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能力理论视角下适应区域产业链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建构探析

2022-12-04郭高萍张燕琴赖朝安

教育与职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产业链专业

郭高萍 张燕琴 赖朝安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衔接的关键点。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已经从单一、线性的专业改革演化到对多维、网状的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上。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下大力气推进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凸显了高水平专业群在服务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如何建构适应区域产业环境,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体系完整、独具特色的专业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的研究热点。

我国教育界和经济界对专业群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统计期刊情况,截至2022年4月底,以“专业群”为篇名的论文共计4241篇,以“双高”并含“专业群”为篇名的论文共计187篇,以“产业链”并含“专业群”为篇名的论文共计80篇,以“专业群”并含“产业”“动态能力”为篇名的论文则没有。纵观这些文献,对专业群组群逻辑、建设特点、内涵发展、行动方略等的研究比较集中,如刘晓、王惠莲、覃川、孟攀;也对专业群建设需适应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和方向上的引导,如沈陆娟、王亚南;但是在专业群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的切入口、理论指导、实施路径等,仅有个别论文进行了比较宏观的表述,如姚磊、匡瑛,还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

众所周知,我国当前已经建立门类齐全、体系完备、规模庞大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不优、产品附加值低、关键核心技术不足等现实难题尚未攻破,“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是产业政策的风向标。面对产业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如何融入其中,专业群如何发挥作用,办学资源如何优化配置,这些已成为我国职教界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进程中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本文尝试在适应区域产业链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建构研究中引入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动态能力理论,为专业群的建构思路、技术逻辑和组织管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强化专业群建设的系统性、动态性、协同性、整体性,力图从思维模式和行动逻辑上探索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促进专业群与产业链的适应,推动职业院校增强战略思维、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内在成长与价值创造。

二、引用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专业群建构的适切性

当前,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院校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竞争状态也更趋激烈。面对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职业院校要想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尽快提升适应能力。作为连接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的重要载体,专业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组织系统,必须通过吸收外界的资源、能力和信息来创造知识、提供价值,并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能量互动与转换、实现自我发展,而这个过程对专业群的战略能力、研判能力、调适能力、创新能力提出重要挑战。

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的概念最早由提斯(Teece)等专家于1997年在《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一文中正式提出,并定义为“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①。这一理论最初是针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而提出的,后来逐渐被应用到与经济、管理相关的研究领域中。本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视角分析专业群对区域产业链的适应性,正是基于该理论在“动态”、“能力”、竞争优势持续性、组织惯例的集体学习、创新环境培育、知识生产及集合等方面的思维和方法论可适用于对产业链和专业群的分析,对于专业群建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一)目标:动态调适与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是用‘动态的’手段实现‘动态的’目的。”②组织的竞争能力需与外部环境动态契合,才能保持强烈的动态能力,维持竞争优势,否则已形成的优势也将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冲击下丧失。《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这就要求专业群必须树立开放、动态、竞争的理念,及时面向区域重点产业,依托优势或特色专业,建立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

(二)组织:整体重构与整合协同

“专业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态,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方式,这是专业群建设的难点,是对现有管理体制的突破。”③面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专业群建设必须具有敢破敢立的勇气,重新规划专业布局,重构整体课程体系,开发一批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和未来职业导向的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群内部、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群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增强区域职业教育的集聚能力,以“组合拳”的模式来适应区域产业链的动态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保持可持续发展活力。

(三)路径:资源共享与融合共进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动态能力最大的特征就是整合和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以此来提升组织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专业群要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对内层面,整合群内各专业的资源,包括师资、课程标准、实训平台、品牌和声誉以及专业群组建之后学校给予的优惠政策、经费补助、管理权限等组织资源,发挥开放共享、相互支撑的作用。对外层面:一是整合专业群之间的资源,包括人才交流、技术合作、信息交换等。区域内高职院校要树立“竞合理念”,共同谋划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链的思路,既合作研发技术、共克难关,又找准各自发力点,利用各自优势,差异化发展。二是整合产教资源。专业群建设要及时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教学资源库、实践教学平台的共建,以及高水平、结构化、创新型教师教学和技术团队的培育等途径拓展合作空间,既分担风险,又共享成果,校企共同应对多元化的产业需求,实现共进共赢。

(四)价值:技能养成与知识生产

动态能力理论专家提斯认为,“企业通过学习和知识积累等不断培养新的核心能力的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此,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系统”④。产业链是由众多企业组建的一种知识链,包括知识的获取、筛选、创造、内部化和外部化的过程。“专业群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把群内各成员组织起来的最强有力的黏合剂是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⑤专业群的知识不仅包括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显性知识,也包括隐含在个人信念、经验、世界观、价值体系等方面的隐性知识。专业群可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结合,在组织学习、课程开发、知识传递和生产等方面全面对接产业链需求,开发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技术知识。专业群在情景化环境、跨专业知识中开展教学和研发独具优势,能够在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技术开发转化、工艺改进创新、技术技能知识生产等方面创造更多价值。

三、专业群适应区域产业链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产业链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某一个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功能的战略关系链”⑥,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销售批发、终端零售等多个环节。随着全球信息化不断发展,产业链进入模块化时代,其形态呈现出网络状关联结构,表现为产品链、信息链、价值链、知识链等状态,其本质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分工和知识共享创造递增报酬,为顾客创造价值”⑦。产业链生产分工的背后,实质上是知识分工,而知识分工主要是基于技能的专业化分工,知识自身并不具备生产力,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作用,从而形成人力资本。“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的活动,因此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专业群编组的逻辑只能在知识层面去寻求。”⑧作为与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要以专业群建设为引领,立足产业链变革趋势,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技能人才,才能使个体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人力资本。

“在生物学上,‘适应’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是一个‘关系’范畴,它强调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关系的动态平衡。”⑨以此逻辑分析,专业群适应产业链的内涵主要体现三个层面:一是群内的适应。专业群内部各专业之间的适应性,包括目标的一致、价值的共建、资源的共享、文化的认同等。二是群外的适应。一方面是专业群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包括专业群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才流动等;另一方面是专业群与产业链相关的政治经济政策、教育改革导向、行业企业合作、产业布局调整等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三是作为主体的师生与作为载体的专业群之间的适应。从教育的本质来看,专业群内师生需要基于学习、工作或职业的平台来融入其中,建构关系,促进分工协作,培养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通过调动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知识生产、文化传承等方面创造价值。

四、适应区域产业链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建构路径

提斯将动态能力分解为三个维度:“(1)感知并辨认机会和威胁;(2)抓住机会;(3)通过强化、结合、保护,必要时重置企业有形和无形资产来保持竞争优势。”⑩我国学者通过本土实证研究,提出从“市场潜力、组织变革、组织学习、组织柔性、战略隔绝”五个维度来解读动态能力。根据中外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实证分析,结合职业教育本质特征,本研究提出从感知环境、变革重构、组织治理三个维度探索适应区域产业链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建构路径。

(一)感知环境:以类别找定位,分析优劣势,找准战略坐标

1.对接产业链不同类型,优化专业群结构。产业链按形成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技术推动型、资源带动型、需求拉动型、综合联动型四种。我国职业教育原有专业划分是从行业、岗位对接角度切入,2021年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是“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由此,专业群建构时要统筹考虑,横向上考虑对接现代产业体系,纵向上考虑中高本贯通衔接。落实到服务产业链现代化上,需要分析不同产业链的特点来明确专业群定位。例如,需求拉动型产业链,消费需求庞杂,新产品上市频繁,研发周期较多,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就要借助大数据研判市场变化趋势,将消费者需求融入产业链前段。

2.分析同类专业群特质,确立竞合性战略。“双高计划”中高水平专业群的组建大都从专业基础相近、岗位需求相似等方面着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群特色不足等问题。专业群适应产业链,不仅需要“单打冠军”,也需要“协同作战”,这不仅源于我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基于我国专业群是新生事物,其生命力、成长性、创新性、贡献力等还需要经过培育和磨炼。因此,区域内同属某个专业大类的专业群,需要树立竞合性战略思维,既相互取长补短,促进资源有效流动与整合,通过规模优势提升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整体竞争力,又在竞争中拓展专业群的成长空间,实现共赢。已立项的专业群需在深入调研本区域产业链特征、模式等的基础上,横向对比分析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群的建设内容、核心能力,明确自身优劣势和在全国、全省及行业影响等方面的坐标,布局差异化发展战略,谋划区域内专业群合作空间,为推动区域产业链现代化做出贡献。

3.了解新一代学生需求,培养产业生力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生源多样、需求多元背景下,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与可持续发展是专业群建设的首要任务。”2022年开始,“职教高考”成为高职院校、职教本科学校招生的主渠道,中职学校将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扩大中高本贯通培养的规模。根据中高职衔接办学实际,众多中职生愿意继续到高职院校深造,但存在一些问题,如中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组织观念较淡薄,高职专业教师缺乏对中职生源特点的分析研究,高职与中职在前期课程衔接等方面融合不够。另外,高职院校专业群还要主动承担起退役军人、企业员工、新型农民、转岗职工等群体的技能培训任务,这就要求专业群建构要遵循中高本一体化培养、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既要立足大学生作为产业升级生力军和国家未来发展主力军的战略支点,分析网络时代学生的思维认知、价值观念、心理特点及成长愿望,又要立足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逻辑起点,从中高本一体化培养的层面去系统谋划全日制学生和在岗人员培养的全周期解决方案,主动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的长远发展。

(二)变革重构:以链核定体系,建立课程群,促进知识生产

1.围绕链主企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产业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中间经济组织。核心企业是产业链的链主,在产业链竞争中,核心企业将承担产业链组织者和协调者的功能,选择产业链节点,协调产业链网络中不同节点企业的行为,挖掘产业链潜力并实现集成优势。核心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具有引领地位,对技术链、生产链、产品链、销售链的技能分工和岗位设置拥有强大话语权,故专业群建设要从链主企业切入,了解其内部的流程、技术、生产等方面的信息和需求,明确专业群在服务整个产业链过程中的着力点。专业群可邀请链主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一同研讨技能人才需求,并与设计、生产、运维等环节的负责部门共同探究不同链环的岗位能力特征,分析能力培养要素,从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从教师知识更新、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2.解构工作体系,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是专业的细胞,专业是课程的组合。专业群建设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以群为口径,重构课程体系。”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虽各不相同,但基本遵循“平台+模块”的分层模式,将原有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等课程进行归类。“职业教育存在的基础是工作体系,它是职业教育之所以为职业教育的根本原因。”我们要从工作体系的角度来思考专业群课程体系建构问题,遵循开放性、合作性、流变性、生成性的理念,坚持适应产业链发展和学习者成长的原则,努力推动知识传递(含价值观)、意义建构、新知识生成。在操作层面:一是通过对产业链的职业领域、工作体系、技术结构、岗位角色特征等进行分析,明确岗位理想状态下的典型活动及所需的关键知识、核心能力、价值观等信息。这就需要专业群加强与产业链上企业的沟通,校内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共同分析职业岗位需求、技术知识体系,开展知识的分类、抽取、排序、整合。二是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已有能力、思维方式、成长愿望等特征,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平等对话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程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对学生生命发展的意义等命题,促进学生能力在不同阶段和状态下进行转化,建构学习经验,适应未来职业角色和生活角色的需要。三是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从学生到理想角色的知识路径”,画出知识网络图,指导课程体系建构,形成可分化组合、灵活性和开放性较强的课程群,以群带网,搭建立体化、网络化、融合型的课程体系。

3.聚焦节点企业难点,助推专精特新转型。产业链是不同企业之间基于分工协作而组成的,在链主企业的周边聚焦了一批节点企业,它们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大都对接链主企业价值创造的某个环节,在专业知识和技术领域“深耕”,追求专业化层面的极致。为了促进产业链创造价值,每个节点企业不仅需要掌握本领域的特殊性知识,还需了解一些关于产品链和技术链层面的整合性知识,这对链上中小微企业提出了挑战。目前,中小微企业存在研发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数字化升级“力不从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整个产业链,专业群要调研走访链上节点企业在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共性知识分享等方面的需求,组建由学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发挥团队知识体系完备、技术互补等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当前很多城市推出“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培育工作政策,从经费扶持、技术研发、公共服务等方面助推中小微企业走上专精特新之路,这为专业群服务企业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三)组织治理:以机制提效率,学习常态化,增强内部活力

1.推行扁平化管理,精益优化流程。目前高职院校大都采用科层化组织体系,在专业群治理层面,以二级院系行政权力管理为主,运用传统控制模式。这种线性管理思维在静止稳定的外部环境下,可提升管理效率,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就凸显出等级层次管理的低效、信息传递的滞后、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矛盾、部门利益保护主义和资源整合壁垒等问题。作为一种新型组织,专业群内在成长需要感知更为灵敏、反应更为灵活、决策更为科学、调适更为快捷的治理体系,及时与环境发生交流互动,真正发挥出“集群”的协同效应。为此专业群要通过内部行为流程的深层变革与精益优化,推动环境研判、决策制定、适应性调整这个动态适应的过程。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制。专业群建设实施柔性化管理,以项目模式为单元组建团队,以合作共赢为价值追求,相互信任,互助协作,共享知识、信息和资源,提升人才培养、创新成果输出的水平。二是建立专业群带头人遴选机制。带头人在专业群建设中主要承担知识系统管理者和集体学习组织者的角色,既要熟悉产业链生产分工背后的知识分工,建立知识图谱,也要熟悉群内各专业的基本知识、逻辑联系和核心要素,并通过整合来对接知识图谱,为决策主体提供建设性意见。高职院校要建立遴选机制,按素质定标准,按标准定范围,选出合适的带头人,改变当前由二级学院院长充当带头人的简单做法。三是建立专业化的服务保障机制。专业群要建立专门服务组织,为专业群各项目团队在政策争取、经费安排、人力调配、设备配备、学生服务等方面提供各类资源支持,让群内各项目团队在没有行政权力的干预和繁杂事务的干扰下,在宽容、平等、协商、激励的环境中激发出创造力。

2.建立信息云平台,精准连接供需。“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稳定的行业越来越少,产业链分解整合的速度越来越快,改变着产业的组织结构和发展规则。”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链外部环境变化加剧,服务产业链的专业群也必须适时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通过与外部环境资源的交换来获取支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类资源,那么调整的依据成为摆在专业群建设面前的重大难题。专业群决策者要提升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能力,需要掌握外部环境变化趋势的信息种类、规模、范围等情况。建立互联互通、开放灵活、多级分布、共建共享的信息云平台是为专业群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精准对接的有效路径,不仅可助力打破产业链各分工环节的“信息孤岛”,推动产业链上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传递,创生新知识,形成协同效应,也可推动专业群主动、深度参与到产业链演化过程中的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分工调整与资源整合的环节中,及时了解产业新形势、职业新形态、岗位新要求、技术新需求等信息,动态调整战略重点、培养计划、对外合作方向等。由于建立信息云平台涉及多个领域,所以需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人才中介机构、职业教育研究组织等资源,在保证信息链安全性的前提下,综合应用信息管理、知识分析、AI等技术,探索建立覆盖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物流、服务等产业链的信息云平台。

3.打造学习共同体,精心培育文化。组织的成长关键在于内在成长机制的建立。专业群这个组织的内部条件包括文化、结构和能力等各种元素,其中组织文化可以协调组织利益目标与个人目标、社会目标的关系,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将组织内人员的思想、观念、行为等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在组织治理中具有“指南针”的意义。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者把“动态能力相对具体化为在一定组织惯例下的集体学习过程和知识集合”。专业群是承担知识传递、知识生产、价值创造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织,对“学习”具有天然的需求,应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一是打造学习共同体。通过常态化培训、集体交流、个人分享等来拓展合作空间,促进新知识生产,培养师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协作配合的意识、协同创新的能力。二是打造理想共同体。通过建立共同的愿景紧密团结师生,在教学改革、技术创新等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更多创造价值、体现价值的机会,师生获得身份的认同,实现自身的成长,这也为学生向未来社会职业角色的过渡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打造命运共同体。通过决策权分享、共同制订计划、出台激励政策等建设命运共同体,引导专业群内师生形成认同感和忠诚感,共同提升能力,实现个人与专业群的共同成长。

五、结语

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历程来看,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中高本培养一体化、实现职教现代化的新载体,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新引擎。在适应产业链的大背景下建构专业群,是一个复杂、动态、不确定的过程。作为一个有机体,专业群在创设、生长、成熟、衰落或进化等不同时期都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而进行适应性调整,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寻求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适应是为了超越,超越是为了新的适应,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在适应与超越中要坚守面向社会、面向人人、面向未来的信念,以专业群创新来突破改革瓶颈,为社会增效、为未来赋能。

[注释]

⑤⑧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95,93.

⑥李心芹.产业链结构类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61.

⑨张庆辉.生态学视野中的大学战略管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6:44.

⑩宝贡敏,龙思颖.企业动态能力研究:最新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7):76.

猜你喜欢

产业链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山西农谷打造“花经济”产业链
不忘初心 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
教授说专业——部分专业解读
部分专业介绍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专业修脚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