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探索

2022-12-04王志凤

教育与职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升级课程体系人工智能

王志凤

当前,数字经济是引领新常态、壮大新经济、打造新动能的主要引擎,引领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对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技能结构提出全新要求。2021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新专业设置具有显著的智能化生产、对接新技术、数据化应用、精准化服务、数字化技能等特征,职业教育专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势在必行。

一、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1.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要求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人工智能素养。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要健全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开发新职业,发布新职业标准。不断产生的新职业和新标准给高职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他们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专业素养已经无法胜任人工智能时代的岗位要求,必须培养高职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提高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调查表明:人工智能素养和阅读、写作、数学素养一样,已经成为大学生应对智能时代所必需的技能。

高职院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人工智能素养要求。人工智能素养不仅包括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与人工智能技术使用相关的态度和伦理等。人工智能素养是公民适应智能社会所必备的素质,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传统的人才观产生了冲击。适应新技术变革趋势,成为人工智能的掌控者,培养接地气的人工智能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实现劳动技能多样化,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2.国家政策推动“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做出规划和部署,为“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要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鼓励职业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体系,以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为关键,体现了“十个对接”特征。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内涵是指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要求,“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位、课程体系与内容构建、教学与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师培养、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发、应用人工智能专业知识或技术的更新发展过程。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突破地域时间的局限,并能满足个性化的特定需求。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深度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对教育生态、教学方式和教育治理等产生重要影响,支撑引领着教育现代化发展。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专业建设理念重塑

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专业(群)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应转变专业(群)建设理念,顺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改造升级专业(群)。

1.加快专业升级。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智能生活服务、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教育和培训等各个行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便捷。人工智能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和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着巨大需求。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充分的弊端,导致专业(群)建设的类型特征不明显,大多数专业依据学科分类设置,类似普通教育所设置的专业,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为此,《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缓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高职院校应全面理解《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专业内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开办新专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推动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到专业(群)建设,打造本校的核心专业(群)、特色专业(群),提升专业竞争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为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专业支撑。

2.重构课程体系。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报告指出,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应用数字技术),以及具备机器智能尚无法大规模取代人类的人际交互、创造性等素质成为重要就业壁垒。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课程内容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对接数字经济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一方面,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将来自企业的前沿技术、项目、案例等资源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整合到课程体系中;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增强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性。

3.提升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得到广泛应用,使得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结构发生一些变化,这对教师能力素养也提出新要求。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要求高职教育要注重实践教学和产教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顺利实施“人工智能+”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应以人工智能助推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上下功夫,创新培训模式,使教师掌握智能评价系统、智能辅导系统等。同时,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密不可分。智能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产生了一大批新业态、新岗位,带动了“人工智能+X”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成为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智能化改造的驱动力。高职院校聚焦产业链,对信息化校园、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进行重新设计,培养适应数字经济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构建“人工智能+”专业群。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的以群建院、以院组群的以操作便利性为原则的专业群建设思路,而以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是从产业模式、岗位设置、工作流程、技术应用、方法应用、标准应用、用人需求等方面对地方产业进行调研。二是将调研内容和数据进行分析,从专业群结构、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形成专业调整目标;从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招生就业、师资队伍、社会服务、产教融合、培养成效等方面对专业进行画像,设置红黄牌预警机制和专业调整标准,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涉及学校教务处、人事处、信息管理处、设备处、财务处、后勤处、产教融合处等多个部门。为了有效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人工智能+”专业改造升级顺利实施,高职院校需成立专门的人工智能改革领导小组,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一支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团队,保障持续的资金投入。

2.构建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建成基础、核心、拓展三类模块课程,形成专业群课程体系。

在基础课程模块,可将信息技术发展史、人工智能概论等数字技术基础课程编入博雅课程群,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加强传统学科专业改造升级,将前沿信息技术融入专业课程内容,升级为“互联网+”“人工智能+”课程。以现代商贸流通专业课程群数字化升级为例,将传统专业核心课程“商务基础”“商务运营与管理”“商务推广”“门店销售技巧”升级为“移动商务基础”“移动商务内容运营”“移动商务推广”“门店数字化营销技巧”等具有明显数字化特征的课程,以适应数字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在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开设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编程语言等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此外,在构建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有机融合、课程内容与证书培训内容的有机融合、课程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的有机融合、用人单位选聘标准与学业评价的有机融合,聚焦职业领域发展新方向,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

3.构建“人工智能+”师资团队。教师是高职院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和主导者。高职院校推进“人工智能+”专业改造升级工程,需要一大批懂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教师。为此,高职院校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增加人工智能专业教师的数量。以建设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为契机,促进计算机、自动化等领域的教师转型为人工智能专业教师。二是对传统专业课教师进行人工智能技术培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理论培训+实践培训”的方式,依据老、中、青区别培训的原则,对传统专业课教师开展多批次的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使其尽快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并融入教学和科研。

4.构建智慧教学环境。高职院校实施“人工智能+”专业改造升级工程,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终端人工智能设备的要求极高,因此,高职院校应着眼未来,从整体性出发系统规划智慧校园建设。一是构建数据治理体系,用数字信息化为师生营造一个方便、舒适、高效的环境。面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建设、科技研发及社会服务领域,构建智慧图书馆、智慧食堂、智慧安防系统等各具特色的智慧应用场景,提供便利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全方位提升校园管理效率。二是构建数据质量运营保障体系。通过业务模式数据化、流程处理数据化、用户行为数据化、服务成效数据化等措施,保证全校所有数据统一标准、可追溯、可视化展示,构建校园安全立体防护体系。

猜你喜欢

升级课程体系人工智能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