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神经元炎与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鉴别中视频头脉冲试验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2-12-05郭荣盛施辉东兰希琛冯玉玲邱永青
郭荣盛 施辉东 兰希琛 冯玉玲 邱永青
(江西省信丰县人民医院 信丰 341600)
前庭神经元炎、后循环缺血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眩晕症状诱因,并且二者的发生与急性外周前庭疾病存在密切联系[1]。目前临床采用的前庭功能检查方法准确率较低,同时由感染病毒后引发的前庭神经元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听力正常,也未存在其他脑干功能障碍现象以及急性单侧前庭功能受损所引起的体征表现,因此该病缺乏显著的早期特异性,临床在鉴别前庭神经元炎、后循环缺血所导致的眩晕症状时,更需要具体化的诊断测试[2],探究具有普适性、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前庭功能检测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临床中用于检测眩晕及前庭功能的方法得到了发展,主要有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相比较于传统冷热试验,VHIT 具备检测半规管低频功能,并且可以对不同程度损伤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对6 个半规管功能是否损伤进行定性分析的检测优势。该方法通过施加一定脉冲,直接刺激患者头部,同时检查分析患者颅内的半规管功能受损情况,具备操作简便、分辨性较强的优点[3];其次,研究发现VHIT 还具有重复性高、耐受率强等应用优势[4]。为进一步分析VHIT 应用于眩晕诱因(前庭性偏头痛、后循环缺血)的鉴别效果,本研究中对院内的前庭神经元炎、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进行了VHIT 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0 年1 月至2022年1 月院内收治的前庭神经元炎、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患者各40 例,分别命名为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 例为对照组。观察一组中男性19 例,女性21 例;年龄33~58 岁,平均年龄(49.25±4.07)岁。观察二组中男性15 例,女性25例;年龄 32~59 岁,平均年龄(49.47±4.54)岁。对照组中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龄32~60 岁,平均年龄(48.07±5.23)岁。比较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诊断,观察一组符合国际头痛疾病的分类标准[5],前庭神经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观察二组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疾病专家共识诊断标准[6],后循环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临床资料齐全,依从性较好;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及同意参与。(2)排除标准:合并患有颅内肿瘤的患者;使用过激素类、镇静剂类药物后,前庭系统受到影响的患者;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的患者。
1.3 方法 三组均进行VHIT 鉴别。具体方法为:将患者带入亮室中,处于坐位,佩戴好目镜,头部保持前倾状态后,目视距离患者1 m 外的靶点,医师立于患者背后一侧,抱住患者头部,进行突然、快速、较小幅度的无规则甩头,方向不定,共进行约20 次;在整个过程完成后,通过计算机计算,得到三组的VOR 增益值,同时统计三组的补偿性扫视阳性率。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观察组的病变侧与正常侧的VOR 增益值;(2)比较三组的增益值不对称值;(2)比较三组补偿性扫视阳性率,阳性标准为:水平增益大于(1.00±0.20),以及垂直增益大于(1.00±0.30);VOR 增益不对称水平值超过 20%,以及VOR 增益不对称垂直值超过25%。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F检验比较三组单因素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一组病变侧与正常侧的VHIT 检测结果与正常侧对比,观察一组患者病变侧的VOR 增益值明显较低,且补偿性扫视阳性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一组病变侧与正常侧的VHIT 检测结果()
表1 观察一组病变侧与正常侧的VHIT 检测结果()
项目 n VOR 增益值 补偿性扫视阳性率[例(%)]病变侧正常侧t/χ2 P 40 40 0.63±0.03 0.91±0.04 35.418 0.000 31(77.50)8(20.00)73.728 0.000
2.2 观察二组病变侧与正常侧的VHIT 检测结果与正常侧对比,观察二组患者病变侧各方位VOR增益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病变侧的补偿性扫视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侧(P<0.05)。见表2。
表2 观察二组病变侧与正常侧的VHIT 检测结果()
表2 观察二组病变侧与正常侧的VHIT 检测结果()
项目 n VOR 增益值左水平 右水平 左前 右后 左后 右前补偿性扫视阳性率[例(%)]病变侧正常侧t/χ2 P 40 40 0.87±0.05 0.88±0.05 0.894 0.374 0.88±0.03 0.89±0.04 1.265 0.210 0.87±0.05 0.86±0.05 0.894 0.374 0.89±0.06 0.88±0.06 0.745 0.458 0.87±0.05 0.88±0.04 0.988 0.326 0.86±0.06 0.87±0.05 0.810 0.421 30(75.00)1(2.50)98.076 0.000
2.3 三组VHIT 检测结果比较 与其余两组对比,观察一组的各方位VOR 增益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补偿性扫视阳性率、增益值不对称值均显著升高(P<0.05)。见表3。
表3 三组VHIT 检测结果比较()
表3 三组VHIT 检测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VOR 增益值左水平 右水平 左前 右后 左后 右前补偿性扫视阳性率增益值不对称值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对照组40 40 30 F P 0.63±0.03*0.87±0.05*0.94±0.06 45.143<0.001 0.65±0.05*0.86±0.06*0.96±0.08 27.253<0.001 0.64±0.03*0.86±0.05*0.94±0.07 41.924<0.001 0.65±0.04*0.88±0.04*0.96±0.06 40.613<0.001 0.63±0.05*0.86±0.06*0.95±0.07 28.046<0.001 0.66±0.05*0.87±0.06*0.97±0.06 21.162<0.001 31(77.50)30(75.00)0(0.00)62.084<0.001 26.81±9.27*8.94±1.01*5.35±1.18 79.468<0.001
3 讨论
眩晕是一种人体运动错觉,当患者前庭功能异常时,一旦自身位置发生改变,或对于周围环境物体运动状态的感知变化时,就极易导致眩晕症状发生。前庭神经元炎患者对运动感知异常,其病因与半规管、耳石系统等发生异常有关;而后循环缺血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根本机制为栓塞,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感觉异常、四肢共济失调等。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前庭神经元炎、后循环缺血虽然症状类似,但对于治疗两种疾病的方法差异明显;因此,早期明确鉴别两种疾病对于后期选择正确治疗方案具有确切意义[7]。目前,临床中应用于鉴别前庭功能病变的方法主要包括:冷热实验、旋转测试、巩膜搜索线圈等,但研究结果表明,以上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如检测率较低等。VHIT 是一种评估VOR 的新方法,由头脉冲试验改进发展而来。患者在佩戴视频眼罩后,头部接受高频刺激,可同时获得6 个半规管前庭功能数据[8~9]。本研究对前庭神经元炎眩晕患者40 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40 例及健康体检者40例进行了VHIT 检测分析,结果发现VHIT 应用于前庭神经元炎、后循环缺血导致眩晕中,具有较高鉴别价值,尤其对于前庭神经元炎,具备较高阳性检出率。
从VHIT 结果中(VOR 增益值、扫视分析特点等)可进一步定位诊断病变侧;研究认为,VHIT、冷热实验是对中枢性前庭综合征与外周性内耳相关良性病变进行辨别的有效方法,其检查结果是诊断外周性前庭功能异常与否的可靠依据,具有提示中枢部位损伤的可能性[10]。本研究结果中,VHIT 在观察一组诊断中的补偿性扫视阳性率为77.50%,高于观察二组,该结果提示前庭神经元炎患者中前庭功能各方面均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一部分中枢性眩晕患者VHIT 完全正常,此比例高于前庭神经元炎,证明异常的VHIT 多提示外周性病变的可能性。其次,病变侧增益值明显低于正常侧,提示VHIT 用于前庭神经元炎的诊断时,表现为低增益值,可用于眩晕疾病的定位诊断,能够明确到何种半规管功能出现问题;且与对照组相比,VHIT 结果呈现较低增益值,并伴有77.50%的补偿性扫视异常阳性率,提示外周性前庭功能损伤;而在后循环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中,两组各水平的VOR 增益值相比较为接近,但其补偿性扫视阳性率比较有明显差异,说明在中枢性眩晕病人中,VHIT 结果多表现为阴性,正常的VHIT 结果多提示中枢病变的可能性,但部分患者为阳性,其特征为阳性补偿性扫视结果,多出现在后循环供血区的小脑和脑干病变患者中,且无增益值减低;与后循环缺血相比,前庭神经元炎的VHIT 结果呈现低增益值、高补偿性扫视阳性结果,提示VHIT 可以用在前庭神经元炎和后循环缺血的鉴别诊断中。
VHIT 具有快速判断前庭功能损害、操作简便、高效等优势,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诊断眩晕等疾病,其主要作用原理是通过检测VOR 增益值,以此评估在高频刺激状态下,内耳六个半规管的前庭功能[11]。在高频、放松情况下,实施被动甩头刺激,记录患者前、后、左、右侧水平6 个半规管的VOR 增益值以及3 个增益不对称值,当VOR 增益值降低时,则表示相应方位的半规管功能受到损害,增益值不对称值大小对应表示单侧前庭功能受到损害的严重程度,对于提高眩晕的诊断准确率等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在VHIT 的检测结果中,增益值的高低对应显示了前庭眼反射中眼动、头动之间的相对关系,在正常情况下,眼动、头动的运动轨迹基本保持相同,因此,增益值的正常值应趋近于1[12];当增益值降低时,提示眼动角速度较头动角速度高,因此临床检测时发现凝视的位置障碍,可反映出对应半规管功能受到损害,同时,不对称值反映了对应单侧区域前庭功能的受损害程度,可根据不对称值对应评估每对半规管的功能情况[13]。临床常采用冷热试验诊断前庭下神经受损,但是冷热试验结果仅能作为水平半规管处于低频功能状态时的评价依据,对于后半规管处于低频功能状态的患者,或者仅前半规管处于低频功能状态的患者,冷热试验并不足以区分,但VHIT方法可以实现垂直半规管的定量功能状态检测,具备一定检测优势[14~15]。
前庭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评估外周前庭功能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技术,是鉴别不同疾病所致眩晕患者的必要技术手段[16]。近年来,随着医护人员对前庭相关疾病了解的深入,相关专家总结出了前庭功能检查的相关共识,并进一步规范了临床检查指标,因此,临床研究可对不同疾病、年龄和病程阶段的患者进行各种前庭功能检查,并进行精确分析[17]。本研究中,与其余两组对比,观察一组的VOR 增益值显著下降,且补偿性扫视阳性率、增益值不对称值均显著升高,其原因可能是VHIT 在捕捉患者变化时,敏锐性较强,同时高频率头部冲动效果的提升,直接显著增加了前庭功能障碍患者检测的阳性率[18]。经VHIT检查,结果呈阳性,提示发生了外周病变;结果呈阴性,提示可能存在中枢系统病变。其次,小脑、脑干等病变的发生也具备发生补偿性扫视的可能性,因此实际诊断时,应灵活采取鉴别方式,形成准确度较高的判断结果。此外,VHIT 具有展现运动所需的高频半规管功能状态的优势,在前庭神经元炎中,常见诊断依据包括水平半规管异常,因此对该类疾病患者而言,VHIT 诊断时可见较多数量的水平半规管,可根据较强频率依赖性,进一步实现外周前庭疾病确切诊断。
综上所述,VHIT 可通过VOR 增益值、增益值不对称值及补偿性扫视阳性率鉴别评估前庭性神经元炎、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限制,故后期研究可进一步加大研究对象数量,深入探讨VHIT 对前庭功能障碍疾病评估的相关性、差异性,进而提升眩晕症状的鉴别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