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上的文化气息从何而来
——以统编语文八(上)《三峡》教学为例

2022-12-04刘恩樵

初中生世界 2022年40期
关键词:手账繁体字三峡

■刘恩樵

2022年版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那么,如何将文化自信渗透与落实到日常的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呢?2022年版新课标为我们作出了明确的指引——“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为此,笔者以统编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的课文《三峡》教学为例,具体探讨如何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让语文课充盈文化气息,从而积淀与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文化气息从朗诵中来:读书法《三峡》,诵古版《三峡》

《三峡》是一篇不足二百字的写景散文,可谓是文言写景散文中的精品。对于文言文,尤其像《三峡》这样的优秀经典文本,让学生大声地读、一遍一遍地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诵读的同时就是在接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

为了更好地发挥诵读的价值,同时让学生在诵读中还能够更好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我创意性地设计了这样两种朗读方式:一是读书法《三峡》;二是诵古版《三峡》。

《三峡》文词典雅,句式整饬,音韵和谐,乃千古名篇,因此它也成为众多书家的书写内容。我选择了一幅行楷《三峡》书法作品。作品可谓端庄而不失活泼,凝重而不失妍美,且多为繁体汉字。在学生已经读熟《三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诵读《三峡》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三峡》的文化之美,包括文章美、书法美以及汉字形体之美,这是让语文课堂散发文化气息的一种方式。其实,繁体字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当下,我们不是要学生会写、会默繁体字,也不是要学生完全会认繁体字,而是让学生接触繁体字,了解繁体字。毕竟繁体字在书法创作上是被认可的,让学生接触繁体字,对于学生欣赏书法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一种读法就是读古版《三峡》。我模仿《水经注》古书排版的方式,将《三峡》全文编排成竖式的、由右往左的、去标点的样式,且将PPT底色调为古旧的纸色,然后加上竖长格,让学生在PPT上看到的仿佛就是古版的《三峡》文,这样读起来更有古典感与文化味。

读书法《三峡》,诵古版《三峡》,在朗读中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文化气息。

二、文化气息从吟诗中来:据《三峡》文,吟《三峡诗》

对于《三峡》这样一篇写景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但是,如果仅是这样简单的设计,提问学生:“《三峡》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那么,这势必显得浅易而单薄,更谈不上文化气息了。

为了让学生理解《三峡》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从《三峡》中找作者写到的三峡景物,但只需用一个字来回答。学生纷纷发言,说出很多,诸如:峡、岸、山、岩、嶂、天、日、曦、月、水、潭、影、柏、泉、瀑、霜、林、涧、猿、谷、旦、泪等等。接下来,我从学生所列举的诸多字里选择二十个字,创作了一首诗,题曰“三峡诗”:

三峡诗(其一)

山岩嶂巘天,

日月曦水泉。

霜林猿柏谷,

潭影岸瀑涧。

这是一首独特的诗,全诗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名词,且均为《三峡》中的景物。我让学生大声朗诵这首《三峡诗(其一)》。

朗读了《三峡诗(其一)》,继续创作三峡诗。《三峡》中有一句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我让学生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为一首诗中的两句,再创作两句,形成一首新的诗。我的教学支架是这样的:

三峡诗(其二)

水( )涧( )山俊昂,

( )寒( )怪瀑( )( )。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每个括号内只填一个字),完成一首诗的创作。经过讨论,同学们也创作了一首三峡诗。

三峡诗(其二)

水湍涧肃山俊昂,

林寒柏怪瀑飞荡。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然是与众不同的。它根据《三峡》原文,用创作诗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三峡》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同时,无论是让学生揣摩《三峡》的语言特点,还是让学生进行诗的创作,这些都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潜移默化,充分地体现了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与语言文字运用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文化气息从作赋中来:由《三峡》文,作《三峡赋》

教材在课文《三峡》的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条要求: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为了让学生体悟到《三峡》的这一语言特点,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文言词句的文化魅力,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四字短语,然后读读句子,再读读这些词语。诸如,重岩叠嶂、空谷传响、隐天蔽日、亭午夜分、乘奔御风、素湍绿潭、夏水襄陵、哀转久绝、清荣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回清倒影、沿溯阻绝、悬泉瀑布等等。

其次,让学生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再读一读。

上有瞿塘,中()西陵,下乃巫峡,()()三峡,七百余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亭午夜分,()()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里,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一段话,将《三峡》文章转化成四字短语连缀而成的赋式文章,可谓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对于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非常有价值。

再次,让学生将文中其他部分也用四字短语的形式改写出来。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与展示,最终将全文改写成《三峡赋》,并全班大声诵读。

三峡赋

上有瞿塘,中是西陵,下乃巫峡,合为三峡,七百余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亭午夜分,方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里,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林立,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甚长,猿鸣三声,哀泪沾裳。

改写《三峡赋》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气息的过程。赋,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将《三峡》文改写成《三峡赋》,不仅落实了教材中“感受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的要求,更是通过创作与朗读《三峡赋》,让学生又一次感受古典文化的气息。

四、文化气息从撰联中来:撰“三峡”联,抒“三峡”情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峡》的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我创意性地设计了创作对联的语言学习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继续学习《三峡》,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斟酌推敲,同时,以《三峡》课文作为对联的创作内容。这就是让学生感受文化气息的好方法。学生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与欣赏之情,并感受中华对联文化之美。

我先给出上联:七百余里高峡。学生七嘴八舌地对了好几个,有的甚至对了七个字八个字的——这些当然不合适。于是,我顺势给学生讲一些对联的常识。然后,又提示学生:郦道元生活的年代为北魏,即公元386年—534年,那么,《三峡》的创作时间距今大约有多少年呢?学生脱口而出,“一千多年”。我随即说道:“这就对了。三峡是七百余里,那《三峡》这篇文章呢?”学生马上心领神会:“一千多年名篇。”就这样,一副对联诞生了:“七百余里高峡;一千多年名篇。”

接下来,我又拓展了上联:七百余里高峡,山()、水()、涧()、()飞、()寒、()怪。选字填写不算难,因此学生马上填写出来了:七百余里高峡,山峻、水湍、涧肃、瀑飞、林寒、柏怪。于是,我又给出了需要学生完善的下联:一千多年名篇,词()、句()、构()、篇()、意()、情()。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下联的填写,我先与学生讨论了两个问题:1.《三峡》为什么开篇从山写起?在描写三峡四季时为什么又从夏季写起呢?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个问题,既是对《三峡》的深入理解,也是为学生对联的创作提供思路。学生通过讨论,最终完成了下联:一千多年名篇,词雅、句整、构巧、篇精、意丰、情真。

没有最长,只有更长。我又给上联续写了:七百余里高峡,山峻、水湍、涧肃、瀑飞、林寒、柏怪,自然奇观,名闻遐迩,实乃名胜。教室里又是一番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下联也便出来了:一千多年名篇,词雅、句整、构巧、篇精、意丰、情真,地理力作,芳流古今,堪称经典。

最后,大家大声朗读这副由全班同学集体创作的对联:七百余里高峡,山峻、水湍、涧肃、瀑飞、林寒、柏怪,自然奇观,名闻遐迩,实乃名胜;一千多年名篇,词雅、句整、构巧、篇精、意丰、情真,地理力作,芳流古今,堪称经典。

撰联这一创意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对联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也增强了学生对三峡与《三峡》的喜爱之情。

五、文化气息从汇读中来:搜“三峡”诗,旋“三峡”风

所谓“汇读”,就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汇集古代描写三峡的诗句、关于三峡的故事以及科学知识等等,并将其编辑成“册”,做成一本关于三峡的手账。一时间,班级里旋起了“三峡”风。

我的具体做法是:1.给每生发一本手账。手账统一网购,精选样式,简约大方。2.用一周的时间,让学生搜集关于三峡的诗文、掌故、图片等,大致包括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内容。3.将搜集到的材料分类并摘抄,制作一本精美的三峡手账。要求排版活泼,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并给自己的手账命名。4.将学生制作完成的三峡手账在班级交流展示,并在校园中展出。

三峡主题“汇读”活动,让学生亲历三峡资料的搜集与梳理,这也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在其过程中,学生再一次充分感受了三峡文化。比如,关于三峡诗句的整理与解释,学生就收集到了近百条,从世人耳熟能详的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人们不甚熟悉的郭沫若《过西陵峡》中的“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等等。此外,对三峡传说、三峡掌故、三峡图片、三峡科学、三峡地理、三峡利用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在制作三峡手账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在领略着作为自然奇观的三峡的魅力,也在领略着作为地理力作的《三峡》的人文之光。总之,文化气息始终伴随在学生学习《三峡》的过程中。

对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与熏陶,不是游离于语言学习和运用之外的,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渗透的。在这方面,《三峡》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猜你喜欢

手账繁体字三峡
哈哈镜
原来你是李白的三峡
淘气章鱼的沿海手账
神奇美丽的三峡大瀑布
淘气章鱼的沿海手账(六)
淘气章鱼的沿海手账(五)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手残们~颤抖吧手账APP让你秒变手工达人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