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胎妊娠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情况与母婴结局的关系

2022-12-05曾秀花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双胎产后胎儿

曾秀花

随着经济基础的提高,生活水平逐渐改善,优生优育的观念也逐渐普及,因此在孕期保健中,不仅仅要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还需降低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及远期健康危害[1]。孕期体重指数(BMI)增重是评估孕产妇营养健康的重要指标,孕期BMI增重不足会增加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新生儿窒息风险,增重过多则会增加剖宫产及巨大儿发生率,亦会引起妊娠期合并症[2]。李娜娜等[3]研究中提出,单胎孕妇孕前BMI过大是孕期增重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较少研究分析双胎妊娠中孕前BMI及孕期增重指数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双胎妊娠为高危妊娠,且双胎妊娠者较单胎妊娠者更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贫血、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另外围产儿死亡率、胎儿生长受限、早产、出生低体重发生率也明显增加[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7例双胎妊娠产妇孕前BMI及孕期增重情况与母婴结局的关系,为改善母婴结局提供客观依据,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0年5月尤溪县总医院接收的97例双胎妊娠产妇一般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均为双胎妊娠活产;(2)无精神性疾病;(3)产检均正常;(4)无骨盆狭窄。排除标准:(1)多胎妊娠减胎术后;(2)诊断为双胎输血综合征;(3)资料不全;(4)胎儿畸形引产。年龄17~39岁,平均(28.56±2.17)岁。孕前BMI=孕前体重(kg)/身高2(m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BMI分类指南将其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38例,正常体重组(BMI:18.5~24.9 kg/m2)43例,超重组(BMI:25.0~29.9 kg/m2)10例,肥胖组(BMI≥30.0 kg/m2)6例[5]。低体重组的初产妇27例,经产妇11例;平均年龄(28.23±2.65)岁。正常体重组初产妇34例,经产妇10例;平均年龄(27.78±2.12)岁。超重组初产妇7例,经产妇3例;平均年龄(28.85±2.02)岁。肥胖组初产妇4例,经产妇2例;平均年龄(28.09±2.12)岁。四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比较四组孕期增重情况:增重不足为ΔBMI<5 kg/m2;增重适宜为 5 kg/m2≤ΔBMI≤7 kg/m2;增重过多为 ΔBMI≥8 kg/m2[6]。ΔBMI= 孕期 BMI- 孕前BMI。(2)比较四组及不同增重情况产妇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包括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发生率。(3)比较四组及不同增重情况产妇新生儿情况,包括出生体重、1 min Apgar评分,胎儿窘迫、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进一步探讨孕前不同BMI及孕期不同增重情况与母婴结局的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无序分类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孕期BMI增重情况比较

四组孕期增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产妇中以低体重及正常体重者为主,孕前BMI越高,孕期增重过多的发生越高,见表1。

表1 四组孕期BMI增重情况比较[例(%)]

2.2 各组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比较

因肥胖组例数较少,因此将其合并入超重组;各组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及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比较[例(%)]

2.3 不同增重情况产妇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比较

不同增重情况的产妇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产妇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增重适宜及增重不足产妇(P<0.05),见表3。

表3 不同增重情况产妇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比较[例(%)]

2.4 各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各组出生体重,胎儿窘迫、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及肥胖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胎儿窘迫及巨大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P<0.05);低体重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见表4。

表4 各组新生儿情况比较

2.5 不同增重情况产妇新生儿情况比较

不同增重情况产妇新生儿出生体重、胎儿窘迫、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产妇新生儿出生体重、胎儿窘迫、巨大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增重不足、增重适宜产妇(P<0.05);增重不足产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增重适宜产妇(P<0.05),见表5。

表5 不同增重情况产妇新生儿情况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因体重控制不佳导致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产后出血及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逐渐升高。而因妊娠期间体重管理不佳引起的不良妊娠结局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7]。孕前BMI是评估母体营养状态的有效指标,孕期体重增加也可以反映母体营养状态,为评估母婴妊娠结局提供客观依据[8-9]。单胎妊娠中BMI增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已经明确,而缺乏相应研究分析双胎妊娠孕前BMI及孕期ΔBMI与妊娠结局的关系[10]。因此本研究探讨双胎妊娠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情况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旨为改善妊娠结局。

本研究发现,四组孕期增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产妇中以低体重及正常体重者为主,孕前BMI越高,孕期增重过多的发生越高。提示妇女孕前BMI更高者则会明显提高孕期增重过多发生率,因此建议临床需要加强对产妇的孕前咨询及孕期的营养管理,针对孕前超重肥胖女性,则需要开展体重随访登记管理,指导孕妇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本研究还发现超重及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窘迫及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均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P<0.05)。低体重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随着母体营养的摄入,胎儿体重逐渐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巨大儿、产后出血发生率;胎膜早剥与炎症反应相关,妊娠进程可能会诱导炎症反应,且BMI越高,炎症反应风险越高,进一步增加不良妊娠发生风险;孕前低体重孕妇可能因为无法给予胎儿生长发育足够的营养导致其生长发育受限,且孕前低体重孕妇心输出量及血容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孕妇,胎盘的供血也相对较少,经胎盘传递给胎儿的营养物质明显不足,新生儿出生体重更低[11-12]。孕前超重及肥胖者均可能在孕期出现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引起机体代谢异常,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胎儿则会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加速生长发育,出现巨大儿,且明显增加围生期胎儿窘迫发生率[13-14]。因此临床应针对性控制孕前肥胖、超重者饮食,增强运动,调整饮食,接受营养指导,合理分配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摄入比例。

孕期增重反映了母胎间生物能量供给,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明显正相关,在增重过多后会明显增加巨大儿发生率,还会导致难产、早产、死产[15]。孕期良好的营养状况不仅对孕妇至关重要,与胎儿的生存及健康也密切相关。且孕期BMI增加在适宜范围内能有效保障胎儿生长发育及母体健康,帮助顺利生产,减少不良妊娠发生率[16]。本研究还发现增重过多产妇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重、胎儿窘迫、巨大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增重适宜及增重不足产妇(P<0.05)。增重不足产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增重适宜产妇(P<0.05)。分析增重过多产妇因为脂肪在体内堆积过多,导致在妊娠晚期挤压子宫,增加胎儿窘迫发生风险,另外脂肪过多,也会增加产后出血风险;增重过多者胎儿往往偏大甚至是巨大儿,明显加大分娩难度,增加胎儿窘迫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17-18]。母体BMI增加越多,胎儿吸收越佳,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均与母体BMI孕期增加水平呈正相关[19]。胎儿体重在3 500 g以上时则会明显增加异常胎位发生率,增加产后出血风险[20-21]。孕期BMI增加不足者自身营养储备减少则会明显减少自身慢性能量,极易引起孕期血容量不足,进一步影响胎儿结局[22-23]。

综上所述,在双胎妊娠中,孕前BMI异常及孕期增重不足、增重过多者不良母婴结局较为常见,多于正常孕前BMI者及孕期增重适宜者,且双胎妊娠风险明显高于单胎妊娠,更需引起注意,控制BMI及ΔBMI在合理范围内,改善妊娠结局。

猜你喜欢

双胎产后胎儿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双主动弓1例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胎儿三维超声科普知识
龙凤双胎
双胎妊娠的孕期胎儿监护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双胞胎在妈妈肚子里怎么“住”
说说双胎妊娠的危害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产后伤口痛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