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经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2-12-05贾养荣
贾养荣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077)
0 引 言
数字经济是技术驱动的经济,人才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数字经济的发展问题逐渐被我国重视。因此,高校也应当加强专业建设,注重数字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
1.1 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岗位迭代加快
我国数字化发展相关报告显示,我国的数字经济在2019 年就已经实现35.8 万亿元的规模,可以说,数字经济强势崛起,给我国社会产业结构带来巨大的变化。数字经济对我国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个方面:其一,传统产业中逐渐渗透数字技术,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被代替,对以往的传统产业整体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二,数字经济背景下,一些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并且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产业结构的优化、技术的升级对很多传统岗位都有巨大的影响,新旧岗位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就业结构也因此发生巨大变化。相关调查结果显示,5G 技术的发展在2023 年将促进800 万人成功就业。在5G 技术的影响下,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新兴产业大约能够创造1 150 万个就业岗位,信息技术相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巨大,就业结构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1]。
1.2 数字技术更新速度快,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具备更高的素质
如今,全球信息化进程加快,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交叉融合,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促使数字化产业更新周期缩短,很多数字化产业的岗位都需要复合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单一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难以很好地满足产业数字化的发展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社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硬实力和硬技能,具备专业的技能技术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人才立足社会的重要核心指标。现阶段,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方面都欠缺先进性和科学性,没有充分考虑市场情况,也没有依据目前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展开培养,致使培养出的人才和数字化产业岗位不匹配,难以适应数字化产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而数字化产业岗位面临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2]。
1.3 数字经济推动教育新形态形成
数字技术和教育行业的融合使教育正在向更加网络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终端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新形态正在形成。如今,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正在从传统线下向网络端扩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环境正在形成,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数据化和智慧化。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为网络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优化重组教育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网络端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整合多样化的学科工具,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资源。由于多种跨学科的技术相互融合,数字经济时代能够提供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时,能够智能化、精准化地推送教育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专业学习,自主选择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教育质量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
2 数字经济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缺少有利的培养环境
现阶段,很多高校针对数字技术技能型人才开设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的课堂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操训练[4]。专业课程内容和专业技术的更新发展不匹配,专业教材中使用的教学案例较为陈旧,教学内容往往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专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难以满足数字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除此之外,很多高校缺乏有利的数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环境。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学校教育自身条件的局限性都会影响技能型人才的发展。
2.2 高校人才素质难以匹配市场新兴数字产业岗位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以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长远发展,而这些都离不开数字技术技能型人才。数字产业对数字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倚重程度越来越高,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现阶段高校专业建设难以有效匹配数字产业需求,专业结构存在单一化问题,专业课程之间知识与技能关联性较弱,对培养多样化、综合化、复合型的数字技术技能型人才较为不利,学生所具备的技术技能难以适应数字化产业岗位要求。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为产业赋予了新的业态,技术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相关数字技术和技术设备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难以有效匹配新兴产业岗位。
2.3 传统的教育教学面临挑战
新兴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给高校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一,对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挑战。数字化相关专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精确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移动互联网学习平台推送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线上学习。学生也能够更便捷地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能够及时解答,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师生面对面的尴尬。其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新兴的数字技术有效地突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规定的课堂时间、课堂地点和课本教材。将新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网络化、多样化、个性化特点,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等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5]。以教师口头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严重冲击,高校教学模式亟待重构。
3 基于数字经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3.1 根据市场需求强化专业建设
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专业教学。因此,想要实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是必要的前提。构建和完善高校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是有效完成数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也是提升高校数字化相关专业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内容。这不仅会影响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还会影响市场中数字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岗位的供需平衡和稳定[6]。在数字经济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满足数字产业结构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主动吸收新技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7]。可以构建三体联动的数字专业体系,实现数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联动。同时,高校应当注重专业设置,以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为目标,优化专业教学标准,凭借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标准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技术技能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输送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操技能水平高的数字化专业人才。
3.2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产业发生变革,出现很多新兴的就业岗位,在一些前沿技术领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往的生产方式为规模生产,数字化产业生产方式则为精细化、个性化生产,需要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要求人才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高校应当抓住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通过构建数字化产业孵化基地、数字化技术产业园,吸引师生参与数字化的研究,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提升人才质量。
3.3 构建数字化产业人才数据平台
想要保证市场中数字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岗位的供需平衡和稳定,需要构建并完善数字产业人才数据化平台[8]。其一,借助数据化平台实时跟踪数字化产业中数字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信息,使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出具相关的人才需求报告,为科学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重要依据,为高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提供重要依据[9]。其二,借助数据化平台提升高校数字化专业教育和社会数字化产业岗位之间的匹配度,高校可根据数字化产业具体的岗位要求为专业学生制订操作实训方案。
3.4 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各专业学生的数字化素养
深化产教融合对培养高质量的数字化技术技能型人才有重要意义。深化产教融合是将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同步、教学内容与新技术同步、教学设备与生产性设备同步,强化育人的双重效果[10]。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正在积极探索混合办学模式,将职业教育与数字化产业相结合,共同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实际操作训练平台,通过技术共享实现协同育人。学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通用数字技能,高校应当为各专业学生提供数字技能的学习和实训机会,以提升学生的数字技术能力。高校还可以和企业建立合作,让学生到相关企业中学习新型数字化技术技能,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在毕业后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数字化技术技能型人才。
3.5 借助数字技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高校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构建全员参与、全面监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此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效应对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挑战,帮助专业教师有效适应角色的转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借助数字技术开展网络化、智能化的课堂教学,打破时空和时间的限制,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专业结构、学校规模、教学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协同发展。高校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互动式教学场景,优化学生实训环境。
4 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工作者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本文从5 个方面论述了基于数字经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如根据市场需求强化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数字化产业人才数据平台;校企协同育人,提升各专业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借助数字技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