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传统丝弦琵琶与现代钢弦琵琶的差异
2022-12-05徐贺
徐 贺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形制的区别:
首先,在品、相的差异;明清、民国时期分别多以四相十品,四相十二品及四相十三品方式呈现。观察蝙蝠首牙雕琵琶及文王访弦琵琶(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照片中可知,明清,民国琵琶的相多为半圆柱形,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相逐渐转变为三角柱形;品为竹制,古称“柱”“隔”。从清“天华斋”琵琶中可观察到子弦第十柱,为一孤柱,仅有一音,第十一柱设在中、老、缠弦处。十二柱复设在四根琴弦之下。20世纪上半叶,琵琶品的排列数为十三,样式与现代琵琶接近。
到了20世纪下半叶,现代琵琶已然成型,变为六相二十四品,时至今日,品的数量也因乐曲的要求增设到二十六品。相的材质为象牙,牛角、木制,其中象牙出于对动物保护已禁止买卖。品不设孤柱。
琴体上,传统丝弦琵琶与现代钢弦琵琶呈“水滴”状,但细节之处差别较多。明清、民国时期,琴头样式有凤头,也称“家婆头”;蝙蝠首、凤尾、如意样式。明清时期多为曲项;琴颈与山口较窄,山口下方设天牌,第一柱与第四相之间设地牌,天地二牌或刻字或雕图。面板材质为桐木,镶嵌式。覆手设四孔,
形态、材质多样,如象牙,竹制,并辅以雕刻装饰,其中卫仲乐先生用琴覆手设计巧妙,四孔旁均有空隙,琴弦可直接从空隙滑至孔处套住。发音孔与现代琵琶一致,不设凤眼,在覆手下方开孔,亦称“隐月”。
现代钢弦琵琶,琴头多为如意样式,21世纪初,逐渐兴起仿凤尾样式。山口较宽,天牌位置有保留,地牌已经取消,整体而言已很少刻字雕画。面板材质相同,呈镶嵌式。覆手材料较单一为竹制,下方设出音孔。
整体而言,两者的琴轴制作变化不大,但传统丝弦琵琶重量较轻,琴颈较细,以清代张伯年琴规格为例:长:95mm,宽:255mm,厚:50mm,有效弦长:720mm;现代钢弦琵琶加宽加厚,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制琴规格为例:长1030mm,宽:315mm,厚:74mm,有效弦长:726mm。加之采用钢弦,音量较大。(数据源自《图说琵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上海中国民族乐器博物馆)在其他方面亦有区别,如:覆弦方式,丝弦琵琶需自行进行打结系弦,现代琵琶的琴弦已做好圆环,穿入即可套牢;背板方面,旧制琵琶设有凤眉(《华秋蘋琵琶谱》1818.清·嘉庆),辅以绘画或浮雕。现代琵琶整体为净面剖光或大漆为主,少部分制琴辅以雕刻,绘制乐谱等装饰。
二、律制的区别:
杨荫浏先生在《三律考》1平均律部分中认为,旧制琵琶的排品方式属于平均律制的排列,并且这种平均律的使用在朱载堉《律学新说》问世前已经在实践。陈泽民先生在《传统琵琶乐器的音律与琵琶曲演奏音律问题的探讨》2一文中阐述:“传统琵琶乐器(四相十品)的音律,除七品为特殊音高外,其他所有的音柱(相、品)都应该属于平均律部分。”确认排品方式除七品外,符合平均律,但随即补充道“但传统琵琶曲在演奏时却是倾向于纯律,这是根据前辈演奏家留下的音响资料,从中听辨得出的结论。”并随后附十一首参考录音为依据。从上述观点中可知传统丝弦琵琶在实际演奏存在两种律制混合的情况,陈泽民先生倾向于演奏偏向纯律观点,这就会导致在演奏时,需要多以左手在音位上通过“拉,推,压”等腔韵体系技法进行幅度的处理,根据音分值的差异进行微量调整。需要注意的是,音分值的差异,是一种提示和概念,实际演奏仍需要依靠内心听觉来对手指进行支配和调整。
传统丝弦琵琶的七品为特殊音高,旧七品的发音是琵琶基本调—D调首调唱名的↓7,二弦音位为↑4,但实际音高不足↓7,但又略高于7,介于6、7之间,学者将其称之为“特殊音高”、“3/4”音,或者为“中立音”。这种音高在三分损益律、纯律、平均十二律内是找不到的,但却真实存在。吕自强先生认为:“中国民间音乐对于中立音的运用当受隋唐时期“龟兹乐”“天竺乐”等西域音乐的影响。这点也可从西域传来的筚篥、唢呐等管乐器的孔位中发现端倪。”3陈泽民先生通过对唐制阮咸音柱排列的观察,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在文化的交融中,西北少数民族音乐中的半降si(↓乙)逐渐被汉民族吸收,到了唐代胡乐器与汉乐器混编在一个乐队中演奏,已成惯例。”4这种现象是由于我国古代人民长期的艺术实践,构成了音乐语言的特殊性,笔者也曾试弹带有旧七品的琵琶,情感强烈时,这种特殊音高腔韵独特,具有极佳的的效果。
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先生取消旧七品音高,奠定了现代琵琶十二平均律位排品方式。现代琵琶品相位置可以实现自由转调,并且可以演奏丰富的和弦,不仅增强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当时完善民族管弦乐队弹拨声部建制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于旧七品音高,演奏者也可以通过左手的推拉控制,进行音分微调,也可以实现特殊效果。
三、演奏的区别
丝弦材质为天然蚕丝,弹、按音手感偏软,具备一定韧性。丝弦张力远远小于当代钢弦,笔者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丝弦琵琶的与现代钢弦琵琶演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以左手感受最为明显,现将左手技术分为四个部分,基本发音体系、腔韵润音体系、润音体系、特殊音响分别进行阐述。
(一)基本发音体系:
按音:丝弦:需将指尖关节立起,与琴弦相较增加角度,增大压力,防止运动过程中手指滑出。
钢弦:不宜将指尖关节竖立过大。
泛音:两者动作基本相同,应注意人工泛音非传统丝弦所用技术,此处不进行阐述。
打: 丝弦:同品情况下,左手力度加大,且发音稍慢。钢弦:同品情况下,发力度小于丝弦,发音较快。
带、擞情况同“打”雷同。
(二)腔韵发音体系:
压:丝弦:在多个位置皆可实现,单指就可以完成技术动作。
钢弦:仅局部可实现压弦,且多数情况需要依靠其他手指进行辅助。
推:丝弦:在做大三度时,由于琴弦较软,需运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上肢协同,增加动作幅度,方可达到音准。指尖下压的力量要增加。
钢弦:同样情况下,因琴弦张力大,动作幅度比丝弦减小,以手指、手腕为主,手臂辅之,上肢较少参与。
需要注意,由于传统丝弦琵琶重量轻与现代钢弦琵琶,且体积小。做该技术动作有时需把琴体向身体左侧倾斜,琵琶重心向外靠。
拉:丝弦:因琴弦质地较软,琴身窄,做度数较大的变化音琴弦变化幅度也较大,容易脱品,鉴于此,做大幅度变化一般用“推”。指尖下压力增加,防止滑品。
钢弦:除子弦相把位,一、二品容易脱品,其余位置均可实现拉弦动作。且手指可感受到明显的张力。
撞:丝弦:发音较慢,弦音升高后,音的稳定性需要靠指尖的着力加以控制。
钢弦:发音快,弦的张力使音准方面较丝弦具备一定可控性。
扭:丝弦:用较小的发力即可达到技术动作,手指的控制,发力较多。
钢弦:张力大,手腕需要给予手指一定的力量辅助技术动作的完成。
绰、注:
丝弦:有一定的摩擦系数,需要指力介入增加摩擦力,达到古朴的发音效果。
钢弦:摩擦系数小,发音快,声音通透。
(三)润音体系:
吟、揉、猱:
丝弦:发音慢,但因琴弦张力小,质地软,细微指出可做丰富的变化。
钢弦:发音快,张力大,受琴弦硬度影响,变化性没有丝弦丰富。
(四) 特殊音响:
绞:丝弦:易于操作,且做完该动作后无论是任何相邻的琴弦做推拉易于操作。
钢弦:手指可感受到明显的拉力,后续的推拉很难在中弦,老弦,缠弦处完成。
併:丝弦:易于操作,併后可做推拉,音腔幅度大。
钢弦:很难完成,该动作不易在钢弦推广,需要演奏者具备极强劲的指力,操作不慎会伤害手指,不易于推广,併后也可做推拉,但音腔幅度小。
通过左手四种体系的对比,可以初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音高的稳定性而言,钢弦较易操作;腔韵及润音的微量变化,丝弦的变化较为丰富。特殊音响上,因钢弦张力大,操作性上丝弦较为方便。
丝弦琵琶在右手使用上没有左手明显的不适,但丝弦琵琶的演奏使用真人真甲,钢弦琵琶使用义甲。丝弦上演奏武套曲,需长年累月的磨炼真指甲的厚度方可演奏。
丝弦在审美表达上与钢弦不同,丝弦琵琶音色为中和温润,钢弦为明亮通透。虽然丝弦的声音已不作为主体,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我们不应对其否定。传统的认知正在偏离轨道,我们的耳朵在丝弦离开的几十年间已不适应传统的音律,在文化视野的观照下,守正创新其实就要求我们对传统再次回溯。不要让积累的文化失去灵魂。正如刘德海先生说:“记忆历史,理解古人,还原历史真相,为未来设计可供后代新的记忆。”
注释:
1《音乐研究》,1982年第1期.
2 陈泽民.陈泽民琵琶文论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3 吕自强.琵琶旧七品和中立音[J].北京:中国音乐,1985(4)
4 陈泽民.对旧制琵琶七品特殊音高的探讨——陈泽民琵琶文论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