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22-04-16张玮瑜范志辉

关键词:革命价值观精神

张玮瑜 范志辉

革命文化以其先进的政治思想、优秀的文化品格、创新的文化实践,不仅在观念上引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而且在实践上不断传承、创新、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文化标识。[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将革命文化内容鲜活起来,以其丰富的教育资源融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革命文化”由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次提出。他当时所讲的“革命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两个组成部分,其基本规定性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经过长期的发展,革命文化已经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远的意义。革命文化始于五四运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并发展起来,在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体系之中占有浓墨重彩的地位,揭示了其“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的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大众性与创新性。[3]中国的革命文化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并经过长期的继承和发展,内涵丰富、特征鲜明。

首先,革命文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实践中。鸦片战争以后,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前仆后继、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历史事实上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都未能挽救近代的民族危机。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的基础上诞生的。此后,中国共产党便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实践为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决定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是革命文化的前进动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于革命斗争初期所制定的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目标指引下,革命文化始终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并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建党之初,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孕育产生了“红船”精神。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在此过程中铸就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东北抗联精神,这些都是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表现出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和雷锋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革命文化又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特区精神都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次,革命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滋养。”[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各家各派思想和多元文化相互冲突融合,经过长时期的传承和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依法治国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取向,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升华。革命文化是在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先进的、积极的内容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再次,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铸就的一种先进文化。[5]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在自己的纲领性文件中开宗明义地确定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了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革命实践,并取得了胜利。在此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必然带有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印记。革命文化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最后,革命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阶段性成果必将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

二、革命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时代意义

革命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种形式。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址和标志物,包括领袖故里、革命事件所发生的旧址、烈士陵园、纪念碑,以及陈列英雄遗迹、遗物的展览馆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资源清楚准确地记录着革命文化的发展历史。精神文化是指以革命精神、革命事迹、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回忆录、英雄事迹、革命故事,等等。精神文化是革命文化的核心,这些抽象的精神文化歌颂和再现了革命文化的时代风采,是革命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流传最为持久的内容。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方针、路线、纲领、政策及理论的总和,是革命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是革命传统文化学习、教育、研究的理性材料。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共同构成了革命文化,这其中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革命精神,只有准确科学地了解其内在联系,才能全面地认识革命文化,以便充分汲取革命文化养分,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革命文化就展现出其独特的时代意义和顽强的生命力,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代表着中国历史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随着时间的流逝,革命文化不但没有褪色,反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2005年习近平在《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红船精神”。2011年习近平首次提出“苏区精神”,并指出其在当今时代的价值。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继承、弘扬革命文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承民族精神需要弘扬革命文化。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所在,革命精神蕴含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现出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东北抗联精神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革命精神还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科学、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超越和创新。革命精神是民族灵魂和时代精华的完美结合。

其次,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弘扬革命文化。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并不断走向了胜利,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实践后正确选择的结果。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必然决定了革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吸收经验教训、接受实践检验、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成长过程。习近平曾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6]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内容,是加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法宝。革命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和革命英雄人物为研究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路径,为创新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为党的长期建设提供了载体。

最后,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弘扬革命文化。欲立国,先自信。文化自信的树立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推动其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文化自信的树立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革命文化特有的文化信仰、文化立场、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品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文化根脉。大力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使其在人民群众心中扎根结果,从而对党信任、对党支持,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弘扬革命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及中国人民的发展和幸福不惧困难、不畏牺牲,不断探索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因此,革命文化始终彰显着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随着经济发展,网络普及,多元文化冲击,大学生国家认同感面临的挑战,容易产生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文化认同是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基础,弘扬革命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高校要注重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与革命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相融合,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大学生在革命文化的熏陶下感受无数革命先辈身上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以及一代代国家建设者所体现出的爱国行为和爱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并把爱国情感转化为契合自身实际的行动。

其次,弘扬革命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树立革命文化自信,引导他们更深刻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更全面地认识当今社会,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并促使大学生认同革命实践中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习近平曾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前提,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挖掘以井冈山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宝贵财富,发挥革命文化的建设作用,弘扬革命文化精神,引导大学生读爱国主义书籍、看革命题材影视、听红色歌曲、讲英雄故事,始终做到将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志愿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最后,弘扬革命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我们必须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让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还要有道德修养,更要有理想追求。对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让大学生时刻用革命文化的养分来陶冶自己、树立革命文化自信,让革命文化成为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食粮,让大学生知史懂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提升理论素养,提高认知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进路径

革命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在中国革命和发展建设中不断壮大的。其特有的红色基因注定了革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活力,对国民的价值观养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协调、与人民命运相统一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它的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也是革命文化的发展与延续。虽然两者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在本质内涵和精神追求上却有诸多相似性和一致性。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全面挖掘、梳理革命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发挥革命文化价值引领与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使革命文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7]

(一)深化革命文化资源的梳理和开发利用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革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力量,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渗透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源泉。欲全面清晰地阐释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就必须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的梳理,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史,整理和分析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结合时代的发展,对革命文化的内涵进行科学的阐释。首先要对革命时期那些鲜为人知的革命英雄事迹进行发掘,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予以传扬,同时也要注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精神进行整理与传播。另外,要对现有的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遍布着革命遗迹,有着为数众多的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展览馆等,资源丰富、易于开发。同时,在民间还流传着很多革命时期的文艺作品及革命故事,有的已经编写进中小学教材,有的还亟待整理和保护。这些资源内容丰富、生动感人,都是革命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革命文化教育的最好素材。应以这些革命文化资源为基础,挖掘新时代典型,创新表现形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如电影、歌曲、宣传片,等等,扩大革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革命文化的亲和力,使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革命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此外,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节假日和国家重要历史事件为节点进行革命文化的宣传,开展各类教育活动。通过对革命文化的深入挖掘,可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支撑和教育素材。

(二)强化革命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很多高校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研究而忽视课堂教学形式和教育规律的研究,这就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往往是以教师的一言堂为主,讲授内容也基本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政治学相关内容为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形式单一加之教学内容的枯燥,很难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与认可,其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革命文化既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教材。基于此,应该积极地将革命文化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融入革命文化的底蕴和精神,这将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教育作用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所承担的重要职能,校园文化形式是一所高校优秀文化内涵的具体展现。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个人陶冶高尚情操,塑造良好品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意义重大。很多高校都打造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在校园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将革命文化有效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在校园内经常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竞赛和丰富多彩的班会、团课、团活,可将革命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接受革命文化的教育,寓教于乐地实现教育目的;可以重大纪念日、节假日和重要历史事件为契机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可经常组织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学习活动,如参观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园、“重走长征路”、“重走抗联路”、瞻仰伟人故居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同时,还可以号召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这些都是革命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其次,创新校园文化形式,打造优秀校园文化作品。随着科技的进步,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也在发生重大转变,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深受学生欢迎,因此,在宣传革命文化时可以将传统教育融入到网络教育中,制作一些以革命故事为背景的图片、动画、微电影。最后,加大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很多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形式轻宣传的现象,往往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开展时轰轰烈烈,结束后无声无息。因此,一方面要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要利用多种渠道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一个线上线下联动配合的宣传环境,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四)打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努力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打造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他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学校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虽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此外,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和模仿的榜样。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极为直接,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好孩子的前提。社会则是一所无形的学校,它的深刻性、多元性、生动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而且社会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影响着人、教育着人。因此,要整合教育资源,统筹教育力量,将革命文化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协调调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育人优势,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全面理清革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可知其精神内涵曾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教材,是加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法宝。深入分析革命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新的形式,可以看出革命文化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活力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同时也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教育资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切实提高 “三全育人”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革命价值观精神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