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业财融合的思考
2022-12-05王正君
王正君
(枣庄职业学院,山东 枣庄 277000)
1 高校推进业财融合的现实意义
1.1 提升高校财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财务治理在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在资金保障、内部控制、决策支持、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财政部也多次发文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高校财务治理现代化建设,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快形成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相适应的财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高校推进业财融合,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整合教学、科研、资产等教育要素,实现与财务资源的有机融合、高效联动,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务决策支持能力,保障高校重大决策和部署高效落实,有力提升高校财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1.2 助力高校财务重心的转变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以会计人员为工作主导、以记账算账为工作内容、以核算和监督为基本职能的传统财务会计,在业务和财务一体化综合智能信息平台上,不论是财务数据采集、处理方式,还是工作内容、财务职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传统财务工作中会计信息收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编制以及会计信息归档等大量重复性、格式化的工作,都由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工具甚至财务机器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从传统记账算账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转业”到财务数据分析、过程控制、辅助决策上来。高校基于业财一体化集成平台推进业财融合,能够实现高校内部教学、科研、资产、基建等方面的业务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并通过数据分析和信息发掘优化业务(教学、科研、资产、基建等)方案、提供决策参考,助推财务工作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财务职能由记录价值向创造价值转变,财务角色由“账房先生”向“军师参谋”转变。
1.3 降低经济业务活动中的风险
高校推进业财融合,实现业财一体化,不仅仅是高校内部教学、科研、资产、基建等业务系统的集成,更是将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嵌入各业务单元,并基于数据标准口径建立联系。高校经济业务产生的每一笔支出的信息实时推送至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中的每一笔支出都可以追溯到经济业务,二者相互对应、相互关联。这样能够从业务发生的源头杜绝造假舞弊,保证了原始信息真实可靠。从业务发起,到信息采集传输,到财务数据处理,再到风险监控的整个闭环管理过程中,所有经济业务活动都在业财一体化平台中按节点推进,且中间业务环节的信息能够实现共享,有利于实现经济业务活动的全流程、网格化监管,降低经济业务活动中的风险,促进高校经济业务活动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高效开展。
2 高校推进业财融合的现实困境
2.1 业务与财务衔接不够,部门协同度低
高校的所有业务活动都是以教育教学为主线,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目标。虽然高校内部各业务部门分工不同、职能各异,但最终都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教书育人这一中心工作。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组织结构是以二级学院、职能部门为基础单位,实行平行管理。高校贯彻“业务驱动财务、财务服务业务”的业财融合理念,即以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招生就业、学生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活动为主导,驱动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财务管理融入业务开展过程,对接业务活动需求,以促使业务活动提质增效。而现实情况是,除了与资金相关的财务报销、学费收缴等业务环节,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在其他环节几乎无“交集”。财务部门获取的数据仅仅来源于业务部门在业务开展完成后的支出“结果”,至于业务开展过程中的业务方式是否科学、流程是否合理、资源配置是否高效、成本控制是否得力、风险管控是否有效以及支出的业绩和效果如何等问题,财务部门无法从仅有的支出“结果”数据中得出答案。业务部门聚焦业务活动结果的完成,财务部门注重成本绩效、财会监督,二者业务目标和财务目标不一致,导致部门协同度低[1]。
2.2 业务与财务系统不统一,缺乏业财一体化平台
随着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高校信息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高校内部各部门都搭建了各自的业务信息系统,如教务处的教学管理系统、学工处的学生管理系统、科研处的科研管理系统、招生处的招生录取系统、财务处的账务系统、后勤处的资产管理系统、质量管理办公室的质量考核及合同管理系统,以及审计处的审计系统等。各部门借助各自的信息化业务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些业务系统往往局限于各部门内部,多数系统都是基于各部门自身业务需要进行购置或开发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些“各扫门前雪”的业务系统之间彼此独立,没有整合成能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统一平台。各部门产生的业务数据难以自动传输、跨系统共享,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存在人为因素造成信息失真的风险。
2.3 业务与财务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成本高
高校内部各部门基于自己本职工作需要独立运行的业务信息系统,不仅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之间没有有效集成,各业务系统之间也没有建立有效联系。每个业务系统固有的数据语言类型、业务口径和算法算力不同,系统之间不兼容、数据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数据基于同一口径下的提取、识别和交换,导致业务部门难以支持财务部门有效使用自己的业务信息,财务部门也无法针对业务部门实际情况进行财务价值的提升。例如,招生部门通过招生管理系统负责学生录取相关工作,一方面没有将录取学生的相关信息按照标准口径推送给学工、教务、后勤、财务等部门,这些部门使用信息时需要按照自己系统的数据标准重新转换;另一方面,招生录取、学生管理、教务管理等各环节业务事项产生的支出,也无法按照统一的数据口径将信息及时传递给财务部门,难以形成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业务与财务的数据标准不统一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而且导致数据共享成本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
3 高校推进业财融合的具体策略
业财融合是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手段应用,进行以共同创造价值为目标的深度融合、数据共享、协同发展。这就需要高校从体制机制、流程再造、系统平台、数据标准等方面统筹考虑,全面推进业财融合。
3.1 树立“大财务观”,推动财务管理向财务治理转型
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开放的思维就没有高质量的发展举措。财务部门作为高校重要的内部职能部门,要树立“大财务观”[2],拓展财务管理职能,摒弃对业务单向管理的狭隘思维,以业务与财务协同发展、高效联动为导向,跳出会计看会计,注重业务与财务的融合共建、信息共享、价值共创。财务部门要主动融入学校的发展大局,积极满足业务活动需求,在提供好财务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将财务治理的关口前移,主动融入业务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适时收集业务开展过程中每个环节生成的财务信息,并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加快业务流转速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财会监督和内部控制。同时,高校业务部门要站在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打破部门与部门间的壁垒和界限,实现高效联动、统筹协作,对于财务融合发展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创新工作模式、优化业务流程,为业财融合提供条件,共同致力于实现学校整体发展目标。
3.2 做好顶层设计,优化业务流程
高校要紧紧围绕发展规划,聚焦教育教学业务活动,全面系统地梳理学校各类业务开展流程,归纳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点与财务关联点,将提高工作效率和控制风险作为各部门的共同目标,对内部经济业务开展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消除“梗死”,畅通业务和财务贯通的“大动脉”。以业务驱动为导向替代以部门职权为导向,建立基于业务开展全流程的贯通系统,同时将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有效对接,实现从经济业务事项的发起,到职能部门的配合跟进,再到财务收支、数据核算、财会监督、绩效评价等流程的闭环管理。以高校教学设备采购业务为例,该业务涉及业务的发起部门(具体承办部门)、教学归口管理部门(教务处)、采购部门(招标采购处)、资金支付及核算部门(财务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后勤处)等。该采购业务开始申请时,从日常的办公系统发起采购申请,按审批流程授权审批的同时,将业务信息自动推送给相关部门的业务系统。一方面,教务、采购、资产等系统从各自业务层面处理信息;另一方面,各节点业务层面的信息同时被财务系统收集、处理,实现业务数据对财务部门的同步传递、财务部门对业务需求的实时响应。当该业务在实施过程中某个环节发生变化时,对应系统将自动反馈给其他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大大缩短了部门响应和处理时间,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3]。
另外,业财融合下的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根据高校自身规模、内部体制、业务特点等实际情况,因校制宜,不可盲目搞通用式、“一刀切”流程;二是流程优化再造的前提条件是有利于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化学”融合,以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高校要避免走入“为合而合”的误区,切勿将不相容、不相干甚至相互排斥的业务流程进行人为的融合,否则不仅无法发挥业财融合的优势,还会适得其反,给业务活动的开展添乱增堵。
3.3 加强系统集成,构建一体化平台
高校要想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除了要加强各业务部门间的协同配合,还要依靠内部各业务系统的整合集成,努力克服各部门系统相互孤立、信息跨系统流通性差、系统间耦合性弱等弊端,建立集业务开展与财务处理于一体的平台[4]。例如,高校可将资产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建立财务资产一体化平台,实现固定资产购置申请、验收入库、款项支付、折旧计提、日常维护以及报废处置等全生命周期内各业务节点的资产信息与财务数据相对应,做到资产系统中的实物流与财务系统中的价值流相统一。又如,高校可通过财务系统与科研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建立财务科研一体化平台,实现科研的项目立项、收入入账、支出报销、资产管理(若有)、结题决算等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各业务节点的有效融合,避免职能部门多头管理和数据不共享造成科研人员在各部门之间来回跑腿,这样既能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提高报账效率,又能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程度。
3.4 统一数据标准,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建立基于业财融合的一体化平台,只是从外在形式上有了技术支撑,高校要想真正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建立标准化、格式化的数据规范是关键。高校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不同业务系统推送的专业信息“去专业化”,将其智能转换成具有统一标准或格式、能够被财务系统和其他系统识别和使用的信息,实现不同业务信息基于统一的数据标准在系统间流通。比如,针对某二级学院购买教学设备这一经济业务,该二级学院首先在教务系统中录入该事项的原始信息,通过大数据技术将这些信息进行标准化转化,形成系统之间可以流通的数据,然后按照业务职能归口系统对数据进行分别推送,把设备的名称、专业分类、规格型号、主要用途、单价总价、使用年限、责任人等数据信息传递给后勤部门,将合同金额、付款方式、折旧年限、涉及税金等数据信息传递给财务部门。原始状态的数据始终保存在业务承办部门,确保数据源头清晰可追溯,传递到不同部门时,须是经过转换后具有统一标准的数据,确保各部门能够直接使用,以及跨部门无障碍流通和共享。同时,在确保数据精准的前提下要注意数据收集来源的唯一性,做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避免重复收集或数据同质化,减少资源浪费、数据冗余甚至误判的情况,提高数据规范程度和系统处理效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