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式教育探索
2022-12-05帕丽巴克激浪
帕丽巴克·激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一、互动体验式教育
(一)互动体验式教育的产生背景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带动的是观众需求增多,这一需求不仅局限在温饱和富裕上,更要在思想上充实自我,现如今,在节假日和周末,博物馆成为观众娱乐消遣的重要场所,在观众的需求逐渐由过去的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延伸的背景下,也对博物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博物馆逐渐成为人类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发展的交流平台。当前,博物馆已经成为观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使博物馆的娱乐、体验等功能不断被开发。互动体验主要利用某一主题的渲染、烘托,让观众和博物馆所展示环境进行有机结合,使观众在博物馆中获取独特感受,在互动中感知博物馆的精神文明,这种方式既可以提升文物的表现力,也能为博物馆创造具有突破性变化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互动体验式教育的特点
互动体验本身的魅力在于通过各种艺术元素的交错,给观众一种华丽的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思维能力和想象意识,让观众在真实的互动中感受艺术创作的效果,观众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因此获得一种视觉上和行为上的美感,从而对博物馆中的文物和典藏产生更加强烈的兴趣。利用互动体验式展览,能让博物馆文物背后的属性和特征充分展现出来,并且让博物馆观众充分沉浸在这种特定的文化体验环境中,这是博物馆文化创意发展的体现。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和产品的创新,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创新的思维,有效提升博物馆互动创新的价值。要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需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结合观众的感受努力吸引观众的眼球,将博物馆内部蕴含的信息传达给每一位观众,利用博物馆内部藏品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实现博物馆对观众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双重冲击,以独特的参观方式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参观感受[1]。
二、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的存在形式和存在意义
(一)博物馆中现有的互动体验式教育形式
《博物馆条例》中明确指出了博物馆在举办展览活动的过程中,要运用相应的材料、技术、工艺与手法达到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的和谐统一,需要通过互动交互设计的方式将博物馆展览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以此强化对观众感官的刺激,强化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认识与理解,在深入思索的过程中掌握博物馆展览所传达的信息。结合观众的体验方式可以将互动体验式教育分为主动体验与被动体验两类。现阶段,我国博物馆的展览多数是以实体文物为核心,辅助采用文字、图片等手段强化人们的理解,新时期部分博物馆还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观众对博物馆所陈列文物的理解。
(二)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的存在意义
广大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获取的体验过程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并能在互动和体验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属于当观众的精神、体力、情绪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能让观众从生理到心理生成的一种特殊情感和感受。互动性是新时期对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发挥所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在每一次参观、体验的过程中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记忆。体验式则是通过让观众参与其中,产生不同于以往宣教式博物馆服务模式的活动效果。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式教育以互动体验为主,其中教育属于绝对核心,主要目的是将观众的兴趣调动起来,强化观众对馆内所陈列藏品的认知。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多媒体的出现使国内许多多媒体公司将发展目光放在了极具潜力的博物馆展示上,通过对独具考古、研究价值的博物馆进行重新定位、展示、设计,有助于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基于互动体验式教育的博物馆展示,主要通过博物馆所陈列展品以及前期设计、建设营造的特殊空间环境、文化氛围,可以呈现独特的视觉意境,在特定的场景下观众能与展品进行深入沟通和对话,以此增强博物馆的感染力,让观众身处博物馆空间就可以亲身参与到展品背后的世界中,开启一段跨时空对话的奇妙之旅。博物馆空间的节奏变化很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也可以丰富博物馆空间的文化内容,强化观众在观展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使博物馆展示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三、我国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推广问题分析
(一)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的发展现状
博物馆作为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怎样打造互动体验式教育,已经有很多博物馆开始尝试。例如,首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互动体验式教育项目,这种尝试也引发了各大省市博物馆的争相尝试,在亲身体验和互动中,观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丰富了博物馆活动的内涵。而越来越多的观众也愿意驻足于博物馆,并且深深回味博物馆文物中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能开发出好玩、好看、可感受、能激发思考和互动体验的博物馆还是凤毛麟角,尽管已经有了电子讲解服务,但对观众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换言之,博物馆教育已经能通过电子化实现全方位教育和系统化讲解,但是对怎样优化讲解,并带动观众主动参与到教育中来,还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也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2]。
(二)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博物馆受众的心理把握程度不足
博物馆的受众面向全市甚至全省、全国的观众,不同的群体,在信息接收方式和效率上都存在不同。例如,儿童处于非常特殊的成长时期,他们好玩好动,且好奇心非常强烈,善于学习是他们的特点。而儿童喜欢的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模式,就必须具有新奇有趣的特点,也能亲身实践。而对成人来说,成人的思维比较固定,他们更希望了解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所以说,在互动体验式教育中,他们更希望获得的是在博物馆文物背后发生的故事,以及博物馆文物创作的年代、历史背景等,针对不同学历、认知的观众来说,他们对互动式体验教育的认可程度也不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快的学生群体,他们对博物馆中文物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尽管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但是学生群体在思维逻辑方式上还比较稚嫩;对成年人来说,在策划体验式活动时,他们的成人感就比较强,就不能过于简单和幼稚,所以说在进行互动体验式教育时,也需要着重根据特殊人群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教育侧重。但这种情况在很多博物馆中并没有做到区分对待,从而影响了整体的互动体验式教育价值。观众到馆体验只是为了体验这些多种多样的技术,但是对博物馆互动体验式的教育内涵理解不深刻,甚至一些观众在展览结束后就忘记了教育内容。
2.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展示手段不足
目前来说,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式教育对不同群体也有较好的需求把握,能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人群的体验需求,而在互动体验式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方面,在资金、技术和策划能力上,因为技术水平不够,也难以设计并制作出真正理想的博物馆展览模式。受资金上的限制,也有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在技术投入上资金不足,让博物馆的发展停滞。另外,在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策划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为教育项目的策划需要针对不同因素综合考虑和布局,这样才能将观众和博物馆文物进行有效的链接。另一方面,很多策划者没有与观众共情的意识,尤其是没有针对观众的思维方式多开展一些有趣有价值的互动体验式教育项目,从而影响了整体互动体验式项目的开展,一些互动体验式教育模式空有理论,但是难以实现[3]。
四、利用互动体验式教育优化博物馆教育效能的策略及案例分析
(一)新疆博物馆——丰富互动和体验活动
新疆博物馆推出的“中央王朝统辖治理新疆主题系列展览”,带领人们从先秦时期向清朝时期过渡,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可以直观感受到历史的更迭。置身于博物馆内部的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各族百姓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以及丝绸之路上丰富的贸易来往,通过展览触动观众的内心,让观众通过博物馆陈列的物品以及独特的空间环境深切感知历史,了解新疆地区的历史变革。新疆博物馆的四楼设置了数字化体验厅,符合现代博物馆建设数字博物馆的目标方向,也使新疆博物馆的文物科普变得更加新颖、更加多元。当前,新疆博物馆中超过两万件文物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展示,怎样让数字化文化更好地服务观众成为博物馆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博物馆方面向观众推出的“全景科普服务观众”“文物活化舞台剧”“新疆文物古物一站游”等数字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项目,是新疆博物馆大胆创新、努力实践的重要成果体现。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让人们跨时空领略文物之美,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也可以让博物馆所陈列文物变得更活。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由馆内讲解员带领参观展厅,听取讲解,有的亲身参与传统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贴画等。在参观博物馆结束后,可能无法记住博物馆内部各个展厅的主题,但是在互动与体验结束后,观众反馈能很容易且深刻牢记亲身参与的手工技艺,这也是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最大化的目的,让观众在边看、边听、边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新疆地区历史文化最直观的认识和最深刻的记忆。这种体验式教育目前在国内许多博物馆已经开始试行,需要博物馆方面结合内部所陈设各展厅的主题,安排专业化讲解员带领观众参与博物馆的互动体验项目[7]。
(二)吉林市满族博物馆——丰富博物馆教育模式
互动体验作为新时期博物馆的主要教育形式,在新时期其要想更好发挥自身社会教育职能,不能局限于观众的单向进入,还需要安排专业的宣教人员以“走出去”的方式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比如,吉林市满族博物馆曾经开展了一个名为“行走的博物馆”项目,通过让博物馆走进校园的方式,让各大、中、小学的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了解博物馆,将博物馆实体藏品带进校园,在宣教人员的专业讲解下让许多学生爱上博物馆[3]。新疆博物馆也通过开展博物馆流动展览和学生互动式第二课堂活动,来丰富博物馆教育模式,走进学校利用幻灯片播放、现场讲解和演示、现场互动、实物鉴赏等方式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深入了解博物馆的民宿、文化和历史,让学生以最直观、最立体的方式了解新疆历史,了解各民族文化习俗,切实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新理解和运用能力,使满族博物馆一度成为学生认识历史、感受文化和增长知识的平台。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要想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需要主动打破传统博物馆静态化的教育展览形式,打破使用单一文字、图片让观众自行了解博物馆所陈列内容的方式。尤其是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单一的展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博物馆的互动体验式教育主要目的是让观众更好地认识博物馆,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博物馆内部蕴含的知识,以此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价值,采取多元化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项目,可以让观众最直观地感知博物馆文化,尤其是在青少年教育领域采用互动教学手段更容易强化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在传统博物馆展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真正发挥各种文物的教育价值[4]。
(三)国家文物局——提升互动体验式教育的科技含量
博物馆中各种黑科技能提升博物馆的教育体验,而且各种技术能让博物馆中复杂的文物信息连接起来,也能打造更好玩、有趣的博物馆教育模式。博物馆需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感知民族自尊和自信,并且牢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继承祖先的光荣和成就,让文物活起来,就需要打造以技术为支撑的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模式[5]。目前,比较典型的是AI博物馆计划。AI博物馆计划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并且已经有2894家博物馆联合上线,利用AI技术丰富了观众的博物馆体验,在游览博物馆时,游客只需要通过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自动识别当前展示文物的相关信息,而AI技术可以通过语音合成,将文物的具体信息播报出来,语言导览更加智能,如果游客有更深入了解该文物的意愿,通过文物的具体信息介绍,游客可以继续了解文物的产生背景、文化背景、传播范围、对当今的影响等,让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更了解文物的相关信息。而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也能将一些已经消失不见的文物展示出来,对已经消失和破损的文物进行再现与复原。以新疆博物馆为例,在《新疆历史文物展》魏晋南北朝部分中展现有遗失海外壁画的投影空间,通过投影空间,可以再现遗失海外的文化瑰宝之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对文化工作者来说是责无旁贷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手段的创新,壁画复原愈加科学化和数字化,也愈加有利于失落文明的复现、留存和传播。游客们可以通过高清屏幕细致观察,身临其境,通过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以及4D影像技术等,让一些文物更加触手可及。
以VR技术为例,新疆博物馆利用VR技术延展了博物馆展览方式,不仅能让游客近距离观看到展品本身,还能让游客身临其境进入到当时的场景中,感受到历史的磅礴。借助VR技术,在新疆博物馆的数字体验厅内就能让游客体验到“小河墓地”“七个星石窟”等场景,结合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了观众的体验,让观众可以穿越到古代墓穴中,让观众更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代墓穴的兴起,不仅看到了文物本身,还了解到了文物的发掘过程、具体发掘位置、墓穴构造,对古代文物的产生及发展有了基本的印象,这些体验都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利用技术延伸了博物馆互动体验式教育和展示的能力,通过技术的转化,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场景和纵深,加深了观众对文物的理解,也能在技术的帮助下,让观众获得更自由的教育体验[6]。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博物馆的作用越发突出。作为非正式教育机构需要就怎样吸引公众博物馆教育行业进行探讨,以便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这是目前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下博物馆教育中还存在技术掣肘、人才局限、管理问题,为了提升教育功能,博物馆方面需要积极引入技术,投入人力/物力,加强教育优化,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提升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