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河南省牛群结核病感染情况调查
2022-12-05赵胜杰
赵胜杰 尼 博 盛 敏*
1.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 450000;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2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人兽共患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是威胁动物与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传染病之一[1]。牛结核病对养牛业尤其是奶牛业的影响非常严重。家畜中以奶牛最易感,牛感染牛分支结核杆菌后,可引起肺结核、乳房结核、肠结核等,临床症状与感染部位有关[2]。病菌可通过患病牛的鼻分泌物、唾液、粪便、乳汁等传染给其它牛,健康牛在被污染的环境中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怀孕母牛也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同时也可以通过交配感染[3]。结核菌素皮肤反应是迟发型细胞超敏反应,抗原进入机体使机体的免疫T 淋巴细胞致敏,并大量分化增殖,当已致敏的机体再次遭受到抗原入侵时,致敏淋巴细胞就会与之结合,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因此,对牛只进行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可以判断牛只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因饲养密度大、牛只流动频繁,规模化牛场结核病感染率显著高于散养户[4],通过对规模牛场进行结核病监测,掌握牛群结核病流行情况和分布特点,对结核病的科学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本次调查共检测规模牛场168 个,检测活牛9 295 头。其中:检测肉牛场18 个,肉牛1 020 头;检测奶牛场149 个,奶牛8 275 头。检测所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提纯结核菌素(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生产批号为202001。
1.2 方 法
结核病检测采用牛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操作步骤和结果判定按照《GB/T 18645-2002 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标准执行。将牛只颈侧中部上1/3 处被毛剃去,直径约10 cm,用游标卡尺测量术部中央皮皱厚度,并做好记录。将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 稀释成每毫升含2 万IU 的稀释液,以75%酒精消毒剃毛后的术部,然后在剃毛后的术部皮内注射0.1 mL 稀释好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注射72 h 后,仔细观察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并用游标卡尺测量皮皱厚度,做好记录。局部有明显炎性反应,皮厚差≥4 mm 的,结果判定为阳性;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2 mm≤皮厚差<4 mm的,结果判定为疑似;无炎性反应,皮厚差<2 mm的,结果判定为阴性。对疑似反应牛只应立即在颈部另一侧以同一批PPD 同一剂量进行第2 次皮内注射,再经72 h 后观察反应结果。对阴性反应牛和疑似反应牛只,应于皮内注射后96 h 和120 h 再分别观察1 次,以防个别牛只出现迟发型变态反应。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情况
2020 年共对来自河南省168 个规模牛场的9 295 头活牛进行了牛型结核菌素PPD 皮内变态反应检测,检出阳性场点16 个,阳性活牛73 头,平均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9.52%和0.79%。
2.2 不同种类牛群感染情况
按肉牛和奶牛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肉牛群体中未检出结核阳性个体;奶牛群体中,结核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10.74%和0.88%。2020 年河南省不同牛群结核病流行情况见表1。
表1 2020 年河南不同牛群结核病流行情况
2.3 不同规模奶牛场感染情况
将所调查奶牛场按存栏量大小划分为≤500头、501~1 000 头和>1 000 头3 个等级,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群间分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存栏量≤500 头的规模奶牛场结核病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13.75%和1.30%,存栏量介于501~1 000头的奶牛场结核病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9.68%和0.54%,存栏量>1 000 头的大规模奶牛场结核病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5.26%和0.52%。存栏量≤500 头的规模奶牛场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为最高,不同存栏量规模奶牛场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均随存栏量的上升呈下降趋势;不同规模场点场群阳性率差异显著;1 000 头以上场点的个体阳性率显著低于500 头以下场点,且与501~1 000 头场点无显著差异(表2)。
表2 2020 年河南省不同规模奶牛场结核病流行情况
2.4 不同区域奶牛场感染情况
将所调查奶牛场按其所在地域分为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和豫中5 个区域,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空间分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本次调查中,豫东、豫南和豫中地区无结核阳性牛只检出;豫西地区规模奶牛场结核病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为最高,分别为66.67%和8.48%,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豫北地区规模奶牛场结核病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10.53%和0.89%(表3)。
表3 2020 年河南省不同区域奶牛场结核病流行情况
3 讨 论
从规模牛场结核病分布情况来看,河南省牛群结核病具有一定的群间分布特征。规模奶牛场结核病平均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分别为0.88%和10.74%,而规模肉牛场在本次检测中未检出结核病阳性个体,这可能与肉牛养殖周期短且流动相对较少有关;奶牛群体中,存栏量在500 头以下的奶牛场结核病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均为最高,且随存栏量增加,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不同规模奶牛场对引种、生物安全和净化等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不同有关[2]。本次调查发现,河南省牛群结核病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阳性牛只主要分布在豫西和豫北地区,其中豫西地区奶牛结核病感染情况尤为严重,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高达66.67%和8.48%。
河南省规模奶牛场结核病感染情况调查[2]显示:2018 年河南省奶牛结核病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8.55%和1.36%;存栏量500 头以下奶牛场结核病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13.41%和2.86%,存栏量500 头以上奶牛场结核病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2.80%和0.08%;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和豫中5 个区域中,除豫南地区无阳性个体检出外,其他区域均有阳性检出,且豫西地区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为最高。与2018 年相比,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整体上,河南省奶牛结核病个体阳性率有所下降,但场群阳性率却有所上升,个体阳性率下降主要体现在存栏量500 头以下奶牛场,存栏量500 头以上奶牛场场群阳性率及个体阳性率较2018 年均有所上升。奶牛结核病分布区域缩小,但豫西地区感染情况仍然严重,且豫北地区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有所上升。
目前,多数地区采用单纯的牛型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作为临床检测牛结核病的标准,虽然其具敏感性高、操作简单和试剂成本低等特点,但与比较变态反应和γ-干扰素试验相比,其特异性较差,此外还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检测周期长和结果判断主观性强等缺陷。牛γ 干扰素试验被认为是除变态反应以外的最具有应用前途的一种新型试验方法,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法定牛结核检疫方法。γ-干扰素试验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与比较皮试具有很好的符合率[5]。将皮内变态反应和γ-干扰素试验相结合可有效减少假阴性反应,更有利于牛结核病的防控与净化[6]。
奶牛结核病具有持续感染、普遍病程长等特点,防控奶牛结核病必须定期开展检测工作,应重点监测乳用牛和种用牛,对产奶牛、种用牛进行全覆盖检测,对肉牛、耕牛及其家畜进行抽检,对检测确诊为阳性家畜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7]。牛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如果需要补充牛群,要做好引种检疫,确定阴性者才可引进,经隔离观察和再次检疫后方可混群饲养[8]。
4 结 论
本次调查共检测168 个规模牛场的9 295 头活牛,其中:检测肉牛场18 个,肉牛1 020 头,未检出结核阳性牛只;检测奶牛场149 个,奶牛8 275头,奶牛结核病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10.74%和0.88%。存栏量≤500 头的规模奶牛场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为最高,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均随存栏量的上升呈下降趋势。豫西和豫北地区感染情况较为严重,豫东、豫南和豫中地区在本次调查中无阳性检出。值得关注的是,与2018年相比,河南省奶牛结核病个体阳性率下降,但场群阳性率却上升,流行范围缩小,但个别区域内场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却上升。河南省规模牛场结核病具有明显的群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牛结核病主要流行于奶牛场群,尤其是存栏量≤500 头的奶牛场群,需加强牛群流动监管,针对不同区域和场群制定相应防控和净化措施,按场群和区域来逐步推进牛结核病的防控和净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