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照亮课程
——谈2022年版新课标之大语文教育观

2022-12-04樊智涛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0期
关键词:新课标文本情境

■樊智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2022年版新课标”)一经问世,就掀起了广大学者、教师的研究热潮。此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大量的概念性词语,如核心素养、情境化学习、项目化学习、任务群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表达、混合式语文学习等等。穿越概念的“丛林”,我们需要厘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2022年版新课标之间的异与同,并精准解读后者出现的概念性词语的内涵,探究这些词语之间的逻辑关联。

在新旧版本的比对中,笔者认为2022年版新课标最鲜明的特质就是更加凸显“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教育观——立足“人”的生命发展与成长,立德树人,将学科知识与生存技能、生活质量、生命意义紧密相连,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语文,悟生活。

一、创设生活情境,设计学习任务

过去,我们在语文教学认知中总有一个误区,认为必须要在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大量的习题演练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才能生根。其实,这样教与学的过程都是呆板、机械的,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被抑制了。2022年版新课标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段话启示我们:

语言学习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2022年版新课标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深刻认识到——语文学习不再是静态的知识灌输,而是在真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动态生成语文能力。真实的生活是丰富而复杂的,随时随地都能给我们提供可用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因此,语文学习的场域也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跨学科的,可依托生活构建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强化学生的个体体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主动地让知识在头脑中塑形,形成经久不忘的学习体验,这样比机械灌输和反复做题有效得多。

任务设计需要匹配真实的生活情境。2022年版新课标倡导构建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群设计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要确保任务既是真实的、灵动的、富有趣味的、遵循科学规律的、富有挑战的,又是富有关联的,能够体现课程的进阶与发展。因此,任务群的设置需要对教学任务进行整合,有时还要引进新的教学资源,设计有实际价值的教学任务。这些任务类型多样,要求不一,聚焦不同的能力点,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超越狭隘的个人经验,自觉地进行理性的提炼和归纳,内化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任务完成的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体现合作探究的意识,其最终目标都是引导学生围绕任务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调用生活体验,深度解读文本

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这是一切创意设计的起点。没有将文本读通读透这一前提,语文学习的任务推动只能是浅表化的、流程性的。深度解读文本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设想那时那地那境,达成共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联想、想象,升华成深度理解。

要贴近生活,与文共情。本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在真实生活情境的还原与设置中,引导学生徜徉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内容,品味语言,体悟情感,领略手法,从而实现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比如执教《老王》一文,我们一定会去引导学生理解老王这个人物。不妨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这个人物只是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吗?放眼生活,你的周围可能有若干个“老王”,你可能也曾送过他们一些旧报纸、旧书籍,他们可能也曾向你赠送过自己家里长的蔬菜……你身边的这些人可能和文中的老王一样命运多舛。你看到杨绛笔下的老王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身边的“老王”。当生活与文本融合在一起后,必会激起学生的同理和共情。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老王的“小”而“善”的小人物特质,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对小人物“悲”的命运形成原因进行追溯探究就会水到渠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更进一层地追问:杨绛真的懂老王吗?我们也真的理解了身边的“老王”吗?从生活出发,沿着生活的源头往深处追溯,学生才可能真正理解善良的小人物那种超越金钱,超越阶层,超越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淳朴真情,从而形成对类似于老王这类“小人物”的理解、同情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贴近生活,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深度解读文本。

要善于拓展生活,穿“域”共舞。选择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要善于拓展生活,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生活体验,穿越时空,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和思想的共舞。

比如九(上)第三单元收录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这样一组与亭台楼阁相关的写景抒怀的文章,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依据这组文章的特质,再结合学生都有的旅游出行的生活经验,设计“我是小导游”的学习情境,对学生进行湖南岳阳楼、滁州醉翁亭和杭州湖心亭的实践分组。或许学生在这之前并没有去湖南看过岳阳楼,没有到滁州游醉翁亭,也没亲历过湖心亭雪景,但这并不妨碍学生拓展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文本跳读、赏读和悟读的过程中,历览岳阳楼、醉翁亭、湖心亭各处风景名胜,放大过往的游历经验,以小导游身份向同学介绍名家写景手法的丰富精彩,从而深切感受范仲淹的“忧”、欧阳修的“乐”和张岱的“痴”的思想情怀,与作家、作品同频共舞。在课堂中,学生拓展生活体验,模拟旅游场景,紧扣文本内容,调动阅读体验,由浅入深、同中存异地对以亭台楼阁为对象的写景游记类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这样具有真实生活情境的语文活动中学语文,学生能够深度解读文本,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提高了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验到大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汲取阅读养分,敞亮精神世界

2022年版新课标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到,“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由此可见,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点亮我们的精神世界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引学生努力通过阅读来拓宽视野,丰富内心,延伸思维,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阅读可以拓宽视野。优质的书籍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优质的文化输出,更能引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眼界。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港湾,社会是教育的土壤,我们要通过线上线下阅读活动的开设,营造阅读氛围,促进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认识,开阔眼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阅读可以丰富内心。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丰子恺提出人生境界“三层楼”的比喻——“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精神生活的丰盈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吸收书中精华,剔除思想上的糟粕,优化我们的行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宝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与文学作品的对话,丰富精神世界,助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更具同理心、创造力,形成向上、向善、向好的力量。

阅读可以锤炼思维。阅读就是语言之旅、思维之旅。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表现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加强阅读过程中字词段之间的关联、浅层与本质信息的把握等,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提高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更好地感受生活,学会生活,理性生活。

四、践行读写融通,照亮现实生活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学语文,最重要的是会用语文。从阅读中习得方法和技能,在写作中举一反三;从写作中提炼思想,在阅读中加深体悟。就在这样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中,学生实现了读写融通,书写生活,收获核心素养。

比如,在阅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学生不仅习得化解困难的细致描写方法,学习如何去描写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而且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困难不可怕,化大为小,一步一步解决,最终就会获得成功。像这样的生活事例比比皆是。学生完全可以随文仿写,真实叙写自己的成长故事。在阅读《木兰诗》时,学生可以随文扩写,想象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描述战争的惨烈场面,想象木兰的勇敢智慧,慨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在阅读《镜花缘》中有关“女儿国”的段落时,学生就可以随文评论,勾连比较《西游记》《山海经》以及当代的摩梭族,探究“女儿国”的前世今生……总之,随文写作,是阅读、写作以及生活融合共生的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在生活与语文课程之间自由穿梭,让生活照亮课程,让课程缤纷生活。

新课标强调,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设置任务群,全方位地链接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样的大语文教学观,才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新课标文本情境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