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结构参数的影响
2022-12-05刘胜
刘胜
骨质疏松的临床危害极大,本病患者更易于发生骨折等损伤,而脊柱骨折即是在本类患者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因此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研究多见。对于本类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除疼痛的控制及骨折的复位、功能的改善外,结构参数的改善与维持是重点之一,其关系到后期再骨折及生存质量等多个方面[1-2]。近年来,临床中采用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研究不断增多,多数研究认为其对于骨水平弥散情况的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对于术后结构的改善与维持也有更好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研究认为其综合应用效果并不突出,鉴于此类研究差异的存在[3-5],本研究现探究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结构参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厦门市中医院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纳入标准:20~75岁;于本院确诊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符合椎体成形术手术指征;积极配合研究。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善;2个及以上椎体骨折;既往脊椎骨折及手术史;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合并脊髓损伤;合并其他骨科疾病;智力障碍及沟通障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37例;年龄55~73岁,平均(67.13±5.56)岁;骨水泥注入量 2.0~3.9 ml,平均(2.81±0.56)ml;骨密度 T值-3.9~-2.5,平均(-3.19±0.39);骨折部位:T118 例,T1212 例,L123 例,L27 例。观察组中男 15例,女35例;年龄56~73岁,平均(67.26±5.66)岁;骨水泥注入量 2.0~4.0 ml,平均(2.82±0.52)ml;骨密度T值-4.0~-2.5,平均(-3.16±0.35);骨折部位:T117 例,T1213 例,L122 例,L28 例。两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于俯卧位下进行手术,C臂X线机进行病灶部位的确定,麻醉后,穿刺,侧位透视显示其直至椎体的前中三分之一部位,而正位则为达到椎体中线部位。对照组进行推杆式骨水泥输送,采用推杆套管将骨水泥推注入椎体。观察组进行液压式骨水泥输送,将骨水泥采用液压推注部件旋转推注入椎体。两组均在透视监测的情况下进行,注入量以骨水泥达到椎体后壁,其他处理均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的骨水泥弥散情况、不良情况发生率、手术前后的脊椎功能[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结构参数(Cobb角、椎体压缩比及椎体前缘高度)。(1)统计分析两组的骨水泥弥散情况:将伤椎的冠状面及矢状面各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分布面积超过1/2可记为1分,总分0~2分、3~5分及6~8分分别表示骨水泥弥散差、良及优[6]。(2)统计两组术后不良情况发生率:主要包括椎体边缘渗漏、临近椎体骨折及原发椎体骨折发生情况。(3)脊椎功能: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及6个月分别采用ODI进行评估,本标准对脊柱功能相关的10个方面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评分/5×问题数)×100%,其中<20%、21%~40%、41%~60%及61%~100%分别表示轻度、中度、重度及极严重的功能障碍[7]。(4)疼痛程度: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及6个月分别采用VAS进行评估,本标准的评分范围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疼痛相关的感受,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其中0~3分归为轻微疼痛,4~6分归为中度疼痛,7~10分归为重度疼痛[8]。(5)结构参数: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及6个月分别采用X线进行结构参数方面的检查,包括伤椎Cobb角(<10°为正常弯度)、椎体压缩比(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及椎体前缘高度,由经验丰富的两名专业人员进行阅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软件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则进行秩和检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骨水泥弥散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骨水泥弥散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骨水泥弥散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的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不良情况发生率比较[例(%)]
2.3 两组手术前后的ODI评估结果比较
术前两组的ODI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个月及6个月,对照组的ODI评估结果显著优于术前(Z=5.827、6.890、8.379,P<0.001),观察组的ODI评估结果显著优于术前(Z=8.476、8.619、9.100,P<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的ODI评估结果比较[例(%)]
表3(续)
2.4 两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结果比较
术前两组的VA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结果显著优于术前(Z=1.996、7.355、9.028,P=0.046、<0.001、<0.001),对照组的 VAS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Z=0.626、5.943、7.734,P=0.531、<0.001、<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的VAS评分结果比较[例(%)]
表4(续)
2.5 两组手术前后的结构参数比较
术前两组的结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个月及6个月,两组的结构参数显著优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手术前后的结构参数比较(±s)
表5 两组手术前后的结构参数比较(±s)
组别 Cobb角(°)椎体压缩比术前 术后1 d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1 d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对照组(n=50) 12.12±1.35 8.61±1.10* 8.86±1.12* 8.89±1.09* 0.31±0.05 0.21±0.03* 0.22±0.03* 0.23±0.04*观察组(n=50) 12.09±1.31 7.66±0.73* 7.71±0.76* 7.70±0.75* 0.32±0.06 0.15±0.02* 0.15±0.02* 0.16±0.03*t值 0.112 5.088 6.007 6.359 0.905 11.766 13.728 9.899 P 值 0.910 <0.001 <0.001 <0.001 0.367 <0.001 <0.001 <0.001
表5(续)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作为骨质疏松患者的常见并发不良情况,其危害显著,不仅仅可导致脊椎功能的障碍,且可造成疼痛及其他不适感,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而本类患者因骨质疏松的存在,导致治疗难度相对更大,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程度也更高,因此对于治疗措施及细节的要求相对更高[9-10]。椎体成形术作为在本类患者中应用率较高的治疗方式,其应用效果较好,而关于本类术式不同手术细节的研究不断增多,其中骨水泥的输送方式即是研究较多的方面。与骨水泥相关的研究显示,其弥散情况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不仅仅可影响到术后的疼痛等不适感,且与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对术后的稳定度等方面有较大影响,因此与术后再骨折等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但是本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11-12]。另外,结构参数作为有效反应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其中的Cobb角、椎体压缩比及椎体前缘高度等是常见的有效评估方面,术后短时间的评估有助于了解复位及治疗效果,而较长时间的评估则有助于了解其稳定性,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监测与评估价值相对更高[13-15]。近年来关于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在本类骨折中的应用研究不断增多,但是其对于上述方面的全面影响研究仍相对匮乏,且与既往的推杆式骨水泥输送的比较研究存在差异与争议,故进一步的细致比较研究意义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液压式骨水泥输送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推杆式骨水泥输送;表现为观察组骨水泥弥散情况相对更好,不良情况发生率相对更低,术后1 d、3个月及6个月的ODI评估结果、VAS评分结果及结构参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认为液压式骨水泥输送的方式对于本类患者的骨水泥弥散效果相对更好,而这更有助于患者术后结构参数的改善与维持及疼痛感的控制。分析原因,液压式骨水泥输送对于骨水泥的弥散效果更好,而这有助于控制骨折端骨小梁的异常活动,进而降低对神经末梢的不良刺激,在控制疼痛等不适感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16-17],且其在恢复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也有更为积极的作用与效果,这是术后结构参数恢复及稳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控制再骨折等不良情况发生的有效前提条件之一[18-20],故认为液压式骨水泥输送的效果相对更好。
综上所述,液压输送式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相对更好,可显著改善结构参数及控制疼痛感,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