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下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以云台山为例
2022-12-04贾婉曹旺儒
贾婉 曹旺儒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如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具有其他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丰富的优质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国外人士的追捧,也正在成为他们旅游参观的热点,这也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景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旅游文本的英译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把旅游文本翻译得当至关重要。
目的论与传统的语言学大相径庭,它不再追求语言上的对等,而是强调翻译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决定手段,目的论是旅游翻译的指导性理论。[1]旅游宣传资料的目的是向外传播中化文化,吸引旅游者,让外国人能够读懂和了解旅游文本。云台山是国家5A级景区,近些年来受到外国游客的青睐,同时也促进了焦作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对云台山官方网站现有资料的分析,利用翻译目的论以及其他翻译策略,研究分析云台山旅游文本的外宣翻译。
二、目的论
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而应该把翻译看作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的活动。[2]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以目的性方法为主要方法的有目的的、富有成效的行为。原文已不再是居于首位,译者要根据目标语读者的需求来取舍信息以及合理使用语言。
根据目的论,翻译要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通常情况下,“目的”指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3]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具有意义。忠实性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也就是说忠实于原文,但是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取决于译文想要达到的目的。[4]总之,三大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对加强翻译目的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三、旅游文本的特点翻译方法
旅游文本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语言精练,文本言简意赅;二是逻辑性强,文本内的叙事逻辑缜密;三是文化特色,专有名词多。[5]此外,旅游文本还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在向外推介旅游景点时,也在无声地向外输出了传统文化。
旅游文本不仅要在线原文传达信息,还要与目标语的读者文化契合,因为目标语多为英语国家的游客,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都不了解。翻译目的就是让外国人看懂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且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时,译者对文本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翻译目的”尤为重要。
首先是对译文,因为旅游景点介绍文本原文都是中文,它的主要对象是懂汉语的人,所以它更加侧重宣传,即主要向游客推崇景点,提高景点的吸引力。其次,译文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不懂中文的游客,他们主要想了解景点背后相关的历史文化等知识,所以这时译文注重的是信息传达功能,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要补充相关方面的知识,而且译文尽量简洁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四、目的论下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研究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旅游文本翻译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首先,译文一定要可读性。其次,译文要注重情感的召唤,因为旅游文本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游客,让游客有欲望到此一游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尽量使译文充实有趣,并深入体会读者的感受,充分了解读者的期待和目的,从而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为了更好地让云台山“走出去”,在翻译相关的旅游文本时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尤为重要。在观察云台山汉译英宣传文本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运用了很多翻译策略,例如:直译、意译、音译以及类比等。通过这样的翻译策略,译文的内容显得更完整,层次更清晰,完全符合读者的认知方式。
(1)直译。直译是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在西方译界,直译被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译法之一。直译强调,要忠实原文,做到“达”与“雅”。直译并不是字对字翻译,因为英文两种语言的结构不同,不可能一字不差地翻译,它就是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同时,澄清原作的含义,不歪曲或随意增减原作。傅斯年、郑振铎都主张直译。在直译中,我们首先要忠实的就是原文的内容,其次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最后翻译语言要达到流畅和通俗。而对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则要适度保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译出作品具有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但是,有时如果一味地直译,也达不到原文想呈现的效果。
“云台山以山称奇,以水叫绝,因峰冠雄,因峡显幽,景色荟萃各不同。春来冰消雪融,万物复苏,小溪流水,山花烂漫,是春游赏花、放松休闲的好去处;夏日郁郁葱葱的原始次生林,丰富独特的飞瀑流泉,造就了云台山奇特壮美,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观,更是人们向往的旅游避暑胜地;秋季来临,层林尽染,红叶似火,登高山之巅,观云台秋色,插茱萸,赏红叶,遥寄情怀;冬季到来,大自然又把云台山装扮的银装素裹,冰清玉洁,但见群山莽莽苍苍,雄浑奇劲,一派壮美苍茫的北国风光。”
以上是从云台山宣传网站截取的一段宣传文本,在这里,我们只分析春日和夏日的描写,与之对应的英文译文为:
“In spring, the ice and snow are melting, everything is reviving, the stream is flowing and the mountainous flowers are blooming. It is a good place to enjoy flowers and relax in spring. In summer, the lush original secondary forest is thick and green and the flying waterfalls and running springs are rich and unique. These create the strange beauty of Mt. Yuntai. The picturesque landscape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is a tourism resort that people yearn for.”
这是一段关于云台山春夏景色的描写,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中文表达辞藻华丽,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营造意境,游客看到就会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美感。而英译版本句式简单,使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处理,注重对原文信息的传递和客观描述,使外国读者一目了然,易于理解。但是同时译文也丢失了原文的意境美。旅游文本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吸引游客,从以上中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文本运用大量四字词语来修饰美景,如“山花烂漫”“飞瀑流泉”“如诗如画”等,但是译者只是对照文本一五一十地进行翻译,有些甚至词不达意。比如文中丰富独特的飞瀑流泉的“丰富”一词作者直接译为“rich”稍有不妥,文中丰富是形容有很多种类的飞瀑流泉,而“rich”一词没有把这一意思表达出来。整体来看,译文比较单调,失去了旅游文本的号召性功能。译文应该多加形容词或者句子来凸显景色的美,吸引读者。因此,我们要根据文本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该直译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直译,这样才可以完整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同时也与原语的风格一致,否则译文就会失去原作的精髓。另外,原文再创作也至关重要,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和艺术特色。总之,直译和意译各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我们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使用哪一种比较好。
综上所述,以上译文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意思贴切,文本通顺,读起来朗朗上口,总体上遵循了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目的性原则。因为原文不仅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还有号召功能,用词优美,可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但是译文平铺直叙,缺乏美感,激不起人们想要“到此一游”的欲望,也就没有达到旅游文本最终的目的。
(2)意译。意译,又称自由翻译,是一种只保留原文内容而不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它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常用于句子、词组或较大语组的翻译,主要体现在源语和译语的文化差异。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得出了一些对译者来说很有帮助的结论:直译以准确表达意思为主,意译则要考虑到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和语境因素。
在翻译中,如果原文的结构和表达形式不能被采用,就必须改变句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以表达原文的含义。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译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或变通,这就是“化境”,也叫“移情”。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英语和汉语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原语和用意译在内容和形式上肯定有很多不同。
“云台山以山称奇,因峰冠雄。茱萸峰是历代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圣地,这里植被茂密,古树参天。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登临此峰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句。”
这是一段描写云台山美景的段落,其中,引用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宣网译文为:
“As a stranger in a foreign land alone and I miss my family during the holidays. I know from afar that my brother ascended the peak, but there is only one relative missed when the evodia twigs are inserted on heads of all members.”
此处是旅游文本中诗词的翻译,通过英汉文本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英语文本并不是对照汉语文本逐字翻译,而是根据汉语诗词的大概意思进行翻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译。文中作者并没有把“异乡”“异客”直译出来,而是直接处理为“in a foreign land alone”。因为诗歌中第一句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作者一人孤独一人远在他乡,如果直接直译异乡异客为“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就显得些许生硬和冗杂,而且也无法体现出作者在异乡的孤独感,所以此处“alone”翻译得特别好,直接把作者的心情和处境表达了出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而译文处理为“but there is only one relative missed when the evodia twigs are inserted on heads of all members”,这句话显然是直译,没有把作者想表达的感情传达出来。这句话用意译处理会更好,为了把诗里所隐含的遗憾之情表达出来,处理成“I will feel sorry for being left alone”会更恰当。
因此,此旅游诗词文本最后一句的翻译虽然遵循了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但却违背了目的原则,因为古人写诗歌的目的都是用来书法某种情感,而不仅仅是想要记录事情或者描写东西。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要注意描写隐含的情感,否则外国读者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诗歌,从而对作者和读者负责。
(3)音译。音译,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它是在不违反汉语言文字规范,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情况下,按照原物名称的读音,对应相似的中文词语进行翻译。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形象视域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实施下,含有中国特色的术语翻译要凸显其“民族性”,突出我国的语言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能融通中国对外的话语体系。为此,在翻译过程中,应更多地采用“以我为准”的异化策略,坚持音译,努力将中国文化内涵完整地传递出去,不断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和译语话语权。
在云台山对外宣传的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含有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词语,如太极拳、气、山药、炼丹等,这些都是中国独有的东西,在外国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候完全可以用音译的方法。译文中,译者分别把它们处理成为Tai Chi Boxing、Qi、Dioscorea oppositifolia, Rehmanniae Radix, Daisy、Forsythia suspense。关于太极拳,周国庆进行了国内外译法的考察,结果发现它的译名在国内外太极拳相关的图书中就有20多种不同的拼写形式。以威妥玛式译法翻译太极拳就处理为Tai chi、T’ai Chi、Taichi等。汉语拼音翻译过来就是Taiji、Tai Ji、Tajiquan,意译法就翻译为Shadow Boxing。在此,我们除了发现术语不统一的问题,还要注意到背后隐藏的问题。身为译者,我们肩负着极大的责任去传播中华文化,太极拳就可以直接音译为Tai Jiquan,和汉语读音达到一致,久而久之,用的人越来越多,太极拳也会越来越规范,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对外传播。山药、炼丹、牛膝等一些传统文化词也是一样的,可以直接 处 理 为Shanyao、Liandan、Niuxi,其目的就是极大程度地去“保真”,让外国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由此以来,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大大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使我们早日实现文化强国。
五、结语
以云台山外宣翻译为例,结合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以及直译、意译和音译对云台山旅游文本外宣翻译进行分析,将翻译目的论与直译、意译和音译相结合。由于译者、目标语读者和中外文化的不同,在翻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同,而且旅游文本的翻译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国文化。这就要求译者遵循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同时也要根据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从而让游客感觉眼前一亮,兴趣盎然,以达到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通过云台山的外宣文本翻译为例,我们发现旅游翻译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译者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