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祺胶囊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2-12-05何清香陈盈盈郑小燕
何清香 陈盈盈 郑小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病变,发病率高达50%以上[1]。DPN以感觉与运动神经受累为表现,患者痛苦不堪,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DPN因其病理生理及临床特征较为复杂,治疗方法广泛,缺乏特效药,西医多以降糖、神经营养修复、抗氧化、调节代谢、改善微循环及对症止痛等为主,部分药物价格偏贵[2]。近年来各研究证实临床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DPN在改善症状、控制客观指标及远期效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且费用低廉。本研究通过对70例DPN患者进行治疗对比,探讨运用痹祺胶囊联合耳穴压豆治疗DPN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2月阳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DPN患者。纳入标准:(1)西医符合参考文献[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有关DPN诊断标准;(2)中医符合参考文献[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及临床拟定气虚血瘀证型:手足麻木不仁,或蚁行感、袜套感等,肢端疼痛,神疲倦怠,或气短懒言,口干欲饮,舌暗淡,苔薄白,脉细沉或涩等;(3)年龄18~80岁。排除标准:(1)合并肢端溃疡坏疽、严重急性并发症;(2)合并出血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脑血管病;(3)不能配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年龄38~73岁,平均(57.78±4.05)岁;糖尿病病程 0.4~15年,平均(5.13±1.72)年;DPN病程 0.2~5年,平均(2.90±0.76)年;男20例,女15例。对照组:年龄37~72岁,平均(56.10±4.49)岁;糖尿病病程0.3~15年,平均(4.95±1.60)年;DPN病程0.2~6年,平均(3.00±0.84)年;男18例,女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常规健康宣教、降糖处理,必要时降压、降脂等基础治疗,使患者血糖控制稳定,空腹血糖(FPG)<8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11 mmol/L。(1)对照组给予甲钴胺分散片(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90)治疗,口服,0.5 mg/次,3 次 /d。(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痹祺胶囊(天津达仁堂京万红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10026,规格:每粒装0.3 g)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痹祺胶囊口服,4粒/次,3次/d。耳穴压豆治疗,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压贴在一侧耳穴(内分泌、神门、肝、脾、肾)上,两耳交替,3 d换1次,嘱咐患者适当按压,2 min/次,5次/d,以局部感到轻微压痛、酸麻胀、发热感即可。两组疗程均为12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为肢体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症候积分降低≥70%,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震动感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VPT)、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有效为肢体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部分缓解,症候积分降低≥30%,TCSS、VPT、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前有所好转;无效为肢体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症候积分降低<30%,TCSS、VPT、血液流变学指标无好转或加重[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症状包括手足麻木不仁,或蚁行感、袜套感,肢端疼痛,神疲倦怠或气短懒言,口干欲饮,采用无、轻、中、重按0、2、4、6分等级记分[4]。(3)神经受损情况:采用TCSS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受损情况,TCSS包括神经症状评分(6分)、神经反射评分(8分)及感觉检查评分(5分),共计19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5]。(4)VP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PT。患者平卧位,将震动感觉阈值检测仪VPT-I(上海三崴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震动探头垂直置于患者足部踇趾腹中心距前端趾甲2.5 cm处,逐渐加大电流量,直到患者感知到震动时,读出该伏特数,每侧均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后再取双侧平均值。发生神经性溃疡风险评估:VPT>25 V为高风险,VPT 在 15~25 V为中风险,VPT<15 V为低风险。(5)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6)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恶心嗳酸、纳差欲呕、肝肾功能异常。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高于对照组(65.71%)(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受损情况、VPT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TCSS评分、V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TCSS评分、VP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受损情况、VPT比较(±s)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受损情况、VPT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中医症候积分(分)TCSS评分(分)VPT(V)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n=35) 12.05±2.85 5.54±2.66* 7.73±0.93 5.57±1.10* 19.00±3.47 14.23±3.60*对照组(n=35) 11.94±2.89 8.34±2.63* 7.69±1.16 6.50±1.26* 18.91±3.31 16.40±3.59*t值 0.167 4.425 0.170 3.277 0.106 2.530 P值 0.868 0.000 0.865 0.002 0.916 0.014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血浆黏度(mPa·s) 血细胞比容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n=35) 5.75±1.05 4.11±1.18* 22.98±4.11 16.63±3.28* 1.84±0.26 1.40±0.18* 0.54±0.09 0.40±0.07*对照组(n=35) 5.67±1.18 4.79±1.30* 22.81±3.78 19.53±3.49* 1.81±0.27 1.66±0.27* 0.52±0.10 0.44±0.07*t值 0.298 2.295 0.175 3.582 0.400 4.558 0.790 2.374 P值 0.767 0.025 0.861 0.001 0.691 0.000 0.433 0.020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治疗组1例耳部皮肤轻微过敏,1例恶心嗳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1例纳差欲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两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上述症状经口服胃药及外用抗过敏药均缓解。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8,P=0.55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DPN主要是血糖控制不良、代谢异常、神经营养缺乏、自身免疫、微循环障碍、氧化应激等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一种缺血缺氧性神经病变[1-2]。在控制血糖外,需加强对神经营养修复(如甲钴胺)及改善微血管循环等治疗的重视。DPN发病机制之一,如Yangihashi[6]通过神经活组织检查发现,DPN患者微血管结构异常,管壁糖蛋白沉积,内皮细胞增厚变性,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微循环障碍,导致神经细胞缺血缺氧,甚至变性坏死。而血液流变学是反映人体血流状态的重要指标,其血流速度下降,血液黏度升高,血流灌注量不足,微血管循环障碍,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并发DPN。因此,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有助于DPN的改善。中医将DPN归结为“痿证”“痹证”“痛证”等范畴,后世医家通过对前人的经验总结和发展,形成了“消渴筋痹”的中医病名。本病是消渴病久,气阴耗伤,气血生化不足,瘀血阻滞,痰湿困阻,而致脉络痹阻,后期损及阳气,阳虚痰湿内生,亦可致痰瘀互结阻滞脉络。所谓“气不至则麻”“血不荣则木”“气血失充则痿”,故肢体不荣不通可致痹痛痿弱。本病其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标为痰湿、瘀血相互交错,尤以瘀血贯穿于整个病程,标本虚实兼杂。气虚血瘀是DPN早中期基本病机之一,故临床治疗上,当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目前中医药治疗DPN主要是中药辨证内服及中医药外治法(包括中药沐足、穴位按压贴敷、针灸治疗、中药注射)等。
本研究运用痹祺胶囊联合耳穴压豆对DPN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其中痹祺胶囊是由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马钱子、地龙、川芎、丹参、三七、牛膝组成。方中,党参补气养血;茯苓、白术祛湿利水,协助党参健运脾气;甘草补脾益气,四味药配伍共奏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之效,其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地龙、马钱子(苦寒有毒,本胶囊含量少,常规服用相对安全)善祛风通络、消肿止痛;川芎能走而不守,为血中气药,配合三七、丹参、牛膝加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力;牛膝尚能引火血下行,强筋益肝,补肾壮骨。全方具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痹祺胶囊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镇痛、抗炎等作用,研究还证实其具有抗氧化作用[7-8]。其中,党参具有抗氧化、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抗缺氧及抗血栓等作用[9]。茯苓具有抗氧化及神经保护等作用[10]。马钱子、川芎具有明显的神经镇痛、消炎作用[11-12]。丹参、三七、地龙等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缺血性损伤作用[13-15]。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取王不留行籽压贴在一侧耳部穴位(肝、脾、肾、神门、内分泌)上,两耳交替轮换,此法操作简便,无消化道刺激作用,药豆直接刺激耳部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至脏腑,起到通经活络、调节脏腑功能紊乱、调和气血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16]。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高于对照组(65.71%)(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TCSS评分、VPT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痹祺胶囊联合耳穴压豆疗效颇佳。既往临床常用痹祺胶囊治疗类风湿及膝骨关节炎、颈腰椎病变等疾病,效果确切,本研究首次使用痹祺胶囊联合耳穴压豆治疗DPN患者,结果表明亦可取得满意效果。但本研究是小样本试验,同时因观察时间的限制,未能追踪观察患者停药后的反应,如再次出现症状或症状再次加重等,后期需扩大样本量及增加随访时间以更好地提高本结论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痹祺胶囊联合耳穴压豆治疗DPN患者,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神经体征及血液流变学情况,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效提高临床效果。同时便捷的口服中成药及耳穴压豆中医特色疗法,简单易行,且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