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建设构想

2022-12-05何国华

水利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水网调水格局

赵 勇,王 浩,马 浩,何国华,何 凡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

1 研究背景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控制性因素[1]。浩瀚海洋、江河湖泊和人工河渠形成的水网系统,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对人类经济、社会、政治和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水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塑造形成密切联系的水域生态经济带,本文将其界定为水网经济带。水网经济带不同于一般的区域板块式经济圈,而是打破行政区划体系,形成一种伴随水资源流动的带状结构,并能够以水网为依托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系着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典型案例有莱茵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尼罗河等流域经济带[2-5],国内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如此。依托货运量全球内河第一的长江黄金水道,长江流域发挥水运量大、成本低、节能节地的优势,形成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而三峡工程的建设则进一步支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6-7]。

由于自然河流都有其分水岭,为扩大活动空间,满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依托天然河湖开挖人工水系通道成为不同国家的共同选择。从国外看,20世纪中期美国集中修建了中央河谷工程、加利福尼亚水道工程、科罗拉多-大汤普森工程、阿肯色河调水工程、中部亚利桑那工程等一批跨流域水网工程,显著促进了美国中西部缺水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8]。以色列水资源自然禀赋较差,但通过建设覆盖全国的水网系统,建立了国家水安全保障的新路径[9]。从国内看,京杭大运河构建了沟通各大水系的水网系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并由此形成了南北交融的经济带和文化带[10]。部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也显著改变了区域发展格局,如都江堰将成都平原打造形成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11]。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中国现代水网经济带发展演变过程分析,探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水网经济带基本格局,分析其构建基础和支撑条件。

2 中国经济带发展演变历程

1949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转移[12]。第一个阶段是1950年代,我国首次进行大规模生产力布局的战略转移,将发展的重点由沿海迁移到内地,当时的156项重大工程及配套重点项目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与华中地区。第二个阶段是1960年代至1970年代,我国发展重点继续向内陆地区转移,即“三线”建设。第三个阶段是1980年代以来,我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为了融入海洋运输贸易世界经济,扩大走向世界的通道,我国开辟了改革开放的窗口,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沿海城市被建立为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沿海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划定为经济特区,由此形成了由北到南连成一线的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13]。19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延伸,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开放政策,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面积约205万km2,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的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14]。由此确立了以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西的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江-海”T字型水网经济格局[15]。这种发展格局使我国生产力布局与水土资源、交通运输、城市依托和国内外市场实现了良好的空间组合,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引擎。

进入21世纪,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东西部不均衡越发突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成为我国一项战略任务[16]。随后,我国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旨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历史进程中,济南、郑州、西安等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黄河中下游为轴线的东西向经济发展核心区,但是由于水资源匮乏,以及航运功能缺乏等物理纽带联系不足,黄河沿岸城市发展滞后于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的经济体尚没有形成整体规模。随着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依托良好的发展基础,把黄河流域打造为贯通东西的生态经济带,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格局[17]。因此,“T”型水网经济发展格局正逐步转向为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中西的长江沿岸与黄河沿线为主轴的“江-河-海”Π字型经济发展格局(图1),由此形成了新时期的国家江河战略。

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国家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双循环战略,粮食安全、城镇集群、重大战略区、能源基地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对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完善国家水网布局,构建面向2050年甚至更长远一个时期的中国水网经济格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 “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总体构想

3.1 “双T”型水网经济带基本布局从1980年代T字型水网经济格局到构建Π字型水网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十八大以后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实践充分表明,国家经济发展布局必须层次鲜明,突出主轴才能集中力量,形成内在动力,促进区域发展崛起。我国现状经济发展格局仍然存在黄河沿线生态经济带不突出和西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构想,构建以“黄河生态经济带-西部经济带”为核心的北方水网经济格局“NT”(North T),与“东部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为核心的南方水网经济格局“ST”(South T),形成互联、互通、互济的经济格局,构建新时期 “沿海-沿江-沿黄-西部调水沿线”的南北“双T”(Double T)发展架构(图1)。

图1 中国水网经济发展演变过程

“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构想是在现状Π字型水网经济格局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西部调水工程等水网基础设施,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增强黄河沿线生态经济带,打造西南西北水网联通经济带,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形成“统筹国内国际”“协调东中西和南北方”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构建面向2050年以及更长远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架构,促进国家高效、强劲、持续、稳定的发展(图2)。

图2 中国“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示意图(审图号:GS京(2022)0770)

3.2 “NT”水网经济带构建基础构建中国“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关键在于完善“NT”水网经济格局,需要充分利用区域良好的经济、人文、交通和水网设施四大基础条件。

(1)经济基础条件良好。现有经济发展程度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体现着该区域历史、人文、自然、社会等总体情况。总体而言,沿海和河口地区经济基础最强,长江沿线黄金水道连接优势明显。北方地区有大规模平原土地的优势,经济积聚性强,形成了京津冀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和宁夏沿黄城市群也在快速发展,兰州-西宁-河西走廊地区在“一带一路”带动下也具有较好的发展条件[18-19]。另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实施,我国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明显缩小,西部地区经济占全国的份额由2000年的17.1%上升到2020年的20.7%,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因此,现状经济基础是支撑建设“NT”型水网经济格局的重要条件。

(2)人文基础条件优越。一定规模人口是经济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我国人口密集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关中平原等地,是“NT”型水网经济构建的重要基础。此外,经济带具备良好的人文条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上游多民族融合与农牧交错文化,中下游众多历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20-21]。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是沟通中原和欧洲的一条重要的通道,诞生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悠久文化得到传承。

(3)交通变革提供新动能。近代以来,由于沿海地带水路运输的突出优势和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优势,世界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倒T字型的沿海分布,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江、沿海率先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倒逼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影响,加上交通方式的多样化和迅捷化逐步对冲海运和内陆航运的优势,使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必然选择。1978年以来,我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各类运输方式的货物周转量中,水运所占比例平均值为50%,但是2008年以来,陆路运输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促进各种资源和产业在更大的国土空间优化配置,拓展了传统的沿江沿海倒T字型格局。随着“一带一路”不断深化和拓展,陇海—兰新沿线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正在逐步形成向西北连通的通道,均是我国“NT”型水网经济布局建设完善的重要基础条件。

(4)国家水网建设破解资源制约。黄河沿线经济带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水资源,国家水网建设是突破这一制约的重大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实施国家水网”建设的要求。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需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22]。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主骨架推动国家水网建设,对提高我国水土资源匹配性、促进我国南北、东西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构建“NT”水网经济格局将发挥重要作用,重塑我国经济地理格局。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及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大循环等总体要求下,国家水网规划需要主动适应和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23]。

3.3 “NT”水网经济带建设三大主轴我国“NT”水网发展构建主要取决于黄河几字弯-中下游城市群、河西走廊、西南川渝经济圈三大主轴,以三大主轴经济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并打通三大区域之间的连接通道。

(1)黄河几字弯-中下游城市群。黄河几字弯地区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东数西算、西电东送、宁夏沿黄经济带建设、呼包鄂榆和天水-关中城市群等多个国家重大战略的交叉融合区。同时,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黄河几字弯地区联系紧密、横贯东西,共同构成了“NT”水网经济格局的重要横向轴线。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黄河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打造黄河几字弯生态经济带,推动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将在很大程度上破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4]。

(2)西北河西走廊经济带。河西走廊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交通、能源、物流战略大通道,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路段和节点,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我国东部和西南地区相比,河西走廊拥有开阔平坦的发展空间,有充足的阳光资源,以及孕育成熟的绿洲农业和城市群带状分布资源,这些优越条件是区域产业链、价值链扩展的现实依托[25]。缺水是河西走廊发展的最大短板,是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西部水网工程建设将彻底打开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的“天花板”,形成“银川-兰州-西宁”省会发展轴,构建以其为弓,以河西走廊为箭,西向发力的区域化发展格局,以人力资源、工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打造河西走廊经济带,形成连接东西部、面向中亚和西亚等的出口工业基地。

(3)西南成渝经济圈。成渝城市群产业基础良好,工业门类齐全,是我国经济第四增长级。重庆经过开埠、陪都、三线建设、计划单列市、直辖市等重大发展建设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以电子、汽车、装备、化工、材料、消费品和能源等为主导的多点支撑产业体系,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而四川具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工业体系[26]。2011年,“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正式运行,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的杜伊斯堡,打破了中国传统以东部沿海城市为重点的对外贸易格局,加快实现了亚欧铁路一体化建设,搭建起了与沿途国家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桥梁。2017年,由重庆联合贵州、广西、甘肃打造的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有力地推动中国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未来,西南成渝经济圈将以陆海新通道为依托,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加快集聚与扩散,进一步提升在“NT”水网经济格局中的贡献。

4 西部调水是“双T”型水网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基础

4.1 以西部调水带动“双T”型水网经济带建设“双T”型水网经济带布局构想核心是增强黄河沿线生态经济带,打造西南西北联通的新水网经济带,形成面向2050年及更长远的中国北方“T”型水网经济格局,而制约“NT”水网构建的关键是区域水网系统不发达和水资源条件不支撑。黄河流域和西北诸河是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中较为和极度缺水的两个区域。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47 mm,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08 m3,远低于全国人均2000 m3和世界人均7350 m3。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西北6省、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但是水资源总量不到全国的6%,水资源严重短缺,经济社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问题突出,严重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人口聚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条件,完善西部水网,实施西部调水是打开“NT”水网经济带的钥匙。依托西部调水工程,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将沿着调水线路转移、集中和流动,并可辐射带动广阔的周边地区,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极。发达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路径表明,从沿海开放前沿逐步向内陆腹地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27]。在中国南方“T”型水网经济格局已经稳固、南北方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和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仍然显著的时代背景下,亟需以完善和构建中国北方“T”型水网经济带为目标,规划布局西部调水工程。

4.2 西部调水工程规划论证经验分析西部调水工程方案研究由来已久,相关部门、个人和社会团体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从西南地区主要河流调水的方案,代表性的有黄河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西线方案[28]、原长江水利流域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远景调水设想[29]、中国科学院陈传友藏水北调方案[30]、青海99课题组西线调水99方案[31]、张世禧西藏大隧道[32]和郭开大西线调水(朔天运河)方案[33]等。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分三期实施,形成了从海拔3400 m以上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调水170亿m3的总体工程布局。但是由于调水比例高、发电影响大、线路海拔高、生态环境影响大、施工困难,以及与水源区发展需求竞争,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始终没有实施。2016年[17]研究提出了沿青藏高原全程自流输水到北方缺水地区的西部调水工程构想,由于其思路创新、目标明确、顺应我国自然地理条件特点,对于未来西部调水工程规划论证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干线全程自流输水。始终遵循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均匀控制输水线路坡降,确保干流全程自流,并以隧道和水库为主要输水方式,保障低成本运行和持续稳定的发挥作用。

(2)沿青藏高原低处规划设计。提出沿我国“一二级阶梯”过渡带进行设计,而不是翻越高海拔青藏高原。输水线路高程低,可有效避免高原施工与后期运行管理的难题。同时又是处于第二阶梯的制高点,可实现自流覆盖广大受水区域。

(3)抓住刘家峡水库关键节点。这是以前方案均未明确提出的规划构想,刘家峡水库正常水位1735 m,以此为节点,既可以控制水源区绝大部分径流量,避免调水比例过高的问题;又能够自流覆盖下游、河西走廊、南疆和吐哈盆地等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地区。

(4)向河西走廊等西部调水。明确提出调水线路向西部地区延伸,并开辟了可自流覆盖河西走廊和新疆几乎全部平原地区调水新路线,提升西部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5)水源丰沛可充分借补利用。由于引水线路处于“一二级阶梯”过渡带,汇水面积大,水源丰富,可有效降低取水比例,沿线主要水源之间可实现有效借补,丰枯调剂,保障可调水量。

(6)水网服务功能多样化。提出西部调水工程既是输水大通道,也是旅游和文化大通道,实现一条输水渠道、多种使用功能,发挥多重效益,大幅提升沿线地区国土资源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7)与国家水网整体格局相协调。串联起西南诸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诸河,与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一起形成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辐射全国70%以上国土空间,奠定国家水网的整体格局。

(8)分期分段实施逐步发挥效益。西部调水工程巨大,实施周期较长,建设实施需要遵循水土平衡的原则,采取分期分段、先通后畅、先易后难的方式推进,逐步发挥工程效益。

4.3 新时期西部调水工程实施建议西部调水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需要充分吸收各方案优点和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规划建设经验教训,结合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特点进行规划设计[34],为此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1)要以支撑国家水网经济格局构建为战略目标。西部调水线路海拔高、覆盖范围广,能够沟通西南诸河以及长江、黄河和西北诸河,辐射影响淮河、海河等流域,具有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难以比拟的战略优势。西部调水工程应着眼于广大的北方缺水地区,以支撑构建国家水网经济格局为战略目标,在紧密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在国土开发利用保护的大格局上做好全局谋划和整体布局,明确战略目标,不能局限于一城、一地、一域。

(2)实施主动的水资源空间布局。水资源对于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导致东西部和南北方发展越来越不均衡。拓展发展空间,关键制约在于缺水,亟需改变“被动补水”为“主动的水资源布局”,从整体布局国家水网的高度,解决水资源制约问题,从而改善自然、经济和人文发展空间,优化我国经济地理格局。因此,急需从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战略高度谋划西部调水,支撑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战略布局,对于增大国家战略纵深、优化国家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都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遵循长江大保护的战略任务。西部调水要统筹处理好水源区和受水区协同发展,不能以损害长江上游河流生态健康为代价来修复黄河和北方生态,控制长江上游河流的调水比例,尤其是避免对河流枯水时段的生态影响。西部调水不能以水电效益大规模损害为代价调水,金沙江、大渡河水电开发程度已经达到80%以上,雅砻江达到70%,这些河流大规模调水不仅对水电效益影响大,还可能影响西电东送的电力保障。西部调水也不能以损害长江流域发展需求为代价,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带动下,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此背景下,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省市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西部调水必须统筹考虑水源区用水需求及其叠加影响。

(4)统筹开发利用西南地区主要河流。我国西南诸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到2%,而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达到21%。因此,西部调水应统筹考虑西南地区主要河流开发利用现状,实现增量发展,而不仅仅将长江上游各条河流作为西部调水工程的主要水源区。在公平、合理、适度开发利用的原则下,通过构建国家水网,更好的服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还能够有效减缓下游地区旱涝灾害。

(5)要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先行。西部调水工程实施难度大,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整体布局、谋定而后动。需要衔接好一期工程与后续工程,不能因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而损失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导致后续规划建设难以实施。西部调水规划应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尽可能降低输水线路高程,实现全程自流输水。

(6)坚持分期分段、先通后畅建设实施。考虑到西部调水战略目标的宏大和具体建设的困难,在实施层面建议采取分期分段、先通后畅的模式。由于依托西部调水的经济水网格局构建也是一个长期过程,遵循“分期分段”的理念,可以始终保障水资源供需动态平衡。在“分期分段”的基础上,坚持“先通后畅”原则,优先规划建设需求紧迫性最强的区段,优先实现长江与黄河联通,然后逐步提高输水能力,完善整个系统。

5 基于“双T”型水网经济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趋势,也是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双T”架构为核心布局国家水网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将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建设和促进文化繁荣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1)支撑完善黄河生态经济带,促进我国南北方均衡发展。近年来北方经济占全国的份额不断减少,从1983年的46.4%下降到2021年的35.3%,年均降幅达到0.3%(图3)。整体来看,北方经济发展多依赖于相对丰裕的资源禀赋以及与其相关的重化工业,而这些重化工业发展高度依赖投资拉动,但近些年来投资增速明显下滑,使得北方地区经济缺乏韧性和活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河生态经济带的优势在于矿产、土地、光照等资源,且地势平缓开阔、易于陆路交通,但水资源不足使得能源矿产特色产业的经济社会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5]。在完善国家水网的基础上,支撑构建“NT”水网经济带,可以充分发挥北方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建立与能源、土地、生态环境、技术资金相协调的产业格局,形成产业集群布局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与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黄河几字弯-黄河沿线带、河西走廊、黄淮海平原等地区高质量发展。

图3 1983—2021年中国南北经济差距变化

(2)带动西部崛起,促进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新增产业用水必须依靠存量节水和水权转化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通过完善水网格局,建设“双T”水网经济带,可以重构我国经济地理格局。“胡焕庸线”是东南和西北不平衡发展的“分水岭”,其东南部 43%的国土生活着94%的人口,集中了 91%的耕地和 96%的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土地平整度和土壤条件统计,黄河上中游宁蒙沿黄地带、河西走廊、东疆和南疆高程1700 m以下约有15亿亩土地,扣除现有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裸岩等面积,有超过 2亿亩土地可作为我国战略后备耕地[36]。“双T”水网经济带能够极大地挖掘“胡焕庸线”以西土地潜力,破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压力的水资源约束,并在现代科技和节水观念的引领下,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快速发展,带动河西走廊和成渝城市群发展,构建我国能源产业基地,创造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可形成一条横贯南北的优质经济带,辐射带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分担东部地区发展压力,促进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

(3)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促进高质量发展。“双T”型水网经济带建设能够促进我国水土资源更加匹配,带动经济的协同发展,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西部调水,可以形成从黄河几字弯到河西走廊、再到广大边疆的超大规模绿洲,实现与胡焕庸线以东区域连接。未来绿洲和城市建设将创造巨大的市场规模,带动一系列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这将为众多勘探、设计、施工、服务行业以及技术创新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收益。随着西部耕地的开发和工业的发展,并在现代科技和节水观念的引领下,钢铁、能源、电力、煤炭化工、建材、旅游等现有产业基础作用将充分发挥,未来装备制造、食品、生态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能够创造全新的经济增长点,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敦煌、和田、哈密等沿线城市人口将大规模增加,崛起若干个新的中心城市,推动我国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在全球信息化和物流现代化的支撑下,向东可以覆盖国内市场,联系亚太经济圈,向西可以开发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和非洲市场,将成为“世界上最长、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文化大走廊”,极大地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地位和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欧亚大陆东西联动,保障国家均衡、强劲、持续的发展。

(4)促进民族和文化大融合,提升边疆地区生产生活水平。70余年来,边疆地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贫困现象仍较为突出,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差距甚远,成为边疆稳定的主要问题。“双T”型水网经济可以作为一个现实的抓手,在其建设和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增加可利用土地,推动城市化建设,大大增加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大幅度提高当地收入和生活水平,在物质上和文化上促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纽带作用。此外,西北和西南地区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大,产业的不断聚集和市场的不断扩大,将极大的扩展我国战略纵深,优化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因此,“双T”型水网经济既能消除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而带来的诸多国内政治、经济、民族及社会问题,又能防范因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突变而潜伏的地缘安全隐患,对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6 结论与建议

(1)构建中国“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态势,实现南北方经济水网互联、互通、互济,支撑“一带一路”发展布局,对于促进国家高效、强劲、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中国“双T”型水网经济带,核心在于增强黄河沿线经济带,打造联通西南西北的新系水网经济带。完善中国北方“T”型水网经济布局,并且已经具备良好的经济、人文、交通和水网基础设施条件。

(3)实施西部调水工程是打开中国北方“T”型水网经济带的钥匙,是构建“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的基础条件,研究总结了西部调水工程方案的主要优势,提出了深化西部调水规划论证和建设实施的具体建议。

(4)在“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时代号角下,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论证和建设实施,加强西南河流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水能开发影响、复杂条件施工、冬季冰期输水、运行成本控制以及管理体制机制等一系列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研究。

(5)“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并不是均匀布局、平行发力,而是通过水网经济带的构建,形成区域发展新的驱动力。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优化提升黄河生态经济带,带动东、中、西三大地带协同高质量发展,是控制和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水网调水格局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基于水环境的污染控制研究
代表议案编织安全“水网”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山西加快推进县域小水网配套建设
小人物的大格局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膜下滴灌作物以肥调水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