单一中文形式为主,一共出现696次,出现频率高达98.03%。其他形式出现频次都很低,其中单一英文形式出现了4次,分布在两个行政区;“中文+英文”形式出现了8次,分布在4个行政区;“中文+韩文”形式仅在1个行政区出现1次;“中文+英文+拼音”形式也仅出现了1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三条“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的规定,在官方设置的语言景观中仅使用英文是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有两种以上语符在同一语言景观中共现时,需要注意多种语符的大小和排布位置,要以中文为主,其他语符为辅,调查所得“中文+英文”、“中文+韩文”、“中文+英文+拼音”形式的10个语言景观的语符设置均符合规范。

3.语言景观的宣传主题

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反映的主题情况统计如表3。

表3 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的主题内容

调查发现,有多个主题相同、甚至语符内容完全相同的语言景观出现在几个乃至全部的行政区。表3是课题组对主题出现频次比较高的语言景观的统计情况,其中,沈阳市“创城”宣传语言景观出现高达106次,占所收集全部语言景观的14.93%,而且在各区的分布相对均衡;其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全民健身和倡导文明礼貌主题的语言景观,出现频次分别是83次、79次和76次,占比分别为11.69%、11.13%和10.70%;沈阳市市民文明公约语言景观出现33次,占比4.65%,这是一批沈阳市特有的语言景观。“语言景观是城市文化风韵的更为直观的体现。”[3]这些高频出现的语言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沈阳市近几年宣传工作的重心及其主流文化。

4.语言景观的载体或材料

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载体或材料使用情况统计如表4。

表4 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载体或材料

调查发现,语言景观的载体或材料多种多样,如钢材、石头、木材、塑料、布料、纸板、墙体、地面等。“语言景观实际上是一种‘符号景观’,是多种模态的符号资源协同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8]同一主题的语言景观会使用不同的载体或材料,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语言景观就用了钢材、木材、塑料、布料、贴纸和墙体等多种载体或材料来呈现,不同载体或材料表现出的庄重感和美感差别度较大。表4显示,布料、钢材和木材是语言景观制作的主要载体材料。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置放的现状来看,在多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一)语言景观空间覆盖比较充分,但也有“死角”存在

课题组调查了97处典型的公共空间,搜集到710个宣传语言景观,平均每处公共空间出现7.3个。这个平均数说明沈阳市各区政府总体上对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宣传利用比较充分,能够积极运用这个特殊的宣传平台开展宣传引导工作,但各区之间比较起来差别较大。从表1可知,皇姑区、铁西区、于洪区的数据较为突出,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三个行政区的宣传工作力度更大。另外,从各行政区出现宣传语言景观的空间数量与所调查的空间数量比率来看,只有皇姑区和大东区是100%的空间出现率,其他各区都有几处公共空间出现宣传语言景观的数量为0,也就是说这些行政区的宣传工作还存在“死角”。这既是对这些重要宣传平台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与某区域民众深入“沟通”的宝贵机会。

(二)语符使用以汉字为主,语符种类单一

表2的统计数据显示,宣传语言景观中单一中文语符的运用占有绝对优势,占比高达98.03%。所收集的宣传主题语言景观,基本都是政府相关部门设置,面向市民宣传国家政策、引导社会价值的,“读者”主要是本地市民和周边民众,单独以中文为语符可以理解和接受。然而,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省会和国家重要城市的沈阳市,早已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此工作、学习和生活,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前进,那么城市文化就应呈现多元性,在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的设置上,就要顾及到外国人。对于一些宣扬中国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持久、广泛存在的宣传语言景观,除了中文,还应根据来沈的外国人情况配上英文、俄文或韩文等语符。

(三)语言景观主题内容丰富,宣传重点参差不齐

表3的统计数据显示,沈阳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的主题内容很丰富,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沈阳市市民文明公约、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大政方针和沈阳市阶段性特色工作要求等。从统计结果来看,各主题的语言景观区域分布并不均衡,而是或多或少地交叉分布于不同公共空间中。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景观,共出现83次,分布在41处公共空间中,占所调查97处空间的42.27%,有近一半的公共空间中设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景观,而且有的公共空间中出现不止一次,如皇姑区的5个公共空间中共出现25次,每个公共空间平均出现5次。相较而言,铁西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景观空间出现率最高,共有10处公共空间出现,占铁西区所调查公共空间的62.5%,其他各区的空间出现率分别是于洪区61.5%,浑南新区50%,和平区44.44%,大东区41.67%,皇姑区33.33%,沈河区25%,沈北新区16.67%。从各区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景观绝对数量来看,皇姑区最多,共25个;于洪区次之,共21个;最少的是沈北新区,仅有1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景观在沈阳市各区的分布相对均衡,在全市范围内“提供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底色”[9],其他多个宣传主题的语言景观分布则严重失衡,如“防止噪声污染”语言景观共收集到7个,在大东区就出现5个,占此主题语言景观数71.43%;“普法”宣传语言景观共收集到37个,在于洪区就出现25个,占比67.57%;“扫黑除恶”宣传语言景观共收集到10个,在于洪区就出现8个,占比80%;“模范人物”宣传语言景观共收集到40个,在皇姑区就出现33个,占比82.5%;“关爱儿童成长”宣传语言景观共收集到35个,在铁西区就出现13个,占比37.14%。可见,沈阳市宣传语言景观整体上主题内容丰富,但各区在宣传主题的选择和景观设置上差异较大。

(四)语言景观载体材料多样,选材缺乏审美考量

语言景观的载体或材料有钢材、石头、木材、塑料、布料、纸板、墙体、地面等多种类型。作为一种景观现象,语言景观对载体或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因为载体或材料直接影响语言景观的美感和持久性。以上载体或材料对语言景观的构成各有优劣,从造型美感方面看,石头和木材更优,钢材和塑料次之,其他材料再次;从使用持久性方面看,石头和钢材更优,木材、塑料和墙体次之,其他材料再次;从制作成本来看,石头的采购和制作成本最高,木材和钢材次之,其他材料再次。表4统计数据显示,布料、钢材和木材是制作宣传语言景观的主要材料,这应该是语言景观设置者考量以上客观因素做出的性价比最优选择。但课题组认为,还应把审美等主观因素考虑进来,注重语言景观的载体或材料与主题内容相匹配,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庄重、严肃的主题,最好采用钢材、木材、优质墙体、石头这类厚重、耐用的材料或载体,不宜选择布料、贴纸等轻薄、易损的材料制作,但调查中发现多处选用布料、贴纸等制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景观,这极易造成语言景观的破损、污浊和褪色。

(五)语言景观设置部门众多,景观形式杂乱不一

调查统计发现,语言景观的设置部门众多,收集到的语言景观标注的设置部门或机构有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省司法厅、沈阳市人民政府、市公安局、市文物局、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区委区政府、区文明办、区城市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区宣传委、街道办事处等50个。署名机构或单位,从国家部级机关到省、市、区、街道;有老体制下的政府部门,也有精简整合后的新部门;涉及政府机关的绝大部分部门,还有协会和重要国企。这么多的单位或部门各自设置宣传语言景观,在景观的形式设计、制作数量、位置布局、主题内容选择等方面庞杂多样、参差不齐,势必造成某些公共空间中语言景观整体“混乱”,削弱了宣传效果。

(六)语言景观语符使用总体规范,但也有个别错误

从收集到的语言景观观察,文字使用总体上是正确规范的,但也有一些语言景观中出现错别字、繁简字混用、词语搭配错误、语用失当等问题。如铁西区兴华公园一语言景观“要礼让共享公务,不躺卧独占座椅”中“务”应该是“物”;遍布沈阳市各区的“沈阳市市民文明公约”,还有“沈阳市市民公约”“文明城市市民公约”等不同表述;沈阳市各区多处出现的“讲文明语,做文明事,当文明人”语言景观的词语搭配有误,“当”和“人”不是合理搭配,调整为“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更加妥当;还有“文明的城市,欢迎文明的你”语言景观的文字表述有失当之处,这是沈阳建设文明城市的宣传语,建设文明城市自当以沈阳市民为主,同时希冀外来人口积极参与、助力,使用“欢迎”一词,给人感觉这是面向外来者的一种宣传行为,建议调整为“文明的城市,需要文明的你”,就同时面向沈阳市民和外来者了。

三、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的提质增效策略

针对沈阳城市宣传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我们从语言文字、城市文化建设等角度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相应的提质增效策略。

(一)城市宣传需要国际视野和长远规划

城市宣传工作,特别是大城市的宣传工作必须关注所面向的对象。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未来东北亚国际中心城市,沈阳市的宣传工作除了面向显性对象,包括本地长住市民和城市来访者(包括国内来访者和国外来访者),还要面向隐性对象。当今信息时代,某个城市的宣传信息很可能瞬间传于异地,甚至传遍全球,也就是会有很多潜藏的宣传对象。所以,城市宣传工作要有国际视野,既要有中文语符,也要有外文语符(甚至是几种外文),并且用心设计宣传的主题和价值导向。有些宣传主题是我国重大政策或核心价值观,会有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深远影响,对这些语言景观应有长远规划意识,要精心设计、选材庄重耐用,做成景观色彩更浓的语言景观。通过设置具有国际风格和审美价值的优质语言景观,有助于提升城市内外兼修的美好形象。

(二)提升对公共空间价值的认知并充分、合理运用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和宣传管理的重要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不断提升对公共空间价值的认知,珍惜公共空间资源,加以充分、合理运用,不留“死角”。但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也要把握合理的度,并不是语言景观设置得越多越好,不加规划、设计地杂乱设置语言景观,会造成语言景观污染现象。

(三)科学选择语言景观载体或材料

语言景观的载体或材料多种多样,但要合理选择、科学利用,否则不仅影响景观的宣传力,还影响其美观度、实用度及制作成本。选择载体材料主要考虑宣传主题的重要性、持久性及与所处环境的协调性等问题,以利于高质量、高性价比制作语言景观,收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如庄重的主题尽量选择厚重的材料、持久宣传的主题尽量选择耐用的材料、短期宣传的主题可以选择物美价廉的材料等。

(四)审核、制作部门归口统一

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大多都有宣传工作的需要,都会想到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做宣传,于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出现了数十个不同部门设置的语言景观。因为制作部门众多,语言景观的形式五花八门,有些语言景观还与商业广告混合在一起,显得很不严肃。建议由各个职能部门提出宣传的主题内容与设置的处所、位置等建议和要求,再由具体管理部门负责审核主题内容与设置建议的正确性、科学性,然后交付生产厂家制作和设置。既可以形成一条完备的语言服务产业链,又可以通过某个具体部门的统一规划、管理,避免语言景观主题内容和语言文字形式的失当、公共空间的资源浪费或过度使用、因公共主题宣传语言景观的重复设置导致的宣传成本浪费等问题,并且可以对语言景观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溯源追责,为宣传语言景观制作的整体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五)定期维护、及时清理问题语言景观

语言景观的载体材料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出现各种状况,如石头、墙体上油漆的褪色、脱落,钢材的生锈、氧化,木材的腐烂,塑料的风化、褪色、损坏,布料的破损、油污、褪色、风化,纸板的褪色、破损等。出现以上状况的语言景观不仅有碍观瞻,也影响公共空间的整体美观,更影响所承载宣传内容的醒目性、严肃性和庄重性。《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第八条明确指出:“牌匾、广告牌以及标语牌的文字缺损时,应当及时修复或者拆除。”所以,应该由具体管理部门定期维护所设置的语言景观,并对出现问题的语言景观及时清理、回收。同时,具体管理部门应制定城市公共空间宣传语言景观的维护、管理规范,以主题内容或者载体材料为标准规定使用上限时间,并明确维护的时间周期和责任人等。

(六)聘用有语言学和景观学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参与管理

调查发现,宣传语言景观存在不少语言文字书写或使用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有语言文字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才能意识到。当然,从语言景观的“景观”视角看,还需要有景观设计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参与语言景观设置空间、位置的选择和判断的管理工作。专业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员来做,这样才能在审核、规划等环节真正发挥管理的效能。

猜你喜欢

沈阳市载体景观
沈阳市盛京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
沈阳市浑南区创新第一小学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沈阳市新立堡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