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素养视角下四川彝族地区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研究

2022-12-04程维薇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2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民族培训

■程维薇

一、问题提出

(一)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调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并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表明了国家对于学前教育发展中公平发展、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

与此相关,政府对幼儿园教师师资质量的关注力度加大,在《教育规划纲要》与《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都提出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满足幼儿园教师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政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加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培养力度,鼓励高校、教科研机构和优质幼儿园结对帮扶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幼儿园。

(二)职后培训是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于2012年制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保教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2010年起教育部陆续出台的各项政策强调“要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明确指出了合格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无疑是幼儿园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1]。

(三)区域研究的重要性

放眼当今世界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重要命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提出,“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2]。

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的学前教育无疑是多元文化教育的起始。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其中彝族占52.89%。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不便等原因,使得凉山州的学前教育较之于四川其他地区较为落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其他地区有一定的距离。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呈现凉山州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真实情况,分析其培训需求,从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角度,为凉山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提出可参考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前期与凉山州部分幼儿教师交流以及专家咨询的情况编制了《幼儿教师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信息,有17 个题项,主要涵盖了所调研教师的性别、年龄、民族、学历、专业等基础信息;第二部分为调研主要内容题项,有36 个题项,主要包括职后培训情况、培训内容需求、专业素养三个维度。以问卷星的方式发放问卷,共323 名幼儿园教师参与调查,回收率100%。

(二)田野调查

本研究运用田野调查法,主要的研究手段是观察法与访谈法,对教育局的相关人员、5 名园长、26名教师进行访谈。访谈提纲包括:行政人员访谈提纲、园长访谈提纲、幼儿园教师访谈提纲。其中,行政人员访谈提纲内容包括所在县市的基本情况、培训方式两个层面;园长访谈提纲包括园所基本信息、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模式、培训机制、未来展望五个层面;幼儿园教师访谈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两个层面。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职后培训

1.职后培训的形式

问卷中对“最希望参加的培训教学形式”的回答位于前四的分别是:“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型”83.28%,“实地参观考察型”66.56%,“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61.61%,“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型”60.99%。数据显示大部分教师倾向于下园实地观摩,与同行交流教育活动、一日常规、环境创设等,希望能够亲身观察。与园中的教师交流,以同行的身份去观察学习交流,在比较中取长补短受到欢迎;而对于专家指导、专家讲座(33.44%)等形式,兴趣不大。

2.培训存在问题

问卷中对“培训中主要存在问题”的选项,按平均综合得分排序为:培训过程实践性环节不够(3.84);培训过于笼统,缺少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3.15);培训内容不实用(2.52);培训形式过于传统(2.48);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2.46);各种培训良莠不齐(1.65);培训者不专业(0.79)。

对培训内容,希望有专业性、实践性、指导性、针对性,照本宣科、形式老旧、质量不高的培训不受欢迎。

(二)培训内容

1.专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板块16 个选项中,“非常需要”排位前五的分别是:学前儿童游戏67.18%,教学方法68.42%,安全·生命教育70.28%,学前儿童卫生教育67.18%,儿童心理发展最新理论61.30%。这反映出幼儿教师对幼儿安全、卫生、游戏、心理及教学能力的高度重视,这些知识几乎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全部内容。

排名后五的分别是:多媒体技术能力54.18%,教师的文化素养65.63%,民族幼儿教育知识49.54%,国外最新儿童教育理念48.92%,幼儿外语教学能力41.49%。

这些选项与幼儿教师日常工作关联度较低,反映出幼儿园老师对于非日常工作所需的隐性知识需求不大。

2.专业能力

在“专业能力”板块18 个选项中,“非常需要”排位前五的分别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68.11%,教学组织技巧65.94%,师幼互动技巧65.33%,幼儿注意力培养65.63%,上公开课的能力64.71%。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通过生活、游戏、学习、运动四大途径组织课程,为保证幼儿一日活动过程的有效性,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组织技巧、师幼互动技巧、幼儿注意力培养是老师们在培训中重视的专业能力。

排名后四的分别是:儿童行为观察、撰写观察记录55.73%,教师的园本课程开发能力58.82%,国外最新儿童教育理念48.92%,如何撰写科研报告45.51%。

这四个选择是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太能显现,也无法在教师考核中量化的能力。通过访谈得知,一线老师大多认为园本课程开发、撰写论文、了解国外最新教育理念是领导和教学骨干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

四、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和分析

基于凉山地区幼儿教师学历、职称、工作量等基本资料统计,根据培训需求的问卷、访谈结果,分析如下:

1.内容上,重显性技能,轻隐性理念

分析培训需求的排位显示,对完成幼儿园一日生活日常工作的技能技巧和保教知识需求强烈,而关于幼儿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内容被置于需求末端。

一位培训专家曾指出:“在培训的过程当中,不能只关注实践,忽视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不然就会产生‘技术主义’‘技能主义’。技能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理论知识解决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知识和理念的引领,实践都是苍白的。”[1]

《教育大辞典》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定义为:“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是幼儿教师在教师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等的集合。”没有文化素养、教学理念做内核,所有的技能技巧就只会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教师也就缺乏思考、探索、成长,流于表面的简单模仿,终将行之不远,无法达到“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等的集合”。

2.形式上,重实地观摩,轻专家讲座

从培训形式的问卷排序、访谈中发现,老师们认为实地观摩、同行交流可以学到立竿见影的内容,很多方法甚至可以复制到日常教学中,而专家的讲座偏理论,不能马上在日常教学中运用。

忽略理论层面的引领指导,也就缺少了支撑的内核,简单模仿,拿来就用,从长期来看,是一种走捷径的行为,它会让老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变成一个操作层面的复制粘贴,缺少对日常行为的反思、归纳、总结,逐渐形成思维惰性,最终阻碍老师在专业性的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

3.缺少对园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和开发能力

在“专业能力”培训需求中,教师的园本(校本或者本土知识)、课程开发能力被排在倒数第2;在问卷调查的“专业知识”板块中,关于“民族幼儿教育知识”的需求被排在倒数第3 位。

访谈中也反映出园长和老师对园本课程的开发内容、意义不太明确,更多提到开发过程中缺少动力、缺少指导,开发课程的随机性、临时性较强;希望能有专家参与、引领、指导,希望能够有机会参与专业的课题研究,以及通过科研项目助力教育教学的发展。从相关情况可看出,作为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对民族特色的体现尤为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具有文化优势,有丰富的本民族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可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少涉及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特色,对于乡土知识及乡土材料的利用性较低[3]。

4.科研能力总体较差

关于“专业能力”板块培训需求,18 个选项中“如何撰写科研报告”被排名最后;在“专业知识”板块16 个选项中,对“国外最新儿童教育理念”需求排名倒数第二。

在访谈中,有关科研、课题相关内容,普遍反映“幼儿园科研发文章、申报课题的机会难得”,“没有专业扎实又有研究经验的老师指导,得不到有效的学习交流,很吃力”。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可看出,幼儿园的科研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有的老师认为“线上线下研修、记录学习心得”就是搞科研;骨干教师和园长有一些科研意识,但其实不清楚教研和科研的区别,日常管理中更加重视解决遇到的问题,缺少对遇到问题的反思、归纳、总结、提炼能力。

(二)培训建议

1.紧扣地域特色,量身打造彝族地区培训方案

(1)组建“专家+一线优秀园长、骨干+民族教育研究者”的培训团队。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拥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民族风情。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拥有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装、待客及庆典礼仪,有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尊重、了解、发扬、传承民族文化,是制定彝族地区培训方案的重要原则。

培训团队中,应匹配研究型专家和实践型专家。研究型专家如大学教授、教研员,在知识的深度和系统性方面更专业,因此适合承担专业理念、教育研究的培训专题;实践型的专家如幼儿园一线的

优秀园长和骨干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幼儿园保教实践经验和经典案例[4],而民族教育研究者,可以是有民族研究专业背景的高校老师,也可以是有民族地区工作经验的一线园长、教研员,还可以聘请当地有名望的某一项民族技艺的传承者。

(2)挖掘本地区文化元素,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的自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民族文化传承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创新的灵魂,可以彰显办园特色。

民族地区在进行幼儿教师培训时,不需要一味向发达地区看齐,应让本土化、生活化和经验化的民族历史、风俗、游戏、文学艺术作品、节日、礼仪等文化内容更多地进入培训之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普遍提升教师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使其具有多元文化技能。之后再经由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师传递给幼儿,必将在幼儿的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最终加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5]。

在培养内容方面,可以增加有关介绍彝族发展历史、彝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现状的课程,培养幼儿教师民族意识;增设有关当地生活方式、彝族传统生活习俗的认同体验课程,聘请当地有关民族传统技艺的艺人,提高幼儿教师掌握民族传统技艺的能力;等等。总之,要让培训内容和形式显示浓郁的地方特色,提升教师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自信。

(3)培训者走下讲台,与老师共同进行园本课程开发。

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时,一定要站在学前儿童当前的生活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视角,重视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只有让儿童从小就熟悉、了解身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才能让他们未来生活有文化的归属感。优秀的园本课程,不仅让儿童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促进了乐分享、善表达、积极开朗等品质的培养,可以丰富、拓展幼儿园课程资源,更是幼儿园园本特色最直观和生动的体现。

在培训课程计划中增加有关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课时比例,保证让幼儿园老师具备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同时,成立幼儿园课程开发委员会,培训专家参与其中,通过实地考察、远程指导等方式,充分挖掘幼儿园和当地的课程资源,带动幼儿园教师开发园本课程,这些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和系统化的过程,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

2.以终身学习为导向,以习惯养成为路径

幼儿在0-6 岁阶段有无数的关键期,最新的脑神经科学、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表明,错过关键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这就对幼儿园老师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凉山的幼儿教师尽管学历不高,但大部分教师是80 后、90 后,是人生中汲取知识较为黄金的时期,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培训,辅之以积极、有效的引导,会对教师群体产生正向的影响。

从调查数据和访谈显示,幼儿园老师们对文化素养需求不强烈,但正如一位培训专家说的,教师认为的培训需求未必是其“真正需要的”,学会学习并在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对于教师的长远发展更为重要。

(1)阅读习惯的培养。

培训内容上,可以选择一些当代教育思潮、教师专业伦理、学科教育新进展、儿童研究新进展、学习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哲学、人文、科技等研究领域的一些相关专题;形式上,不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比如读书会、沙龙式的方式,共同就一本书展开分享、提问、质疑、讨论,人人参与,在异见、争辩、引导中完成阅读,增加理解的深度。以此为导向,推而广之,让老师体会典籍的意蕴、阅读的乐趣,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2)记录儿童习惯的养成。

观察与记录儿童是世界各国学前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也是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新方向。《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观察、分析并记录学前儿童发展情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并重点强调了评价学前儿童的重要性,认为学前儿童的行为反应是对教育工作最客观、直率、真实的评价,教师要关注学前儿童的反应,把它看作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6]。

著名安吉游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记录,包括视频、音频、文字,在当时平淡无奇的教学瞬间,可能在课后老师们的回放、回忆中会存疑、质疑,然后寻找答案,而记录,就是这一切的起始。客观真实地记录儿童,就是学习和反思能力培养的开端。

运用科学的手段记录儿童的日常,当今中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也有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行之有效的路径,这应该作为培训课程中重要的内容,引导老师学会客观、有效地记录日常教学,并逐渐形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3.重视科研,走进Web3 时代

(1)“浸入式”提升科研素养。

针对凉山幼儿园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有效的提升方法,在培训过程,理论知识的学习环节,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形式,给幼儿教师充分讨论、体验的机会;幼儿园开展的教研活动,引导教师运用学前教育原理,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自我反思,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并及时记录下来,就是科研的开始。

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中,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用“浸入式”的方法,徐徐图之。学员犹如老师的“影子”,学员通过参与“带教导师”的科研课题,在具体承担调查、访谈或实验的研究任务中,在形成论文和调查报告的过程中,逐步让影子教师熟悉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提升了科学论文的写作能力[7]。当幼儿教师拥有基本研究素养,并初步具备研究能力,才可以逐步转型为“研究型”教师。

(2)魔灯(Moodle)2.0 平台、Web3.0。

凉山地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相对不便,面对后疫情时代,利用互联网的远程培训能够突破时空束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能够对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支持,为学习者在交流互动中进行有效学习提供条件。

互联网进入Web3.0 时代,在云教育技术支持下,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成功试行了一套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培训新模式,即基于魔灯(Moodle)2.0 平台构建的PBL2 课程模式。魔灯是一款实用性很强的软件,主要包括网站管理、学习管理和课程管理三大功能。

魔灯(Moodle)2.0 平台提倡师生通过共同思考相互探讨、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开放性强,是一个开放共享的资源库;支持高度互动的学习。魔灯提供了BBS、Blog、聊天室、论坛、个人主页等多项技术支持,构建了完整的动态互动的学习环境,师生可以全方位、跨时空互动,而且操作简单,完全免费,在培训的理念更新、目标转变、角色变更等方面,对幼儿园教师培养与培训具有变革意义[8]。

显然,利用信息化条件支持下的幼儿教师培训,既丰富了培训方式,又使参训幼儿教师的学习可以利用虚拟学习社区提前预习和展开专题讨论等,以提高实体培训过程中的深层学习,同时也使培训“有效期”无限延伸。采用集中面授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大规模幼儿园教师培训,是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实际需要的。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民族培训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