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生本实践

2022-12-04崔勇张文龙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2期
关键词:劳动学校教育

■崔勇,张文龙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党和国家进一步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将这一精神明确为新时代的教育方针,通过修订写进《教育法》,引起了社会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学校劳动教育的改革创新。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新的意涵、新的要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转变实践,在劳动教育中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劳动教育中的价值偏误与实践错位

随着政策的强调,劳动教育的价值得到了重申,实践得到了落实。然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价值是什么?与过去的劳动教育有何不同?在实践中如何体现?应该以何种方式落实?这些问题在学校之间、学段之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还未能形成成熟的模式。因而,在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中,还可以看到四种倾向性的问题。

(一)宣讲取向——存在“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

在课堂上开展劳动教育,受到空间的限制,最常见的方式仍然是讲授。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劳动知识、介绍劳模故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这种方式也是劳动教育中的必要组成,学生也需要在学习必要的知识中做好参与劳动的准备,需要从典型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但片面地以讲授为主,忽略学生直接参与的价值,劳动并未真正成为劳动教育的实质内容和教学方式,造成了“有教育,无劳动”的偏狭。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质是需要经过长期劳动实践才能养成的,而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劳动,只是听到、看到一些劳动的故事,难以养成劳动的兴趣、习惯,无法体会到劳动真实的辛劳和收获,容易形成“劳动很重要,但那是别人的事”的错误理解,教育的效果也无法深入人心。

(二)形式取向——存在“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随着劳动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开始关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等场所的作用。将学生带到基地开展劳动教育,能够解决学生实际动手的问题,也能够解决学校相关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手脑结合”的机会。但不少学校没有建立起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劳动教育目标和重点;没有基于不同学段的特点开设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成体系;还未能有目标、有计划地与基地展开合作,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常常流于形式。因此,虽然是开展了劳动教育活动,但是不能给学生带来持续有效的影响。学生在“热闹”之后,又回到课堂中,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也会逐渐恢复到学习前的水平。

(三)规范取向——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区别在于其外显性——劳动教育必然要通过实践的行为展开,也要通过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在教育教学中,不少劳动教育将学生劳动行为的规范性视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动作和技术,相对忽略了学生参与劳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史家教育集团总校长王欢指出:“之前的劳动课程叫作‘劳动技术课’,是融合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比较关注的是学生在技术方面掌握一些技能。而现在劳动教育成为单独的课程后,能进一步凸显劳动的教育价值,更加强调劳动课的育人导向。”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则强调:“比起规定的动作任务,让孩子养成尊重劳动的观念、崇尚劳动的情感、热爱劳动的习惯、形成创造性劳动的动机等更为重要。”[1]只注重规范的劳动教育,显然是舍本逐末了。

(四)表现取向——存在“在校爱劳动,在家不劳动”现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中的劳动都是自上而下开展的,学生的劳动服从于学校管理与课程设置的安排,学生劳动的目的只是在老师、同学面前争取表现。因此,学生在学校积极参加扫除,在家里却不愿意参加家务的现象屡见不鲜。眼下,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学校劳动教育仍然是以教师的要求和组织为主,缺乏学生自发自主劳动的空间;而家长往往认为“读书更重要”,因而包办孩子的生活。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安排参与劳动,反而可能失去了主动劳动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劳动习惯造成消极的影响,不仅难以形成“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观,甚至会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

二、劳动教育应引导学生的生本实践

四种典型问题取向暴露出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窄化、形式固化的问题,又指向同一个根本原因——当下的劳动教育仍然是学校视角或教师视角的劳动教育,并未真正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因而造成了教师随意、无助,学生冷淡、被动,家长迷茫、迟疑的尴尬局面。

(一)劳动教育的问题在于忽视“以生为本”

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学校的劳动教育,很早就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入教育方针[2]。但劳动教育的实施长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早期的劳动教育安排学生直接参加生产,以“生产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甚至以劳动为纲领,将劳动政治化,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校教育应试倾向的加重,劳动教育又一度被忽视,甚至以劳动为惩戒,对劳动污名化,使学生产生了以劳动为耻的错误思想。“无论是用劳动代替教育,还是用教育代替劳动,都有失偏颇。”[3]在理论认识上,檀传宝教授认为,这类现象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劳动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对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等还没有形成应有的理论共识”[4]。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劳动与教育的割裂,也是对“人”的割裂,反映了劳动教育尚未普遍形成“以生为本”的理念,未能从学生的需求和体验出发,没有切实着眼于引导学生的实践和发展。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向在于“立德树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的问题,要求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强调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5]。这一价值是指向“完整的人”的,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始终将劳动摆在重要的位置,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强调,既是对过去劳动教育误区的反正,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新阐释。因而,劳动教育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学生的实践摆在中心的位置,始终着眼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生本实践”

新时代劳动教育注重劳动观念和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加深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的劳动精神。为此,学校应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的劳动过程放入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思考,把对学生的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思考,开展注重劳动观念和劳动品质为导向的劳动教育探索和实践。

1.理解学生参与劳动的实际需要

儿童接受劳动教育,能够生成自我价值、获得自我承认、确立自我意识,在精神上得到全面的成长[7]。班建武教授指出,新时代的儿童面临“精神性的危机”,“要求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基于谋生进行设计,更要基于学生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来重新谋划”[8]。因而,劳动教育的设计要更多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交往,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融入社会。

2.满足学生参与劳动的实践体验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劳动教育要树立“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 的基本理念,“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9]。学生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切实体会劳动带来的成长。

3.提升学生参与劳动的基本能力

劳动教育不能是单纯的技术能力教育,但也绝不能把技术能力排除在外。尤其是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是当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只有在劳动教育中有所进步,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实现自我价值及创造劳动成果的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4.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综合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有不少已经淡出生活,而劳动的概念还未得到广泛的更新。劳动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实践,更要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内涵,把握劳动的意义,形成劳动的习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爱劳动、能劳动,在未来发展中秉持正确的劳动观。

5.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持续行动

“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内容,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劳动课程的实践性、真实性、日常性,使得家长在劳动课程实施中的参与和支持必不可少。”[10]切实改造学生的劳动观,使之认同劳动价值,形成自发的劳动习惯,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因而学校还要加强与家庭的协同,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一般的教育方法,共同助力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

三、劳动教育生本实践的引导策略

劳动教育的生本实践要在国家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指引之下,结合本校的实际,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情境,学校要对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育人方式有所调整,进行优化,因而学校的劳动教育既要有总体的设计,也要有具体的对策。

(一)以生本的劳动教育理念展开顶层设计

高品质学校建设以“1+3+N”的结构优化教育情境[11],加强劳动教育要从学校改革的全局进行统筹考虑,融入学校改革发展的全局。

1.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劳动精神的提倡

新时代的教育是“五育”并举的教育,则学校文化建设和育人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精神丰富内涵,在原有基础上增强劳动精神的表达和阐释。只有更新学校文化,完善培养目标,才能切实推进学校其他方面随之变革。

2.在学校教学改革中强化劳动课程的建设

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在首场2021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上强调,既要“通过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四个途径,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又要“强调围绕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加强劳动教育,努力克服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防止把新时代劳动教育与过去的劳技训练混为一谈”[12]。学校要依据国家的提倡推进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转向,不是简单地增加劳动教育的课时、增设劳动教育的考试,而是要有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转变育人和评价的方式方法,提升育人水平。

3.在学校综合治理中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

学校围绕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改革综合治理的内容和方式,是具化文化内涵,落实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队伍建设培养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观念和能力,保障劳动教育师资水平;校本研修引入劳动教育的最新经验和成果,破解学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信息化建设补充劳动教育的最新手段,根据学生需求探索教育教学创新;家校共育联合家庭推进劳动教育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巩固劳动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基础作用……

(二)以生本的劳动教育策略推进育人实践

1.在劳动游戏中培养劳动习惯

劳动游戏是最容易吸引学生接触劳动、尝试劳动的一种课程形式。无论是制作手工,还是职业体验,都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通过劳动游戏培养学生兴趣,则需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允许学生的自主探索。

例如,成都市锦西幼儿园将“玩创”劳动作为发展的重点品牌,把“乐享生命”作为“玩创”劳动的核心理念,寓劳动教育培养于创游活动之中,实现劳动教育的真实性和游戏化,孩子在不同区域扮演各种角色,模拟劳动场景,发挥自己的创想,完成自己的作品,并从中实现自主思考、动手实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绵阳花园实验幼儿园遵循“让幼儿在生活中快乐长大”的办园理念,从儿童自我服务劳动入手,结合一日生活各个环节开展劳动教育,在生活化的劳动游戏中培养儿童“我是生活小能手”的好习惯和好品质。

2.在劳动服务中磨炼劳动品质

劳动服务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最接近学生日常、关切学生生活的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参与劳动服务,不仅有利于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劳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体会劳动带来的便利,更能够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例如,成都市实验小学以“自主赋能、童创未来”为主题“探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以培养学校、家庭“三会”小能手为抓手,将劳动习惯养成和劳动价值培养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在班级管理中给每个学生设置岗位,课堂上有黑板管理员、粉笔管理员,就餐时有餐车管理员、餐盘管理员、餐桶管理员,卫生维护方面有桌椅管理员、地面管理员、花草管理员……每学期学生自主申报,定期考核,做得好的学生可以得到“学习券”,兑换学习用品。给每个孩子一个劳动的岗位,孩子就会在担负责任中不断成长。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劳动教育以特殊儿童的生活为中心,建立培智学校劳动清单,从“接受服务”到“服务自我”,再到“服务他人”,为特殊儿童成为“好照顾、好帮手、好人家、好公民”的“四好”人生打好底色。

3.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

劳动实践是学校劳动教育的关键方面,需要学校结合自身条件开发资源,落实安排。学生只有真正地参与到真实的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形成对劳动的完整认识,做好未来以辛勤劳动谋幸福生活的心理准备。

例如,苍溪中学20世纪50年代就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学校建立师生学农基地,组织学生每周一天进行学农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热爱劳动的精神。新时期,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学科课堂、兴趣课堂和社会课堂”“三分式”立体课堂教学体系,学校具有前瞻性的劳动教育实践培育了学生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也带动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成都市树德中学为适应“育时代新人”的要求,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学校卓越人生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环卫劳动、园艺劳动、公益劳动、创新劳动等“四色”劳动课程,在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场域中将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