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血管瘤11例影像学表现分析
2022-12-05魏逸翟建
魏逸 翟建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导致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皮肤、四肢软组织、肝脾等实质脏器,发生于纵隔者罕见[1]。临床上纵隔血管瘤(mediastinum hemangioma,MH)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常需外科干预治疗,MH具有富血供且术中易出血的特点,术前正确诊断及准确评估尤为重要,CT是纵隔占位常见的检查手段,MR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够提供更多诊断信息,以往对MH的影像表现分析多为个案报道,影像科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日常工作中MH常被误诊为其他非血管源性病变,术前误诊率较高,本文回顾性分析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手术病理确诊的纵隔血管瘤11例,对其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影像学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0月-2021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11例纵隔血管瘤患者,纳入标准:(1)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手术记录;(2)具有完整的影像资料;(3)具有明确的病理诊断结论。排除标准:(1)经穿刺获得的病理诊断;(2)影像图像质量差,影响观察。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18~72岁,中位年龄56岁;7例无临床症状经体检发现,1例因左侧甲状腺肿物就诊,1例食道癌术前检查偶然发现,1例间断性胸痛一年,1例痰中带两月余;所有病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单纯胸腔镜手术9例,因术中发现出血风险大,胸腔镜转开胸手术2例。8例行病灶完全切除、3例因术中发现病灶与心包、血管等结构粘连严重行部分切除。术后1个月随访,1例出现胸闷、疑似胸腔出血,其余患者无明显不适。且本回顾性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1例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MRI平扫检查,采用西门子32排螺旋CT、GE 256排螺旋 CT、西门子 1.5T MRI扫描仪。CT扫描参数及方案:管电压100~120 kV,管电流自适应调整,层厚5 mm、层间距5 mm,薄层重建层厚 1.25~1.5 mm,矩阵 330×330~512×512,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入碘造影剂80~100 ml,注射速率 2.5~3.0 ml/s,延迟 20~25、50~60 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MRI扫描参数:横轴位T1WI及压脂T1WI、横轴位T2WI及压脂T2WI扫描,扫描层厚 9 mm,横轴位 T1WI:序列 TR 109 ms、TE 4.8 ms;横轴位压脂 T1WI:TR 180 ms、TE 2.4 ms;横轴位T2WI:TR 2 180 ms、TE 109 ms;横轴位压脂 T2WI:TR 2 460 mm、TE 109 ms。扫描范围上缘至胸廓入口水平,下缘至少包括双侧肾上腺。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分析影像图像,并给出一致结果。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生长方式、边界、密度/信号、强化情况。定位参照纵隔三分法,即前、中及后纵隔,胸壁肌肉软组织密度/信号定义为等密度/信号,增强后实性成分 CT 值增加 <5 HU、5~20 HU、21~40 HU、>40 HU分别定义为无强化、轻度强化、中度强化、显著强化。
2 结果
2.1 病灶发生部位
5例病灶位于前纵隔,其中左侧1例,中线处偏左侧2例,右侧2例;3例病灶位于后纵隔,均位于左侧;1例病灶位于左侧前-中纵隔;2例病灶分别位于左、右侧前-中-后纵隔(图1、图2)。
2.2 病灶形态/生长方式、边界
(1)6例病灶呈不规则形态,并呈弥漫性蔓延式生长方式,与纵隔、心包、右侧膈肌、肺门或纵隔血管分界不清(图1、图2、图3);其中1例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其余5例均无明显占位效应。(2)2例病灶呈分叶状形态,无明显膨胀性改变,肿块与纵隔血管宽基底相贴,边界清楚(图4)。(3)3例病灶呈类圆形,并呈轻度蔓延式生长方式,其中2例病灶向主动脉-脊柱间隙/椎管内延伸,与胸膜分界不清(图5)。
2.3 病灶密度/信号、增强
(1)5例病灶呈混杂密度,均见不同程度裂隙样脂肪密度影与弯条/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相间存在,均见静脉石影;增强后1例无强化,4例呈渐进式轻度强化;1例见多条粗大的引流血管影及多发斑片/结节状强化影(图1)、1例见腔静脉造影剂逆行灌注(图2),2例内见血管影(图3)。(2)4例病灶呈均匀软组织等密度;增强后3例呈渐进式显著强化,1例呈渐进式轻度强化;1例见粗大的静脉引流至奇静脉,1例见斑片/结节状强化影,3例内见血管影(图4)。其中1例在MR T1WI图像上呈稍低信号,T2WI图像呈高信号,压脂T2WI图像呈明显高信号伴少许线状低信号影(图5)。(3)2例病灶呈软组织等密度伴水样低密度影,增强后其中1例见斑片/结节状强化影、实性成分呈渐进式显著强化,水样密度成分呈渐进式轻度强化;另1例渐进式轻度强化,并可见多发结节状静脉石,水样密度影无强化;2例病灶均见血管影(图 6)。
2.4 术前诊断及其他影像征象
术前影像报告提示血管瘤2例,诊断为淋巴瘤1例、胸腺瘤2例、畸胎瘤3例、神经源性肿瘤3例;所及范围影像显示可疑肝脏血管瘤2例、可疑脾脏多发脉管瘤1例。
3 讨论
MH是一种罕见的纵隔良性肿瘤,组织学上表现为正常血管成分的异常增生,常伴有多种间质成分(如脂肪、黏液和纤维组织)[1]。临床上,MH患者多无特异性症状,本研究中有7例于体检时发现,2例无纵隔占位相关症状,其余2例分别因痰中带血、胸部疼痛就诊。MH发现年龄广泛,回顾近10年国内MH相关报道,最小发现年龄为胎儿,最大年龄为75岁,本组病例中位年龄为56岁,较研究报道偏大,可能与本研究无症状体检患者较多有关[2-3]。MH无明显性别差异,本研究男性(72.7%,8/11)明显多于女性,可能是样本量较少造成的选择性偏倚。尽管MH组织学上为良性肿瘤,但生物学上有浸润性生长的特性,可引起邻近结构的侵犯[4]。故徐小雄等[5]认为MH多需要行外科切除,根据出血风险选择完全切除或部分切除,但因存在出血风险,不推荐对MH行术前活检,并且穿刺病理不足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作为无创检查手段,对于MH的正确诊断与评估非常重要,有助于MH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
MH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最好发于前纵隔,其次为后纵隔,单独位于中纵隔者极其罕见[6]。本研究单独位于前、后纵隔MH者分别为5例(5/11,45.5%)、3例(3/11,27.3%),位于中纵隔的3例MH均为合并受累,未见孤立性中纵隔MH病例,与以往的报道大致相符[3,7-8]。MH可累及邻近解剖部位,正如本研究中的2例前-中-后MH,分别向右肺门处、左颈根部延伸。
MH形态多样,(1)本研究中 6例(6/11,54.5%)为不规则状肿物,呈弥漫性蔓延式生长,与邻近心包、血管结构移行、分界不清,均累及前纵隔,可能与前纵隔生长空间大相关,尽管病灶体积大,但占位效应轻,表明MH膨胀性弱、塑形性强,其中仅1例病灶引起明显占位效应,但此病例为混合型肿瘤(精原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这从另一方面反映MH是一种先天性病变。(2)2例(2/11,18.2%)为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物,贴血管界面生长。(3)3例(3/11,27.3%)为类圆形肿物,位于后纵隔,呈轻度蔓延式生长,局部向主动脉-椎体间隙延伸呈尖桃样,向椎管内延伸呈哑铃状,与胸膜分界不清。可以看出,MH多呈不同程度的蔓延式生长(9/11,81.8%),且边界不清,与李景雷等[9]报道相符。本研究中仅2例为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物,体积较小,可能处于MH早期阶段,尚未表现出蔓延式生长的特性。
MH可能存在两种特征性密度/信号:(1)脂肪密度/信号,其在6例(6/11,54.5%)病灶中显示,其中5例CT上见线样、裂隙样脂肪密度,1例在CT上未见脂肪密度,但MR见线状脂肪信号,MR软组织分辨率高,因此脂肪成分在MH中存在的比例可能要更高,Sakurai等[1,10]的研究也认为裂隙样脂肪密度/信号是MH较具特征的影像表现,另外MH压脂T2WI明显高信号对于MH也有重要提示作用。(2)弯条/结节状软组织密度、静脉石,弯条/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可能代表了血流缓慢的静脉结构,血栓长期存在可导致钙盐集聚、静脉石形成,笔者在5例MH患者中(5/11,45.5%)发现弯条/结节状软组织影,且均发现静脉石,表明这两种影像表现具有相似组织学基础,以往鲜有总结报道,本研究静脉石占比(6/11,54.5%)高于文献[11]报道的10%,可能与病例病程长、体积大有关。如前所述,MH间质成分复杂,病灶内的低密度影无强化或轻度延迟强化,可能为MH组织发生囊变或黏液变,但这并非MH所特有。
与其他部位血管瘤不同,MH血流状态及间质成分复杂,其强化方式及程度也多样化,大多数研究表明MH常呈轻中度不均匀渐进式强化,甚至无强化[12]。本研究中7例(7/11,63.6%,)为轻度渐进式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其中6例发现了静脉石,表明静脉石与强化程度负相关;4例(4/11,36.3%)为渐进式显著强化,较既往报道占比大,可能与本研究非血栓化病例较多有关[1,6,8]。3例病灶内见斑片/结节状强化影,李栋学等[13]称之为“血管湖”,强化程度同周围大血管,2例内见粗大引流静脉,代表MH内部发育相对成熟的血管,1例前中后纵隔MH可见上腔静脉内造影剂逆流至瘤体内,证明病灶与血管关系密切。同时,7个病例(7/11,63.6%)可见血管影,提示肿瘤为血管源性。
MH术前误诊率较高,本研究仅2例提示血管源性肿瘤,MH在影像上需与纵隔其他肿物仔细鉴别:(1)淋巴瘤,常呈多发结节状、融合性生长,轻度强化,未经治疗时罕见钙化灶[14]。(2)胸腺瘤,常为蛋壳样或簇状钙化,脂肪密度罕见,可伴重症肌无力,强化方式多样。(3)生殖细胞肿瘤,通常为光滑圆形肿块,可见“湖泊样”脂肪密度、脂液平,多为不定形钙化[15]。(4)神经源性肿瘤,后纵隔最常见,钙化少见,压脂T2WI信号强度较MH弱。(5)巨淋巴结增生症,富血供病变,强化方式为快进慢出,病灶周围多见多发小淋巴结。另外,MH常伴发其他部位的血管瘤或脉管瘤,本研究发现了2例具有肝脏血管瘤、1例脾脏多发脉管瘤影像表现(图2B),对MH的诊断具有提示作用[16]。
综上所述,MH多累及前、后纵隔,影像上常呈不同程度蔓延式生长,边界多不清楚,增强后MH强化方式多样,多呈轻度渐进式强化,裂隙样脂肪密度、弯条/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及静脉石提示MH的可能性大,当出现斑片/结节状强化影、引流静脉、血管影征象时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信心,影像学检查(CT、MRI)有助于MH的术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